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無所缺,必無所欲。有慾望代表那個人有所缺失,為何眾生還行淫怒痴加劇自心的缺陷?
06-05
心無所缺,必無所欲,這是佛的境界。當然,需要提示的這裡的"心",是表示"自心","真心"。:自心真心又稱"本心自性"。《檀經》中有說,"何其自性?本自俱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也就是說,宇宙萬物都在你的自性裡面,你還慾望什麼呢?佛是經教中講到,"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只因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是說,眾生由此"三毒",迷失了自心,找不到自心,凡事向外求,慾望加劇,煩惱徒增。慾望越大,煩惱越長。為泄心氣,邪思邪念催生,離自心真心越走越遠,以苦樂為真樂,說句不該說的話,那叫真迷。
眾生有眾生相。前世所帶業障需要今世來化解。不犯錯誤就不會精進。所有悟道都是在錯誤中所感。貪嗔痴也好,色香味也好,諸惡不怕,怕的是在追逐的路上沒有得聞佛法,以至於自己不覺得自己是錯誤的,或者是不對的。色身是有慾望的,修心又太艱苦,除了每日自省,還要雙手合十。得聞佛法的精意,多去傳授引導,爭取少一個行淫怒痴的眾生。因為因果,因為輪迴所以行淫怒痴不可或缺只有奮力精進才能脫離苦海。但願天下多幾個菩薩弘法。
既然有一期生命,就意味著心有所缺,因此也必有所欲。只要有心必有缺,既然有心,而求無欲,不可能。
問題問的有點混亂,簡單說,慾望的表現就是淫怒痴,只要慾望在,後者的表現就必不可免,慾望不可能自帶自潔功能。企圖有慾望而無表現,是幻想。
一切的根源在於無明,只有無明變有明,才會消除心的存在,心不在則慾望再無產生的土壤,也就沒有了慾望的表現。
推薦閱讀:
※卡爾羅傑斯是誰?他為何被稱為人本主義之父?
※「看不起「或是「恨別人」這種行為是否有意義?
※第二章:關於人 第一節身體意志(一)
※【獨家揭秘】「新」「舊」官場哲學五大爭鋒
※畢達哥拉斯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