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夠控制好自己的行為與慾望?
感謝邀請,我們的弄清楚什麼是慾望,它跟行動之間的關係,很多宗教其實長久以來都是為了跟自己的慾望做鬥爭,佛教講究「斷念」儒家理教提倡「存天理滅人慾」,「見」作用于思維就產生了「念」,所見到的越多,那麼我們腦海產生的「念頭」也就越來越多,人的念頭無窮無盡,佛教說彈指一揮間就有十萬八千個念頭,不排除有些念頭是積極向上的,有些是落寞消沉的,但往往大部分念頭不會產生行動,只會反過來促使意識產生更多的「見」, 當「念」作用於意識形成「意念」,「意念」反射于思維形成「慾望」。
你無法控制念頭所以你也沒辦法控制慾望念隨起隨滅,與太虛同體,心體便是天體,一念之喜,景星慶雲,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風甘露,一念之嚴,烈日秋霜,人有喜怒哀樂的情緒,天有風霜雨露的變化,這都是不可或缺的,大自然的變化隨起隨滅。
念頭是沒有辦法藉助外力加以平息的,如同大海上的波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按住了這頭又起來了那頭,在《傳習錄》之《陳九州錄》里,陳九州問道:近年來,每每想要靜坐以求屏息各種念頭,結果非但不能靜反而覺得更加煩憂,這是為什麼呢?王陽明先生說:念頭怎麼能屏息呢?只是要讓他們正確,心的本體就是寂然不動的,如果不是心的本體發出的念頭,就是私念了。心的本體上不能有一絲雜念,有姦邪之心參與進來就是邪念了,有貪戀之心參與進來就是貪念,就像是眼睛裡容不得一粒沙子,一點雖然不大,但它能使人昏天黑地,金子是好的東西,但是將金子屑放進眼睛裡,眼睛也就睜不開了,這也是後邊提到的凈化你的慾望。
你的行為會追隨你的慾望慾望來了, 有的人會從外界尋求滿足感,所以被慾望牽制隨波逐流, 你可以到大街上看那些行色匆匆的人們,他們都好像在追尋什麼,你既然不能控制你的慾望,所以你也沒法控制你的腳步你的行為,你可以嘗試這樣去做,但是每次都會以失敗告終的。
慾望無法自我完成就會藉助外界可以達成的時候,就會尋求替代品,比如性愛比如毒品酒精比如金錢,比如食物,但這些都是短暫的,人一旦獲得就會棄之如敝屣,然後再次陷入「慾望」的陷阱,當慾望與身體接觸的時候就產生了情緒,情緒升級固化後痛苦就不可避免了,因為每次情緒的高漲都會隱含痛苦的種子。
被慾望牽制的人是痛苦的,是茫然無助的,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當慾望喧賓奪主佔據我們的心身,讓我們忘記當下而只是活在過去和未來之中,處於心身二元對立的我們經常身不隨心,言不由衷,身體被慾望牽制隨波逐流,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什麼地方,生活就會帶你到不想去的地方,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生活就會給你不想要的東西,被情緒拖進痛苦的萬丈深淵。
不要反對你的慾望,它是生命的本質你根本不需要控制你的慾望,慾望不需要被摧毀,更不需要被控制,它需要被凈化;它不需要被拋棄,它需要被轉化。你的生命本質就是慾望,你若反對它,就是在反對你自己和反對所有的一切;反對它,你就是在反對你的生命,反對它就是在反對所有的創造力,慾望即是創造力。並不是你一再一再地被生下來,是你的慾望一直在繼續下去,永遠沒有被滿足,你只是像一個影子一樣一直跟隨著你的慾望, 你怎麼可能不帶慾望地去看一個美女呢?這是對那個女人的侮辱,這是打擊她做人的尊嚴。一個女人越是受到追求,越多的人帶著慾望看她,她就變得越漂亮,她就變得越滿足。
不要試圖控制壓抑你的慾望控制意味著壓抑,不要壓抑你的慾望,無論你壓抑什麼,它都會深入你的內在,等待時機,以更大的力量伺機報復,所有被壓抑的都會造成罪惡感,所有違背自然的都會導致罪惡感,你一直在自欺欺人,不誠實本身就是罪惡感的來源。慾望本身是很美的,它並沒有任何錯;只要你能夠放下任何要追求的目標,慾望本身是很神聖的。如果思想跟慾望結合在一起,它就變成了枷鎖;如果思想沒有跟慾望結合在一起,那麼思想就能夠被當成一個工具而達到最終的解放,思想是一種能量,它能夠透過慾望而移到外在世界的客體時,它就變成一個枷鎖,控制的枷鎖。壓抑不會引導你走向自由,壓抑是一種遠比放縱更糟糕的枷鎖,因為透過放縱,人遲早會對他在追逐的事物感到厭煩,但是透過壓抑,他將永遠不會對這件事情厭煩。
合一是一種處理慾望的能力所以你需要一種能力,一種如何處理你慾望的能力,在《了凡心療愈》里稱之為「合一」簡單的來說,就是你的慾望來了,你能百分百的投入到你的慾望當中去,當慾望走了,你能徹徹底底乾乾淨淨的退出你的慾望的能力,大多數人不是這樣的,他們黏黏糊糊的跟慾望糾纏了一輩子,並帶著自己並未被滿足的慾望到了下一輩子,所以他們痛苦他們迷惘他們彷徨。
我並不反對慾望,我非常贊成它,當時機來到,你就進入它,全然進入它,好讓要離開它的時機來到的時候,你也可以全然地離開它。只有那個全然進入它的人能夠完全脫離它。而你需要的正是這樣的能力,你不能被慾望牽制主宰成為慾望的奴隸發展為欲求,這種能力就是合一。
在時間的世界與當下的世界來回切換打破慾望的桎梏就得從時間入手,實相無始無終,頭腦因為有始有終,因此它無法接觸到實相,它無法理解存在的恆久,因為它存在有限的時間裡,實際上,它就是時間本身,它存在過去和未來,由意識中的「見」「念」而來,確切的說「見」存在過去「念」存在未來,因為具有時間屬性所以呈現並不持久的二元對立性,將我們的意識從思維拉回到現實當中,同時配合關注自己的呼吸節奏,這樣你才能觀照你的慾望,當慾望來了,全然的毫無保留的投身到你的慾望,與之合一。
帶著覺知投身於你的慾望,你的生命就會跟著燃燒起來,如果你沒有覺知,你的工作就永遠不會是一流的,因為你沒有將自己溶於其中。人為什麼會做夢是因為沒有能力實現自己的慾望,只好通過夢境讓自己感到好受一些!一旦實現了你的慾望,你就不會再留戀它了,你就可以從慾望里脫身而出,全身而退,你不會再想著你的慾望,你會再次回到當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破壞慾望的時間屬性,但是小我依然存在,這樣做不會繼續加強我們的小我,會時刻提醒我們自己活在當下,並與當下合一,享受它,這才是生命的本來面目。
這些道理,你懂得越早,對你越好,對於那些被慾望困擾的人來說,你從他們的臉上就可以看出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顯得很悲傷,因慾望牽引行動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弱,逐漸同流於群體意識,而失去自我,我們會自詡為安貧樂道清心寡欲,或者說是成熟了,這是純粹的自欺欺人而已,你只不過再一次淪落到頭腦為你編製的故事裡罷了,面對不能改變的現實世界發出無奈的長嘆,以便這樣讓你好過些,儘管他們臉上悲傷出賣了他們。基於篇幅有限只能介紹這麼多,更多觀點可以參照《了凡心療愈》
我們生而為人是生活在社會當中的,所以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行為和慾望。
一般的行為比如吃飯,喝水,與人交流等,都是能夠讓人相對有質量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所必不可少的;而正常尺度內的慾望,比如努力工作,想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拚命健身,想讓自己變得更健康擁有更好的體態等,則是內驅力的作用,我們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需要。慾望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動力,從而也是人類進化、社會發展與歷史進步的動力。
樓主既然說到「控制」二字,想必是針對正常範圍之外的過激的行為和過分的慾望,人們一旦產生過激的行為和過分的慾望不僅會給身邊人帶來痛苦,更會給自己帶來痛苦。
過激的行為,產生的原因大都是因為自己內在的一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又遇上了一些特定的環境和刺激源,以及自己當時的情緒不是很穩定無法控制。當自己出現了突如其來無法控制的情緒時,可以試試以下幾種方法:
1. 先深呼吸三次再做任何決定,這樣可以有效幫助自己快速冷靜下來;
2. 如果可能的話,先離開刺激源和引發情緒的環境一會,讓自己放空再回來繼續處理問題;
3. 平時多關注一下自己,每天可以抽出時間進行冥想練習,隨時了解自己身心不舒服的地方並進行調整。
過分的慾望,則是過度追求不符合自身能力和實際情況的一切東西,而這樣追求的原因則是因為比較的產生。調查表明,不與別人比高低所帶來的幸福是高收入所帶來的幸福的5倍。想要控制自己過分的慾望可以試試以下幾點:
1. 學會知足方可常樂。知道自己有多大能力能實現多少價值,盡量不要過多去和比自己強的人比較,除非是自己想要成長進步;
2. 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這一生最重要的是什麼然後集中精力朝著這個目標走去,在追求目標當中出現的一切,如果有利於目標實現的就接受,反之堅決遠離;
3. 學會從心底里接受自己的一切,愛自己的一切,這樣會使自己內心充滿力量,就會更加關注自己的成長和價值實現,不會輕易屈從於外界看似誘人的種種條件。
希望以上的內容能使樓主產生一點啟發。
作者:余曉潔(韋志中心理學網校積極心理學與本會團體系系主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
楊俊婷(韋志中心理學網校學員、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
這問題其實就是個人修養的問題。首先我們的認知必須合乎律法規範、合乎道德規範、合乎共公利益,也就是說、我們先要知道對與錯(普遍公認的而非自以為是),不能將「一切向錢看」當作行為標準。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待人處事,才會控制好自己的行為和慾望呢?我們的孔子給出了一條做人原則,即是「子所不欲勿施於人」,大意就是說「我們不願別人這樣的對付自己(子所不欲),那麼自己就不要干同樣的、讓自己討厭的事去對付他人(勿施於人)」。我們或許無法真正達到先人的要求,但至少應向其靠攏,以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和慾望。
當今社會最大慾望就是攫取金錢,「一切向錢看」。我們的古人也給出了一個原則,那就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是說財富的獲得,或是腦力、或是勞力,都應是堂堂正正、腳踏實地、辛苦付出的正當收穫(有道)。不能為財忘「道」。總之,只有加強修養,才能夠控制好自己的行為與慾望。
謝邀
說到控制,其實就是精神放鬆與緊張的轉換關係。
人(包括植物和動物)的精神是由本能和智慧決定的,人的智慧來源於刺激――體驗――記憶(提取)反應――體驗――記憶(儲存)――體驗。所以人的智慧具有體驗性。人的記憶就處於體驗與反應之間,即放鬆與緊張之間。精神緊張與放鬆適度是控制力最強的區間。緊張的效率+放鬆的效率=控制力。所以人的控制力往往取決於放鬆的效率;鬆緊有度,勞逸結合是中國人成功高效的哲學。《周易》里叫「利」,心理學叫「自控能力」。
動物在高速攻擊敵人之前,從來不始終緊盯住不放,而是使自己處於適度的高度放鬆之間,這主要是為了提高攻擊的速度,後發先至;所謂「無為而無不為」,這也是「截拳道」的神韻所在,當然也實用於商業運作等各種管控領域。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涉及範圍很廣。但實質問題就是本人與人之間應擺正好關係,首先使自己的心態正常化,即符合倫理,適應並遵守社會道德,法律,也就是注重自己休身養性,不貪,不欲,不痴,不惡,把對得別人如同對待自己親人一樣,並有一顆慈善,愛國的心,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以上標準。
「富貴有極,人當知足。」這句記載在《資治通鑒》中的樸素話語,折射出古人控制慾望的自覺意識,一直被後世所推崇。做慾望的主人,而不是當慾望的「奴隸」,這樣的人生智慧,值得今天的人們學習借鑒。
推薦閱讀:
※以「千萬孤獨」四字,如何改成一首藏頭詩?
※賈靜雯「凍齡美貌」登上外媒!44歲的她,看起來就像是22歲的少女
※風華未盡情還在,下聯?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