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政權為什麼不能像南宋一樣佔據南方半壁江山,延續漢人政權?


要想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南明這個歷史概念。南宋大家都知道,也是歷史上重要的一段歷史時期,而南明知道的人恐怕比較少。關於南明的起始時間,史學界也有頗多爭議,開始時間沒有爭議,從1644年李自成進京、崇禎皇帝在紫禁城煤山自盡開始,至於結束時間,南明史專家、著有《南明史》的顧誠先生則認為明朝滅亡的時間點是1664年夔東十三家的覆亡,因為這標誌著以永曆皇帝為旗幟的大陸抗爭結束。也有一種觀點將鄭氏在台灣的堅持也納入南明史中,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鄭克爽投降為止,不管哪一種說法,南明的歷史都很短暫,那麼為何如此短暫呢?

首先,南明在皇位繼承問題上混亂,引起內訌,使得政權缺乏凝聚力。

南明原本也有血緣較近的繼承人,明神宗的孫子福王朱由崧從血緣親疏上來說本應是最適當的人選,可惜東林黨人存有異心,害怕朱由崧登基之後對東林黨人進行報復(東林黨人當年曾經阻止朱由崧的父親老福王爭太子之位),故而阻止福王繼位,企圖擁立血緣較遠的潞王。

因為東林黨的異心,導致原本無可爭議的皇位繼承問題變得複雜,逼得福王尋求軍閥的幫助,也使得之後的皇位繼承都存在同樣的問題,導致南明的藩王們為皇位互相爭鬥,這樣登基的皇帝自然不能夠凝聚人心。

其次,南宋在江南一帶尚有實力,而明朝則被內憂外患掏空了。

北宋滅亡得十分突然,北宋被金國攻破首都,擄走徽欽二帝,但是北方和江南的經濟並未遭到大的破壞。這就是南宋能夠堅持上百年的經濟基礎。

而南明則不同,從崇禎年間開始的農民起義,以及遼東的女真入侵,導致明朝要同時對抗內外兩個強敵,經過十幾年的戰爭,百姓已經不堪賦稅的重負,明朝的經濟已經瀕臨崩潰,所以當滿清入關之後,南明即使佔據南方,也沒有經濟基礎支持南明的軍事行動。

再次,南明缺乏中興名將與統帥,沒有人能夠從大局出發考慮問題。

南宋則有岳飛、韓世忠等中興名將,在武力上完全不讓金國。

而南明有什麼?文官史可法雖然忠義,但是缺乏大局觀,阮大鋮、馬士英等人更不足提,也有一些有識之士,可是卻得不到重用。武將雖有李定國這樣的名將,但是孤掌難鳴,而且經常得不到其他人的配合,其他人甚至還要拖後腿。面對這樣的形勢南明焉能長久?

所以,綜上所述,南明先天不足,再加上清朝統治者的策略有效,而且會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進行調整,最終,南明的失敗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是敵人太狡猾,而是我軍太無能。

南明坐擁江南膏腴之地,民心可用。為什麼不能像東晉、南宋一樣偏安一隅,而是在幾十年內就滅亡呢?

是滿清太強大,還是南明太無能?

首先,崇禎皇帝遲遲未能到南京避難,弔死於煤山,而太子也沒有能逃出去。這就立下了以後南明對正統繼承人位置的爭奪的因果。由於沒有公認合法的繼承人弘光、隆武、永曆都要依賴權臣的擁載才能繼位,所以必須要拉攏、討好文臣武將。中樞權力的威望不夠,在內憂外患之際還陷於黨爭,失去了對大臣和武裝的控制力。而這幾位繼承人,也沒有受到過皇位繼承人的教育,由藩王繼位,而藩王嘛,混吃等死就好。權術和手腕也不夠。

其次,各抗清力量不夠團結,不能有效利用抗清資源。明末清初之季,控制滿清的勢力有很多,南明小朝庭、魯王、唐王、鄭家、西營、闖營都在抵抗滿清,但是不夠團結,不能彼此呼應。比如:李定國出兵時候,曾經和鄭定功約定一起出兵,李定國兩蹶名王,天下振動,但是卻因在受挫堅城之下,而鄭成功的援兵又遲遲不到,只好退兵。

又比如李成棟在廣州反正,姜鑲在山西反正,但是都旋即為滿清攻滅。反清力量沒有團結起來彼此呼應。和闖營、西營聯合抗清,但是也不能團結一致,在猜疑和內耗中耗費民力和時間。

再次是南明小朝庭實在是太目光短淺,太腐敗,手段太差,無容人用人之能。比如聯合孫可望、李定國,本來是好事,卻因為封號搖擺不定,出爾反爾,讓孫可望看不起,反而心生異志。

總之,南明的時候,並不是沒有忠臣良將,也不是老百姓願意抵抗,也不是沒有財力物力。而是南明小朝庭太過無能。倘若南明三朝有人有宋高宗那樣的手腕,也是進而有望北伐、退而隔江自保的。


謝邀。

首先題主的問題表述里就有一項嚴重的錯誤,那就是南明的具有較好的政治經濟基礎。

之所以如是說,下面就給大家分析分析。

先說說南宋吧。

北宋都城被攻破後,趙家整個王室幾乎全部被俘!

靖康之變後可以說亦悲亦喜。悲的方面,人家全族被壞人抓走了,自然高興不起來。至於喜的部分,就是宋徽宗還有一個兒子沒被抓走!

這個兒子就是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的弟弟,趙構了。

當時趙構掌河北之兵,沒有奉命馳援開封,反而跑到了山東,全家被抓後,趙構南渡跑到了南京。

這個時候宋朝人已經沒得選了,要麼承認宋朝被滅,要麼就是另立新帝。

承認宋朝被滅,那意味著一批既得利益者得退下舞台,自然有人不甘心,於是趙構順理成章成為了新皇帝,全天下沒有任何異議,這就是趙構的優勢。

當然了,南宋能堅持下來也跟民間起義不斷有關係,當時金兵南下,並沒有及時吸收漢文化,想要快速安撫和統治漢民有一定難度,因此自發性的民間起義不斷,而朝廷也在一定程度上聯繫義軍,雙方一同抵抗。

但是到了南明就不一樣了。

明思宗剛烈,在北京城破前自縊身亡,留下三子沒有及時安排去鎮守南京,到最後也全被滿清殺死。

因此明朝南方各地缺少一個無可爭議的繼承人,後來選了個也落入兩黨相爭的泥潭中。

再加上當時有大順軍的存在,南明第一個政權採取了聯虜平寇的政策,反而引狼入室了。

很快,南明第一個政權只堅持了一年就消亡了。接下來,在滿清的衝擊下。南明各地更是群龍無首,一度出現了兩個政權並立還互相攻伐的狀態。

而巧的是,滿清正是當時南宋所抵抗的金朝後裔。南宋撐住了金朝的野蠻攻擊,南明卻沒有那麼幸運。

滿清入關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更是直指南明各個都是偽政權,而且滿清還在表面進行自我漢化,騙去不少民心。

政不從一處所處,天下民心無處所歸,滿清刀鋒已經逼在眼前,南明卻還在內亂。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


謝邀。

想必很多人都聽過 反清復明 這個口號,但卻不知南明政權從何而來。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進京後,明思宗在煤山弔死了,而他的死標誌著明朝的滅亡。

野心家和愛國人士自然不願國破家亡,在建清後二十年間,各地漢人組建勢力,想要復國。

而前明君後裔自然最具號召力,並以這些勢力為代表,建國封號,稱「南明」。

但是,長年累積的惡習導致了明朝的滅亡,這些在大樹下乘涼的也不會好到哪去。

政權腐敗,君無良治。

譬如馬士英這種所謂的良臣,在復國大計尚未成功,取得那麼一點點地盤就控制不住自己了。

以興復河山為名,大肆搜刮民脂。還增加稅收,賣官什麼的,還美其名曰「助餉」。

你說這能順民心么?

再有就是政權內部不和,小人爭權奪利,使朝廷內訌迭起。

更嚴重的是諸王對正統名號的爭奪。

古時候對名分可是相當看重的,有名有分對他們來說就跟營業執照一樣。

沒有長遠目光,不能統一力量抵禦外敵,如何能長久?

而南宋,當然很棒棒啊。


謝邀!為什麼會出現題目中出現的問題,可以簡單看對比兩個時期的情形:

一、政治形勢:

北宋被滅之後,除了宋徽宗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之外,其餘的太宗一脈皇室子弟基本被俘虜北上去了,宋太祖一脈的皇室子弟流落民間。所以,趙構成了當時唯一的一個合法皇位繼承人。這樣的話,就不會因為爭奪皇位引起內訌。

再看明朝,崇禎皇帝駕崩之後,南京的官吏立刻開始了第一波內鬥——爭奪皇位,很對官員堅持祖制,立福王長子朱由崧為帝;而錢謙益等東林黨人以立賢為名擁神宗弟弟朱翊鏐之子潞王朱常淓;而史可法則主張既要立賢也要立親,擁立神宗七子桂王朱常瀛。最終福王朱由崧在盧九德的幫助下,獲得了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以及鳳陽總督馬士英的支持,成為最終勝利者。這是第一波。

隨即第二波內鬥開始:弘光元年,多爾袞將軍事重心東移,命多鐸揮師南征。此時弘光政權內部正進行著激烈的黨爭,爆發太子案,駐守武昌的左良玉不願與李自成正面交戰,以「清君側」為名,順長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馬士英被迫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史可法時在揚州雖有督師之名,卻實無法調動四鎮之兵。一月之中,清軍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隨即出現了屠城慘案「揚州十日」。

第二波內鬥之後,弘光被俘。隨即第三波內鬥開始,在南京失陷後,南明從此四分五裂,再無統一的核心領導機構。各地有野心的宗室紛紛自立,先後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應天的偽太子王之明(1645年)、撫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宣布監國,但都是曇花一現,數天後就被推翻。

這些內鬥之時,被清軍各個擊破。後面的隆武政權、永曆政權都再無實力割據一方,何況北伐,先後被擊破,至此南明在大陸的官方抵抗結束。

二、軍事形勢。

宋朝:完顏兀朮追擊趙構的軍事行動回師的時候,在黃天盪守受到韓世忠的伏擊,損失慘重。隨後短時間,金軍再也沒有進攻江淮地區,這為南宋的生存獲得了難得的喘息之機。隨後,在川陝地區,中原地區先後被吳階、岳飛等大將挫敗。同時,加上北宋時期並沒有發生波及全國的農民起義,使得大部分地區的軍事實力得以保存。使得宋金之間的實力慢慢平衡。

明朝:鎮壓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防禦清軍等軍事行動當中,軍隊受到了大量的損失。同時,吳三桂投降,是的漢族政權失去了地理優勢,加上內鬥不斷,很難有像黃天盪大捷這樣的重創敵軍的軍事戰役出來。雖然有偶爾的一些區域戰役勝利,仍然無法改變失敗的局勢。

三、在於對手的策略不同。

宋朝:女真族(後面的滿族)當時的目標主要是為了財,一路靠搶,這樣就會樹立大量的敵人。加上,金軍並沒有長期佔領宋朝的想法,打完就撤。

明朝:多爾袞在范文程的建議之下,以「幫助中原人民復仇」名義南下,攻擊李自成的農民軍,加上,此時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屠殺(後面的揚州十日等行動則是後面一兩年的事情)、搶掠事件,則快速佔領了山西、河北、山東、河南等大部分地區,並且允許京城的老百姓給崇禎皇帝發喪,這無疑會獲得部分民眾的支持,得到了一部分民心。多爾袞(此時是清朝的實際掌權人)的目標則是佔領天下,做中原大地的主人。

四、民心。宋朝沒有失去民心。而大明後期,則是民心盡失。這一點無需多說,宋朝雖有農民起義,並沒有動搖宋朝根本。明朝么,李自成已經打進了京城,崇禎殉國。

五、經濟實力。

宋朝時期,中原雖然被佔領,但是,大量的漢族南遷,加快了江南的開發。大部分南方沒有收到戰火波及,地方經濟維持較好。

明朝時期,戰爭是全面進行的,加上氣候變化,此時的經濟水平肯定會下降。

所以,才會出現宋朝偏安江南,存活了一百多年,南明的抵抗只是曇花一現。


對於宋人南渡得以立國150餘年,明室南遷卻沒能據長江天險立足江南的歷史現象,應從各個角度加以分析:

一、政治方面:靖康之變後,宋太宗一系後人全被金人擄往北方,宋徽宗一大堆兒子當中唯獨康王趙構幸免於難,得以逃遁江南創建南宋政權,皇統清晰,各派勢力甘心歸服。而明朝在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後皇統斷絕,雖然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又立起了南明政權,但圍繞著皇位合法性的爭論一直未斷,內部的爭論擴展到外部演變為各派勢力的擁兵自重,難以統一調度、整合成最大的力量,後續的魯監國、隆武、紹武、永曆等政權無不受害於此。

二、經濟方面:北宋末年,江南地區除了短暫的方臘起義被迅速撲滅外,基本沒有經歷過大的戰爭破壞,趙構控制著富庶的江南魚米之鄉、沃野千里的四川天府之國,為南宋立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反觀南明時期的江南,淮北一帶在崇禎末年曾一度被起義軍佔領,連鳳陽朱元璋的祖墳都被挖了,歷史上南方政權要穩固長江防線就必定要先堅守淮河流域,南明淮北地區因戰亂破壞嚴重,難以經營防守。且當時四川一帶已被張獻忠佔領,中部湖南湖北一帶又有為退避清軍從陝西關中方向湧來的李自成余部,南明能整合的領土、經濟資源較南宋大大減少。

三、軍事方面:南宋初期,雖然軍事力量薄弱,導致宋高宗在金兵「搜山檢海捉趙構」的猛烈追擊下狼狽不堪,但避過鋒芒後馬上整合起以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中興四將」為核心的四支生力軍,展開了宋金之間的軍事對抗。可在南明時期,對內各軍閥實力派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擁立不同政權,對外糾纏於大順軍逼死崇禎皇帝的深仇不能攜手共擊滿清政權,讓滿清處於相對強勢的狀態得以各個擊破農民軍和南明。從後期永曆政權和農民軍余部(李定國)聯合一度重創清軍的戰果來看,若早期南明與農民軍一致對清,戰局仍大有可為。

四、漢族精英階層思想方面:蒙古攻滅南宋之前,北方游牧、漁獵部落起家的少數民族政權雖曾入主中原,但晉人、宋人退守江南依舊能延續漢族政權。南宋初年,漢人雖然在軍事上被金人打壓,但漢族精英階層華夏正統意識猶在,披髮左衽的恥辱使得他們從未放棄抵抗,金人也對少數民族統一華夏這一尚無成功範例的目標心存懷疑。忽必烈攻滅南宋後,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偉業成為了所有北方少數民族的精神榜樣,也使得努爾哈赤、皇太極堅定了攻佔大江南北開創偉業的信心。明朝知識階層在看到軍事抵抗被八旗血腥鎮壓,又得到清廷科舉文脈不斷的保證後(錢謙益),也就順從了異族統治,剃髮易服將近300年。


誠邀您關注頭條號:市井講史

其實這是個老問題,有很多名家高手都曾就此問題進行過分析。但多是站在國家整體局勢以及面對敵人的不同,還有內部情況不同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的。個人認為南明政權之所以沒能像南宋政權那樣佔據南方半壁江山,主要是壞在南明健全的官僚體系上,這本該是優勢的條件為何成了劣勢呢?

明朝滅亡時的情況與北宋滅不大一樣,北宋亡時趙家王室宗室基本是被連窩兒端,只僥倖逃了一個康王趙構,而趙構之所以能逐漸成事兒主要靠的是北宋的一些遺臣,宋朝的這些遺臣照比南明南京那些成建制的遺臣及一些地方遺臣,更具有危機意識和建功立業的精神,所以趙構身邊逐漸聚攏的能人越來越多,反觀南明初期弘光政權的監國朱由崧,他身邊的一些人在崇禎死後,擁立他為帝多是出於爭權奪利的私心,而少有建功立業的精神,所以他們的失敗是必然的。

另外南明政權當時所處的形勢也更加複雜,除了北方的滿清勢力還有農民起義軍也需要他們協調關係,可惜這些事他們都沒做好。

總之,南明的失敗主要是敗在了內部的混亂和綿軟無力上,如果當時南明政權的君巨能形成合力,團結更多力量,應該不至於敗得那麼早、那麼慘!(文/講史論教)


感謝邀請,我來簡單分析下:

北宋是因為被強大的外敵擊敗,其實它的政治、軍事、經濟都沒有出現大的問題,而且在當時主要的敵人金的不斷侵略下,讓人民懷念之前的和平繁榮,民心還在,依託天險,南宋可以擊退強敵。快速擴張的金王朝也無力統治廣大的區域,給了南宋一個喘息的機會。

而明王朝不同,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出現了重大的問題。經過十幾年農民起義戰爭,已經很虛弱,新建立的南明政權地方將領擁兵自重、國庫空虛,已經失去了民心。清軍入關後大量明軍降清,許定國、左夢庚等主要將領降清,再加上入關前的人才儲備,清軍已經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了。明軍尚存的實力加上大西、大順的殘餘、清王朝剃髮令的催生才使得南明勉強抵抗了十幾年。


明朝的南京作為陪都也有一套官員班底,這是他的優勢所在,但南京養了很多閑人也是事實。

理論上明朝在南方還能正常運作,崇禎死了之後需要有一個政治核心,沒有皇帝怎麼玩的轉。

可惜啊,有了皇帝一樣玩不轉。

擁立誰當皇帝就是導火索了。史可法沒有擁立朱由崧,是一種平衡各方力量的政治上的妥協。本來以為萬事大吉了,但是事與願違,朱由崧為了當皇帝依靠當時的藩鎮,直接導致大權旁落。

藩鎮的代表人物就是黃得功、高傑、劉澤清、劉良佐四人。這些曾被大順軍打的落荒而逃或者不戰而逃的武將,搖身一變成了南明開國功臣。這幾位都打不過那些明朝叛將,戰鬥力低下(也是將熊熊一窩)。

這些武將政治投機獲得了權力,養尊處優,要朝廷錢糧而不思進取。他們既沒有本事又沒有理想。他們勇於內鬥,怯於外戰,南明朝中文臣沒有實權,對此毫無辦法,督師史可法真叫一個束手無策。明朝內部鬆散,無法抵擋鐵板一塊的清朝,多鐸、阿濟格大軍對於南明宛如泰山壓頂,一觸即潰。

還有那左良玉雖然對朱由崧當皇帝沒有貢獻,但他大兵在手,皇帝還是很難節制。左良玉也曾是李自成手下敗將,對內倒是做起了大爺。

有一幕非常搞笑,清兵追李自成軍隊,李自成不敵,就去攻打左良玉部,左良玉不敵李自成就去反攻南明。雖然這是弘光後期的事情,但是也能看出來整個南明腐朽不堪,脫離控制。

最後弘光王朝被折騰完了,失去了反撲北方最後機會。南明全面混亂,翻盤無望。


漢人什麼都好,是世界最聰明的人,吃苦耐勞。可是有個大缺點,就是喜歡窩裡斗。如果漢人團結一起,世界任何民族都打不敗我們。

南明時,還佔著廣大的土地,有完整的政府機構,有一百多萬精兵強將,有幾千萬人民,更主要的是江南富得流油,沒經歷北方的饑荒和戰亂,無論從天時地利人和上講,完全能守住半壁江山。

偏偏上天不保佑,祟禎天子守國門,弔死了,太子讓清兵抓住了處死,這時大明王朝群龍無首。南明政權只好根據宗法制,選最親的福王當南明皇帝。可是東林黨不同意,跟閹黨窩裡斗。滿清趁虛而入,奪取了江南,殺了弘光帝,南明政權覆滅。其它的各路王爺,比如魯王,永曆帝,唐王朱聿鍵,曇花一現,不僅不互相幫助,反正都認為自己是正朔,其它的是叛逆。這些王爺不聯合一起抗清,反而在滿清大兵壓境之際,自相殘殺,相互攻伐,嚴重消弱了抗清力量。滿清坐收漁利,各個擊破,一統天下。

嗚呼哀哉。不要說滿清是竊取漢人天下,是漢人自己不爭氣啊。生死存亡之時,不能團結一起,給外族趁機佔便宜。


推薦閱讀:

南宋牧溪,謎一般的畫僧,卻成為日本畫道的大恩人
南宋的內憂外患是指什麼?
這場南宋號稱出兵40萬的宋金大戰,南宋為何還會慘敗?
南宋滅亡後,流亡政權英勇抵抗3年,力圖保住國祚,可惜無力回天

TAG:南宋 | 政治 | 南明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