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敗走麥城,麥城是今天的哪個地方?
三國名將關羽最終敗走麥城,自己身死不說,也讓劉備集團徹底丟失了荊州之地。那麼,關羽敗走的麥城是今天的什麼地方呢?答案其實很明確,即是今天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鎮麥城村。
其實,麥城這個地方在關羽之前就已經很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曾經寫過一篇著名的《登樓賦》,這篇賦里,王璨所登的樓即是麥城的城樓。當陽這個地方與三國相關的故事很多,著名的就是長坂坡趙雲七進七出救阿斗以及張飛喝斷當陽橋。
關羽之所以敗走麥城的原因,一是劉備集團當時所治的荊州,在今天湖北的公安縣。關羽從樊城撤兵回荊州的途中,得知荊州已經落入了孫權之手,他回不去了,於是,他只能轉而向蜀中轉移。
當年劉備攜新野百姓逃亡,也是從樊城過江,一路走到當陽被曹操趕上,所以,關羽其實是走了一回當年的老路。只不過上一次他去的是江夏,即今天的武漢。而這一次他要向西去,當陽正好在這中間。
當陽今天屬於是宜昌代管,因此,關羽想從當陽經宜昌回成都。然而,東吳當時在佔領荊州之後已經迅速佔領了夷陵一帶,等於是切斷了關羽回成都的退路。
麥城在當時是一座已經被廢棄的城池,既無糧食也無人口。關羽一路且戰且退,最終兵敗被擒。
赤壁之戰後,劉備取得荊州,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具備了基本雛形。
赤壁之戰是孫劉抗曹,但是戰後九年到建安二十二年的時候,曹操大舉進兵濡須口時孫權居然請降於曹操。於是孫曹之間遣使修好、重結姻親,孫權這時已經有了重奪荊州之心。
這時劉備取漢中而稱王,令關羽守荊州。孫權方面呂蒙代替已死的親劉派魯肅成為東吳大都督,呂蒙是力主奪取荊州的一派。
呂蒙受召還吳時對孫權說,「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得務北進,未嫌於我,兼相聞病,必益無備;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若見至尊,宜好為計。」也就是說,呂蒙認為關羽是個很驕矜的人,又自以為有大功,所以他裝病想讓關羽大意,正好趁其不備奪取荊州。
呂蒙請孫權讓陸遜代理自己的職務,自己則白衣渡江至江夏,從江夏沿長江到公安,又往北到江陵。守江陵的糜芳素來受關羽輕慢。並且關羽覺得糜芳不給自己按時供應軍資,所以揚言總說要收拾糜芳。這時糜芳便投降了。
關羽這時候在襄樊和曹仁對峙,聽說江陵丟了趕緊撤軍往南走。關羽是順著漢水向南到當陽。走當陽、保麥城,等待蜀漢的救援。「麥城」就在現在的當陽東南五十里。清代同治年間的《當陽縣誌》記載:「麥城在縣東南五十里,沮漳二水之間,傳楚昭王所築。三國時,關羽為孫權所襲,敗走麥城即此」。
麥城小而不保,關羽又率軍北至漳鄉。關羽手下軍卒都無心而戰,不是走散就是降吳,到漳鄉時只剩十餘騎,關羽及其子關平被吳將所擒。
關羽當年拜走的麥城,並非湖北當陽市兩河鎮 。歷史沒有以訛傳訛,是文人學者大搞文字遊戲。直到1971年,安徽阜陽麥城古遺址的出現,才揭開沒人相信的事實。
阜陽古稱穎州,1971年在今天的穎州區關寨村,出土了一個由九塊石碑鑲嵌一起的碑文。
【漢朝末年,關羽弟弟關尚為穎州郡,統兵三十萬,鎮守長江以北。與東吳隔江相望。三國混亂時期,關尚一直按兵不動,靜觀天下】。
根據石碑所刻穎州區域圖,漢時穎州,所轄區域遼闊,北起荷澤,南到長江。曹操家鄉亳州,古稱譙城,正是穎州所轄。曹操一直對關尚敬而遠之,彼此惺惺相惜,秋毫無犯。曹操對關羽的尊重,也來自其弟與曹操的關係,曹操是愛屋及烏。
石碑記載,華佗這位三國神醫,乃曹操同鄉,當年關羽受箭傷,其弟關尚派人馬星夜護送華佗去給大哥療傷。當時華佗無力根治關羽身上殘留的劇毒,提議關羽隨他一起來穎州,服用亳州古井原漿,固本解毒。關羽沒有接受華佗的建議。臨別,華佗說【將軍不及時清除餘毒,後果不堪設想,恐將廢去一臂】。
關羽仰天長嘆【大丈夫生死有命,不敢因羽一臂而誤大業】。
第三碑有載,【關羽失荊州之前的兩個月,餘毒複發,傷臂已無縛雞之力。據專家看了碑文估計,關羽應該是【股骨頭壞死】,可惜沒及時貼上白馬寺膏藥。吳國得知關羽失去戰力,遂奪荊州。
關羽在眾將保護下,且戰且退,此刻的關羽面色青紫,毒入臟腑。關羽帶兵衝出包圍,撤退到武漢時,跌落馬下,人事不省。兵將改用馬車,載關羽穎州求醫。
關尚得知大哥有難,帶兵在麻城殺退追兵,兄弟相逢,此時的關羽已經命在旦夕。來到穎州後,早已等候的華佗扶脈嘆息【將軍早來兩周,或可吉人天相,如今再無起死回生之術……】。
關羽來穎州的第五天,迴光返照,喝了三壇古井美酒,大笑三聲,氣絕身亡。
根據碑文記載,專家在離麥城遺址68公里的龍虎岡找到了關羽墓,有關羽墓碑銘文可證。關羽墓中,出土馬鞍上,有金字【關】,青龍偃月刀依然鋒利。根據骨骼殘留的接骨釘,專家確認正是三國時的醫用精鋼。屬於華佗專用物。
蜀亡後,關羽後人被滅門,他們逃到穎州,才安全生活下來。關羽墓到底在哪裡?不是當陽是阜陽,到過阜陽的人,應該去過關羽墓,其實阜陽關羽墓,有曹操為關羽親提墓字【情深義重,華容君子】。
歷史上關羽敗走麥城,最後在臨沮被孫吳擒殺,那麼,麥城到底在什麼地方,還有就是請劉封、孟達等人派兵救援,為何他們見死不救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
關羽,關二爺,三國一狠人,武藝高強,但他心比天高,目中無人,永遠就是除了劉備,老子誰也不服。當然這是強者的驕傲,但驕傲過頭就是作死。公元219年,關羽率軍北取襄樊,水淹七軍,擒于禁,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都被嚇到了,差一點就準備遷都了。後來,在司馬懿等人的建議下,聯合東吳,南北夾擊關羽。關羽大意失荊州,關羽敗走麥城。
關羽敗走的麥城在今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鎮境內,距市區玉陽鎮20餘公里。麥城在歷史上由於常年被洪水浸蝕沖刷,流沙覆蓋淹沒,麥城現僅留有殘垣斷壁,南北長600米,寬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的古城遺址而已。
當時,關羽敗走麥城後,離他最近的是近在咫尺的臨沮(屬於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而關羽選擇向上庸求救,劉封、孟達拒不出兵援救。關羽沒有辦法,就帶著十幾個騎兵突圍,但被東吳朱然、潘璋在臨沮擒殺。
很多人會問蜀國五虎上將的馬超不是督臨沮,為何關羽會捨近求遠,不向臨沮的馬超求救,而是向劉封求救?主要原因是馬超督臨沮只是遙領,有名無實,當時臨沮並非是蜀國的地盤,馬超也沒有在臨沮,因此關羽只能向上庸的劉封求救。而劉封之所以不救關羽,一是上庸為蜀軍新佔領的城池,局勢不穩,兵力也不多,難以派兵救援。即使救援關羽也只是杯水車薪,不僅救不了關羽,而且還可能把上庸給賠進去。二是關係不到位,關羽目中無人,典型的情商低,早把眾人給得罪了,不落井下石就不錯了,豈能玩命去救他呢?
總之,當時關羽敗走麥城,可謂四面楚歌,想要逃出升天,真的是很難很難。各位,你們說呢?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蜀漢大將關羽、張飛、趙雲都曾與一座城市結緣,歷史就是如此之巧合。
歷史上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敗走的麥城,正是當年張飛「當陽橋頭一聲吼,嚇斷橋墩水倒流」之地,也是趙子龍大戰長坂坡、單騎救主、七進七出曹軍大顯神威之地。這便是如今的湖北省當陽市——東漢末年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一座城市。
關羽被殺死後,其頭顱被東吳取下後送給了當時的魏王曹操,曹操怕得罪激怒劉備,再加上曹操一生愛惜關羽之才,賞識其忠勇不事二主的仁義氣節,遂為其打造身軀,以諸侯禮儀將其頭顱安葬在洛陽城,其屍身則被東吳吳主孫權以諸侯禮葬在了當陽市。劉備則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即是今天的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因而有了:「頭枕洛陽,身卧當陽,魂歸故里」之說。
麥城如今在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鎮境內,距市區玉陽鎮20餘公里。也正是因此,關羽、張飛、趙雲都在當陽市留下了自己的故事。只可惜張飛、趙雲是大顯神威,關羽是虎落平陽被犬欺。
十分榮幸曾經親自拜謁過當陽市的關陵,氣勢恢宏,配得上關羽之義薄雲天。三國時期的關陵只是一個土堆,當地人稱「大王冢」,隨後隨著歷代對於關羽的推崇日益增加,關陵的面積也不斷擴張,建築也不斷修建修繕一新,到了明清時期,關羽被封為「武聖」,其墳冢也開始稱作關陵。成為了與孔子並世的武聖人!
如今的麥城因為千百年的時光流逝,歲月變遷,早已經蕩然無存,只留下了一段斷壁殘垣向我們訴說著當年的故事。
公元219年,關羽遭到吳國的襲擊,失荊州,因為腹背受敵,進退不能,最後潰逃麥城,被斬殺於臨沮,這一典故也一直被如今人們作為前車之鑒,比喻陷入絕境,那麼這個麥城究竟是在哪裡?在今天的那個地方?
《當陽縣誌》記載:「麥城在縣東南五十里,沮漳二水這間,傳楚昭王所築。三國時,關羽為孫權所襲,西保麥城即此」。
根據這個清朝時期所著,麥城就是在當陽縣東南五十里的地方,沮水、漳水之間,不過現如今的麥城早已失去原來的模樣,經過分吹雨打和時間的洗禮,城牆因為洪水的浸蝕和沖刷,麥城現在留下來的大多是殘垣斷壁。
我們再根據《三國志》記載,當時的麥城就在現如今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鎮境內,距離玉陽針只有40里。
其實麥城雖說因為關羽而出名,但是在關羽敗走麥城之前就小有名氣了,作為楚文化的發源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春秋時期,作為當時強大的出國,公元前506年,吳國伐楚,伍子胥為了攻打此城,便修建了驢、磨兩城,「東驢西磨,麥城自破」的諺語就是這樣而來。
後來到了戰國時期,當陽縣設立,其區域大致是東臨漢水,西抵沮河,南至麥城,北達今荊門中部,到了三國時期麥城歸蜀漢管轄,直到關羽大意失荊州,麥城也隨之成了東吳的疆域。
現在的麥城就是如今的麥城村,麥城遺址也是在麥城村村外的北邊,具體來說是在周倉墓的東邊,麥城村四組的位置。
現僅存部分夯土城垣,長100餘米,寬10餘米,高近10米。
但是依然氣勢沉雄,頗為壯觀。
【感謝關注、評論、點贊】
三國演義里的「麥城」,若從演義里推敲,應是現在湖北省江陵縣一帶。
關羽困麥城之際曾向公安的傅士仁、上庸的劉封、孟達討救兵,以解燃眉之急。筆者喜讀「三國」,愛好鑽研,將關羽敗走麥城之內幕以個人見解,以饗大家。深謀熟慮的襄樊之戰,東吳拿下了荊州,曹魏樊城得以解圍,關羽被迫圍於麥城。在這節骨眼上仍是勝敗難定,憑關羽的威風誰不懼怕三分。殺不了關羽,對東吳、對曹操永遠都是戰爭隱患,為了擒獲關羽,必須從計謀到博殺做到萬無一失。
孫權麾下軍師呂范為其占出「周易」一卦,名「地水師」一一「坎宮」第八卦,又為歸魂卦,屬水屬北,更有玄武臨應,從「天干」甲子計算應為甲日,還原當時其卦象為:
本人有「白蟻仙人傳」周易手抄秘藉真本,各卦卦首都有讖語一首,測事十分靈驗。其「地水師」卦讖語曰:「地勢臨淵之象,以寡伏眾之意」。
歸魂卦,「歸」,意為關羽定返回西川、方向往北,可設兵截殺;意二為「歸宿」,關羽氣數己盡可擒獲也;歸也為擒到手之意。
讖語中「地勢臨淵」,關羽己是窮途末路,按「世」爻是午火,關羽往南才有生路,可往南是長江天塹,要麼投降東吳,這兩條是關羽無法選擇的。往北屬水,水克火,凶多吉少。關羽雖勇冠三軍,卻有勇少謀,於麥城當晚戍時往北臨沮小路突圍,犯了兵家大忌,哪知東吳早就為他布好了羅網。「首爻」是子孫寅木,配「六神」是青龍,青龍為吉祥神,東方為甲乙木、東方位置為青龍,若是寅日、寅時用兵往東虛張聲勢,能沾天時相助,尚有一線生機。
就此卦十分符合卦理,讓內涵人看了心悅誠服,值得推敲。所以一場戰爭的勝負,勇與謀相得益彰。
(此文屬作者獨家原創)
本人今年正好去過湖北當陽,可以來靠譜回答這個問題。
當陽是宜昌下屬的縣級市,但在三國時期,卻發生過兩次重要事件。一次是劉備被曹軍追逐,路過當陽長坂的時候,差點被追上,妻子都丟給趙雲保護了,幸虧有張飛斷後才得以逃脫。《三國演義》中的長坂坡之戰,即從此而來。今天去當陽市區,還有長坂坡公園、娘娘井、太子橋、長板橋遺址等旅遊景點。
另一次是關公敗走麥城。麥城也在當陽,今天兩河鎮麥城村的沮水西邊就有麥城遺址。麥城遺址交通不太好,在麥城村裡,兩河鎮下公交還得走兩公里路,導航定位也不太准,去村裡多問問路人。今天在當陽市區,有關帝陵,葬的正是關羽的軀體,而頭顱葬在洛陽關林。當陽西南部則有糜城遺址、周倉墓、玉泉寺和麥城遺址等旅遊景點。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問題:關羽敗走麥城,麥城是今天的哪個地方?
提及關羽,就讓我不禁想問在坐的各位啦。現在咱們都知道,異姓之人結拜的時候,要祭拜關羽。那麼當年劉、關、張結拜的時候,他們歃血為盟,結為異姓兄弟的時候,結拜的時候又是祭拜誰呢?
關羽的生平事迹非常多,大家也都很清楚,被咱們尊稱為「關二爺」。同時,咱們也知道關二爺爽的一把好刀——青龍偃月刀,戰鬥力爆棚,屬於三國里比較牛掰的高手。可是我又有個疑問,為什麼一個英勇無比的人,是如何一步一步的做到「財神爺」的位置上的呢?
關羽敗走的麥城:也就是咱們現在的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鎮麥城村。關羽在麥城不僅「成功的」丟掉了自己的性命,還把整個荊州一起丟了。後世之人只能大嘆一句:「關羽大意失荊州」。在漢建安二十四年,關二爺在敗走麥城的時候被吳國的將領截獲,並且將關羽斬於臨沮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劉、關、張三人感情好的跟那啥似的。荊州可是蜀國的最為重要的地方,所以又關二爺親自把手,可見劉備對於他的信任有多高。所以關羽成丟了性命之後,劉備大舉興兵報仇,是可以理解的,要是我也這麼干,敢動我兄弟,雖遠必誅,劉備的做法我一百個贊成,乃人之常情嘛。
麥城位於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鄉境內,距平陽鎮20餘公里。三國時期,蜀漢大將關羽被孫權所襲,曾經逃到麥城駐軍,後來仍被孫權所殺,留下了「敗走麥城」的故事,麥城因此而聞名中外。
漢獻帝建安24年(公元219年),關羽為了響應劉備在漢中取得的勝利,也從荊州出兵進攻襄陽和樊城。面對關羽的突然進攻,曹操臨時派遣于禁、龐德等人協助曹仁守城。但8月份時,漢水突然暴漲,于禁的軍隊遭遇洪水。關羽趁機大破曹軍,擒殺龐德,降服於禁,這就是有名的「水淹七軍」。
關羽的軍隊主力盡出,一路進攻襄陽,一路進攻樊城,試圖挺進中原腹地。當時曹操手下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等人都向關羽投降,而許昌、鄴城、宛城附近均有山賊響應關羽。一時之間,關羽聲勢滔天,連曹操也想遷都到河北鄴城避其鋒芒。
不過,曹操後來聽取司馬懿的意見,與孫權暗中結盟夾擊關羽,並命大將徐晃率軍進攻關羽。同時,孫權也趁關羽北伐的機會,派呂蒙、陸遜等人偷襲江陵,佔領了關羽的後方,從而使關羽腹背受敵。
關羽在樊城被徐晃擊敗後,本想退回江陵,卻發現後方的公安、江陵已全部被吳軍佔領。在曹操與孫權的夾擊下,關羽進一步兵敗如山倒,被迫撤兵西還,荊州的7萬大軍土崩瓦解。關羽只得率領少數殘部駐紮在麥城,準備往益州地區逃竄。據《當陽縣誌》記載:「麥城在縣東南五十里,位於沮、漳二水之間,傳說在春秋時期由楚昭王所修築。
由於孫權派人將麥城外團團圍住,所以關羽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率領10餘名騎兵從城後的小路逃走。不過孫權的部將朱然、潘璋最終還是在臨沮一帶將關羽、關平父子擒獲,並交由孫權處死。
推薦閱讀:
※唐朝人的面子工程:花重金寫墓誌吹噓生平
※中秋節古人都幹嘛?
※一座堅守了900天的鐵城:三年挨了25萬發炮彈
※唐三彩枕的工藝特點和拍賣市場
※健美髮展演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