「焚書坑儒」算不算泯滅中華文化?
實際上只要真正去了解一番歷史,你就不會問出這個問題了。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在歷史上非常的出名,《史記》裡面是這樣說的,秦始皇建立政權之後,暴虐,濫用刑罰,在李斯的建議之下,決定焚天下之書,這讓讀書人非常的不滿。
除了焚書事件,其他的似乎是在說秦二世吧。我們客觀的查閱一些各種史料,不難得出秦始皇到底殺的是誰,燒的又是什麼書。大家都認為是什麼書都燒,實則不然,在當時儒家思想是要恢復周禮,分封天下。這種思想可是影響了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朝廷裡面也有儒生,以這些人為首,每天製造各種事件,這對一個新王朝的影響可是非常大的。
實際上假如說我們是秦始皇,我們燒不燒這些書?必然得燒,只是燒了一些儒家思想的書而已,並不是所有書都燒。影響自己的統治怎麼能不燒?因此這事並沒有做錯,自己實行的是這個制度,這幫人卻不停的鼓吹其他的制度,還要用人家的,怎能不生氣?
再說說坑儒坑的是誰?其實不是儒生,秦始皇並沒有多暴虐,他殺的幾乎全部是方士,方士都是妖言惑眾,用一些戲法來騙人,秦始皇作為一國之君,殺這些人沒什麼問題吧?那麼為什麼非要說坑儒了呢?頂多是方士裡面有幾個儒生而已,不至於說坑儒吧?
原因很簡單,這都是儒生編造出來的。罵秦始皇焚書坑儒真正開始於漢朝時候,那個時候漢武帝獨尊儒術,儒生瞬間有了膽子,也有了資本,自然開始抨擊秦始皇。這些讀書人的筆杆子可是很厲害的,因此千百年來大家都形成了一種習慣,那就是罵秦始皇。
說到底就是秦始皇得罪了儒生,和他們有不同的為政措施而已,實際上我們理性客觀的分析,我們在那個歷史環境中,自己作為帝王,本身就能決定別人的生死,這個人還非要和自己對著干,最關鍵自己的各種措施都是非常正確的,你會不會殺這些人?更何況還沒有殺,只是燒了相關書籍,已經很仁慈了。值得一提的是,燒毀的書籍也大部分是一些妖言惑眾的。這一切和中華文化可是無關。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焚書坑儒」當然算是泯滅中華文化,這個案也要翻,就有點過分了。
當然,具體來看「焚書」和「坑儒」又是兩回事。「坑儒」本身是誅殺方士,其出發點是對侯生、盧生、韓眾等方士求長生不老葯無果,還非議秦始皇的報復。
一般來說,方士不能等於儒生,但是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里,我們能看到這個問題是擴大化的:
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這裡的關鍵點是什麼呢?是「誹謗我」,也就是說,已經不是方士求葯的問題了,而是言論犯,所以秦始皇說「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
「訞言」是邪說,惑亂人心的言語,在秦漢法律、唐律里都是犯罪,那麼什麼是邪說?說始皇帝不好的就是,所以才有「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也就是讓「諸生」互相攀咬。
在秦始皇的時代,博士裡面有沒有儒生?是有的,所以有淳于越議封建,那麼是不是四百六十多人,就把所有在咸陽的方士、儒生都殺了呢?
不是。
在秦二世的時代,儒生叔孫通一樣在秦朝的宮廷里擔任博士,而這位儒生的處世態度就很狡猾,你讓我說什麼就說什麼,讓我怎麼說就怎麼說,所以混下來了,還跑了。
可見,這個專案組的重點,其實就是嚴查反動言論,沒有反動言論,或者說矇混過關的,照樣還是存在的。
而扶蘇的這段勸諫,其實已經能夠說明諸生的身份了,起碼是傾向儒家的,這實際上並不奇怪,儒,本來就是主持禮儀祭祀的祭司,修習陰陽家的學說,作為技術性人才也是少不了的。
所以說「坑儒」是「坑方士」,也對,也不對。
而秦始皇的「坑」,是針對「儒」嗎?不是,他針對的是「訞言」,是對他的王朝的反動言論,哪怕你是學申韓之術的,學黃老的, 犯這個忌諱,也得死。
回到對文化破壞的問題上,由於先秦時代知識傳播的艱難,弄冊竹簡都很費勁的條件下,知識傳承,往往是師徒口口相傳,在漢代就形成一些經學世家,咱們說在秦朝這個技術差別不大,秦始皇殺掉的這些人,很可能就是某一項學問的傳承人,這個人一死,這門學問就絕了。
所以,這個行為對於文化的破壞是無法估量的。
至於「焚書」,要界定下範圍,其實是要將天下民間的書籍都收繳焚毀,只保留功能性、技術性的書籍,簡言之就是禁絕私學的傳播。
這個做法,說到底是恢復西周的古制,也就是所謂的「學在王官」,讓貴族、官吏壟斷學問和知識,至於黔首,就好好種地、生產就好了,高級的事兒,你們就別摸了。
至於很多大秦粉非常熱衷的「法」的修習,要注意,秦朝舉為吏的標準是要考核家庭資產的,韓信就因為家貧不得舉為吏,也就是說,你連學的資格都沒有。至於說「書史」的學習和考試選拔,太史、書史的子弟具有優先權。
這種狀態, 難道還不是對文化的泯滅嗎?
「焚書坑儒」算不算泯滅中華文化?
這個問題提法不對。大量的研究表明,「焚書坑儒」是歷史跟後人開的玩笑,「底本」半真半假。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四年……,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富士康、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這是秦始皇三十四年的一次延議奏事,以《奏事》(秦帝國官方史料,失傳)觀,內容上可信的。
《秦事》這部書兩漢時期,漢政府是有收藏的,司馬遷《史記》、劉向《七略》、班固《藝文志》等,都將此書作為秦朝政奏事的基礎材料之一。據《朝非子?和氏》記載,「商君教秦孝公以連什伍,設告坐之過,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而遂公家之勞……」可見秦國「焚書」之舉是有淵源可溯的,不過秦孝公沒有採納這個建議罷了。
由此可見,「焚書」一事當為史實,而作為對典籍的毀滅以愚黔首的手段,自然是泯滅中華文化——太史公在編撰《史記》時就對秦始皇此舉抱有怨火,在《史記?六國年表》序言中,寫下了怨言:「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詩書所以得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
據一些史料所言,所謂「坑儒」之事,發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事件起因為侯生、盧生、韓眾等方士求訪仙人、長生不老葯不力,為避始皇之怒潛逃,引發秦始皇大開殺戒,坑殺數百儒生。這段起因、經過、結果,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於是乃亡去。……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從,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這是歷來「坑儒」的官方說法,但其中疑點重重。首先,就是文士犯法,最後坑了儒生,這鍋甩得略遠了些。在這段記述中,方士的概念逐漸模糊,被害者的身份正逐漸模糊,將其強調轉到了文學方面——有人為甩鍋的痕迹。拉伸來講,被「坑」者有一個名稱的變化,即「方士,文學方術士,諸生,皆頌法孔子」,逐漸從煉丹的變成了念書的,這其中定有隻黑手在逐漸偷換受害人的身份。
《史記》之前的文獻,並沒有所謂坑文士之事的記載。《說苑?反質》中記載的故事,則更是方士自吹的故事了。從現存典籍研究,「坑儒」一事源於東漢,起於《漢書?五行志》,「遂自賢對於,燔詩書,坑儒士」,成於《漢書?地理志》,「稱皇帝,負力怙威,燔書坑儒,自任私智」,由此可見,所謂「坑儒」,其實是不存在的。
當然算是泯滅中華文化。
什麼叫泯滅?泯滅兩個字,我們要辯證的看,因為很可能有獃子詢問「中華文化滅了嗎?不是保存至今?」那我們不妨舉個例子:小明去搶劫銀行,獲得兩千萬,最後被抓捕歸案,法庭上小明說,這兩千萬我沒花,可以還給銀行,既然銀行沒有損失,那我肯定無罪釋放!
開你個托馬斯三千六百度螺旋丸子玩笑呢?當然有罪!
李斯為何建議燒書?有個背景在裡面,當時舉辦宴會時,僕射周青臣唱頌歌說(馬屁太長,重點最後一句)「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大悅。其實,這等馬屁那馬屁精李斯早就說過了,譬如他說自己等人和博士們仔細商議,發現「天皇」、「地皇」、「泰皇」中「泰皇」最高貴,便跑來告訴秦始皇說您用泰皇的名稱如何?秦始皇大概覺得不好聽,就說保留皇字,古代有帝,兩個加起來叫皇帝吧。李斯又建議,只有始皇帝能自己稱為「朕」,其他人都不許再用這個字。又說五帝都不能實行統一法令,也不能置郡縣,功勞遠不如秦始皇——所以,李斯之前就反對分封制。
那麼,當這個周青臣拍馬屁時,就有個儒生博士出來反對,認為始皇帝的子嗣應該分封到各地,免得這些地方隨後就發生叛亂。就這個博士的觀點來看,當時不少官員,包括丞相王琯也比較支持。但李斯不同意,我們來看看李斯怎麼說的:
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看到沒,李斯不但沒放過六經和儒家,也沒放過百家。現在為何地下文獻一出土立馬震驚國際學界?就因為秦始皇燒掉了好多竹簡!李斯的意見是,如果敢揭露批評政府的錯誤,那麼皇帝的威嚴就不存在了,這批人要棄市。以古代批評今日,族滅!如果官吏知道卻不報,就同罪!
恐怕李斯根本想不到,他以為不會遭遇商周之亂的郡縣制,僅僅行了兩代秦國就亡了!
此外,秦始皇還廢除了古代的謚號,就是怕子孫後人能議論前人功過是非,他覺得這大逆不道。
百家之學為何中斷?坑殺的是何人?李斯的建議裡面,說了博士可以藏書,似乎表明書並沒完全燒毀。沒錯,如果沒發生坑儒事件的話確實如此。
但秦始皇為什麼要坑殺?坑殺的又是何人?
盧生說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葯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雲氣,與天地久長。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原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葯殆可得也。」於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
盧生恐怕沒想到秦始皇會這麼痴迷自己從《莊子》書里挑出來的寓言故事,而且,秦始皇把神秘感玩到了殺人的地步:
乃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帷帳鍾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眾,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損車騎。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語。」案問莫服。當是時,詔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自是後莫知行之所在。聽事,群臣受決事,悉於咸陽宮。
只要透露行蹤的官員,一律殺!這下盧生等人都害怕了:
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於是乃亡去。
盧生等人批評秦始皇雖有這麼多儒生博士,卻全不任用,另外,覺得為他求得仙藥後只會生靈塗炭(觀星象者說得不準就要殺掉),便跑路了。盧生這批人,大抵屬於道教的前身,往前說,既有儒家正義直諫的特點,又吸收了《莊子》書里的神話故事。他們不是無神論者,當然不可能懷疑仙人和仙藥是假的。所以,他們是真的擔心找到仙藥後,會讓秦始皇禍害天下更甚。
秦始皇聽到這些批評,就怒了:
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葯。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葯,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
接著:
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從公子扶蘇的說辭看,這批人明顯是儒生,因為上面秦始皇說自己燒了書以後,搜刮來文學方術之士,前面差不多都是在外求葯的人,盧生等卻明顯有些不同,更接近文士一些。
所以,坑殺的人當為儒生。正是這樣的殺戮,導致了保存書籍的博士們也相繼無書可傳。幸運的是,百家通常除了書籍,還有口授,那麼,文化總算沒有滅絕,但可謂元氣大傷。
劉邦尊重秦始皇?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漢社稷
如果說這叫尊重秦始皇和秦朝的制度,那恐怕可以說秦漢一家,根本沒有發生過滅秦的事情了。難道說,秦社稷僅僅是秦二世的社稷,跟秦始皇無關?可笑之極。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這樣是尊重秦始皇?我怕秦始皇的棺材板按不住了,大概要此人去陪葬。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
這叫做尊敬秦始皇和秦法制度?
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
看來劉邦果然尊敬秦始皇啊,竟然能聯想到天子氣是指自己,老婆屢屢找到自己,聽說頭上有仙氣,還喜不自勝——這種尊重真可怕。這可全是秦始皇活著時候的事情,別推秦二世身上。
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由所殺蛇白帝子,殺者赤帝子,故上赤。
不清楚劉邦跟尚黑水的秦哪裡像了?
史記是對秦始皇的污衊?沒有證據不要胡扯,二十四史中《史記》為何是第一史書?除了體裁,秦到漢初並無史書也是一個重要問題。
當時秦的歷史都為秦始皇刪掉了,他自己下令把記秦君之惡的內容都燒掉,所以當時秦國的具體細節我們無從知曉——但他忘了燒毀自己所下的命令。
把賈山和賈誼的政論見解拿出來和《史記》這種史書比較歷史記載之詳略,腦子抽風了么?文化課體育老師教的吧?另外,賈山和賈誼等提到的阿房宮不是秦始皇修的難道是秦二世修的不成?是不是看不見秦始皇和嬴政幾個字,就不曉得是說秦始皇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認真從歷史記錄中去尋找。
先說結論吧。
所謂的「焚書坑儒」對中華文化並沒有什麼影響,更談不上泯滅中華文化。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首先從史書中去找到所謂「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記載。
西漢孔安國(孔子10世孫)《〈尚書〉序》中說:「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西漢劉向《〈戰國策〉序》中說:「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
說秦始皇焚書坑儒,燒掉了詩書和歷代典籍,坑殺儒士的說法,從此流傳開來,掌握輿論的歷朝大V,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真相永遠不如眼前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重要。
那麼我們再看看看《史記》里的記載: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僕射周青臣進頌曰:「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悅。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始皇下其議。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
我們來看這一段中法家傳人李斯對秦始皇的建議:
1、對於當今國家形勢的看法「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
這段話里,李斯指出,過去,諸侯爭霸,各國君主用優厚的待遇招攬遊學之士。現在天下已經平定,國家已經頒布統一的法令,百姓應該努力從事農業生產和家庭手工業,士人則應該學習法律禁令幫助治理國家。
很明顯,李斯的態度是復官學、禁私學。其實和「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做法是一致的。建立統一的官學,這對那些家學傳世,進而由家學而入仕,從而形成學術壟斷,形成門閥世家的「學霸」們,可不是一個好消息。從上古時期,一直到老子出關,社會學術的主流一直都是皇家官學。周朝內亂,王子朝奔楚,周王室由前代傳承下來的典籍軼散,國家官學才流入民間,隨著周王室的逐漸衰落,官學也同樣衰微,民間私學才興起。秦始皇所做的,其實,正是順應時代,在恢復前朝的禮制的方向上,輔以郡縣制代封建的,富於時代精神的改革。
2、私學興起對國家穩定的影響「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
「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
「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
李斯在這裡提出了私學大V們產生的輿論力量對社會穩定的影響:
⑴迷惑百姓;
⑵損害現行政策;
⑶君主的權威下降,結黨營私興起;、
3、對私學的態度「禁之便。」
李斯說,禁止了吧。
4、具體的措施「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⑴燒掉除秦史之外的諸國歷史;
⑵官方授予博士之外的人,不得私藏《詩》、《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
⑶私下交流詩書的,在鬧市處死示眾;
⑷非議本朝的,處死全族;
⑸官吏知情而不檢舉的同罪;
⑹命令下達三十天內,不燒掉書籍,就在違法者的臉上刺上字,去修城牆;
⑺不涉及治國理政思想呃醫藥、卜筮、農林方面的書籍不需要燒毀;
⑻有興趣學習治國理政思想的人,需要去官方的學府去學習;
這些措施全面嚴格高效,典型的法家范,有毛病嗎?沒毛病。
有人要問了,為什麼要燒各國史書,很簡單,防止復國。可沒有燒屬於官學的大量典籍。否則後世真正的焚書者項羽就沒那麼多書燒了。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當然同意了。
再來看看所謂的「坑儒」,同樣是《史記》記載。
「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於是乃亡去。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葯。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葯,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誰被秦始皇坑了呢?
跟侯生和盧生混的那幫不務正業的人吧,這些人一己孔見,嘰嘰喳喳,然後,世界安靜了。對了,這裡還可以看到,秦始皇是希望長生來使得天下長享太平的,遺憾的是,長生術在老子西去之後已經消隱,又哪裡是盧生侯生能夠找到的?
再說真正的儒家,秦始皇時代的孔子後代是孔鮒,當時居於魏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孔鮒不願出仕,於是令其弟子叔孫通在 朝廷擔任了待詔博士,後被秦始皇召為魯國文通君,拜少傅,在秦國嚴格的賞罰制度下,可謂作為特例厚待了。
再看《史記》里的另一段記載:
《史記.儒林列傳》:「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阬術士,六從此缺焉。陳涉之王也,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於是孔甲為陳涉博士,卒與涉俱死。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適戍,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縉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於陳王也。」
這一段告訴我們什麼?
⑴秦始皇坑的是術士,不是儒士;
⑵秦朝的儒生去投奔陳勝,是因為秦始皇不給他們吃讀書這口飯了,他們讀書當不了官了,讀書的生意也毀了,所以惱羞成怒了。
後世說「焚書坑儒」又是為了什麼呢?我想,大家心裡自有答案。
公元前二百一十二年,始皇帝一次坑殺了四百六十多人。坑殺的都是些什麼人呢?按照易中天的說法,「秦始皇坑殺的也不是什麼儒,更不是意見領袖,反倒無妨說是一群江湖騙子。」按照《史記》的記載,始皇帝坑殺的是「諸生」而非「儒生」。所謂「諸生」:「諸」者,眾也;「生」者,有學問或者有專門知識的人。又:「諸生」作為一個名詞,是指古代經考試錄取而進入中央、府、州、縣各級學校包括太學學習的生員。而「儒生」,分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儒生」是指信奉儒家「五經」的人;廣義的「儒生」是指精通經典、知識淵博的讀書人。「諸生」和「儒生」雖只有一字之差,所指對象卻大相徑庭:前者就是一些乳臭未乾的學子或者說是指具有一技之長的方士;後者卻是學有大成的知識分子。由此可知,後人將秦始皇坑殺諸生說成是坑儒,本身就是誤傳,或許是當時人們以推翻秦朝為目的而故入人罪的政治宣傳吧!
秦始皇焚書,《史記》是這樣記載的:李斯對秦始皇說:「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可見,秦始皇所同意焚毀的書籍只有兩類:一類是被秦所滅六國的史籍,即所謂「非秦記皆燒之」;一類是「非博士官所職」而藏的「詩、書、百家語者」,按照現在的話說,就是民間複製品。對「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則不在所禁之列。這樣看來,秦始皇所欲徹底禁毀的書籍僅僅只有六國的史籍,至於「詩、書、百家語」,只是不準民間收藏罷了。
由上可知,所謂始皇帝的「焚書坑儒」,其實是被歷史給誇大或者是歪曲了。
焚書焚的是鼓吹封建思想,復辟禮治、人治社會的書,戰國時代中國主流諸侯國已經進入法治社會,封建思想已經不得民心,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卻還在鼓吹禮治,《老子》當中有「夫禮者忠信之薄亂之首也」,可見禮治是被先賢深刻批判的。這裡的「禮」不是我們心中那種自然的「禮」,而是愈演愈烈的私「禮」。
拿當下舉例,各朝各代開國之初,都崇尚簡樸,官吏之間嚴謹請客送禮,民間也移風易俗,禁止鋪張浪費。但是隨著統治的穩定,社會風氣就開始轉變,禮尚往來相互攀比,小到婚喪嫁娶隨份子,大到項目招標,人事管理。從民間到官府,禮借著感情聯絡親情維繫的理由大行其道~。
王朝從興起到腐敗,再到滅亡。這個怪圈是誰推動的?利益集團,他們鼓吹禮治,鼓吹私情大於法律,這個原理西方也是一樣的,他們為什麼鼓吹自由主義?鼓吹私人的利益不可侵犯?隨著殖民時代的結束,西方自由主義也走到末路了。
二中國的先賢早在兩千年前就深刻的揭示了公理大於私情的道理,戰國時代他們大力推動法治,宣揚公理,那個時代成了天下為公的時代,布衣馳騖的時代。
舊貴族利益集團,他們反對法治鼓吹禮治得有理論基礎啊,這基礎就是一部分詩書,秦國要徹底推行法治就必須控制這些言論,現在我們國家允許你私人的學校里用自己的教材嗎?你用一個台灣版本的教科書,看看行不行?
儒家是鼓吹復辟禮治的主要學派,他們當然要反對了,但是當時他們也沒辦法,後來直到漢武帝儒術獨尊以後,他們才開始在官方輿論中瘋狂批判、詆毀當時的焚書事件。而坑殺的幾個騙取經費的術士也被編造成儒生,放大鼓吹了幾千年。他們這麼罵秦始皇,其實他們最恨的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法治!
現在歷史上常常把「焚書坑儒」看成是秦王朝專制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也是中國人失去獨立精神,自由意識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其實,歷史給我們開了一個玩笑,歷史上所謂的「焚書坑儒」其實是被後來人所杜撰出來的。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歷史上,焚書是有的,因為這可以在秦王朝的法律制度中找到,但是坑儒卻並不對,秦始皇並沒有坑殺儒生,坑殺的只是方士。
什麼叫方士?其實就是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搞巫術,弄旁門左道的人。秦始皇晚年,喜歡追求長生不老,所以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很多人就跑到秦始皇面前說,可以到海外找到長生不老的葯。秦始皇開始深信不疑,對這些人要人給人,要錢給錢,他們很多人其實就是江湖騙子,拿到了秦始皇給的錢,就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一下,就讓秦始皇感覺到被人戲弄了,於是他開始坑殺方士。根據歷史的記載,秦始皇坑殺的方士其實並不多,總過只有二百多人。至於我們後來所說的「焚書」,其實也主要是焚燒一些六國時期的政治、思想類書籍,技術類和應用類的書並沒有燒。秦始皇焚書當然是他的一大罪過,不過想一想,在古代歷史上,哪個起義軍隊獲得政權其實都會把前朝的東西毀掉,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那麼焚書坑儒究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主要是在漢朝,後來劉邦項羽推翻秦始皇,劉邦建立漢朝之後,為了證明漢朝從秦朝獲得政權,是為了挽救天下,挽救人民,他們就故意抹黑秦始皇,製造出了「焚書坑儒」的故事,還把秦始皇說成是一個老鷹鼻子,身材矮小,甚至還有些佝僂的人,以此來說明秦朝的恐怖。
漢朝的這一宣傳,後來成為了幾千年來秦始皇的罪狀。
焚書坑儒是中國歷史上絕對夠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重大事件,我們以往許多時候關注的都是焚書坑儒的政治意義和影響,但是低估了焚書坑儒事件在中華文化史上的影響,焚書坑儒到底算不算對中華文化的泯滅,那麼就應該從焚書坑儒的整個過程乃至它的影響去分析。
「焚書坑儒」不可靠:
首先,焚書坑儒事件的可信性本來就應該打折扣,我們許多人已經習慣了教材上的說法即焚書坑儒系由秦始皇主導,將先秦儒家典籍焚毀一空,只留下了所謂醫藥、占卜等一類的書籍,但是近年來有研究表明,秦始皇焚書是真,坑儒之事則不一定是真實的。秦始皇坑儒的最早最權威的記載來自於《史記》,但是通過對《史記》之前的文獻進行查核,根本看不到有秦始皇坑儒的相關記載,漢代的賈誼在寫《過秦論》時,也是只提到了焚書,而沒有提到坑儒,因而不免讓人感到奇怪。後來有學者考證,始皇坑儒實際上是從西漢初年才開始流傳,其真實性並不可靠。因此,將焚書坑儒與中國歷史上的文化浩劫聯繫起來,不一定是正確的,可靠的。
學術史上大事件:
其次,焚書坑儒事件在中國學術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一直貫穿封建王朝始終的今古文之爭,實際上其源頭就出現在焚書坑儒時期,秦始皇下令焚書後,先秦時期的百家典籍都付之一炬,西漢時期根據許多經師的口述,又出現了一批重新撰寫的先秦典籍,是為今文經學,而魯壁藏書的出現,使得部分先秦典籍重見天日,因而出現了所謂的今文、古文之爭。而今、古文之爭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對中國古代文化和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因此,焚書坑儒事件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但是單純講焚書坑儒就泯滅了中華文化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中華文化在秦以後也經歷了數千年的演變與發展,不斷融合新文化,才最終形成了如今的包容萬象的中華文化。
焚書坑儒是思想禁錮的說法目前很多反對意見,我也反對。不管怎麼說,就算坑了也不算泯滅中華文化,本質上算推動了文化發展。
秦王贏氏是標準的炎黃子孫,不是羌族。相傳為皋陶後裔(皇帝之孫顓頊後代的高陽氏人),姬發打下天下後,信賴這支部族,所以和分封秦王祖先到姬水,一來守衛故土,二來抗擊游牧民族,所以是標準的炎黃子孫,也是我們的祖先之一。
而且,如果秦始皇只坑儒家,那不僅不算泯滅文化,還是一種積極的發展。禮制是社會寄生階級,而且儒家還是求官攀附為主要目的,並且還把中華古文化的仁義智孝據為自己的擋箭牌。你讀讀墨子的《非儒》,那個時代的人們打擊儒教就像我們打擊傳銷一樣。坑儒是進步的。建國後的批孔也是文明的進步,只是這兩年管的鬆了,一幫虛偽的儒教徒偽君子又出來瞎忽悠,著實騙了不少人。
儒教弟子有好有壞,但是越傳越歪,糾其本質,還是孔子心術不正,細讀四書五經,結合春秋其他著作殘本,這一點還是很明顯的。
最後就是,那麼多古籍為什麼消失?僅有儒家的著作傳了下來?《屍子》,楊朱學說,《墨子》的絕大部分,《尚書》編撰的依據,古《詩》,古《禮》為什麼都失傳了?我對焚書坑儒持懷疑態度,目前來看,古籍失傳最大受益人就是儒家!如果秦始皇坑儒,反而會燒掉所有儒家著作,而不是其他著作。
推薦閱讀:
※上聯:日月共生文武配,下聯怎麼對呢?
※上聯:有生有死無牽掛,求下聯:別亂對?
※上聯:勤儉持家,媽媽真辛苦,下聯怎麼對?
※程派京劇的傳承者中誰更勝一籌?
※因為愛,所以愛!我是你的小白菜!求下聯?橫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