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摩尼對佛教所做的貢獻是什麼?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被佛教徒稱為「本師」,也就是根本的老師。
釋迦牟尼的本名是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的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兩千多年前,古印度有個小國,叫迦毗羅衛國。當時迦毗羅衛國的國王是凈飯王,王后是摩耶夫人。
有一天,摩耶夫人夢見一頭六牙白象鑽入了自己的肚子,便懷了孕。當時古印度的風俗是,女人要回娘家生產。摩耶夫人懷胎十月,快臨盆時便準備回娘家。走到藍毗尼園這個地方時,摩耶夫人突覺腹痛,便在一棵無憂樹下休息,於是釋迦牟尼便從她的右肋出生了。
釋迦牟尼出生後,連走了七步,每一步生出一朵蓮花。然後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此時天上出現九條龍,有的吐涼水,有的吐熱水,混合成溫水給釋迦牟尼沐浴。
釋迦牟尼長大後,有一天出宮遊玩,在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分別看到了生、老、病、死四種情景。他回宮後悶悶不樂,感覺人生充滿了痛苦。終於,釋迦牟尼決定出家去探尋解決人生之苦的辦法。
一天夜裡,釋迦牟尼騎著白馬偷偷出了城。他的父王知道後,雖然很痛苦,但也無可奈何,便派了五個隨從跟著他一起修行。
釋迦牟尼向當時的各種修行者請教,但都沒有獲得想要的答案。他還試過苦修,每天僅吃一麻一麥,餓得瘦骨嶙峋,可還是沒有找到真理。
釋迦牟尼認識到苦修並非正確的方法,於是在河中洗了個澡,並接受了一位牧羊女布施的乳糜粥,結束了苦修。跟隨他的五位隨從見他不再苦修,以為釋迦牟尼放棄了尋找真理,便離開了他。
釋迦牟尼吃了粥後,坐在一棵菩提樹下,發誓如果不能徹悟真理,絕不起身。終於,他見到了天邊的明星後,大徹大悟。
釋迦牟尼悟道後,第一件事就是來到鹿野苑,找到那五位隨從,給他們講自己悟到的「苦集滅道」四聖諦。五位隨從為他折服,當即皈依了釋迦牟尼,被稱為「五比丘」。他們成了佛教歷史上第一個僧團,從此佛教誕生了。
釋迦牟尼被世人尊稱為「佛」,意思是覺悟了的人。原始佛教認為,只有一個佛,其他人修行的最高境界是羅漢,成不了佛。
釋迦牟尼從此四處弘法,最終使佛教發揚光大。
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這就是他對佛教所做的貢獻。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士常齋」,閱讀更多有趣文章。
很簡單來說吧,釋迦摩尼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思想者和修行者之一,沒有釋迦牟尼,就不會有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產生,沒有釋迦牟尼,就不會有充滿無窮無盡的般若智慧的佛經的誕生,也不會有八萬四千法門的演化,也就不會有後世的無數大成就者。
他講經45年,歸納印度上古宗教的輪迴之說,而建立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生命現象論。所謂六道,是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一切眾生以善惡因果而墮入不同的道,六道都是眾生的一善一惡之念的互變。三世因果為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過去因是現在果,現在因是未來果,如此循環往複,無窮無盡,構成了輪迴。這揭示了了生命的本源。
他揚棄時代思想的深見,打破婆羅門的第一因論和非婆羅門的共因論,立互為因果的緣起論,承認業力以緣起為本,無神我為世界主宰,無神我為個人靈體。釋尊以中道為解脫行,以世間為無我的緣起,崇善行以代祭祀萬能,尊自力以斥神力、咒力。是對六師外道以及婆羅門的徹底揚棄。
他意無窮的般若智慧,廣為宣說古佛所說及佛陀所悟,建立八萬四千修行法門,幫助無數人獲得圓滿修行和成就的可能,有甚深微妙之法為眾生解說。為迷途眾生指點迷津,破迷去惘,重見清凈自性和如來佛性,尋找回家之路。
釋迦牟尼讓佛教遠離政權,這是他臨終的時候都不忘記和弟子們說的話,佛祖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就是覺得人間悲苦,他便毅然決然的放棄了王子的地位,去尋找脫離苦海的解決之道。
佛祖釋迦牟尼在35歲的時候在菩提樹下悟道,佛教作為一個宗教正式建立。後期他所傳得弟子,也有很多人都是王公貴族的弟子。
這些人都不慕榮華,以出世求解脫為目標,放棄原來的尊貴生活,穿著破布亂衫,以稀粥為主食,拒絕葷腥,行走在蒼茫的印度大地,所到之處,能容下人的屋檐、樹下、或者狂野的草堆上,都是棲身之所。
一個化緣用的缽,吃遍千家飯,沒有物慾的比較,沒有煩惱的纏繞、更沒有那麼多的事情需要去處理解決,活的是瀟洒而滿足,人生的痛苦拋之腦後,幸福卻是很簡單。在簡單的生活中尋求大道,這是古印度僧侶的真實生活。
按理說,古印度的佛門弟子大多出身顯赫,想建一個寺廟,想藉助政權推廣佛教,這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但皈依佛門的僧人們並沒有這樣做,而是遠離了喧鬧的政權,和自己的出身門第,政權瓜葛一筆結清,從此在無來往。
古印度的佛教認為,「天下多道,此中王法最大,佛道為至上道。」也就說佛教比王道都要高一等。
據記載,古印度佛教明文規定,王公大臣見到佛陀都需要除去冠冕,乃至五體投地的跪拜。
跪拜完畢,如果佛沒有讓坐下,也不敢擅自就坐下。在會見的時候,佛的位置要比王公的高一個等級。
佛祖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常有國王大臣前來拜會,諮詢事務,佛陀從來不干預政治,只是在兩軍對壘,馬上要開戰的時候奉勸兩國平息戰事,避免生靈塗炭。除此之外,別的事情,即使有國王親自來拜見,佛祖也只是說一些道德和宗教方面的啟示,其他的由國王自己取捨。
所以,佛教從是釋迦牟尼開始,就刻意避免和政權走的太近。
佛祖臨終之時,還告誡弟子不得參與政事,要結好貴人。
這種脫離塵世,遠離政治的作風,後來一直被其弟子繼承,成為佛教的一個重要規定。
佛教東傳到了我國,事情就有了變化。佛門漸漸的就和政權走的近了,如西域來的佛圖澄,做到了皇帝的軍師位置,顯赫一時,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宣傳佛教,把佛教當做一種意識形態來傳播。
佛教又稱作「沙門」,沙門是梵文,意思是指息心、凈志,這是佛教的出世之法,是其根本法門,這也是為什麼佛陀強調佛教要遠離塵世,不問世事的準則。如果參與了政權,那佛教就不是佛教了,至少不是釋迦牟尼的初心了,所以,佛陀對遠離世事一直是身體力行的。
歡迎關注「加密的故事」,有機會我們聊一聊佛教傳入東土,都有了那些入世的變化。
佛陀倡導眾生平等,消除種族歧視,佛的出家弟子不論身份貴賤一律平等,隨著教眾日增,佛陀制定了僧伽制度,戒律制度等,為後世佛教制度樹立範例,使之有據可循,四十九年中佛陀一直遊方各國,講經說法不倦,佛陀涅槃後,眾弟子自發集結,回憶佛陀的言傳身教,記錄成文,流傳後世,便是我們所知的佛經。
佛陀宣說的」四聖諦「 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為世人揭示了離苦得樂,修行解脫之道,在今日仍有不朽的精神價值,千百年來,佛教在流傳過程中逐漸形成三大分支,流傳至東南亞諸國為南傳佛教,亦稱上座部或小乘佛教,流傳至中國漢地、韓國、日本為北傳佛教,即我們熟悉的大乘佛教,傳至中國藏區和內蒙古地區則為藏傳佛教。
近些年來,佛教又被歐美國家的人民了解與接納,這位曾貴為王子,卻為眾生之解脫與安樂毅然舍俗出家,終成圓滿正果的傳奇人物,他的精神和高尚品質,是人類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值得我們紀念和學習。佛法精深,奔流千載,其勢未減,飽經風雨,其魂不滅,在當代社會愈加煥發出勃勃生機。
國王還是流浪漢?錦衣玉食還是衣不蔽體?
他做出了超出常人的選擇,向著那條無人之境探尋,最終他普度了眾生。釋迦牟尼,本意是釋迦國的聖人。據佛教典籍記載,公元前六世紀古印度地區的釋迦王國興盛一時。太子喬達摩·悉達多在錦衣玉食中長大,然而在二十九歲的時候,突然感到了人生的無常。他在大樹林中行走一百多里,解下寶衣,命令僕人返回,然後剃光頭髮,離家出走。釋迦國的太子決定尋找人生無常的根源,探求解脫之道,從此開始在恆河平原上修行。
六年的時間,他赤身裸體,四處流浪,頭髮脫落,眼窩深陷,萎縮的身體看上去像一個骷髏。最後他走出森林,接受了一位牧羊女送來的乳粥,勉強支撐著來到一棵菩提樹下。他在樹下盤腿而座,七天七夜苦思冥想,到了黎明之時,他明白了生命的真相,終於大徹大悟。
佛陀成道的日期為中國農曆的12月8日。為了紀念那位給佛陀喝了乳粥的牧羊女,中國的佛教徒都要在這一天煮粥供佛,俗稱臘八粥。公元前545年的一個月圓之夜,八十歲的佛陀在禪定中安詳而逝。地上的鮮花枯萎了,樹上的鳥兒不再鳴叫,他修長的身體躺在一片樹林的中央,一群哀悼者圍在他的身旁,痛苦萬分,有些人抓著胸口,悲痛欲絕,其它人摸著佛陀的腳,默默地誦經。
釋迦牟尼這位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思想巨人,不以神靈自居,倡導慈悲無私與眾生平等。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無關宗教和信仰,他依然有著強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釋迦摩尼,本就是佛教的創始人。
釋迦摩尼,屬於剎帝利種姓。生活於大約西元前六世紀,是釋迦族首領凈飯王的兒子(其實就是一個部落),19歲娶表妹為妻,生了兒子,很幸福。
某天,他看見一個老者衰老而死,心中產生疑惑,為啥人有生老病死?
這個疑惑沒有從婆羅門教得到解答,高貴的祭司也不會搭理世俗的小部落王子。所以佛祖最終決定出家。他離開家庭,進入深山,學婆羅門祭司一樣苦修和禪定,但毫無成果,反而精神萎靡。所以他走出深山,在恆河邊飲牧女牛乳得活。然後來到一顆菩提樹下參禪。醒悟後就創立佛教,並四處宣傳自己的教義,逐步得到公眾的認同。
佛教吸收婆羅門教的思想,對很多不合理地方進行修正。如佛教認為眾生平等,這就直接與婆羅門教的四種姓+賤民制度衝突,所以初始傳播就遭到祭司階層強烈抵制甚至暗殺。
佛祖晚年生活不順,佛教使團發生大分裂,釋迦族被吞併,族人逃亡。佛祖也在返回故鄉的路途中圓寂。
佛教的意義在於宣揚眾生平等,這對於任何時代都是有先進意義的。所以佛教在印度迅速發展起來,自公元前五世紀前後統治印度,至公元八世紀伊斯蘭教入侵,歷時近1300年。
佛教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管制經典。佛經都是佛祖與徒弟論法時的記錄,後期修訂,譬如佛祖悟道的過程就有15種說法。
也因此,佛教自產生後就被不斷加入各種地方思想,派別之繁雜,遠超任何一種宗教,這也是佛教最大的特色。
所以,佛教在故鄉自八世紀開始衰落,而同期的婆羅門教則吸收佛教思想而新生,形成今天的印度教。1203年,佛教在印度半島絕跡。20世紀自緬甸引入70萬佛教徒,佛教終於回到故鄉。此後,一些低種姓為抗議種姓制度而改宗佛教,但至今在印度不足千萬,原因在於,印度人普遍認為佛教徒都是低種姓。
這標題有點不合適,因為沒有釋迦牟尼,就沒有佛教。佛經並不是後人再隨便增刪改就能完善的。
應該是釋迦牟尼所創立的佛教對人類的貢獻是什麼?
佛教是佛陀教育,可以讓你看清世界的真實相,不再對宇宙和人生有太多迷惑和不解。
另外讓你明白眾生平等,都有佛性,都能成佛,而不是像其它宗教一樣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主一樣。
另外佛經很多,很全面,法門也多,各種根機的人都可以看。
如果有人認為佛經是編出來的,那你可以找人編編看。
讀了佛經之後,你才會明白什麼叫智慧,你活了很久,讀了很多人生哲理書,看了很多電影電視劇,能開啟智慧的少之又少,遠不如一本佛經來的實在。
另外還有人喜歡說道教才是中國的國教,佛教是外來的。
中國做為一個大國,佛教在這裡得到興盛也是很正常的。
其實你的很多同事中很可能就有一個信佛的,只不過有些人不明說而已。
一個家族裡能出一個信佛念佛的人就很難得了。
千年暗室,一燈點亮。從此光明來到人間。悉達多太子出家,尋求覺悟之道。在菩提樹下勤苦六年,終於開悟成佛。開創一代修行覺悟之教。在整個人類史和思想史上都是一件偉大的事件。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徳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為眾生破除妄想、執著,顯示本來具足的佛性。釋迦牟尼佛示現人間,對眾生升起大慈悲心,因機觀教說法49年。使佛法傳播甚廣,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出身、不同見識的人都來皈依佛門,培養出一大批有正知正見的僧眾,影響巨大。釋迦牟尼佛道出一切萬物皆是因緣合和而成,本性為空的真理。性空緣起,沒有永遠不變的實體。不可執著於色聲香味觸法,應生無所住的清凈心。說出了宇宙的真相,道出了正確的修行法門。因眾生根機不同,宣講不同的修行法門。佛經講,有八萬四千法門。傳之我國,主要有八宗: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唯識宗),律宗,凈土宗(念佛),禪宗,華嚴宗,密宗。萬法不二。佛陀早期主要宣講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十二緣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開示的法門正見圓滿,通觀三界。恢宏廣大,智慧如海。像太陽光照萬物。佛示現涅槃後,弟子整理出釋迦牟尼佛開示的法門,成為佛教典籍。佛陀制訂了佛教的儀軌戒律,帶領弟子們乞食,修行,安住。為世間大導師。幾千年來佛教信眾都在依照釋迦牟尼佛宣說的正法在修行。可以說,沒有釋迦牟尼佛出世,就沒有正法,沒有佛教。佛陀是覺悟者。具有圓滿智、根本智,洞達三界六道是大火宅,由於心中貪嗔痴三毒障礙,終生不能擺脫煩惱,痛苦,迷惑顛倒,妄做惡業,六道輪迴不止,痛苦無量無邊。沒有正法修行,難得解脫。佛陀講法開導群生,脫苦得樂,證的無上菩提正果,人人依法修行,皆能開悟成佛。所有六道眾生,都只有依靠佛法才能解脫,才能覺悟。只有遵照佛法才能修成佛道正果。在邪知邪見盛行的末法時期,佛法更彌足珍貴。不遵照佛法修行,就會墮入魔道。由明入冥,受無量苦。所有菩薩都是受佛教化,才發起菩提心,依教奉行,才能證得開悟。最終成就佛道。釋迦牟尼佛具大慈悲,具大智慧,具大辯才。所做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釋迦摩尼佛對於佛教的貢獻是他開創了一個新的團體(佛教)。新的哲學理論體系。雖然他從印度教和耆那教中繼承了很多的思想,但是卻區別於以印度耆那教和印度教中很多哲學思想體系。佛陀自稱成道後,即赴鹿野苑收 陳如、摩訶男、跋提、婆沙波、阿說示五人為弟子,這一年他35歲。至此,算是初步具備了創立新宗教的三個條件:教主 —— 佛陀,稱為佛寶;教義 —— 四諦,稱為法寶;信徒 —— 陳如等,稱為僧寶。是謂「三寶具足」。後來的龍樹菩薩在此基礎上又創立發展出了大乘佛教教義。釋迦摩尼也被大乘教給神話了。變成了脫離人體的神。
隨著,在卡利年代(鐵器時代、末法時代)的開始,主會以佛陀身份(安贊娜之子)在亥亜郡出現,這是為著欺騙那些妒忌虔信的有神論者的人。
這就是佛陀為重振印度教所作的一元論哲學之鋪墊。
推薦閱讀:
※上聯:南山萬枝紅艷艷,如何對下聯?
※少年不懂隋唐史,讀懂已是中年人
※鷗飛水波碧連天,怎麼對上聯?
※上聯:東籬賞菊香盈袖,如何對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