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王朝真的有國運(氣數)嗎?


狹義的占卜算命性質的「國運」是不存在的,是封建迷信,但是封建王朝持續時間確實是有規律可循的,這是有科學道理的。

說起「國運」可以講一個段子,那就是《世說新語》上記載:晉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數,系此多少。帝既不說,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侍中裴楷進曰:「臣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帝說,群臣嘆服。

這個段子的意思是,晉武帝登基建立晉朝的時候,想算算自己的王朝能傳承多少代,結果抽籤抽到了一個「一」。這個可不吉利了,是在說晉朝只能傳承一代。群臣看到也很驚慌,不知道怎麼勸說晉武帝。裴楷是個機靈鬼,說了一段好話,什麼「臣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這麼一說,晉武帝才高興。

可是西晉正是司馬炎死後傳給他白痴兒子司馬衷,司馬衷不能穩定局勢,八王之亂爆發,最後劉淵興兵,五胡亂華,倒也可以說是只傳了一代。

看出這個故事的問題所在了么?《世說新語》是晉朝以後的野史,這個段子可能是事後諸葛亮的虛構。很多類似的皇帝算「國運」的段子也是這樣事後附會的。

仔細考察,其實西晉還真不一定就只能傳一代,要是當初司馬炎聽從勸告,把以前的恩怨放下,讓他的弟弟司馬攸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司馬衷繼位,西晉雖說不一定就能長治久安,但也不至於只傳一代。正是司馬衷智商堪憂無力行政,才讓他身邊的野心家賈南風和司馬家各路王爺起了專權篡權之心,導致天下大亂。司馬衷的無力作為確實應該為最後的天下大亂承擔相當大的責任。如果繼位的是智商正常的司馬攸,這種悲劇恐怕可以避免。

由此可見,一個王朝的興衰,其實是和王朝統治者以及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只要王朝統治者智商在線不瞎折騰,一般王朝還是能維持較長一段時間的;但由於統治者是無力解決封建王朝最根本的土地兼并問題,經過一二百年的發展,土地兼并就會使大量農民失業,造成社會動蕩,導致政權再次洗牌。在宋朝之前,生產力尚不很發達,最長過個一百來年王朝就會出現內部洗牌,比如王莽篡漢後大規模起義導致東漢建立,又比如唐朝中期發生的安史之亂。宋朝後生產力發展,這一洗牌時間延長到二百多年後,明清都維持了二百多年才滅亡。

所以歸根結底,神神叨叨的所謂「國運」近乎神棍,但也非全無道理,其內在本質是統治者的統治手段和社會發展一般規律互動的結果。


氣數國運這種玄學的東西,其實說破了,雖然有時候我們需要考慮歷史進程,但是更為重要的還是自身。

問題中的氣數,其實我們更可以把他考慮成天氣。不管是中國歷史的沉浮還是整個世界文明史的進程,在進入工業時代之前,大家都是靠天吃飯的。也就是說的天氣。特別是地球規律性的寒冷期(冰河期)基本可以左右一個王朝的興滅。比如明末這種,也就是題中所說的為什麼一到朝代末年就各種天災不斷,甚至瘟疫橫行。

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天氣我們沒有辦法左右,不管是剛好碰到小冰河期然後導致莊稼收成不好,百姓鬧事,繼而事件擴大成為起義。然後不斷的戰亂再引發瘟疫橫行,輕則讓一個王朝進入下坡轉折期,重則直接令其覆滅,這裡有不可抗因素,也就是玄學家眼中的氣數(其實更準確的應該是天災),但更為嚴重的往往都是人禍。

為什麼這麼說呢?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如果我們要把一個國家的興起和滅亡跟氣數扯上關係,那麼這個氣數(命運)是不會隨著文明的進步與否出現變化的,但是當我們越來越不懼怕天災所造成的傷害,也就是科技越來越發達,物資和人員調動越來越靈活的時候。換句話說也就是天災對人類生活影響越小越小的時候,氣運這玩意就一點都不存在了。

其實,如果我們把所有問題都怪罪給天氣,也是不合適的。有句話叫做富不過三代,其實一個王朝也是如此,越是平穩富強,都會慢慢逐漸的放鬆警惕開始享受安樂,這個是人性,而許多事實也恰恰證明了一點。由此我們會發現,興起,強盛,衰落,甚至是中興,再衰落,轉則,直至滅亡,它都是有理可循,有據可依的事情。和平期自然是天才最好的舞台,同理,亂世則是梟雄的天下;盛世是自然科學最活躍的時候,而戰爭則可以促進軍工的發展,這都是相輔相成的。

如果真的非要把這個叫做命運的話,其實,倒不如說是人性如此。


每一個王朝都會有自己的氣數!

首先,每一個王朝都會和人一樣的都有壽命,也就是國運或氣數!周八百年,秦六百多年,漢四百多年,唐近三百年……

第二,國運或氣數具有多重因素構成,我們知道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其中,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會有專門負責國運的天文地理學家,有些稱為天官,比如袁天罡,張恆,這不是迷信,是古代的科學。古人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因素是否會破壞、影響到大自然,現代人稱之為環保。

第三,古人講究天一生水,認為國運興衰和天、地、人、水、社會治理體系、教育等有關。但又認為國運是可以改變的,也就是說,通過社會治理和自然治理,人可以戰勝自然災害以及命運。

秦咸陽宮健在渭河邊,模仿宇宙銀河系而建,漢代未央宮也是模仿天宮二十八宿,洛陽城更是一水抱城模仿銀河系……都是希望改變國運。

第四,很多人把國運說的很神秘,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國運不是江湖胡扯,也不是神話,他是一個健康的國家的社會治理。這和人的健康一回事,保持生活規律,不放縱,不鬥毆,不生病,自然就會長壽。

好的國運需要有所謂的「聖賢」來治理,這個聖賢他懂得參考天地之間的規律,懂得社會治理辦法,懂得大自然的運行規律。比如舜他能教化萬民,禹能治理江河,漢武帝能讓大家守尊規矩並努力發展生產等。

第五,冷兵器時代,從周滅商開始,都是落後野蠻的民族一舉消滅繁華先進文明的民族,所以,國運興衰既有內部治理,又有國際社交戰略,這些事情如果處理的好,國家自然可以長治並久安。

不知道這種回答會不會挨磚。


國運或者說氣數是個玄而又玄的存在,站在歷史長河的角度上通過四維來觀察,它是存在的。但是立足於當下的時間點,處在三維的真實世界中,我們幾乎是感受不到的(感受到了也就來不及了)。先簡單說說歷史上的王朝有過運氣特別好或者特別不好的例子。

比如兩漢,就是屬於運氣比較足的朝代。劉邦的起家根子很潮,運氣的確是爆表狀態。而且多次在必死狀態下神奇逃生。至於劉秀就更不用說了,位面之子大魔法的謔稱可見他的運氣。

而相對比較,曹魏的數就很差。曹操後期時候曹家夏侯家基本盤是能人輩出,但是大多數都是天不假年。曹操的兒子,曹沖早夭,有生撕虎豹之能的任城威王曹彰暴斃,曹丕也就活了40歲。夏侯淵的兒子夏侯稱天生奇才,結果十八歲病死,夏侯榮也是很被看好。死在定軍山(感覺後期縱橫馳騁的夏侯霸是夏侯淵兒子裡面最沒能耐的了)曹真作為曹丕託孤的頂樑柱,真實實力絕對不是演義那麼水,也壽數不長,曹休,夏侯尚(為小妾憂思而死,從這些人才詭異的死法也感受到了上天濃濃的惡意啊)……到了曹叡就更誇張咯 ,曹魏最後的明君35就掛掉了,而且他的兒子女兒居然一個都活不下來,那時候曹氏家族人才凋零地居然要把輔政大權交給曹爽這種廢柴。雖然從歷史大脈絡來看,曹丕篡漢九品官人法就註定了曹家必然會被世家大族所取代,但是曹魏強大的根底隕落的速度讓人覺得他們運氣確實太差了。

再比如魏晉南北朝,民族問題捲入了中國,無數英雄想要重新問鼎天下(劉淵,石勒,冉閔,苻堅,姚萇,慕容垂,拓跋珪,拓跋宏,桓溫,劉裕,爾朱榮,高歡,宇文泰……)這麼多牛人前仆後繼,最後讓楊堅整合寰宇,重塑乾坤。但是他們有很些人的局面看起來是要馬上就能勝利的(比如淝水之戰的苻堅,兩魏剛剛分家佔據五鎮的東魏),可是最後因為各種原因,都失敗咯。

再比如兩宋,郭威只當了三年皇帝,49死了。柴榮是六七年的樣子,37死了。但凡他倆哪一個壽數長一些,也都沒有趙匡胤什麼事情了。

至於明朝的滅亡,就更是運氣慘到極致(同理,清朝入主中原也確實是運氣好到極致)。小冰河期,內政外交流民黨爭各種倒霉事大爆發,明末朝廷的人才絕對是夠用的,但是全天意人意的折進入了。最後慘到連江南的基本盤都沒保住,竟然還不如以孱弱聞名的兩晉兩宋。

回到開頭的說法,我們縱觀歷史長河,能夠感受到某些存在的氣運實在是強大,但是在當時是很難感受到的。曹操和諸葛亮的水準,恐怕都未必能發現司馬懿居然可以進化成為司馬宣王。讓沒有利益相關的人去站隊,淝水之戰誰能看出天王苻堅敗亡在即,前秦帝國氣數將盡?努爾哈赤十三副鎧甲起兵的時候,恐怕全世界也沒有人相信他們能夠取代那個看起來無比強大的大明帝國成為東亞霸主。所謂氣數更多的也就是我們在縱覽時光長河的時候,看著處於當時的風流人物們陰差陽錯的選擇和判斷,一邊感慨著命運的弔詭與不可捉摸,一邊馬後炮般的莫名感慨咯。


主要還是管理的問題,有經濟和技術上的原因。

中國的大王朝為什麼沒有想西歐的英國或日本的王朝一樣續存到現代呢?特別是先秦以後沒沒有超過三百年的。

先看看數據,先秦的周朝,包括東周西周,(約前11世紀到前256年)800餘年。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約600餘年。夏朝(約前2070年—約前1600年)約400餘年。 以後的唐(618——907)共計290年;明(1368——1644)共計276年;清(1636——1911)共計275年;西漢(前202——8)共計210年;遼(916——1125)共計209年;東漢(25——220)共計195年;北宋(960——1126)共計167年;金(1115——1234)共計120年;元(1271——1368)共計98年。沒有超過三百年的。

小時候看演義,評書。總是為西宮娘娘和八千歲的故事著急上火,急於皇帝的愚鈍,重用小人導致江山丟了。後來吧,就是把皇帝當成最大的壞人,總是要迫害我們好人,但為什麼要個壞皇帝的?。但看史書吧,依然充滿諸葛亮進君子遠小人的這種論訴方式,好像江山丟了,都是皇帝奢靡之風,近小人導致江山丟了。

那為什麼天天每個朝代都是這個問題呢。歷史會是這麼臉譜化的嗎?怎麼能找到歷史背後的故事呢? 其實,歷史也簡單。怎麼說呢!就是平衡。夏開始家天下,商開始有甲骨文,多少史料記載少,就以周開始。周朝呢,仔細想想,怎麼管天下。沒啥好辦法,只有分封制,也就是大地主,家大業大,兄弟多,咋辦只能分家過唄,就是這麼簡單。

這一點和日本西歐差不多,也是分層次的管理,周天子,諸侯,士大夫,士幾層關係。規定好義務和權利,以及效忠關係等。日本的是天皇,大將軍,大名,武士幾層。歐洲是國王,貴族,騎士等。分封制是個比較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制度,就是將權利和義務劃分一下,分層管理。

這種制度,日本現在的大公司里依然有其影子。 這種制度的弊病就是紛爭不斷,時間久了,封臣之間利益衝突會有紛繁的戰爭。如果規模不大,會形成幾個大的封臣之間的平衡;君主就是是諸侯平衡的產物。

但這個規律對中國不適合,為什麼?因為中國太大了。比如中國東周任何一個諸侯都是西歐一個大國的體量。任何一個諸侯都有席捲天下的實力,並且中國由於地緣政治的原因,統一是歷史大勢,無論從治理黃河還是抵抗北方草原入侵講,這是必須的。從一開始在黃河中下游地形上,是一片平原, 耕種是好地方 ,打戰不好,無險可守。就這樣打來打去,出了春秋五霸。畢竟各個諸侯國是堂兄弟們,要點臉面,打仗還多少有些顧忌。但從三家分晉開始,大夫奪諸侯權開始後,就撕破臉了。這就是戰國七雄的兼并戰,說白了,就是搶你家的地。

秦有地理原因的優勢,然後嚴刑峻法的變法,秦國變虎狼之師,隨吞併天下。 秦有天下,發現麻煩也來了。有周的分封制的教訓。經驗教訓就在眼前呢?知道不能分封了,那就郡縣制吧。可是問題也來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管理的有效距離也就馬一天跑的距離,管不過來。秦始皇再精力旺盛,每天也就看十幾斤的書簡吧,再加上一味依靠吞併六國的成功的方法,嚴刑峻法,秦有二世而亡。其實和暴政關係不大,主要是才剛有天下,管不過來。社會已經不是西周初期的混沌狀態。一味靠嚴刑峻法,不顧及地方情況千變萬化,各地有不同的問題,簡單靠秦始皇有吞併六國之威,還能壓得住。

漢初多少帶點分封,但王國依舊是個麻煩事,直到漢武帝推恩令,才算解決了劉姓王國的麻煩。為了吸取秦始皇的嚴刑峻法的教訓,漢朝開國只好用黃老之術的無為而治。這才有文景之治。但這種方式治國,造成了地方豪強勢力的壯大,隨著時間推移,也就所謂門閥士族的興起。

門閥士族的興起,看似簡單的一件事。但直接影響了中國千年的歷史進程,直到盛唐士族的勢力才消失在歷史長河。從西漢到盛唐,歷史人物雖說風起雲湧。但基本呢,得士族有天下,但也受制於士族。士族的興起,造成王朝的統治被士族把持,東漢是士族完全壯大時期,多少有名義上共主,東漢後就是分分合合幾百年。看似混亂,其實背後都是士族勢力的爭鬥。無論是南陽的豪強,山東的大族,還是關隴的軍事貴族,本質上就是世襲的士族。就是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的地方豪強勢力。

士族勢力的興起,顯示出我們大帝國的困境。無論如何國家太大了,皇權必須有人依靠才行。其實主要的問題就是,統一這麼大的國家,皇權不可能直接管理,必須依靠一定的層次去間接管理。但在這一過程中要防止中間層次的失去控制。

漢朝和唐朝就是在國家強大的過程中失去了對中間層次的控制。漢其實亡於門閥士族,唐亡於藩鎮割據。本質上就是管不了。 從宋到明清等王朝,開始採用加強文官,重用科舉,提防武將等措施,保障了王朝的對地方的控制。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口越來越多,問題越來越多。王朝早期的一些辦法就不好用了,必須得變化了,這就是每個王朝都有變法的原因。但往往變法要針對中間層次,也就是官僚體系進行改革,會使他們利益受損。在這一背景下,使得問題沒解決反而又產生問題,使得更加失去控制,使得王朝崩潰。這背後就是原因就是管不過來的問題,早期人少地多,有問題了多少處理有餘地。到王朝後期中間層次膨脹到王朝無法平衡的地步,也就是迴旋餘地不多。地方事物不管更是不行,有士族、藩鎮的教訓,不管遲早會出現更大的麻煩。

這就是王朝的宿命,不管不行,管又管不過來。宋以後的問題就是王朝管不過的問題。這就王朝的三百年的命運,這些人失去控制的時間上限就是三百年,

宋朝外患最重,內政被忽視了。其實宋朝防武將,防外戚,防宦官,但王朝最後受制於宰相。政令均出宰相,南宋的臨安投降書沒有宰相簽章居然是不合法的。

元是一個不想統治的胡亂鬧的外來政權,興於弓馬,敗於弓馬。

明朝有宋宰相之禍,罷相。但發現依然沒法,皇帝畢竟管不過來。只有依靠文管體系,不得已有了內閣,不是宰相的宰相機構,皇權不得已只好依然靠有控制的宦官制衡文官。明朝宦官再厲害也是對文官的制衡,皇權對此有絕對控制力,不是漢唐時的宦官當權。但依舊是最後管不過來,官僚失去控制。要不崇禎不會說文官個個可殺,最後陪崇禎依舊是個老太監。

清雖然用外國人的影響,但主要原因還是太平天國運動後,清政府失去對中層漢族人的控制。雖未亡於曾國藩,但還是亡於北洋的袁世凱。其實也是王朝最後管不過來的問題。


對。有。

一個朝代的興盛,取決於領導本身氣度和不凡的才能,有領導力,也要有體恤民情的善心,一個朝代無盡止的發展,不顧大眾的生活狀態,那麼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民心就會亂,人心就會想起來暴動,混亂天下的那個女人就會出現,這個女人一旦出現,必定會妖媚霍亂朝綱,這個朝代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有時候也是老天爺總看人過的太舒坦了,出現了嫉妒我們的心裡,再加上混魅惑主的人投胎轉世的時間到了,上天就會出現警示,有時候人不留意,警示出現這個朝代就會慢慢進入衰敗,然後進入死亡。

朝代與人一樣,都是有生老病死的時候,朝代往往都會說氣數將近,也就是說朝代即將死亡的道理。

大家從歷史朝代歌算一算,看看那個朝代執掌江山時間最久,以此類推到了現在越來越少了。


王朝氣運我認為不太靠譜,但是王朝的事業興衰受時空大局的影響這是肯定的。天地時空大局也就是三元九運。三元是指上、中、下三元,九運就是洛書的九宮。一坎、二坤、三震、四巽、五中、六乾、七兌、八艮、九離。一元管三宮,三元為九官。60年一個甲子為一元,九宮一循是180年。每20年是一宮,也就是說二十年宮運才會變化一次。180年為一個正元,540年為一個大元。我曾經往上排到公元前2000左右,把各時間段歷史記載發生事件套進去,發現很有意思。現在是艮宮運,下一步是離宮運。宮運事件可以用萬物類象去查看。


國有國運,家有家運,人有人運,天地是大自然,國,家,人都是小自然,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定律,不是以某個人的意志為轉移,有天災,有地害,有人禍,先定死後造生,太極生兩儀陰陽雄雌暑寒,兩儀生四象東南西北春夏秋冬,四象生八卦四立二至二分,五行循環生生不息,有生必有死,有建必有滅,有立必有倒,有合必有分。人定勝天是斷子絕孫的意淫,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無恥,終將報應。萬歲是無知缺智的高調,朝代滅亡有氣候小冰河期論,有天災糧食欠收暴亂論,有外侵內亂論等等,但都是朝代滅亡時人可看到的前兆,這是現象,不是原因,是啥力量左右著朝代建滅定律和結果呢,是五行制化矛盾平衡,人陰陽平衡百病難生,家陰陽平衡興旺富足,國陰陽平衡繁榮昌盛,一旦陰盛陽衰或陽強陰弱陰陽失衡,象生態平衡食物鏈斷層必引起上下游滅絕,就如現在的環境污染先消滅了許多物種,人類在今後也會苦難重重,病多疾異,前半生賣命掙錢,後半輩花完救命。


中國王朝從有記載夏商至明清無一能逃出五行定律,夏火被墒水澆滅,周土又囤困墒水,秦樹將周土鬆散,西漢刀將秦根砍斷……塘土掩隋水,宋根散塘土,元刀削宋樹,明火熔元刀,清水滅明火,國土囤清水……西丹寒田同,建滅遵五行。從公元時間看,每個新朝代建於財年,定是上一朝代的比年,即朝代始建於財,滅於比,穩於食,旺於印,衰於官,從朝壽看,西攻東退,北征南敗,從顯象看天氣地傷人怨為亡之始,敗之頭,死之斷。


讓我簡單的說一下吧!就是壞人到了徹底無法控制,沒有人能改變社會的時候,就是人心越來越自私,越來越奸,越來越壞,越來越自私自利的時候,就是有錢有權那人命還不如狗命的時候,這個時代也就快結束了


推薦閱讀:

華裔美國人:我為何要幫助中國移民,讓他們適應美國社會呢?
「漢獻帝就是諸葛亮」的傳說最早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靠譜的說法?
上聯:夕陽西下夢林夕,下聯怎麼對?
上聯:風送梅花過小橋,下聯怎麼對?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