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為什麼要「過午不食」,對身體會有何影響?
想談明白這個問題,就需要從佛家的世界觀談起。
佛家的觀點是我們的這個世界是由我們自己的意識創造出來的,就是心,念力,慾望。這個世界的結構就是:六道輪迴。我們眾生無窮無盡的在:天、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裡輪迴,出不來。天、修羅、人是三善道,畜生、餓鬼、地獄是三惡道。很多朋友把信佛理解為積德行善。但是,積德行善只會讓你去善道里享受一段時期,如果在善道里你過於得意,又做了壞事,福報盡了的時候,還是會掉到惡道里的。所以信佛的根本目的是跳出輪迴,不在這裡在受苦。
是慾望使我們墜入輪迴,如果想跳出輪迴,那就得從克制慾望入手。
大家都知道佛家講究禁慾,大家都自然而然的把這個欲理解為:男女色慾。但是,佛家第一個要控制的欲是:食慾。色慾排第二。
貪吃的人,下輩子很容易進入畜生道。如果家裡養過豬、狗這些動物的朋友,接受這樣的觀點會容易些。那小豬、小狗就是貪吃,是天性,就是前世的慾望在推動著它,就是喜歡吃。
控制住想吃、多吃的慾望,就是防備墜入畜生道。貪慾重就容易墜入惡道。
當然,吃的少,尤其是吃素,男女的慾望也會隨著減少,有利於修行禪靜。
至於說對身體的影響,根據我個人的經歷,還是想告訴大家:量力而行。
最起碼我扛不住。三年前,我堅持吃素,少吃,身體垮了,很嚴重,險些犧牲。雞鴨魚肉的兩年半才恢復正常。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其實就是機緣福報的不同。我是不能吃粗糧不能吃素,不扛餓,吃完沒一會兒就餓的虛脫。我信佛還是很誠心的,我對食物本身也沒什麼喜歡和不喜歡,是個看心情的人,心情好吃啥都香。在心理上,吃素,少吃我完全能接受,但是,身體受不了。我要是吃素再過午不食,2個月就得圓寂。
所以吃的方面,我也建議大家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再說。
你信佛,可以吃素,每天一兩頓飯,沒問題,那是你的因緣。我也信佛,但我只能吃肉,吃素我就得崩,身體垮了我還修哪門子行?這是我的因緣。當然也可以理解為你的因緣福報比我高。
只要提佛教問題,就會有很多朋友對和尚有錢表示不滿。但是沒辦法,這就叫福報。他每天在寺里待著,啥活不幹,就有人給他送錢。你每天吃苦挨累的,憋一肚子怨氣,掙不了幾個錢,有時候還會賠錢。你用科學解釋一下?寺里的和尚他就是福報高,他有錢是一方面,但他們吃素、過午不食能過的很正常,這也是福報。當然,在寺里修行,有佛菩薩的加持,也是一方面。
所以我對吃素,過午不食的看法是:因人而異,不能強求。修行,不能以犧牲健康為代價。信佛信一身病就成笑話了。
心,創造了宇宙人生。所以修這個心,我覺得是最重要的。我吃東西,但對食物不起貪念,似乎也可以。
一、
過午不食一詞實際上源於佛陀時代,是佛陀為出家比丘所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過午不食正確叫法是「不非時食」,意思是說超過了規定的時間不能吃任何東西,即從當天正午到次日黎明是禁食的。
過午不食中的「午」並非單指中午12點,而是根據各地經度不同,以當天太陽正午中照為標準,所以各地並沒有統一的準確時間。
佛教認為:清晨是天食時,即諸天的食時;午時是佛食時,即三世諸佛如來的食時;日暮是畜生食時;昏夜是鬼神食的時候。
在佛教經典《增一阿含經》里曾有記載:有一位名叫迦留陀夷的長老,曾在落日後著衣持缽,入城乞食。行至一位長者家,家中孕婦聽聞是出家的修道者乞食,便善良虔誠地拿出飯食想要惠施予他。卻不想這時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夫人出門看見長老極黑的皮膚,嚇了一跳大呼看見了鬼。經此一遭,動了胎氣,腹中的胎兒竟夭折了。
《摩訶僧祇律》里也有世人譏笑出家比丘吃夜飯,尋常人家尚且不吃夜飯,這是僧人壞了沙門的戒規。由這些因緣,佛門便立下了過午不食的規矩。
二、
不僅這樣,佛門講究禁慾,食而知足知量也是減少個人欲求的一種修行。
在如本法師所著的《佛學問答》里明確了過午不食的六點好處,更印證了對禁慾持念的認定:一則食慾少,能減低男女愛欲之心;二則身心輕安,讓腸胃得到適當休息;三來易入禪定;四來有更充裕的時間可修行悟道;並且食慾凈欲於解脫;最後還因三世諸佛皆依過午不食,故而佛陀定製之。
不非時食也叫做齋,持齋即為受持齋法不違越,是佛門弟子的重要修持。對於出家弟子而言,是相信正道的聖人不會違背佛陀教誨,破壞佛制的。而過午食則是破戒,助長貪念,會墜入輪迴,久受大苦,所以僧人都會嚴格執行。
不過在現代醫學看來,過午不食還是存在潛在的健康風險的。過了中午不吃任何事物,直到第二天早上才進食,兩餐相隔時間過長,胃內缺少食物中和胃酸,多餘的胃酸會損傷自身,還易形成低血糖,導致應激激素濃度的升高、大腦供應不足等等。影響免疫功能不說,還會增加心臟疾病的患病風險,影響腦力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嚴重者引起胃炎、胃潰瘍等病症。
人體內消化酶的分泌有早、午、晚的規律性,一餐所攝入的食物消化時長在4-6個小時,一日三餐剛好符合人體消化規律。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現代人夜晚也會正常工作和娛樂,甚至許多人還會熬夜,並且現代人與古人所處環境不同,工作、學習壓力,腦力、體力的消耗要求人們合理吃飯,所以過午不食並不能支撐大多數現代人的生活。
三、
實際上古代僧人也並沒有完全過午不食,為了誦經打坐不打瞌睡,他們經常會飲茶。寺院里供應的茶多是茶羹,是將蔥、姜、棗、橘皮、茱萸和薄荷等物放在一起煮好後才會飲用,大大增加飽腹感。
在漢地寺院,還一直延用勞作的傳統,禪宗有「一日不勞作,一日不得食」的話印證。過去的年代裡,寺廟要開墾附近荒地以維持日常生活,墾荒、種地、收割都要靠院內僧人,多數會在晚上供應一頓「葯食」,彌補因為勞動量太大而損失的體力,不過這不算用餐,而是防止患病的葯飲。
許多人想要通過節制進食達到減肥或是調理健康的目的,但一定不可盲目效仿不非時食的做法,按時且有節制的用餐才是最健康的。刻意節食不僅不會瘦身,反而會因為長時間的飢餓觸發人體內的調控功能,加強對早餐和午餐的吸收,降低代謝率,將能量轉化為脂肪,反而收穫了與預期相反的效果。
從養生角度看,減少熱量的攝入是有利於人體健康的。晚餐吃的過多,胃部始終處於飽脹感,刺激大腦神經,不單影響睡眠質量,往往還多伴隨失眠、多夢的發生。無法立即控制食量,可以嘗試逐日遞減,以形成少食的習慣。
飢餓時過分吃,不餓時強行吃都是不正確的。至於過午不食更是要因人而異,不要勉強,量力而為哦。
在上古時期,一日三餐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是非常奢侈的。一天能吃三頓飯的,幾乎都是上層人。下層老百姓,大都一天兩頓飯。《孟子》里講「饔飧而治」,饔就是朝食,飧就是脯食。
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大抵是此時生產力低下,土豪地主奴隸主能保證這幫人餓死就不錯了,哪兒管他們有沒有吃飽。一日三餐的普及,大概已經是魏晉南北朝了。佛教的傳入,大概也是兩餐制向三餐制轉變的過渡時期。
僧人嘛,我們都了解,在傳入中國時,除了自己種少量糧食,絕大部分補給都靠別人的施捨。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施主自己能吃飽就不錯了,哪兒來的那麼多糧食餵養和尚?
自然而然,討不來糧食的和尚,只能節衣縮食,一天吃兩頓飯。反正他們也不用幹活,一天兩頓也餓不死,於是乎,這個傳統就被流傳下來,一直到現在。
過午不食,除了省錢,我並不覺得對身體有任何好處。反而餓壞了身子,買葯錢要比這幾頓飯錢來的多。如今,和尚們都發達了,想餓死他們幾乎不可能,而他們也不用為自己的晚飯擔憂。既然要恪守過午不食,那麼就得保證晚上不被餓著,怎麼辦呢?中午多吃點。
午餐暴飲暴食,對胃的負擔很大,我們不能像和尚那樣吃了飯就打坐休息。我們可能要去工地搬磚、去公司上班、去教室參禪,這些都需要體力付出,做完這些,可能肚子里的存貨早就化成屎了。
到了晚上,餓是一定的。忍著不吃,對胃又是一種負擔,而且這種忍,得忍到第二天早上,想想都可怕。
作為普通人,過午不食可以嘗試,千萬不可盲目照搬。畢竟,小命是自己的,餓死了可沒人心疼,反倒是你如花似玉的老婆,估計要被別人那個啥了。
過午不食,其實是佛陀時代,佛陀對於出家人的要求。
在律部中,這個名詞準確說是「不非時食」。
不非時食,包含了從當天正午之後,到次日天明之前,不吃任何東西。
過午不食的來由
如果讀過《阿含經》系列,就知道佛陀的制戒,大多有某個具體緣由。
「過午不食」,也有。
在佛陀時代,比丘們一開始還是可以下午、黃昏去乞食的。
但後來發生了一件事,佛陀便制定了戒律。
《增一阿含經》記載,當時有一個長老,叫做迦留陀夷。這位長老,經書記載,「顏色極黑」,就是皮膚很黑。一次,他在「天色暗冥」之後,進城托缽乞食。
這次,他乞食到了一戶人家。這戶人家的主婦,正好懷著孕。印度的傳統,是將供養食物給沙門視為一種福德。一聽說有沙門在外乞食,這位女主人就十分欣然地拿著食物出來了。
沒想到此時突然大雨傾盆,雷鳴閃電。一道閃電下,恰好照見了迦留陀夷長老極黑的臉。主婦沒有做心理準備,被嚇得大聲驚叫「鬼呀!有鬼呀!」,而經這一嚇,動了胎氣,腹中的胎兒竟然流產了。
因為這個緣故,再綜合其他的幾件事——有比丘去城中觀看節日表演,黃昏才回來;再加上當時的婆羅門、印度教徒奉行「過午不食」,譏笑說,「我們都不吃夜飯,這些佛教比丘反而吃」——佛陀便制定了「過午不食」的戒律。
過午不食的好處如本法師著《佛學問答》寫道:一、食慾少,能減低男女愛欲之心。二、能得身心輕安,讓腸胃得到適當休息。三、易入禪定(梵語dhyana)。四、有更充裕的時間可修行悟道。五、欲得解脫(梵語vimokso),食慾必然凈化故。六、三世諸佛皆依過午不食。漢地寺院為什麼有晚飯?在印度,因為天氣炎熱、自然作物豐富,僧人攝取中午一頓,其後一直打坐,對身體影響不大。
(印度高溫可達四十多度,想想看我們在三十多度的夏天就已經「苦夏」,吃得少,以水果蔬菜為主,就能理解。)
但漢地寺院,有勞作的傳統。
一句禪宗話叫做「一日不勞作,一日不得食」。
在過去的年代,很多寺院處於偏僻的地方,開荒、種地、收割全靠僧人。
因為勞動量大,對熱量的需求也大。晚上一般都得吃一頓,否則扛不住。所以在多數寺廟中會提供,但名為「葯食」——這不是滿足口腹之慾,是治病的葯。
藏傳佛教,因為西藏氣候嚴寒,加上僧人辯經、法會等也很消耗熱量,所以也沒有一概持「過午不食」。
但儘管如此,無論漢藏,持過午不食戒的僧人為數也仍不少。
佛教之初並未規定僧眾用餐時間,僧人可以隨時進食。直到後來有人譏諷,佛陀才制定僧團在午前進食一次的規定,過了中午不得進食,此稱「過午不食」。若過午而食,稱為「非時食」。
按照佛制,比丘午後不吃食物原因有兩個:一、比丘的飲食是由居士供養,每天只托一次缽,日中時吃一頓,可以減少居士的負擔。
二、過午不食,有助於修定。
佛陀制此戒目的是要讓僧人少欲,一心悟道。至於制定進食時間為午前,是因為三世諸佛是在此時段進食的。
據《毗羅三昧經》記載,「佛說:早起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為鬼神食。如來欲斷六趣因令入道中,故制令同三世佛食。」
佛法傳入中國後,由於氣候寒冷,漢地不接受乞食文化,僧人自耕自食,勞動量大,如果只有午前進食,體力跟不上。故把午後進食當成是服藥,過午再食為「葯食」,但還有不少僧人一直保持原始乞食和過午不食的傳統。
「過午不食」,是佛陀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
如今,人們生活在物質日益豐富的現代社會,雖說不一定非要效法佛陀當年的「過午不食」,但從醫學或生理學的觀點看,少食和短時間不食有利於人的健康。
因而「過午不食」等佛教有關飲食上的學問值得人們去學習和探討。
過午不食是佛陀住世時制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方便施主供養,因為那時的僧人不事生產,食物都是靠信眾供養的,如果一天三頓都乞食會對信眾造成不便。佛教傳入中國後,漢地佛教的僧人多已無需乞食,古代寺廟甚至有一些有自己的產業——土地,僧人們需要勞作自給自足,過午不食顯然無法滿足他們身體的能量消耗所需。再者,過午不食並不是什麼東西都不吃,水、茶水、糖水、蜂蜜水、葯是允許飲用的。
接下來探討一下過午不食會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這個影響多指傷害吧我想,首先要搞清楚,人體攝入食物後並不是嘩啦啦一下子就消化完了的,消化吸收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僅食物在胃裡面排入後面的腸道完全排空就需要4-6小時,後續的消化、分解、吸收時間更長。其次,食物消化吸收過程中只有小部分直接提供人體消耗,大部分是儲存起來慢慢消耗,有如駱駝的駝峰,碳水化合物會貯存進入肝臟形成肝糖原、進入骨骼肌形成肌糖原,脂肪會儲存在全身各處脂肪細胞裡面,蛋白質分解後以肽類、氨基酸形式吸收,然後再重新合成人體所需的蛋白質貯存起來。人體停止進食數小時之後血糖下降達到閾值後肝糖原就會自動分解入血維持血糖的穩定,這個過程能維持12-24小時,當肝糖原耗竭以後或者僅肝糖原無法滿足機體消耗時,機體就會發生脂肪動員,分解脂肪產生能量,同時蛋白質也會被分解產生能量,人體需要的最終能量是以三磷酸腺苷水解高能磷酸鍵提供的,而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都是通過三羧酸循環最終產生三磷酸腺苷以及其他一些代謝產物,這個過程更加漫長,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如果不進食食物只喝水,人還能存活好幾天的原因。因此,我個人認為過午不食--一天兩餐、甚至一餐的情況下不會對人體產生太大的影響,反而是僧人素食如果沒有把握好營養均衡容易導致營養缺乏病,當然普通人要過午不食也是可以的,不過需要循序漸進,慢慢讓身體適應這種飲食規律就完全沒問題,如果貿然減食,身體沒來得及適應肯定要出問題。舉個例子很多人辟穀,得要領的人不會損害身體還能激發身體代謝,而不得要領的人常常被餓暈。
個人觀點,不足之處,歡迎批評斧正,謝絕噴子。
一、首先要說的是「過午不食」並不科學。
我們人體消化吸收一餐混合膳食大約需要4—6個小時,體內消化酶的分泌也有早、中、晚的節律性,而一日三餐的安排剛好符合這一規律。
「過午不食」也就意味著要從當天中午12時左右到第二天上午8時左右,將近20個小時不進食。
兩餐之間間隔太長,胃酸會傷害胃粘膜,對養胃不利,
而且容易造成低血糖,導致應激激素濃度升高。
如:糖皮質醇,這種激素是強烈的免疫抑製劑,長期處於濃度過高的水平,對維持正常免疫功能非常不利。腎上腺素和甲腎上腺素,濃度升高容易誘發心率不齊,還有可能造成自由基增多。
除此之外,低血糖不僅會對心臟正常功能產生影響,
還會造成大腦能量供應不足,降低腦力勞動者工作效率。
長期低血糖可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中樞神經損傷,這類損傷多為不可逆的。
二、既然如此,那麼僧人為何要「過午不食」呢?其實,釋迦摩尼佛在世時,僧人也吃晚飯,只因佛祖的大弟子,迦留陀夷尊者無意中闖了一個大禍,佛祖才制定了僧人持午齋戒。
據說,這位迦留陀夷尊者膚色極黑。一天傍晚,尊者托缽化齋,正值天際雷雨交加。行至一處院落,這一家中孕婦聞聲前來應門。
電閃雷鳴之中,孕婦以為撞見了鬼神,驚恐之下不幸流產。釋迦佛知道此事後,便制定了僧人持午的戒律。
佛教中說,六道輪迴包括「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早起乃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
釋迦佛定此戒律也是為了僧眾遠離惡道,早日修成正果。
佛教把食分好幾種 , 一種叫段食 , 分段吃 , 早餐、午餐、晚餐, 分三餐吃,叫段食。這是符合生理需求的。
第二種叫觸食,眼能看見顏色,也可以說接觸顏色,那麼就說眼以色為食物。按照這個邏輯可以說,耳朵以聲音為食。
第三種叫識食,這個就很玄乎了。上面的段食對應的是肉體,物質生活;觸食針對的是六根,也就是佛教說的第六識、第七識。而識食針對的是第八識,說的是人死的時候還有一口氣,那口氣一出人還沒有死,那口氣就叫命根氣,人在這個時候產生的想法就叫識食。
佛教又把食的時間分了四種。
天食時,就是清晨,諸天吃飯的時候。法食時,也就是中午, 諸佛吃飯的時間。畜生食,就是太陽落山的時間,畜生吃飯的時間 。鬼神食時,也就是半夜, ,鬼吃飯的時間。
佛教說過了中午就不吃飯了,叫齋。齋是一個法門最初的齋法 , 是一日不食。 後來釋迎牟尼把過午不食規定下來,叫齋法。 現在很多人認為吃素不吃葷就是吃齋。其實吃素不吃葷 ,叫素食, 不是齋食。
齋食就是過午不食。因為學佛的人要禪定, 要由戒生定。禪定需要身體執行, 不吃食,餓了, 身體就會虛弱 ,心也難定。吃多了的話 , 又會使人貪睡 。而且,佛家認為營養過剩會勾起性慾這都不利於修行。所有才有了過午不食的說法。說白了,這個說法,為的就是好好修行。
阿彌陀佛!過午不食是佛陀在世規定成制的。它的作用和目的如下:
一,培養自己的感恩心,去除俱來貪妄心,時時提醒自己要懂得知足,能養命就行。
二,不要因頻繁去化緣,使眾生有過多負擔和不安。
三,修道人應以勤修為要務,不要用太多時間浪費在化緣,不能因此而誤了自己的道業。
四,在化緣時連續化了十家內沒化到,必須立刻反回,不能有嗔貪心。命當今日受餓,只怪自己福薄吝施。
從上可知,其目的是培養感恩,清靜,平等心,少欲方能達道至。並非世人認為比餓功比挨量。作用使修行者無太多食物負累,激進勤修精進,早日證悟了道,早實度眾生之弘願也!阿彌陀佛!
若真專心於靜坐修道之人,簡便,有效法子為減低飲食。佛教有過午不食之戒律,並不是全都為信仰。不是說「飽暖思淫慾,饑寒發盜心。」嗎?
佛教講:早晨為天食時,午時為佛食時,日落為畜生食時,夜間為鬼神食時。過午不食為齋,持齋受持齋法不違越。
上午11點至下午13點為午時,佛教留傳的戒律,在如今不少人用過午不食進行減肥。可過午不食究竟科學嗎?
過午不食這佛教戒律,為規定過某時間以後便不進食,可食物為人提供營養的東西,所以,刻意的過午不食不利身體健康。
不利胃腸功能,過長時間胃為空狀,胃壁不停摩擦,胃酸不斷分泌,易有損胃健康;能量不足,可調動脂肪,令人體變酸,形成骨質疏鬆,增大癌症率;過午不食,若早餐食用過多,一樣會將多的能量轉為脂肪。
飲食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很重要,所以平日里,一定要科學、合理的進行飲食,否則不但達不到想要的結果,還會適得其反,就得不償失了,畢竟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
推薦閱讀:
※一月中旬份兒的毒雞湯,請按時服藥。#14
※哪一瞬間,令你覺得成長是件挺痛苦的事?
※有沒有像《100個基本》那樣的生活基本分享一下?
※西瓜答題分百萬紅包,會連續舉辦多少天,有什麼技巧可以活的更久?
※一個人生活需要注意些什麼?(男生)?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