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化」的本義怎麼理解?


在中華傳統文化體系中,「文化」是與「武化」相對的現象存在,對應到人的相貌上也有類似的現象,所謂「文人武相」與「武人文相」,真文者的相貌,並不是我們印象中的文弱書生的樣子,而是有一種威儀自然顯露,而真武者的相貌,也並不是我們印象中的凶神惡煞的樣子,而是有一種慈悲自然顯露,兩者是統一併相互轉化的,所以要回答「文化」的本義怎麼理解的問題,先要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和理解,下面重點從「文化」的「文」字和「化」字進行分別解析,然後再合一成「文化」一詞進行舉例說明並理解之,因為是本號「太上中華」所原創,所以「文化」本義怎麼理解的觀點為「悟空」問答所僅見,也是一孔之見,旨在拋磚引玉。

一、「文化」中「文」字的本義究竟是什麼?

從該字整體的象形的初淺本義來說,「文」就是「天文」或「天紋」或「天象」的象形文字記錄。如果從更深的內涵來解釋,「文」字的每一個筆畫都有其各自相應的層次涵義,比如從太陽系的層次來解釋,最上面的那一點,其表意可以解釋為太陽,其內意可以解釋為太陽神,「文」字上面的那個「一」,對地球人類來說可以解釋為地球的大氣層等。。。「文」字下面交叉的那兩筆畫,先不說其本義,但是在《易經》里有類似的最常見的字「爻」,該字雖然還不夠基本,但是從上古伏羲創易時開始,爻的符號表述也有一個演變的過程,也有不同的表述形式,目前的符號是一個演變結果。以時空角度來看,爻也是一種時空狀態的基礎表示形式,是伏羲易基礎邏輯的立足點。爻表示的是陰陽交織的整體作用,對地球來說就是指太陽和月亮的運動對地球的交織作用,有「作用相交織」的含義。而《易經》被譽為中華傳統文化「群經之首,大道之源」,這說明了「文」字最下面的那個字暗含什麼?

《易經》云:「天垂象,變化見矣」。民間也有一句:「天垂象,見吉凶」。

命運的福與禍,人們的生與死等等,都有「咎兆」或「福瑞」,人間事都有天象徵兆。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思想,這種思想的初淺表現形式就是在文化記錄中體現了「天文合人文」的現象或意義,比如在中國的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這四部人文巨著中,都共同地有特有的天文現象記錄描寫等。

二、「化」的本義究竟又是什麼?

簡單地說就是「變化」、「轉化」的涵義,其實其」化「字本義原理和太極圖有關,可以從」化「字的甲骨文中發現端倪,看圖說話:

三、「文化」本義究竟怎麼理解?

「文」與「化」組成一個最常見的詞就是「文化」,相對的還有「武化」,這個概念這裡不表。能夠認識「文」的人,不一定會「化」,如今所謂的那些「文化」人基本都沒有「化」的真本事,他們就是會動動嘴皮子或筆杆子進行「文字遊戲」的「文字里的人」,因為「化」是以「修身」為基礎的,是能夠體悟「天人合一」境界的人,是能夠將「天文」「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人或看到某件事情的未來結果的人,真懂「文化」的人也是能夠準確預測「文化」所含的事情的結果的人(未卜先知),如果對這個說法還不能夠理解,那麼下面就再舉具體事例來說明真「文化」的威力:

《三國演義》寫趙雲、諸葛亮死前就有天象預兆。趙雲死前,是「一陣大風」,「把庭前松樹吹折」了,孔明就知道了「此風主損一大將!」那夜三更,趙雲果然「病重而死。」諸葛亮死前天象更頻,先是司馬懿仰觀天文,見將星失位,便知「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後是孔明自己仰觀北斗,亦見將星「其色昏暗,搖搖欲墜」。過了幾天,司馬懿夜裡再觀天文,見一赤色大星,墜於蜀營。驚喜曰:「孔明死矣!」所謂「墜落將星」,就是「天上掉石頭」。星者,石頭是也。這當然是小說,真的是歷史。諸葛亮和司馬懿就是真正能夠「化」的「文化」人。

秦始皇49歲時發生了異常的天象:一是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出現「熒惑守心」,二是同年一顆流星墜落到了東郡。始皇一聽殞石降落,便坐卧不安,為避凶趨吉,開始第五次巡遊天下,不料暴斃身亡,蹊蹺地死在了巡遊途中。還有西漢末年的綏和二年仲春,也出現了「熒惑守心」天象。占星官上奏漢成帝,說天象告變,國運有厄,如不移禍大臣,恐國家將陷於危難。漢成帝為保全自己,隨移禍於丞相,找了理由若干,讓丞相當了替罪羊。君叫丞死,丞不得不死,丞相只好飲鴆自盡。但不到一年,這個嫁禍於人的漢成帝也蹊蹺地暴斃了。

無獨有偶,不但中國人有「天垂象」的理論,西方人也有「天垂象」的記載。兩千多年來,西方人只所以忌諱每年的3月15日這個不祥的日子,就因為在公元前44年這一天,西方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羅馬帝國的奠基人愷撒大帝在羅馬元老院議事的時候,被人用短劍刺死。據說在愷撒被刺殺的前夜,就有一個碩大的流星隕落在西北方向,而西北方正是愷撒當時的府邸所在。

綜觀歷代帝王,對兩種天象特別關註:一是五星連珠,二是熒惑守心。五星連珠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排成一條直線,這被看成是最吉利的天象。史書記載,劉邦登基那一年,就曾出現「五星連珠」天象。現代天文學家利用計算機推演,證明五星連珠發生在劉邦繼位的第二年,史家記載是正確的,真是匪夷所思。根據計算機推演,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兩次五星連珠天象,但沒有記載。一次發生在呂后稱制時,一次發生在武則天稱帝時。或許是史學家不想讓五星連珠證明女主也是順應天命的,所以,即使出現五星連珠也沒加以記載。

最不吉利的天象是「熒惑守心」。熒惑,就是火星;心,指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心宿即現代天文學中的天蠍座,主要由三顆星組成。當火星運行到天蠍座三顆星的附近,並在那個地方停留,就會出現熒惑守心天象。古人認為,天蠍座的三顆星中間最亮的一顆代表皇帝,旁邊兩顆,一顆代表太子,一顆代表庶子。所以在古人看來,熒惑守心的出現意味著輕者天子要失位,重者皇帝要死亡。

1976年丙辰龍年,那年3月8日,吉林降落了一次世界上罕見的殞石雨。最大的三塊殞石都超過了一百公斤,其中,最大的一塊重1770公斤。M知道消息,已經是天降殞石一個月後。隨問讀報的護士小孟,天上掉石頭,要死大人物哩,你信不?小孟說不信。M說,「我相信噢,中國有一派學說,叫做天人感應。說的是人間有什麼大變動,大自然就會有所表示。給人們預報一下,吉有吉兆,凶有凶兆。」M說到這裡,稍稍停頓了一下,然後接著說:「天搖地動,天上掉下大石頭,就是要死人哩。《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趙雲死時,都掉過石頭折過旗杆。大人物、名人,真是與眾不同,死都死得要有聲有色,不同凡響噢。」那一年,唐山發生大地震,死亡24萬人。M、Z、Z三位巨星殞落,正應了三塊最大的殞石。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級大地震,死亡8萬多人。8月20日,H與世長辭。有佛教大師說這場「地震是H要死了的天象!」「地震死亡的人員是天老爺為H的逝世送去的陪葬!」

「天垂象」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說「夫陰陽五行之道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大意是陰陽五行是宇宙的根本規律,是萬物變化的基本法則,是一切運動變化的源泉動力,是有關人的生和死的重要準則。

「文化人」怎麼看待「天垂象」?「天垂象」是顯示在天空的「紋字」,是自然規律的一種表現,大到天降殞石,小到老百姓觀察的「東虹日頭西虹雨,南虹過來發大水」、「朝霞不出門,晚霞走千里」、「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天上鯉魚斑,明日晒谷不同翻」等,都是一種天象天文昭示,會看「天紋」的「文化人」(老百姓)不一定會認字,但是「文盲」老農卻是真實的「文化人」,而會認字的文弱書生往往是脫離實際天文基礎的「文盲人」。

古代,帝王們把「天垂象」做為了政治統治的工具,今天,我們應該把「天垂象」(天紋)作為人類尊重自然規律的「文化」晴雨表。自然規律,是至高無上的規律,只有尊重自然規律,人類才能順應自然規律,做到人與自然相和諧並回歸「文化」真本義。至於天象對於人心的昭示,這不只是現象或記錄,對於真正的「文化」人(高人)來說,他們知道「天人合一」的結果是什麼,但是我們的「文化人」常常卻裝聾作啞,無動於衷,現代的「文化人」應該少些貪心,多些善心;少些貪念,多些善意;少些貪婪,多些善行,敬畏自然,敬畏神靈,修養身心,回歸「文化」的實際本義,爭取做到「文」而「化」之即「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一提到「文化」,人們往往會理解為「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的知識」。比如:「這個人文化水平很高、這個人很有文化、學習文化知識」等等。但實際上,「文化」的本意並非這些。它特指的應該是「精神財富」。比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同時,它還延伸到其它各個領域,如:茶文化、酒文化、美食文化等等。

綜上所述,文化的本義實際上就是,「人類社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當然,其中也包含了什麼「敦煌文化」、「石窟文化」等專業領域等。這是我對文化本義的一點理解。


【原創】 《何為文化》 「文化」是知識的重複升華概括,可以用文字記錄並且以文字還原,再現其精華。 要對文化一詞的深刻理解、領悟,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外延,概括和劃分,就必須對這些內容的領悟並付諸實施才能形成文化。 化與變是不同的,「變」屬於物理性,「化」屬於化學性。化學就是「化」的學問,變是量變、化是質變。物理變化是外型發生改變本質不會改變,例如用木材造紙叫做變,木材的纖維性沒有改變,碳水化合物的分子結構不變。化是事物的本質性改變,例如用木材生火叫做化,?用紙燃燒叫做化,潮汕有「化錢紙一說」,木材的纖維性和碳水化合物被燃燒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霧。 蠶蛹變成蝶叫「化」,化蝶。這就是「化」,「文化」可以從這個形象比喻去理解就能夠「消」和「化」,有文不一定能「化」,在文的基礎上進行「化」,這就是「文化」。 從下面的詞能夠幫助我去理解文化的概念,文與化,例如:自動與自動化,規範與規範化,文字與文字化,程序與程序化,書面與書面化,智能與智能化,標準與標準化。自動指某一單體,例如自動機注塑。自動化是指所有設備互相關聯形成系統自動生產。自動化中的「化」是指所有自動設備的本質特徵或共同具有「自動」性質的精華聯動集成。 因此文化是基於某種習慣包括思維習慣、行為習慣中可以文字化的精神實質,這種文字的的精神實質有著一定範圍的「受眾認同」。「文化」不是讀書人的專利,讀書與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有的人學歷不高,我覺得很有文化,有的人學歷很高但覺得很缺乏文化。「農耕文化」指農民耕作文化,魔術雜耍也可以形成文化,不一定是讀書。有知識不等於就有文化,能說會道不等於有文化,會寫文章不等於就有文化,「孝道」也是一種文化。 文化的內涵是「化文」,也就是把知識用規範文字、規範語言的方式記憶、儲存、記載、表達、傳播。必須達到這些能力才能算得上有文化。 例如,品茶文化就是品茶化文,如果品茶沒有形成可供大眾交流的共同話語,沒能成書成文,也即就是沒有化文,缺乏文化,因此,文化的基本特徵是能用規範的文字形成文章,說出的話語可以「成文」,否則那就沒有形成品茶文化。(臨風)


個人觀點:

中國文化 中 「文化」 的本義;包含文明和教化。即知識,道義,品德,修養,習慣,風俗,觀念等等多方面的綜合,既要有文,還要有化。許多人接受過高等教育,卻缺少道德和理想,只能說有文憑而沒有文化。

---- 覺明·覺而保明


我的回答來自巜辭海》,既規範又全面,供你參考。謝邀答。


文化的個人理解是:由神朝創立,讓人朝繼承。在如今,文化與人類相輔相成、相得映彰。文化的實質是人類所賴以生存的物質、精神必須(物質文化、精神文化)。


推薦閱讀:

上聯:四書五經卷,筆墨方寸間。求下聯?
鷗飛水波碧連天,怎麼對上聯?
上聯,雪描江山無筆畫,如何對下聯?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