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理解的「道"為何物?
「道」究竟是什麼意思,在《中庸》的一開頭就有很明確的答案。
天命之謂性,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
如果,用傳統儒學的語言來解讀,這,基本上就是連解讀者自己也搞不明白的玄學。
但是,我們藉助現代科技手段,換一種"科技語言"來解讀,會發現:這是非常清晰的,關於人為什麼要」動態入定「的原因。
這種現代科技手段就是虛擬現實(VR)技術!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選了一段虛擬現實的影片,只有十幾秒,大家先仔細看一下……
這段影片很簡單,在房間地板上,有一條狹長的木板。
虛擬現實的設計者要求參與者,從這條木板的一頭走過去,把另一頭的一隻小貓抱起來。
這在現實中,是件很容易完成的任務。
但是,當參與者帶上虛擬現實頭盔以後,所感受到的視覺、聽覺都變了,整個場景也發生了改變:
地上的小木板延伸到了一幢摩天大樓的高層窗外,小貓下面是幾十米的懸空!
從參與者的感覺來看,簡單的任務變成了要走到高樓的窗外,去救小木板盡頭的那隻小貓。
參與者都知道,自己看到的是虛擬現實的影像,並不是真實情景,可是依然嚇得夠嗆。
不過也正因為知道眼前看到的是虛擬現實影像,所以,才敢走出去。否則,在真實的場景中,這幾個人都不可能幹這麼危險的事……
這種虛擬現實技術,現在已經被廣泛運用到了電子遊戲中,電子遊戲虛擬現實化能讓遊戲玩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
現在,我們就以虛擬現實遊戲為對象,從靜態、動態兩個方面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虛擬現實遊戲的構成情況:
從靜態的角度來看:
在虛擬現實遊戲還沒有開始運行的時候,有這樣幾個元素組成。
1、虛擬現實設備的製造者,虛擬現實遊戲的設計者
2、虛擬現實遊戲的頭盔、手套,虛擬現實遊戲的程序
3、遊戲玩家
從動態的角度來看:
早期電子遊戲的任務、內容,往往都是單一結局的,屬於直線結構的。
……
而現在的電子遊戲的任務、內容要複雜得多,是多種結局的,所以,整個遊戲的構成是一種樹狀結構。如下圖:
遊戲的入口只有一個,但是,在遊戲的過程中,如果你知道攻略、秘笈、武器、寶藏、幫手之類的,就能玩到高分出口,甚至是終極完美出口。
如果不知道這些寶貝,只會自己在遊戲裡面瞎撞的,很多場景、環節、道具、任務都是玩不出來的,最後能玩到低分出口,通關,就已經不錯啦。
這些,大家如果都理解了,我們就可以來解讀《中庸》了
……
遊戲的設計、製造者 = 天
遊戲設計者對遊戲整體的設計,細節的設定 = 天命之
設計出來的遊戲程序 = 性
遊戲程序的運行 = 性之
遊戲程序運行的過程 = 道
獲得玩出高分出口的方法 = 修道之
學習獲得玩出高分出口方法的過程 = 教
……
問答里的網友沒有看過心智玩家的文章,看了可能會有種「看起來很有道理,可是覺得很荒謬」的感覺。
有這種感覺一點都不奇怪。
因為你還沒有認識到:真實的、完整的世界與人,就是類似「虛擬現實遊戲」這種結構。
這種認識一點都不新鮮,好萊塢已經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在銀幕上表現了人類世界虛擬現實化的情景……
我們現在依然把這看作是科幻。這其實並不是現代人類的進步,而是落後!
中國的古人,在甲骨文造字時代,就已經認識到了這點:完整的世界,是由兩個不同的世界,重疊而成的。
甲骨文「天」字,表現的就是現實世界與虛擬現實世界之間的關係。
上面的「方框」表示現實世界,下面的「大」字:四肢伸開的人體,表示虛擬現實世界。這種不同世界之間的關係,是一種【重疊世界】的關係。
甲骨文造字中的「上、下」結構,表示一種主從的關係,也就是說上面的現實世界決定著下面的虛擬現實世界。
中華傳統文化的儒、釋、道、武、醫、音都是建立在這種【重疊世界】的物理學背景下的。
我們試想一下:一個人如果戴上一套非常先進的虛擬現實裝備,在虛擬現實環境中,又看到了一個自己(遊戲角色)。真正自己的肉體上所有能感受到的感覺,都被虛擬現實中遊戲角色的感覺所覆蓋,一點都感覺不到現實世界以及真正的自己。而且,也沒有了之前在現實世界中的記憶……
一個人處在這樣虛擬現實環境中,TA還能自己離開虛擬現實遊戲嗎?
當然不能的!
那麼,這個人如果覺得這個遊戲不好玩了,想換個其他的遊戲,或者說,在遊戲中自己改變遊戲的程序,這有可能嗎?
當然,也是不能的!
這就是:「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的含義。
深度沉浸在虛擬現實遊戲中的玩家,是不可能自己改變遊戲的,也不無法自己從遊戲中離開!
(大家看,換一種語言,《中庸》是不是變得非常通俗易懂了?)
……
既然,誰也不能自己離開這個虛擬現實遊戲,也不能自己改變遊戲,那怎麼辦呢?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這段話,我們還是要用虛擬現實遊戲的語言來解讀。
君子,就是希望在虛擬現實遊戲中玩出高分出口的遊戲玩家。
這段話的意思是,既然誰都沒法自己離開這個遊戲,遊戲玩家就希望能玩出高分出口。對遊戲中隱含的道具、秘笈、裝備、任務、劇情(道)高度重視、非常緊張,唯恐遺漏了(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即使隱蔽得再好,也要去發現;做得再小,也要找出來(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但是,這個「道」是需要用專門的方法才能被發現的,用一般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是沒法感覺到的。這種獨特的方式就是「慎獨」(故君子慎其獨也)!
我們在之前解讀《大學》的文中介紹過,「慎獨」就是在意識清醒的時候,時時刻刻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方式,感知自己的心智狀態、調整自己的心智系統。心智系統調整到位,就「動態入定」了。
人在「動態入定」中,就能感應到「道」。
人獲得「道」的方式,是一種很特殊的認識方式,不是我們平時一般的認知,而是感應。「道」對於人來說是不可知的。
SO,孔子說「從心所欲不逾矩」,老子說「無為」,王陽明說「所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這些說的,都是對「道」的感應。
人要能感應到「道」,就必須讓自己「動態入定」,而「動態入定」的的方法就是「慎獨」。
……
心智玩家:還原人類源頭文化、揭秘重疊結構世界。
圓湛虛疑,道體也。
悟此道體,方真入道要。
香嚴禪師有本來照:
擬心開口隔山河,
寂默無言也被呵。
舒展無窮又無盡,
捲來絕跡已成多
照,本來照,此道之妙也。
千山覆雪,靈照妙環中,離染而清淨,去時踏雪似來時,來去途中一色迷。祇箇清白家風,得似枯寒時節,十分瑩徹,誰知踏雪人迷,一色齊平,切忌守株自困,到這裡如何履踐?
一切萬法由此建立,一切聖賢由此出生,無量的妙德從此流出,這不是修,也不離修。
《圓覺經》經文: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白話文: 善男子,只要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眾生, 在一切日常生活中,任何時候都不故起妄想念頭。 對於隨緣應機所生分別心與靜定中所起微細游思,亦不必作意息滅。 身處於一切虛妄幻化境界,應安住於自性本來照了明徹當中,不必再作意了知。 在這覺性自然照徹的狀態中,也無須再去辨別它究竟是虛妄還是真實。 這些眾生聽聞這樣的法門,能夠相信、能夠理解、能夠接受並依之奉行,沒有心生驚恐與畏懼,就是順應於圓滿覺性而頓悟的眾生。 各位善男子,你們應當知道,這樣的眾生,已經在過去世親近、供養百千萬億像恆河沙一樣多的諸佛,以及菩薩摩訶薩,培植下無量功德善根。所以佛說這樣的人,叫作成就一切種智。 這一段話三十二個字,在禪宗是悟後保任的要訣,《起信論》屬不生滅門,其實也是對於自性「心無所住」狀態的一種描述。
祖曰:
離念即真,
剖塵出經,
一切現成,
誰立門庭?
「道」就是自然萬物的運行規律和根本法則,引申為「道路」、「出路」、「路徑」的意思。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什麼是「道」?個人認為,它首先是人們應該遵守的法則和準繩!比如,商道,你必須遵守一定的倫理和市場法則。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來,有「人道」、「地道」、「天道」和「自然之道」,而自然之道最高!
我們常說,要「知道」!其實,「知道」的「道」,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行」的意義!「知道」就是「知行合一」的意思,先了解「道」,再按照「道」的規律辦事,因而可以說,道家和儒家也有殊途同歸的一面,就是都講究實踐和落地執行!
很多人,把老子《道德經》看著是一本哲學經典!但是,個人認為,老子萬般無賴之下寫作《道德經》並不是要在「哲學之路」上有所建樹,其最終目的就是要給天下大眾指出一條「光明大道」,讓世人生活美好、天下太平!結合當時社會世風日下、征戰混亂、民不聊生的背景,老子《道德經》的「道」,只能是他老人家發自內心的一種心懷天下的「救世之策」和對光明的呼喚與嚮往!
老子也說,「吾道,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可見,老子內心也是不願意隱居避世的,他也希望大家按照他指的「出路」來執行的!毛澤東同志說,「一個時代有一個的主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歷史使命!」當今社會,我們該如何理解「道」的涵義和行道呢?個人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和進行:
個人,應該走光明「正」道;
企業,應該走差異化發展道路;
國家,應該走科學發展之道;
世界,應該保持和平相處之道!
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物質繁榮,物慾橫流……我們如何安定內心,如何堅守心中的「道」,找到自己的人生軌跡、成長、成功之「道」,達成自己的理想和目標,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易經》也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唯有在變化中堅守——最基本的信念和原則,我們在這個社會當中才能找到那一份屬於自己的美好!
我不懂老子的道,但是又認為《易經》的道已經圓滿,所以,願意只在『易』的範疇來討論『道』,供大家燒腦。
其一,『道』的位置和特點。
《繫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的歷史應當非常悠久,孔子所說的『古之遺言』,這句話當之無愧,因為迄今為止,這是最為自我圓融的關於『道』的表述。
首先,在『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這段話裡面,『道』約等於『太極』。換句話說就是,《易》裡面的『太極』,有時候是『陰』,有時候是『陽』,都是『太極』,你也可以再細分成『陰太極』與『陽太極』,簡稱『陰極』、『陽極』,之所以提出這個簡稱,乃是因為現實科學中的『陰極』、『陽極』的名詞,與《易》的『太極』有一定程度的類似,這就是哲學的現實投影。
之所以是約等於,因為『太極』本質上是一個『動態』的存在,而『道』的本質是『靜態』的。也可以說這個存在動態的就是『太極』,靜態的就是『道』,『道』需要在取得一定的條件之後才能動起來,才能參與演化。這個『動』就是『裂變』為『兩儀』。所以《繫辭》說『是生兩儀』,就是說太極生兩儀,也就是道動起來去裂變為兩儀。這兩種表述等值。
同時也就等於告訴我們,這裡的『生』對應於『裂變』;這裡的全部存在,都是建立在與人相關的前提之下的,通俗一點說就是都在三維空間,無論什麼名字,就是人視角的空間。
其二,『道』僅僅特指與人相關的『元點』。
老子的道,道法自然,無所不能,我無奈之下只好理解為『規則』,相對來說是降低了『道』的地位和內涵。《易》的道則不然,易的道極其單一,單一到只指一個東西,就是『人的道』。所以,所謂的『一陰一陽之謂道』,是相對於『人』而言的,在自然的狀態就沒有必要單獨強調『道』,或者可以忽略靜態的『太極』,這也僅僅是因為,在『人』的視角,『太極』才是與人相關的,由於靜態的『太極』不為人所感知,所以,也可以說『不存在』!
人及與人有關,實際上也已經是一個包括範圍極其廣泛的區間。按照《繫辭》的說法就是『易與天地准。』換句話說,就是宇宙乃是與人相關的空間和時間,在這個區間內的全部,元點為『道』,超過了這個區間,就是『過之則不御。』不御是一個非常精心的用詞。簡單的說就是超過了人可能的視野,就是不在同一個維度。
其三,在符合以上兩點的條件下,『道』是物質的存在。
不同於老子,《易》的道是一個具體的東西,無論是自然物,還是生命體。如果一定要談規則,則這個具體的東西由於本身就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運動,所以也可以說本身就是規則。但是,規則畢竟只是本體的屬性,而非本體自身。這一點可以說是老子的道與《易》的道的分野。
我這是從關注對象、文化問答達人微妙玄通冰激凌的問答中翻出來的舊問題。進入這個頻道竟發現著名的曾仕強先生也在回答此問題。不才不揣冒昧,明確回答這個問題。
「道」是什麼?就是「路」的不同名稱,也就是說,道就是路。
《道德經》中最主要的概念是「道」,在《道德經》中七十三見。無論是從《道德經》本身的表述,還是今天我們對它的理解,應該這樣來概括它:「道」本來是看得見的物體運行的路,也是供人行走的路,是客觀事物運行因循的軌跡;同時又是看不見形、聽不著聲、品不出味、觸不到體的抽象於物質的潛在軌跡,還是人們對客觀事物運行軌跡的大致的經驗的認知,是應該取法依據的而不應該違背和對抗的動態的行事原則。
「道」作為路是真實存在的。路是用來通行的,走在這路上,就是依道而行。
「道可道,非常道」通俗一些說就是「道可以當作道,沒有永恆可以走的道」,進一步說就是「道可以因循,沒有可以永恆可以因循的道」「道可以沿著它走,沒有一條可以永遠走得通的道」。也就是說,道沒有完全固定的因循模式,要因循道前行,但大可不必教條地、機械地沿著它走。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道理一樣,「道」作為「路」雖然可以沿著它前行,但沒有永恆的路,沒有固定不變的因循模式:可以憑藉不同的工具,也可以步行;可以靠近左側一些,也可以偏向右側一點;可以小跑,也可以漫步;甚至可以像為避免寒風背對著它倒著走……
再打個比方:航天器飛行器也都要依循一定的軌跡,但是沒有永遠不變的軌跡。設計得很精確,不等於一成不變。飛機飛行、船隻航行要有航標,那只是飛行的參照,避免飛得離了譜,脫離了航線。這裡的「航線」就是「道」,就是飛行或航行依循的大致軌跡,上一點、下一點,左一點、右一點,快一點、慢一點,飛行器或船隻大一點、小一點等等,沒有絕對的——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為什麼會出現「非常道,非常道」的情況呢?客觀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道」是動態的,要根據變化了的客觀環境修正自己走上可因循的「道」。比如人們根據動物的習性下套捕獵,動物沒察覺到「套」,不會修正改變「道」,就會「上套」。比如「大道」雖然好行,但如果修路或像王弼所說有人設置了路障,不修改路線依舊難以前行。 物體按自己的道去運行:種子在一定條件下發芽破土生長開花結果,這就是道;物質按一定規作產生化學變化和反應,這就是道。
「道」可以不可以與今天的現實聯繫起來呢?從一定角度來說,用今天的一個時髦的詞,道大致相當於與方針、政策經常並列說的「路線」,比如國家發展建設的總路線,就是一種既抽象又較為具體的道。「路線」實際上是人為設計規划出來的「道」,它必須順應自然與社會發展規律,才能讓人有所遵循,才能走得順,展現出「大象」來。可以說為政治國、為人治家,確定一條正確的大道十分重要。判斷大道好與不好,實踐能檢驗它,走在這條道上的人最有體會。
當然,道雖然可以設計,但實際運行的軌跡可能需要修正,這樣才能使道更平坦、更光明。道不是裝模作樣的口頭文章,不能南轅北轍,不能劃一條道卻不行其道。違背自然規律與社會發展規律規劃設計的「道」沒有前途,大吹大擂的只是「假象」,最後必然是「亂象」。
我們首先要搞清老子及先聖為什麼要建立「道」這個概念?
人類從誕生以來從來就沒有停止思考:自己是何物?自己處於何處?受什麼支配?為何會出現?正是因為這些問題一直沒搞明白,所以才假借「道」這個平台來圓人類心裡的諸多疑問,認為一切包括人自身都是受「道」的驅動和制約而生、住、壞、滅,並周而復始,循環往複!「道」這個概念的建立其實有點「遇到難題撒手不幹」的嫌疑。就象一個人寫小說,寫著寫著沒頭緒沒靈感了,無耐找個不盡人意的題材草草收場結尾。我並不敢批評先聖,我自己是個什麼怪胎自己倒還有點自知,只不過後來比我還怪胎的怪胎們把「道」越來越神秘化、以至把更後來的人越搞越迷糊,所以我才有此不敬之言!
我們可以嘗試著這樣去弄清這個讓人討厭又欲罷不能的「道」。我們可以站在人自己身體內的細菌的思想立場去考慮它們也在考慮的「道」,它們也無法明白:自己是何物?自己處於何處?受什麼支配?為何會出現?正是因為這些問題一直沒搞明白,所以它們也象人一樣假借「道」這個平台來圓它們內心的諸多疑問。好了,朋友們,假如,我說的僅僅是假如,有一天細菌們能科技發達並駕駛突破時空的飛船從人的九竅這些時光隧道飛出人的身體並遨遊一周,它們肯定會感慨:原來這是我們苦苦思索的「道」啊!
古文文字沒有標點符號,《道德經》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可以因人理解而異斷句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等。
大多數人認同的是第一種斷句方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而我個人比較傾向於第二種:第一個道指本源(一陰一陽謂之道),第二個道字指描述(說道),第三個道字指規律。
連起來意思是:道的本源可通過現象顯現,通過語言描述(道,可道),但是(非)不僅僅只是我們常說的道理和普通規律。(常道)
因為要描述一件事物就得要涉及概念和定義,(名,可名)但是(非)道之名不僅僅是常見的概念和定義(非,常名)。
《道德經》開篇就是從宏觀宇宙,萬物起源開始論述的。因此《道德經》的哲學立場是客觀立場,而非神創說擬人話的主觀立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
這裡的道,對應哲學本體論。認為萬物本源即為道。
一陰一陽謂之道,是指物質的基本屬性。是適用於從微觀到宏觀的所有物質的。
對應科學上的電子的正負兩極。
「物極必反」,是道體現在物質現象、事物發展上的基本規律。道家思想將之分為三個層次:天道、地道、人道。
這三個層次是現代哲學上的母子集關係。不能逆反。
天道(宇宙規律)是包括和影響地道與人道的。
地道(自然規律)是包括和影響人道的。
人道(生物規律)是包括和影響人類社會和生理機能的。
因此,我們人類的常道是主觀體驗的道,客觀存在的道還有更為廣泛的區域,是人類所無法觀察和定義的。
因此,「道」這個字本身就是在各個層次、各個領域、各個語境中具有不同的涵義。
中華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也正在於此。物質的相是根據不同的觀察者、觀察角度、觀察條件顯現不同的結果,但客觀主體一直統一。
道不是過於玄乎而令人費解,是因為它隨時隨地隨物不斷處於變化轉換中。人類能確定的始終只能是道的一部分相、一部分規律而已。
道由己悟,世人皆在道中,六道輪迴,七出塵勞,我心中的道,老祖宗就是道宗。人人有天意,人子不忘本,香傳大千來。中華民族,歷久彌堅。因為中國有文字,每個文字里都在說道。傳道,一畫開天,二畫開地三畫生人,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一個字,即天字。每個字都是一長一短而來。每個文字是繁有道,簡易道,變化萬千,巧合之妙。在這裡本岱說說應在自己的天意,我自家三字,高本岱,這三個字生在左手中,十五年生成。昨日悟開,真名岳上一泰化手是天意,返本歸宗名字中,三山五嶽宗是岱。手上有四個三角,二個暗角,六角成形,原來是高字古老字甲骨文高字是家住的樓閣。我親兄六人·是一個奶,另外親屬輩還有四弟。孫字十畫對不對。子字三畫,我爺是末子孫排行老三。簡字孫字六畫。六子是末子。落盤四乳十重山。我爺上邊有倆兄長。也是十個孫。全是山為名。沒有把家譜輩份排字加進去成了單名。返本歸宗。我有一個姐名文真。還有一姐生下不久夭折了。七上八下姐文真。系字七畫。無巧不成書,單絲不成線。千人解千意,人人有天意,不知皆是迷。七子問道人世間。宗家二字我解為我父有兄共二人,德春大伯一女無子。那時讓生。誰家孩子不多。宗字真意是示是每人每家應知開示,·開宗立示。子示當後人的意思。示字我是別字。家裡有豕,是指人有好生活,農村人家家有豬養。末子人七就屬豬,白七豬是辛亥年生人。釵釧金,圈裡豬是家豬。皂字簡有道。皂意指黑色,青紅皂白。分清好壞。天不生無用之人,地不長無根之草。人來世上皆為因,世人只知眼前,不知天有先天後天。地天來做人。我願今生做個好凡人。好人不壞己,壞己不好人。覺悟人生,大家別笑話。我諸多巧合。·佶字裡邊走出九個人。仕字五畫,我兄弟共有五子。唯有四兄無子有一女。口字本三畫,我說來有原由。大兄嵩還有一女。三兄有二女,口字第二筆是連筆。四兄生小女,封口字對吧。推背圖有一象,我只看家事,不是天下大事,別誤導世人。巧合而己,唯有外邊根樹上,三十年中子孫佶。本岱理解為我山哥名高山是山根。他在干僖龍年生一子。我正好三十歲。本來我子是末子。現如今返山·有子。我聽父輩言,我們祖輩是末子人。人生人的軌跡莫非冥冥之中皆有天意。預言我也看開不少,能寫出個解密全書,在這寫一小點,也不知通不通過,通不過,費筆墨。人人有信仰,人人歸善道。地天人有道。應句破文緣度緣祖界回坤來道世修珠。不傳教,不邪教,人子在心裡修大廟。有錯字請諒解,識字不多,小學文化,田七就愛種大稻。年年豐收有收成。敬天祭地拜祖先。三陽開泰盼豐年。
佛是佛陀耶的簡稱(小乘佛法稱佛,大乘佛法稱如來)也是得道者的稱呼,特指佛教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或修行圓滿的人。佛教中泛指一切『覺悟了人生真諦,掌握了佛教所說的最高真理,證得佛教最高境界者』。(皈依佛就是向佛學習,以他為模範,為導師,成為依靠;皈依法凡是能夠消除煩惱,調伏自心的道理就是法;皈依僧所謂「僧」為「和合眾」的意思即指信奉佛陀教義,修行佛陀教法的出家人)。
道就是路,方向,說,學術或宗教思想。簡單說是知識也是方法(規律),是自然也是平衡,是境界也是感悟,是文化也是傳承。悟道是過程!道教三皈依是皈依道,皈依法,皈依師。修道是行道而不是說道,大道至簡。仙是靈魂可以自主脫離肉體的修行者或者說動物修得禪悟的能力〔恩怨因緣度人〕。鬼是靈魂失去肉體者。受到勅封的就是神(如門神,財神等)。鬼魂只存在於人們的大腦里,科學家經過大規模科學調查後,得出結論:「鬼」是不存在的,「鬧鬼」都是環境和心理作用造成(我見過「鬼鬧」,當時手機,固定電話在「鬼鬧」範圍內都無法接通,錄像設備也無法正常使用)。魈是各種有靈性的物品修行成人形(某些靈物因緣巧合受到日月精華等),是人們常說的小鬼兒(紅孩兒是人蔘修成人形,挑戰道家凡有九竅者皆可成仙),山魈是非常危險的不惹為宜,玉石琵琶精也是魈的一種。我們中國的「道」文化博大精深,歷經幾千年而不朽,更是有諸多後輩懷著敬仰之心在潛心研讀,靜心感悟。
我也是一個忠實的道教文化仰慕者,我們那裡的人世代尊崇道教,樸實耕種。
「道」最直觀的理念與思想便是「自然」,講究人與自然和諧,也就是天人合一之大境。被稱為道教鼻祖的老子,晚年寫出區區幾千字的,倍受世人追捧的經典之書《道德經》,更是對道的闡述的一種濃縮,我們每個中華兒女都應該讀他,去發現,感悟人生。「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是這本書中很好的一句話,雖然時代在變遷,社會理念在變化,但我們人最本真的東西不會變,就像道一樣無時無刻不存在。道不是求仙之術,而是講求做人,處世,自然的一種真諦。
道文化和儒家思想文化是誕生在我們國家並且伴隨幾千年的重要精神食糧和文化根基,我們每個中華兒女必須發揚和傳承。
推薦閱讀:
※顏世安:老子與莊子
※老子的「無」到底沒怎麼解釋?
※如理解何道家老子所說的「至柔至剛」?
※老子在《道德經》和孔子在《周易》多次提到的「聖人」是同一類人嗎,還是各有所指?
※讀了《老子》之後與世無爭沒有奮鬥的動力了,嚴重影響到我的學習,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