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和道德哪個對人的約束力更大?
?【謝邀】【法律】與【道德】的【約束力】。
??【法律】是一個國家最高的社會法則。?【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是維護和保障人民利益的社會法則。】
??【道德】道【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涵養涵.品性.品質是也。】【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社會主義的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共諧行為的準則與規範。】
??【法律】與【道德】是一把【規範社會】的雙刃劍。就我們國家而言,【法律】是人民當家做主制定的,是符合大多數人民切身利益的。人民一方面享有【法律賦予的權利】;另一方面也應自覺受【法律的約束】。?【道德】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優秀.高尚的【美德】傳承。在人民當家做主的今天,前輩美德得以發揚,並且又形成了許多【新型的文明的和諧的美德】。它在無形地【約束著每一個有良知的人。】
?所以就【約束力】而言,【法律是強制性的】其【約束力】很強,【違法必究】;而【道德則是以自覺為基礎的】,對於【道德】的自覺程度全在於個人的【休養】。不過人若越過【道德】之【雷池】,一樣會受到【社會輿論】的遣責。【道德】的力量雖無形但也很巨大,若【冒天下之大不韙】一樣會【葬身於社會輿論的汪洋大海之中。】
?所認無論【法律.道德】哪個約束力更強,【自覺遵守.自覺行為】才是最重要的。
?【公民二十字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是對【中華美德最好的詮釋】。若皆如此,【法律就失去了它固有的約束的效力。】
法律和道德的關係是古今中外一直爭論不休
A說:法律與道德都有強制性的,法律的強制性是國家強制力做為後盾的,道德的強制力是強制人的思維的。法律只約束人的行為,對人的心理不約束,而道德更注重約束人的思維。B說:法律是一種剛性約束,而道德是一種柔性約束,無所謂哪個約束力大,法律約束力度顯然強於道德。在一個現代法制社會,法律和道德是相輔相成的,兩者統一協調,共同規範社會成員的言行!
C說:法律的約束力大。法律的約束力是強制的。但是法律也不是萬能的,法律調節的範圍沒有道德廣泛。道德是法德淵源之一。道德的約束力雖然沒有法律有力,但是更為廣泛。而且有的事儘管法律也可以規範,但是涉及到親屬關係等等,還是先用道德調節比較事宜。
從現實的短期的社會發展歷程看,應該是法律的約束力大,因為法律對人的行為有明確的規定,如果你違法規定會受到法律相應的制裁。
但是從更宏觀更長遠的角度看,實際道德應該比法律約束力大,當社會高度發達,社會文明高度進步的時候,人們的行為已經很規範了,犯罪的現象就很少了,那時人們更注重在社會中的評價,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聲譽,因此到社會高度發達的時候道德的約束力實際要大於法律。
D說:道德是一種由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範
它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往往流傳較為廣泛,形成共識。
必須與法律相分別,兩者都是行為規範,但是法律是具有國家強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種心靈的契約,只能靠人們自覺遵守,所以約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輿論來實現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確立的風俗規則,法律則是有國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樣,法律一般是當權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眾在生活中的利益體現,有一定差距,違背了道德不一定受到懲罰,而法律永遠是道德的底線,逾越了這個底線將受到國法的制裁。
法律與道德均是一種社會規範。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因此對人的約束力更強,違背法律的後果,必然是招致法律的懲罰;相比而言,道德無處不在,對人的約束範圍也更廣,違背道德規範的後果,則是遭受公眾道義上的譴責。
但法律與道德的界限並不是涇渭分明、互相不容的,相反,二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甚至有一種觀點認為,法律是最低程度的道德,筆者深以為然。
道德的作用,在於形成並維護社會的公共秩序、善良風俗,形成人與人之間穩定、融洽、和諧的社會關係。正是由於道德秩序的存在,這個社會上才有了許多的真善美,大家才能生活的很舒適幸福。
而法律的產生,則是為了改變叢林規則,保護弱者,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從而在最低限度上穩定社會秩序,在此基礎上培育真善美,培養良好的道德風尚。恃強凌弱,不僅是法律所禁止的,也為道德所不容,從這一點來說,法律與道德存在目的上的一致性;也可以說,道德包容了法律,而法律賦予某些道德內容以更強的約束力。
遵守法律,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但要做個高尚的好人,還要恪守道德規範。法律是有強制力的,而道德需要自覺自愿。
吾日三省吾身。道德約束力大,問心無愧不做缺德事兒,更談不上犯法。
【公民二十字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看看那些有前科的,二進宮、三進宮了,屢教不改者,就是缺乏道德觀念。
沒有任何廉恥,卑鄙小人利欲熏心,陷入惡性循環中
我覺得,真正對自己現實行為有約束力的是自己的三觀,三觀合道德和法律,行為自然就合法律和道德;如三觀不合法律和道德,那麼,法律和道德就沒有什麼約束力,這種情況下,行為的一切只為獲取而躲避打擊,是無法律和道德觀念可言的。為了更好和更和諧的存在,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形成合法律和道德的三觀!
這個還用問嗎?當然是法律!道德有不會咬人傷人?最多就是起到心裡上或心靈上的一種安慰而已,也就是說:自己良心上會心安些,不會受到良心上的遣責。法律就不同了,如果你膽敢觸犯法律底線,他不會跟你講人情面目?所以就對人有限制或約束力。你觸犯道德底線,人家也就是說說而已,說你這個人不要臉皮?覺又奈何不了你。你殺人犯了法律了,必須要座牢判刑或槍斃?法律可以震懾住你,所以就可以約束限制你,讓你從心裡感覺到怕才能約束你,不敢觸犯法律。
個人覺得道德對個人的約束力更大。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才是人們內心的法律。
法律約束我們的一定都是針對極端行為的懲罰,或多或少會有輿論的追加,但是道德不同,它給人的懲罰是無形的,這種無形是區別於法律懲罰的內心捆綁。
輿論是反道德的一種體現,它比身體的懲罰更加讓人掙扎
法律,就是把社會道德規範加以文字和章程的具體描述,並且藉助國家機器行政職能和公共權力加以強制要求履行的社會道德義務。因此,法律對社會道德責任的約束力具有暴力性……道德,就是人們在獲取利益和享受權力的同時所應該承擔的相應的社會責任或必須履行的公平正義社會義務!道德規範在沒有上升為法律規範的前提下,它只具有「社會道德譴責」的約束力!……比如駕駛機動車或交通工具享受公共道路資源出行,是強勢和凌駕於普通行人享受公共道路資源出行平等權力之上的「特權和霸權」,因此「霸權出行者」在人行道禮讓「弱勢出行者」,這是道德規範。假如人們不能自覺自律遵守和維護這個道德規範,人人強勢弱肉強食的爭奪私車獨享道路霸權出行的個性化權力,那麼這種道德規範就會上升到法律規範層面,用國家行政職能來強制約束加以暴力執行……
法律對人的約束力更大。法律是全社會公民共同約定製定的行為準則,具有普遍的約束為。違反這一準則有相應的處罰機制。道德是人與人相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認知。只有社會輿論的引導和糾正。沒有強制力。所以有一些普遍的道德規範被引入法律條文。可以說法律是人的底線,道德是人的高度。
推薦閱讀:
※自如|熱點過去了,毒氣室過不去
※青木陽子:95年在中國辦盲校的日本盲人,她相信盲人跟普通人一樣
※熔斷青春,一個底層少年的自殺之路
※野心勃勃的滴滴,又怎甘心只做一個「計程車公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