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孫悟空原型是誰?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d34780a5db83132b9e7b9f706bef99ac", "vname": "", "vid": "1c42b80c91e04154aa18abf96e409999", "thumb_width": 640,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6680463},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13638270},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4849098}}, "src_thumb_uri": "4608000fef9230eaa9dc",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474f0001a28a6d495ea8", "vu": "1c42b80c91e04154aa18abf96e409999", "duration": 193.84, "thumb_url": "474f0001a28a6d495ea8", "thumb_uri": "474f0001a28a6d495ea8", "md5": "d34780a5db83132b9e7b9f706bef99ac"} --}

在《西遊記》中,唐僧路過五指山,解救了孫悟空,這才收到了第一個徒弟。那麼現實中又沒有這種神話橋段,唐僧的原型玄奘,是如何在西行路上收服第一個徒弟的呢?

公元626年,就在玄奘請求西行的那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剛繼位,就面臨突厥大軍壓境的威脅,邊關吃緊,戰爭一觸即發,因此帝國實行禁邊政策,嚴禁大唐的百姓外出,玄奘的西行計劃,就這樣被官方否決。

公元627年的秋天即將過去,無法出關的玄奘仍然滯留在大唐的邊塞,萬般無奈之下,他來到當地的一處寺廟,祈求佛祖賜給他智慧。

轉機就發生在這裡,祈禱的玄奘發現,一個胡人一直在尾隨自己。普通的佛教徒經過高僧授戒之後就成為居士,石槃陀相信成為居士意味著,自己距離佛祖又近了一步。絲綢之路不僅輸送財富,而且傳播信仰,在絲綢之路上行走的,主要是商人和僧侶,商人和僧侶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商人為僧侶提供金錢,僧侶則是商人的精神支柱。在兇險的絲綢之路上追求財富,生命朝不保夕,佛陀的保佑至關重要。授戒以後,胡人石槃陀就正式成為玄奘的徒弟,一籌莫展的玄奘急需一個可靠的嚮導,常年行走在絲綢之路上的石槃陀,應該是最佳人選。(同期聲:「我想越過邊境,不知有何方法。」「師父放心,我有辦法送您出境。」)

玄奘幫助胡商石磐陀授戒,滿足了石磐陀的心愿,就這樣收服了西行的第一個弟子,並在他的護送下,安全順利出關。


說孫悟空是某個朝代歷史人物或者直接說其是印度猴神的都是胡扯。說孫悟空必須把二郎神,牛魔王這三個人物聯繫起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七十二變。不覺得奇怪嗎?傳說二郎神有兩個金毛徒弟。金毛與美猴王似乎有點像,如果孫悟空是有歷史原型的,那我以為其是白種人的可能性最大。但並不是指個人,而是指群體。古代的神基本都是把民族個人化。白種人剛好按父系分為兩支,又按母系分為七支。也就是說大概有三支是一支父系集團,有四支是一個父系集團。兩支白人族群,剛好附會二郎神的兩個金毛弟子。最值得注意的是七十二變,因為二郎神似乎就有一種技能叫八九玄功。而二郎神可以證明是九黎與七仙女的融合產物。八當時代表的是太陽神崇拜,即八芒星太陽。所以很可能是八乘九。而七仙女就是嫁給牛郎,牛就是代表黃人,而且牛與紅色是相連的,比如歐洲就有拿著三叉戟的紅色牛魔。所以牛魔王兒子叫紅孩兒。也就是說牛魔王與二郎神其實是一個原型,都是九黎夏後氏。九黎夏後氏又是最早畜豬的人,史籍記載其祖顓頊就以豬肉作為祭祀物。二郎神,豬八戒都擅水,牛魔王更是有避水晶晶獸。反而孫悟空不擅水。可見孫悟空不大可能是出於浙江的九黎,而是外來江浙的外來戶。七仙女族群就是蚩尤戰敗後派來江浙管理九黎的派黎司族群,後來緊跟著就發生了融合。後來又發生了二郎神劈山救母的故事。劈山救母不就是打鬧天空的原型了。劈山救母后七仙女族群女性全部嫁給了九黎,自此白人只認另外六支母系部落為祖先,也就是六祖傳說。而七娜也成了中國的代名詞。在別的帖子里我說過中東猶太是西進的九黎族,九黎族傳教伊斯蘭,至今伊斯蘭很多名字都是九黎的,比如阿里就是阿黎或者二黎,考古發現二里頭遺址很可能是夏都。注意,伊斯蘭聲稱天堂有七十二處女。又是七十二,很巧合吧。而印度文化也可以證明來源於古中國,比如佛教咒語嗡瑪尼轟,就對應成語聚蚊成雷。因為印度人其實是兩支父系白人集團的其中一支,也就是與苗蠻聯姻的熊族後代,他們被逐出中原後,又過了幾千年才進入印度。關於猴子黃白存在爭議,比如漢語猴與後同音,應該指白人。但英文猴子讀蠻客,顯然又指黃人,印度猴神哈奴曼又是風神的子孫,顯然是指黃人。這很像互相指責對方像猴子。更有趣的是孫悟空是石猴,而白人正是九黎以外的第十族,十與石同音。而孫字甲骨文正是一個子加一個8,這個8符號是玄午兩字,可見是來自北方。而猴子又被稱為猢猻,注意七仙女就是白種虎族,後來虎族逃到西域就成了胡人。而匈人是白種熊族。西遊記實際是根據眾多的民間傳說整理加工而得,並不是作者獨立創作的。更不是來源於印度。


關於歷史上孫悟空的原型,爭論有很多。有的人說是唐朝禪師車奉朝,有人說是印度神猴哈奴曼,還有的說是嘉靖皇帝的。真正的原型是誰,恐怕只有《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才清楚。而且塑造一個小說人物,原型很可能不止一個,而是多個歷史人物和神話傳說交融結合的結果。

在這裡提一個也比較有可能,但其他人比較少提出的說法,孫悟空有可能也是參考了明初高僧,悟空禪師這一歷史原型。

悟空禪師本名叫做朱五六。我們知道,大明王朝是朱家的天下,實際上,朱五六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親叔叔。

在元代的漢人當中,有一種習俗,不讀書和不做官的漢人不能取名字,只能以出生時父母年齡相加的數字稱呼。所以朱元璋的父親原來叫做朱五四,叔叔叫做朱五六,而朱元璋本名則為朱八八,後來改成朱重八。

朱五六和朱元璋曾一起出家為僧,後來朱元璋參加起義軍,當上皇帝後,朱五六也並未還俗,而是一心修禪,四處雲遊。朱五六最遠曾到過天竺,和唐僧一樣西天取經。傳說中《貝葉經》就是由朱五六遊歷印度時取回中國的。

取回真經後,朱五六在四川的街子鎮繼續修行,朱元璋得知親叔叔在此出家,於是專門賜其法號「悟空」。朱五六西天取經的故事以及「悟空」的法號,很有可能就是同為明朝時期的吳承恩進行創作的靈感源泉。

在這位悟空禪師圓寂涅槃後,屍身不腐,成為了及其罕見的肉身佛。其真身被當地百姓放置在佛塔中供奉,一直完好保存到上世紀下半葉,才因為一場意外被毀。如今人們要瞻仰悟空禪師的真容,只能從上面那張唯一保留下來的照片中看到了。


原型是一隻印度神猴,胡適大師曾經研究過!

在本世紀之初,胡適就曾經提出過孫悟空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的觀點。魯迅進行了反駁,他認為悟空的形象來自淮渦水神無支祁。在現實世界裡,對於孫悟空的「原型」也有不同意見:敦煌的以西天取經為題材的壁畫中,有類似「猴行者」的胡人牽馬隨行的圖像;在史書中還記載了唐朝一位叫悟空的和尚,他還參與過佛經的翻譯。

孫悟空原型之爭至今也無定論,但「孫悟空」的俠義形象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卻是不爭的事實。

爭論

孫悟空原型是神猴哈奴曼

有文章借分析,「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以後,《羅摩衍那》的故事就在中國民間廣為傳播」,並得出這樣的結論:「因此,人們有理由相信,對於博覽群書、善於收集野史秘聞的吳承恩來說,在撰寫《西遊記》的過程中,很有可能借鑒了《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的形象。

《羅摩衍那》是婆羅門教文化經典,其中主角羅摩是婆羅門教主神毗濕奴的化身,幫助羅摩王子擺平坎坷的神猴自然也是婆羅門文化中的神猴。

《西遊記》是吳承恩寫成的小說作品,是在話本基礎上的改造與再創作。「唐僧取經」的故事在南宋時就以話本的形式存在,現存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詞話》便是南宋人使用的話本。它主要講猴行者化身為白衣秀士,保護唐僧取經,一路上降妖伏魔的故事。話本不僅把取經的故事引入文藝創作,同時還把故事的主角轉為猴行者。書里還有深沙神的角色,顯然是沙和尚的形象,而豬八戒的形象尚未出現。

到了元代,逐漸出現了更為成熟的西遊記話本,這從《永樂大典》中引敘的《西遊記》的書名可以推斷。金院本和元雜劇中也有唐三藏和西遊記的劇目,這都是吳承恩再創作的藍本。

南宋與元是海上絲路大開放的時代,中國與印度及深受印度文化影響的東南亞國家來往頻繁。此時,印度婆羅門教在公元八九世紀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改稱印度教,而佛教中心已經向東轉移。在中國與印度及東南亞國家的商業文化往來中,神猴的故事也多少會在民間流傳起來。

泉州著名的開元寺西塔上就有猴行者的浮雕,敦煌榆林窟宋代壁畫也有猴行者,而當時吳承恩的《西遊記》並沒有誕生。另外,在小乘佛教流行的東南亞地區,今天還能看到許多印度教的寺廟遺址,如著名的佛教遺址吳哥或柬埔寨的文化遺產里,還有神猴哈奴曼,這些都說明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叢生性。

胡適與魯迅關於孫悟空原型之爭

孫悟空的原型是否為哈奴曼,其實早有爭論,這個爭論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被廣泛提及。1923年,胡適在他的《西遊記》考證里提出,「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我依照鋼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記事詩《拉麻傳》里尋得一個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聖的背影了」。史學大家陳寅恪、鄭振鐸和季羨林都認同此說。

但胡適的觀點遭到了魯迅的反對,他在《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中再次提出他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的看法,他認為悟空的形象來自淮渦水神無支祁,無支祁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怪,像一隻猿猴白頭青身、火眼金睛、力大無窮,常在淮水興風作浪,大禹治水時將其擒獲,鎖鎮在淮陰龜山腳下。這與孫悟空被佛祖鎮壓在五行山下情節相類。

是耶非耶,各執一詞。但我個人以為,這兩種觀點是互補的。

哈奴曼

哈奴曼的故事在印度家喻戶曉,在新德里的大街上,隨處可見哈奴曼的神像。這隻神猴渾身通紅,頭戴金冠,濃眉大眼,嘴巴鼓鼓的,還有一條尾巴翹起來,是典型的猴子形象。

哈奴曼是《羅摩衍那》中的重要角色,它是一隻神通廣大的超級神猴,也是毗濕奴的第七個化身羅摩最忠實的僕人和朋友。毗濕奴是印度教的保護神,是敘事詩中地位最高的神,手握維護宇宙之權,與濕婆神一起分享神界的權力。

哈奴曼擁有超凡的力量,並且精通變化。有一次,他的主人羅摩的妻子被魔王劫走,情況非常緊急,哈奴曼受羅摩之命,率領浩浩蕩蕩的猴子大軍,遠征魔王,打敗了敵人,救出了主人。《西遊記》中有類似情節,朱紫國王的金聖宮娘娘被觀音菩薩的金毛犼攝走,孫大聖率領師兄弟,智盜紫金鈴,擊敗了怪獸,救出了皇后。

無支祁

無支祁是誰?它是唐代李公佐小說中的怪獸,在《西遊記》中,有兩處提到它的大名。

孫大聖被黃眉老佛打敗,跑去南贍部洲盱眙山城搬取救兵,日值功曹說,「(山城)即今泗洲是也。那裡有個大聖國師王菩薩,神通廣大。他手下有一個徒弟,喚名小張太子,還有四大神將,昔年曾降伏水母娘娘。」大聖見到國師王菩薩,菩薩說,「你今日之事,誠我佛教之興隆,理當親去,奈時值初夏,正淮水泛漲之時,新收了水猿大聖,那廝遇水即興,恐我去後,他乘空生頑,無神可治。」

這裡說的水母娘娘和水猿大聖,便是怪獸無支祁。

無支祁是淮渦水神,淮即淮水,今天的淮河;渦水即渦河,是跨河南、安徽兩省的河流。無支祁外表如猿猴,縮鼻高額,白腦袋白牙齒,金眼睛綠身子,倒像一隻長頸鹿,腦袋一伸,脖子變成百尺,力量超凡,速度飛快。

由於無支祁在兩水作亂,禍害一方,在大禹治水時,便將它降伏,頭上套上鎖鏈,關在淮水之中。


孫悟空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一部優秀的神話作品,其中孫悟空是這部作品中的一個勇敢、樂觀、調皮,讓人喜愛的角色。那麼,孫悟空的原型是誰呢?

孫悟空的原型之國產說

魯迅先生曾提出一種「國產說」,他認為孫悟空是由淮渦水神無支祁演化而來的。《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描寫過無支祁的樣子,相貌跟孫悟空非常相似,但神情上卻是異常兇狠而毫無可愛之處。

孫悟空的原型之外來說

胡適先生提出另一種「外來說」,他認為孫悟空是由印度的猴子國大將哈奴曼演化來的。哈奴曼據說是風神的兒子,他神通廣大,能在空中飛行,可以從印度跳到錫蘭,能把喜馬拉雅山拔起來背著走。哈奴曼的武器是虎頭如意金棍,很像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

孫悟空的原型之壁畫說

還有一種說法,是根據安西城萬佛峽洞窟中關於《西遊記》的古老壁畫推斷來的,從這些壁畫中一個與「孫悟空」極其相似的人來看,他們幾乎就是同一個人。這個人叫石磐陀,在歷史上一直是個謎一樣的人物:他與「孫悟空」都是在玄奘西行到邊關時拜師;都是在大唐與韃靼的邊界——兩界山,也就是五行山下被收納;都是臨危受命,一路協助師父西行。


悟空原型

新野猴戲

新野猴戲,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近年來在新野出土的大量漢畫磚上,除了雜技、遊戲之外,猴子、狗和人

在一起

狩獵、嬉戲的精彩畫面屢見不鮮。到了南北朝時期,猴戲已在新野盛行。明清時期,新野民間玩猴就已經較為流行。那時,玩猴者多半將這營生作為養家糊口的生計門路而代代相傳。新中國成立後,猴戲作為一種地方民間文化,有了新的內涵。玩猴藝人一副扁擔兩個箱,足跡遍及祖國的大江南北。玩猴藝人每到一處,放下挑子,不用搭台,只需在一塊空場上,拽住猴陣子,揚起手中的小扎鞭,用嘴那麼一吆喝,便和這小精靈同台演出了。你看這小毛猴戴上假面具,穿上小戲服,模仿著人們的舉止行動,爬桿、擔水、騎車、犁地、走鋼絲、打籃球,要多像有多像,實在是滑稽。

新野猴戲

新野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猴戲市場。野性十足的小毛猴,通過新野民間藝人耐心的調教,成了妙趣橫生的

喜劇演員

,這不能不說是一件絕活。

新野的猴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這裡做過縣令的吳承恩也對這猴戲無比鍾愛。

據清康熙五

十一年

《新野縣誌》和乾隆十九年《新野縣誌》記載:吳承恩,貢士,安徽桐城人,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1557年)任新野知縣。

《新野縣誌》、《名宦卷》中稱其「賦性明敏,清慎自持,革吏弊,禁遊民,修理學校,表揚貞節,刑清政舉,吏畏民懷……」

吳承恩在任新野知縣的兩年中,不僅德績兼優,對新野的民間藝術研究也頗深。

《西遊記》第一回中刻畫孫悟空的前身——仙石的形態,就是以新野現存的漢議事台為背景。仙石的通體三維尺寸與漢議事台的尺寸完全相同,可見吳承恩對新野的人情風貌多麼熟悉。

吳承恩在任期間,深居簡從,處處留心,耳濡目染了新野縣的民俗風情,尤其對新野的傳統民間藝術猴戲更是入耳入腦,了如指掌。

不僅如此,《西遊記》中大量地運用了新野的方言,如新野人稱「餃子」為「扁食」,稱動物「不安靜」為「骨冗」等,此類方言在《西遊記》中比比皆是,足見吳承恩對新野的民間習俗了解之深。

也許,因為有了他對新野猴戲細緻入微的觀察,有了新野猴戲中活龍活現的猴子情態,才有了神話力作《西遊記》中招人喜愛的猴王形象。

西域胡僧

「猢猻」為「胡僧」的訛稱。當時,西域普遍信仰佛教,唐僧在西域碰到幾個胡僧是不稀奇的。中國老百姓向來有把一些名字喊轉的習慣,把「胡僧」喊成「猢猻」。在中原人眼裡,胡人體毛髮達,基本上屬於進化不完全類型,把他們看成猴子,即為「猢猻」。而且,胡人性格直爽,跟「悟空」也很象。綜上所述,孫悟空原型為胡僧。研究學術,有時候不能鑽書本,西遊記作為市民話本小說,本身就是個通俗的東西。

唐代高僧

孫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車奉朝,公元751年隨張光韜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羅國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師。釋悟空較

玄奘

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點也始自西安,回來時在西域從事翻譯和傳教活動多年,留下了許多事迹和傳說。有學者認為,在「取經」

故事

漫長的流變過程中,人們逐漸將釋悟空的名字與傳說中陪同唐僧取經的「猴行者」的名字聯繫並捏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孫悟空」的藝術形象。石磐陀說

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錦池在研究取經故事流變過程後得出結論,認為孫悟空的現實原型為《三藏法師傳》所載玄奘西行最困難時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孫悟空之於唐僧和石磐陀之於玄奘,(1)嚮導作用相類;(2)解決危難作用相若;(3)行者身份相同;(4)師徒間微妙關係相似;(5)石磐陀乃胡僧,胡僧與「猢猻」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經,胡僧幫忙」易傳為「唐僧取經,猢猻幫忙」,從而為玄奘取經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機。

2003年10月29日,在山西稷山縣青龍寺內發現的「玄奘取經圖」,其繪製時間比《西遊記》成書時間早近百年。

大名鼎鼎的齊天大聖孫悟空「誕生」於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山頂一塊仙石之中。關於它的身世原本在《西遊記》中「歷歷可考」。可是近日卻有媒體報道,專家通過對甘肅榆林石窟中的壁畫《唐僧取經圖》進行研究後發現,壁畫中一位緊隨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正是孫悟空的原型。

此文提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傑先生曾撰文指出,圖中的猴形人即孫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鄉在今甘肅省安西縣鎖陽城一帶,所以孫悟空應該是甘肅人。

無支祁說

中國神話中的水怪。他的形狀像猿猴,塌鼻子,凸額頭,白頭青身,火眼金睛。他的頭頸長達百尺,力氣超過九頭大象。

孫悟空

太平廣記

》卷四六七引《

戎幕閑談

》中有詳細的無支祁的傳說。無支祁的故事,至少流傳了五百多年以後,才出現了唐僧取經的故事,其中最早寫唐僧取經故事的,是明初蒙古族戲曲作家楊訥(字景賢,號汝齋),所作雜劇今知有十八種,現存《劉行首》和《西遊記》兩種。楊訥的雜劇《西遊記》,寫民間傳說唐僧取經的故事。元代戲曲作家吳昌齡的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中,出現了孫悟空的形象,且有「無支祁是他姊妹」語。可見孫悟空的人物塑造,已經借鑒了無支祁的形象。無支祁的故事,廣泛流傳八百年以後,吳承恩才加工整理《西遊記》,象《太平廣記》這樣的大書,喜采民間傳說的吳承恩,不可能不讀,正象魯迅先生說的,「明吳承恩演《西遊記》,又移其神變奮迅之狀於孫悟空。」宋元以來,禹伏無支祁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吳承恩的《西遊記》問世以後,無支祁的形象,逐漸為孫悟空替代。

如果說,

元雜劇

中的孫悟空形象是受無支祁影響,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則是無支祁的化身。無支祁被大禹鎖在龜山足下,孫悟空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無支祁形若猿猴,孫悟空本來就是猴像,其「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之狀亦無異。印度神猴

魯迅

認為孫悟空源自淮渦水神無支祁,

胡適

卻認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

哈奴曼

胡研究員介紹,《西遊記》成書後,雖流傳數百年,但普通讀者對於其中人物故事的來源演變一直不 甚了了,活像它本來就是「石頭縫裡蹦出來個孫猴子」一樣。直到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開一代先河,「孫悟空」究竟是何方神聖,才作為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擺在桌面上。

魯迅認為,

魏晉

以來,佛教典籍的翻譯漸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間廣泛流傳,文人們喜歡其新穎奇異,於是有意或無意中使用,於是這些故事慢慢變得中國化。具體到孫悟空的人物形象,魯迅則認為應當來自中國民間傳說,他舉唐朝人李公佐小說中的怪獸———淮渦水神無支祁為證,認為孫悟 空是由此演變而來的,從而認定孫悟空的原型來自中國本土。

胡適對此看法不同,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詩《羅摩衍那》中找到一個神猴哈奴曼,認為這才是孫悟空最早的原型。

陳寅恪

論證孫悟空原型確系哈奴曼,甘肅壁畫中的圖案卻表明《西遊記》故事在唐代已有流傳。

史學大家陳寅恪由於對佛經極為熟悉,不僅驗證孫悟空的原型即《

羅摩衍那

》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賢愚經》作為復證,他發現「大鬧天宮」的故事,本來源自兩個絕不相干的印度民間故事,傳入中國後,佛經傳播者在講說時有意無意將二者合一。

上世紀初敦煌學的建立,為《西遊記》人物故事的流變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形象史料,主要是壁畫,既有單人徒步,身背背架的圖像,又有類似「猴行者」的胡人牽馬隨行的圖像,可見人物故事是經過歷代增益的。

近幾年日本有些學者又提出孫悟空形象源於佛典的說法。他們在一些佛教典籍中找出有關獼猴、猿猴或猴屬護法神將的記述,認為它們才是孫悟空的原型。

近年

敦煌

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傑發表《新發現玄奘取經圖探討》,重點對甘肅現存的六組西夏時期的《玄奘取經圖》進行了探討,並介紹說類似故事在唐代已在民間流傳。五代後周時期,揚州壽寧寺藏經院內還保存著一壁畫《玄奘取經圖》,當時人們嘆為「絕筆」。這幅壁畫最晚是後周作品,惜寺院已毀,

壁畫

無存。《西遊記》基本人物框架在元代形成,印度神猴經過藏傳佛教再創造變成孫悟空。

胡研究員在研究中發現,雖然以上說法都有證據學基礎,但是玄奘取經的故事自唐到宋,流行了幾百年,變化增添的人物故事相當緩慢,而其故事的豐富性卻在元代出現了「井噴式」爆發。他認為,按段文傑等文物專家經常以晚明吳承恩之創作為據,而沒有考慮到元代已經出現了《西遊記》雜劇和「詩話」的事實。胡研究員指出,從《永樂大典》殘本中析出的文獻中,已經有數段後世小說《西遊記》的故事,尤其是一篇朝鮮(專題,圖庫)漢文文獻《朴通事諺解》中「車遲國鬥法」中孫行者的故事非常重要。著名

文學家

、翻譯家趙景深認為,《朴通事諺解》一書「約刊於元代」。韓國翰林大學金敏鎬教授也提出此書成於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此外,去年山西稷山縣還發現元代的「玄奘取經圖」壁畫。這些都證明後世《西遊記》的基本故事人物框架很可能是在元代形成的。

據記者查證,關於段文傑先生認定孫悟空是甘肅人的報道實屬以訛傳訛。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鍾雯早在2002年4月27日即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關於孫悟空形象來自石磐陀的說法是張錦池先生提出的。

原型爭論

吳承恩《

西遊記

》成書至今以有很漫長的歷史,其書中主角的爭論至今仍然頗受爭議。其中最可得到廣大認可的是印度神猴為其原型的說法。其實這是一種曲解:孫悟空的原型是吳承恩本人,在當時的年代,社會之黑暗。作者以寫書的形式發泄出來。其中

孫悟空大鬧天宮

,自封齊天大聖為經典段落。其中就包含了作者吳承恩對當時社會某種現象的不滿而抒發出的情緒。而孫悟空原型的爭論,全部只是著書中其作家的理解和猜測。至今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因為吳承恩先生早已故去了,他可以說既是孫悟空的父親又是孫悟空其人。其著書的艱辛是你我所能想像的到的。其孫悟空的家鄉花果山相信是作者看破世俗心中嚮往的居所。孫悟空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人物,而印度的神猴只是和它相像罷了。請人們不要誤以為孫悟空是印度傳入中國。

孫悟空深入人心的功勞源於

六小齡童

家族所做出的貢獻。其父六齡童在電影《三打白骨精》中的孫悟空扮相堪稱經典。對六小齡童在《西遊記》劇中所飾演的孫悟空有很深遠的影響。他們家族幾代猴王,可以說吳承恩創作了孫悟空的人,而六小齡童的家族則賦予了孫悟空的神。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所拍攝的《西遊記》系列在國內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電視劇和動畫片的相繼出現,讓熱愛《西遊記》的觀眾們更加簡單地了解名著。他們的功勞是不可抹殺的。


隨著美猴王孫悟空成為2008年北京

奧運

會吉祥物的熱門候選,媒體上關於孫悟空的話題也多了起來。近來有人重提舊話,說山西有早期的唐僧取經壁畫,上面有毛頭毛腦的猴行者,因此孫悟空應是生在山西;也有人說當年有個曾經與玄奘法師取經有點關係的甘肅人石磐陀是孫悟空的原型,孫悟空應是甘肅人;還有人稱福建發現了有個叫齊天大聖的神以及他兄弟姐姐一大家族,說《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是根據福建當地民間俗神塑造的,因此孫悟空的祖籍在福建…… 誰真正有資格做孫悟空的原型? 蹉跎千年始長成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個真實的事件,發生在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三年)。當時俗名陳光蕊、法號玄奘的僧人為了探求佛法的真正精義,冒死違反了朝廷當時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規定,從涼州(今甘肅武威)偷渡出關,在印度周遊一百三十餘國,刻苦求學十七年後載譽回國。 玄奘回國後,受到了極大的崇拜,關於玄奘取經的神奇故事也相繼出現了。最早的取經故事都和玄奘在西域...


歷史上玄奘法師在路上收了一個徒弟,他是胡人名字叫石盤子,身高較矮面相似猴,這就是孫悟空的由來。


推薦閱讀:

畫月下聯:一山葉落千山黃,上聯怎麼對?
「但願世間人無病,寧可架上藥生塵」古代藥店對聯,現在藥店掛什麼標題呢?
上聯,老枝新發梅半開。下聯?
蹉跎歲月曆辛艱。慶辛餘生盛世問。仰面推窗看紅日,俯首磨墨潤枯顏。大家認為怎麼樣?

TAG:孫悟空 | 歷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