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人們的搶購屬於從眾心理嗎?
要說很多人也會很有疑惑,為什麼雙十一人們的搶購有越演越烈的情況發生呢?到底搶購的人是出於什麼心態呢?就算是雙十一的價格便宜,但平時視乎也有打折,但尤其是在這天會創出這麼多的「第一」呢?
一年一度的雙11「剁手節」結束了,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7「雙11」期間全網交易額達到了2539.7億元,同比增長超45%。而且今年的雙十一,幾乎所有電商平台均在零售變革上大做文章。無論是京東的「無界零售」、阿里的「新零售」,還是蘇寧的「智慧零售」,都對「雙11」大促的形態進行了重構。
其實在2013年至2016年 「天貓雙11」銷售額增長率連年下降,而今年由於「新零售」、分期消費、全球化以及預售的強勢加入,使增長率有所回暖,與往年相比交易額又增加了。今年「雙十一」快遞業務量也創下了歷史新高。根據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主要電商企業「雙十一」全天共產生快遞物流訂單8.5億件,預計11月11-16日快遞業務量超15億件,巨大業務量對電商物流和快遞企業帶來巨大的考驗。
在宇媽看來雙11除了它前期的宣傳,以及其推廣的所謂「薄利多銷」都對交易額有所貢獻。還有就是跟中國人愛熱鬧也是有關係的,就跟做生意的會特意去花錢請「托」一樣,人們一旦看到這個店的生意好,或者有人說好就會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也會想去看看,去試試,去買買。
《在雙11節後往往就會出現很多報道,稱某某女生或女士在雙11期間買了多少萬的東西,然後家人怎麼怎麼樣等等。》當然雙11的火爆最密不可分的,還是其推銷的價格低廉(什麼商家狂送幾千萬甚至上億,或者是打一兩折什麼的,宇媽到覺得那些都是些噱頭而已,除非自己平時經常買著的商品有優惠才是實打實的划算,)了,但往往很多買家自己也不知道有些東西到底便宜了多少?經常都是衝動後的後悔。所以雙11人們的搶購其實有一大半的人是屬於不理性消費的。
我是<宇媽講故事>,謝謝點評點贊關注我,歡迎轉發分享,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絕抄襲!
有從眾心理的因素。
但是雙十一的購物行為是包含著很多經濟因素的。
下面是分析。
雙十一的價格政策是:
1 必須低於9月15日至11月10日期間成交最低價的九折。
2 11月12日至12月11日期間不得低於 雙十一當天售價出售。
也就是說,雙十一價格基本上是9月到12月4個月最低的價格。
今天,我們來為大家分析「雙十一」背後所隱藏的人類行為規律。
01
在「雙十一」這樣的大環境下,人們為送禮而購買的商品數額增加,也就是經濟學中的利他性購買需求增加。
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雙十一」很多人會有一大筆支出,這一大筆支出帶來的負罪感只能靠利他性消費的行為來緩解。舉個例子:拉一群人進行智力測試,得分高的人可以獲得更多獎金,發現作弊率不高——絕大部分人都保持著良好的道德水準。
然後拉另一群人進行同樣的測試,但獎勵發生了變化:得分高的人,可以讓一起來的夥伴獲得更多獎金。結果,作弊率大量增加。
顯而易見,在後一組實驗中,人通過利他性行為來緩解自己的內疚感。同樣,很多人都會在雙十一透支消費,為了消除由此而來的內疚感,人們的利他性消費行為就會增加。
「你看,我給我女朋友買了個大衣,比我的都貴呢。」
02
在雙十一,商家不斷營造商品的易逝感和稀缺感,從而激起消費者的消費熱情。
比如商品的限量,限時優惠活動。
當消費者看到這類活動時,就會想:如果我錯過了這次活動,以後這件商品漲價了,我會不會後悔。
而這麼想的結果就是:買買買。
這樣的行為叫做預期後悔式購買。
「哇,你這件衣服不錯啊。得幾千塊吧?」
「一個月前的雙十一買的,就花了不到一千。如果現在買的話,可能就貴了。」
03
雙十一出現的時間節點非常好。正是秋冬交替之時,人們的衣著也要隨著季節的更替而改變。
更重要的是,雙十一是什麼?光棍節。有句話是這麼說的:雙十一要麼脫單,要麼清空購物車。這種身為單身狗的心理不平衡和從眾心理會促使消費者有購物的慾望。
雙十一是對是對剁手黨的一次全方位的考驗。我把從眾的這些寶寶們進行分類,分別是以下。
無感族.從來不管什麼節日,需要了就買,不關注價格的變化。為了省那千把來塊錢就要等待。在無感族這種族群里簡直是可笑至極。這種搞笑程度就相當於: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 這個族群的寶寶們甚至很討厭雙十一這種活動,因為這會讓她們買的快遞包裹莫名其妙的延遲。這類人上網買東西純粹是因為便捷,只是便捷,跟價格沒有半毛錢關係!她們就像那群在高考時不屑參加而是直接被保送的那群人。
打折族.有折扣就買,原價多少不在乎,只要有便宜賺就心滿意足。這個族群奉行的理念是:沒賺便宜就是吃虧。她們只是知道雙十一是個打折的日子,但具體裡面的細節,她們往往不求甚解。記得,我記得我的一個好友曾經和我調侃道,他說,家裡的鹽沒了然後問太太,話音剛落,老婆大人不假思索的回答到道,等雙十一唄!呃~~,他問:「那做飯怎麼辦?」太太一咬牙一跺腳應聲道:「用醬油代替」。
比價族.這個族群是雙十一商家主要下手目標。為了忽悠雙十一聞訊而來的剁手黨,許多線上商家故意先抬高價格,然後再雙十一在打折賣出,所以這些商家最認同的理念是:你聞訊趕來,我大喜過望。比價族會密切關注商品價格的走向。他們的記憶力是超級好的,沒事就上網看價格,看完價格看測評,看完測評就等雙十一了!畢竟,打折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看看,你是屬於哪個族群呢?明年雙十一你準備好了嗎?
從眾心理?你不覺得是真的划算嗎?假設平時一斤需要四塊錢的雞蛋,雙十一隻賣1.99一斤,你說你買不買?
天貓雙十一的活動其實跟商超搞活動的性質是一樣的,而且優惠力度大於實體商超!那麼吸引人的優惠力度,當然不是從眾心理了!而是實打實的省錢!
而且雙十一預熱時間很長,有些人在這期間可以存好幾十甚至好幾百的現金紅包!看清楚,是現金紅包!直接可以抵扣!我因為懶,就隨便進了個戰隊,存了二十多的紅包。
雙十一當天,商品大幅度優惠以外,還可以使用紅包抵扣,還可以參加滿減。原本我需要花260塊錢才能購買到上面的幾件商品,雙十一我只用了130!如果不買才是真傻呢。
大部分人都是理性消費,不是盲目從眾
今年雙十一和往常有所不一樣,依舊突破了超級高的所謂的多少億的營業額的數據。
雙十一真的有便宜的東西,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近幾年網路購物大火,但人們早已見怪不怪了,所以現在的雙十一是便利。
雙十一搶購是抓住了消費者的眾多心理的成功營銷活動,其中有部分人就是從眾心理,覺得這麼多人都在這一天買東西,自己也該買些什麼,否則就覺得跟不上潮流。此外還利用了消費者貪利心理,讓消費者覺得有便宜可占、短缺心理,製造優惠時間有限,敢快行動的噱頭。
雙十一的搶購是由什麼造成的呢?我認為大致應該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題目中提到的,從眾心理可以算作一個,不僅是搶購,包括這個節日的由來都是有從眾的心理,其實所有現象級的事物都有從眾心理的作用,比如說,過年期間根據不同地區的年俗,各地舉辦各種慶祝活動,每家每戶都會參與這種活動,人們參與進來之後就不覺得是從眾心理了,因為已經太習慣了,所以雙十一狂歡節也一樣,搶購已經成為一個自然性的動作了,習慣成自然嗎,所以也可以說是從眾心理造成的;
第二點,在這個節日已經發展到今天這個龐大的局面的時候,所有廠商都不想錯過這個,薄利多銷還是大眾普遍認可的真理,像小米、華為等這種大牌廠商,他們所有的產品,不管是官網上,還是各種旗艦店上都有相應的報價,那麼,雙十一期間價格的波動是很容易被發現的,而且所有廠商幾乎都會下大力度打贏這場硬仗,或者會有特價銷量產品,不搶購想買到這個商品,不存在的;
第三點,這就有點消費心理學的東西在裡面,包括我上面說的第二點也有這個意思,這個產品不是價格低就是便宜,是讓消費者覺得便宜才是真的便宜,其實有時候本來沒想買這件東西,但是看見之後,覺得它比你的心理價位低很多,可能它本身就值這麼多錢,湊個雙十一的熱鬧,當然也不排除,在雙十一開始之前的一段時間把價格提上來,這一段時間即使不賣貨,雙十一再降下來,薄利多銷這也不是不可能的;
還有最後一點,可能所謂的「搶購」,本身就不是搶購,畢竟網上有很多爆料刷單的,當然事實是什麼,到底存不存在這種現象我們不得而知,但還是有這種可能的。
這是我的想法,可能有這不正確的地方,敬請諒解,謝謝。
隨著雙11從單身節變成了購物狂歡日,人們也從最開始的瘋狂搶購,適當地添加了些許理性。
當然,要說完全理性消費,也很難。
每到雙11,大家都會習慣的問一句,今年準備買什麼?看著別人買,心裡會不會覺得癢?我覺得如果是這樣,那也挺正常。
就我個人來說,現在更多的會比較一下價格。看雙11的價格,是不是真的比平時價格低。因為有些商家會在雙11前先哄抬物價,之後再造成一個打折的假象。
最後看起來便宜,其實付了更多的錢。所以,我現在在剁手之前,會先有一個比較環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