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五胡亂華」,司馬懿要負絕對責任,為什麼這樣講?
說司馬懿對「五胡亂華」負責,其實是一個蝴蝶效應,司馬懿和「五胡亂華」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這個蝴蝶效應是怎麼來的呢?這首先要從司馬懿竊奪曹魏政權開始講起,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家族取代曹氏家族的政權,從而建立了後來的西晉。
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建立西晉王朝後,按照歷史慣例,總結前代王朝的得失,就像漢代總結秦代亡於郡縣制和刑法嚴苛、三國時期總結漢代亡於宦官一樣。
西晉王朝認為曹魏政權覆滅的原因是因為曹氏家族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諸侯王,鞏固自己家族的統治。基於上述認識,晉武帝司馬炎大肆分封司馬家族的子弟為王,並賦予他們兵權,讓他們帶兵出鎮各地,認為這樣就能夠永保司馬氏的江山。
事實證明,司馬炎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司馬氏江山沒有長久下去,反而由於他的封王做法而變得十分短暫。
司馬炎死後,晉惠帝即位,皇后賈南風攝政,殺輔政大臣,引起朝政的混亂,出鎮各地的藩王為了奪取統治權而展開混戰,這就是「八王之亂」的開始。
在「八王之亂」過程中,有的藩王為了擴充自己實力,將北方少數民族貴族拉進這場鬥爭中。最後的結果就是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南下中原,滅了西晉皇室,從而開始了「五胡亂華」的歷史。
所以說,司馬懿與「五胡亂華」並沒有直接關係。只能說,司馬氏的奪權讓西晉出現了諸侯王割據問題,這和西漢的七王之亂相似。倘若八王之亂中,沒有把少數民族牽涉進來,說不定「五胡亂華」就不會發生。
如果非要讓司馬懿背鍋也只能背小鍋,而不是負絕對責任,因為這個責任曹丕也有份。
司馬懿之所以被罵的比較慘是因為他的孫子輩以及後代,司馬師和司馬昭算是比較有作為的人,但是司馬炎真的是不敢恭維,很多人認為他統一了全國,其實我要說的是,他統一也是被勸的結果,他曾對伐吳產生過猶豫。而且按照當時的局面,統一是趨勢,司馬炎只是順水推舟罷了。
(圖片來自題主)
一、胡族的不穩定性在三國時期已經很明顯了,並且他們也同漢人合作,這一點大家一定要知道。胡漢在當時並非完全的分割。比如董卓和周邊就有聯繫,韓遂和羌族合作對抗夏侯淵,袁紹兒子跑到烏丸避難併合作。這其實就是不穩定的苗頭,然而當時還未產生那麼大的危機,複雜的局面沒人會去攻打可能成為盟友的胡族。並且這種危機也很難避免,地理就是那個地理,漢代發展到魏,胡漢交流已經深入到一定地步。胡漢有尊卑,這就是另一個種子。
二、曹丕為了拉攏士族,制定了新的上升方式,士族很高興,曹丕和高興。但是這加重了日益膨脹的士族權力。
三、無法遏制的膨脹導致快速的腐朽,再加上司馬炎本身也並非有作為的皇帝,廣里藩王,埋下禍根,其繼承者則更加無能,最終失控。要說罪過大,也應該是司馬炎罪過最大。
四、在司馬炎時期,鮮卑就有過反叛,而且邊將無能無法處理。解決問題的是文鴦,但是司馬炎卻因為不喜歡文鴦後來把他免職了。可以說自掘墳墓。
當時胡族的悸動並沒有引起當朝絕對重視,而後陷入內鬥讓胡族有機可乘,豈是司馬懿一人造成?
我覺得司馬懿所負的的責任在於他的儒家思想理念滋生了理論觀念上的誘因,比方在司馬懿儒家政治理念中包含了廣封皇族、立長不立賢的內容。
可以說司馬炎廣封皇族,堅持立司馬衷為太子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他祖父的理念,但是這些並非直接導致了五胡亂華。因為在西漢、南朝劉宋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但是胡族入侵併沒有出現。
我覺得真正負責任的應該是參與八王之亂的八個王以及賈充、皇后賈南風,可以說八王之亂就是士族與寒族硬性融合的產物。這些人直接導致了西晉皇族內部的仇殺,在復仇中引入少數民族的援助是很多人的原則。
所以我覺得責任每個人都有,哪怕是司馬防也是有的,但是這些都是微不足道,我們看待歷史還是應該有一個合理的把握的。
秦二世而滅給漢朝的教訓深刻。西漢早期只能實行黃老之術,無為而治,也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史稱文景之治。可一味無為帶來就是地方豪強勢力興起。到漢武帝時期的鹽鐵論,遷豪強至邊塞等等措施。一是充實國庫,充實邊塞,打擊匈奴的目的,二來就已經顯示出地方豪強勢力的已經影響到漢帝國的政策。此時,漢武帝敏銳察覺到地方豪強的威脅,然後放棄黃老之術,採用獨尊儒術,外儒內法的治國理論。這就是以後所有帝國的大政方針。
但帝國太大了如何管理就依然是個麻煩是事,儒術就是一個好工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教化,自覺管理自己多少比嚴刑峻法有效果。這就為什麼要獨尊儒術了。
但皇帝的是一個人,必須要依靠一部分人間接管理這個國家。漢武帝後,很多皇帝幼齡登基,有客觀條件因素,也有外戚,太后,宦官的有意為之。中間的爭鬥,對錯不論,但帝國逐步失去地方控制,豪強勢力和儒家大族合流,通過把持察舉,薦舉控制了帝國地方政治形態。到東漢時期就形成了事實上的士族。東漢光武帝也是在南陽豪強勢力支持下才建立的東漢,也就開國是光武帝和他兒子漢明帝對地方豪強,士族勢力多少有些控制力。其他皇帝也就失去控制了。這其後大多是幼齡登基,估計背後就是外戚,太后,宦官,士族平衡體系有意為之。漢朝就在這些勢力爭鬥中搖搖晃晃走著,無法平衡時,但國家還要管理,這些人只管顧自己利益,沒事還好,一有荒年歉收,百姓活不下去,還是爭爭吵吵,農民只有起義,然後在鎮壓農民起義中,豪強勢力雄起,漢朝滅亡。
事實上,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就是地方士族豪強興起時期。就是這些勢力是統一的阻力,他們的存在阻礙了對地方的有效管理。
曹魏被司馬取代就是司馬家是士族得到士族支持。曹魏根基太淺。沒有得到地方士族的有效支持。而且曹魏出身寒門,雖說有東征西討打下北方一片江山。但士族們依然看不起曹魏。否則袁紹也不會天天把什麼三公掛嘴邊,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士族。同期的東吳和蜀漢也是士族把持的。諸葛本身也是出身士族,否則不會,諸葛家兩邊都有人。諸葛亮舌戰群儒其實也是替蜀漢造勢,說給東吳我們家也是豪門。其本質上當年士族勢力控制著中下層社會,只有得到士族的支持才能有根基。所謂的人心向背其實是控制於這些人之手。
既然是得到士族的支持才有天下,那麼也就受制於士族。士族不是一個單一一個人或什麼家族,本質上是就是多個地方豪強勢力,本身就統一的最大阻礙。而且他們之間就是紛爭不斷,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的戰亂不休,就有他們的影子。他們的爭亂嚴重影響了對北方的入侵的抵抗,這就是五胡亂華的原因。
很多結論都說,西晉統一後執行了錯誤的分封制。其實不盡然,西晉有天下,是士族勢力的大族支持下血腥屠殺曹魏勢力後才立的國。這種情況下,司馬家政權受制於世家大族,迫於無奈只有分封諸王去看守地方的世家大族。但後來事情表明,諸王更不可靠,這就是西晉的有名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後西晉徹底不行了。本來東漢末年由於戰亂人口損失較多,已有大量胡人內遷中原,西晉八王之亂的打來打去,算是消弱了西晉的軍事實力,胡人開始造反起事。這就是後來的五胡亂華。
中原大族一看不行了,隨即攜帶著司馬家的人,南渡長江避禍去了,這就是衣冠南渡,隨後建立東晉。這種情況東晉王朝就更加受制於世家大族,也就是所謂的王於馬共天下。
士族也不見得就是歷史書寫得腐朽,落後的代表。士族的形成其實就是,自秦滅六國,六國貴族消失後,朝廷對地方管不過來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全國各地一種血緣紐帶的地方勢力。士族的毛病就是誰當皇帝無所謂,就是別影響我家的利益。於是這些勢力之間紛爭不斷,而且這些勢力往往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各個士族之間互相爭鬥使得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而且會擴大問題。最後就是血腥的內訌,刀兵相見。東晉以及其以後的宋齊梁陳內部的殺戮不斷,背後就是士族之間的紛爭。
中原的無險可守只得由著五胡亂華,然後是鮮卑的魏朝的興起。在北朝由胡人部落,軍事酋長戰亂兼并,最後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形成了類似士族的軍事貴族,這就是關隴軍事集團,最後形成八柱國的貴族集團。基本上北朝後期以及隋唐前期的統治勢力。楊堅,李淵,宇文家族,孤獨家族等均是出自這一軍事貴族集團。
南朝經多年士族內訌,已沒多少實力。隨後被隋朝統一。雖隋統一,但楊堅知道自己的王朝受制於關隴軍事貴族,要想辦法制衡這些人,所以就得其他人當官。出於察舉,薦舉最後受控於士族的教訓,那就考試吧。這就是科舉制度的由來。這一制度徹底摧毀了士族再次興起的可能。使得世家大族再有勢力也得來考試才有當官的資格。從此以後,中央才算是對地方豪強勢力有控制力。在這之後,中國就再無百年以上的分裂了。雖有短時分立,但隨即就統一。
但科舉制度明顯的是影響了關隴軍事貴族的利益。於是借隋煬帝東征朝鮮半島的失敗,關隴軍事貴族推翻了隋朝。然後李淵在這些人的支持下建立了唐朝。但唐朝不也一樣繼續執行打擊關隴軍事貴族辦法。從開唐,經李世民,武后,直到唐玄宗時這些勢力才退出歷史舞台。在這之中武后任用酷吏,使勁折騰百官,但卻沒有太大後遺症。其實背後真相就是武后以株連的方式,打擊李氏皇族的同時也是在有目的處理這些八柱國的人,然後提拔科舉的人。開元盛世的人才其實都有武后朝提拔的。
隋煬帝其實不是什麼昏君,很多事的記載都是動機不純。大運河的開鑿,對後世益處甚大。征高麗也不是什麼錯事,唐朝建立,最後不一樣要繼續征高麗,這是必須的國家大事。
由後世遼對宋的威脅來看,以及安史之亂興起於河北三鎮,征高麗是必須。否則,一開國就在幽州和東北那裡有個地方獨立的敵對勢力,那就什麼事都別幹了。隋煬帝的問題是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失去對這些人的控制,僅此而已。
推薦閱讀:
※上聯:桃熟三千老人星耀,求下聯?
※下聯:蓮開見佛心,如何對上聯?
※解縉為什麼會出名?
※電影《魔戒》三部曲與電影《哈利波特》七部曲哪個系列影響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