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上有賢臣轉侍明主,亦有誓死忠昏君,這個大家怎麼看呢?


賢臣擇主而事,還是效忠昏君,個人的選擇不同。無可厚非。

具體到那個環境下,我覺得有幾個具體的情況可以分析一下。

首先,這個昏君,是純粹的才能有限,如一個老好人,還是荒淫糊塗,還是昏暴無度,殘忍荒唐。前者如劉璋,中間如李後主,後者如孫皓。顯然昏君本身越可恨,那麼轉投的加權就越重。

其次,這個昏君,對這個大臣自己如何。所謂君君臣臣,君主自己不像君主,臣下也就可以不像臣下了。豫讓就是最好的表現。你把我當臣屬,我就把你當主公,你把我當奴才,我就把你當路人。

其三,這個外來的明主,是單純的才能比較高,還是更能用人,還是存在更高的價值號召?比如法正投劉備,僅僅是為了劉備才能高,會用人。而姜維投諸葛亮,很可能是被諸葛亮對興復漢室的執著打動。

其四,另投明主之後,對老主公如何?如果僅僅是換主,不曾傷害老主公,那麼無可厚非。如果轉戈對付老主公,就有些過分了。要是對付之後,還直接造成老主公死亡甚至滅門,就更令人不齒。

當然,以上說的,都是職位比較高,和主公比較接近的人反投。那些本身地位就比較低或者關係比較疏遠的,另擇明主根本不算什麼,畢竟人家就是普通打工而已。


有昏君就有昏臣啊!另外一個君主昏不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拿劉備入蜀來說,張松和法正盼著劉備來接管他們,還甘願為劉備做內應,最後事情敗露,張松因此而死。也有很多忠於劉璋的,劉璋再弱,在蜀中多年,給你發俸祿也發了幾十年了,如今來個更強的你就要倒戈嗎?畢竟還有一份感情在。嚴顏為什麼不打開城門投降明主呢?如果誰都覺得自己老闆不好就開門投降,那就都是呂布了。有時候忠的不是那個昏君,而只是忠於職守,那是一份承諾。


這個就得看個人的信念了!有些人以忠君為忠,有些人以忠民為忠。忠君與忠民的概念區分就是忠君者以無條件奉行君王命令,忠民者則是看這個人是否能給百姓帶來更好生活。比如,忠君最為典型的就是方孝孺,其實方孝孺是個忠臣,絕對的忠臣!但是他的思想卻停留在忠君報國這個層次上,即忠於君王,所以腦袋容易拐進死胡同里,自己做無謂犧牲外,還會連累其他人。而忠民者卻往往比較豁達看得開。比如,魏徵,他這個人一點也不怕死!但是身為李建成的臣子卻反身投於李世民。這個人是想辦事的,誰當皇帝對他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給老百姓辦事。


謝邀。是人,總得有生死,明白為什麼生,為什麼死,基本上就可謂義士了。孔子稱讚過五百義士,就是稱讚他們死的有意義。是人,不能糊裡糊塗生,更不能糊裡糊塗死。就是個人了。然後民族大義,忠誠國家考量,自己覺得有意義,就去做。就是個國人了。這是個人決定的事情。別人怎麼看,是別人的事情。大家怎麼看,是大家的事情。管仲轉侍明主,受到後世稱讚,是因為他給天下帶來福利。明白這一點很重要,就是明白人們是用什麼來判斷是非的。昏君,就是失道之君,失道寡助,因而不助其作惡天下是底線。即不助紂為虐。然後,死忠不死忠,就屬於個人關係的事情了。無可無不可。


謝邀,歷史上有賢臣專侍明主,亦有誓死忠昏君,這個問題怎麼說了,我覺的有幾個理由,一個臣子能有幸碰到賢明之主,對在英明主子的手底下做事,能人盡其才,施展抱負,以才華報國,這也不失為做臣子的一種幸事,在明主的英明領導下也不會亡國。

至於誓死效忠昏君,這個可能和儒家的忠君愛國思想有關,什麼一臣不侍二主。還有一個就是這個昏君做皇帝不是很稱職,但對某臣子很好,平時有恩於臣子,臣子感恩於君,在君國遭難之時,以死來報恩,還有就是君主的本姓親人為臣,比如君主的叔叔或伯伯,沒出服的哥兒弟兄,為了家族榮譽,以死效忠。


推薦閱讀:

薛平貴和薛仁貴是什麼關係?
天狗望月春風化雨桃李艷,古詩今賞,今詩古對。天下才子佳人如何得來下聯?
我有一上聯:〝老有所樂,老有所享,老而不往非理也〞,各位看客,怎麼對?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