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歷史上文人的名氣總是比將軍大許多?


1、文藝作品相較戰爭偉績,其傳承成本更低、傳播範圍更廣,傳播時間更長。舉個例子,就在唐朝,李白寫了一首詩,五言絕句二十個字,沒幾天就傳遍了大江南北,因為朗朗上口,字數又少,幾百萬人同時都記住了,寫下來了,開始傳誦。而在同時期,高仙芝在中亞打了一場漂亮仗,重創了吐蕃,消息傳來,除了軍中將士興奮,老百姓似乎沒太大動靜。過了一百年,兩百年,一千年,李白的詩還在到處傳誦,而高仙芝的勝利,雖然給當時的唐朝帶來了利益,但對後世人的影響卻不大——那時候又是另一種國際局勢。在這種情況下,文人的作品會被人長久記住,而武將的功績會被人迅速遺忘。

2、宋朝重文輕武,「好鋼不打鐵,好男不當兵」的歷史影響。中國古代曾講究「出則為將,入則為相」,對真正的社會精英來說,文武往往是不殊途的。比如唐朝的很多名臣,在朝堂的時候可以處理政務,去邊關就可以揮師殺敵。唐天寶年間後期,這種出將入相的模式開始無效,邊軍將領成了節度使,掌握了大量政治經濟權益。而節度使轉化為藩鎮,藩鎮體現出了強烈的反智主義色彩——有槍就是草頭王,今天你殺我,明天我殺你,只毀壞,不重建,對社會造成了極大破壞。宋朝看到了這種「武人帶來的恐怖災難」,利用杯酒釋兵權解決了軍頭問題,又用各種制度制衡了武人的發展,這是一種反向糾錯,但好像糾的有點過了。「以文制武」沿襲了很多年,到明朝的時候,除了同級武將比文官低以外,甚至還會用太監來監軍。武官在晉陞機會、封賞、俸祿等方面都不如文臣。

3、很多名將本身也是文學家,自己也寫詩。他們寫詩的那一面,影響力比他們作為名將的那一面,要大。比如辛棄疾的那一堆詩詞,初讀之人不會想到他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勇武、曹操、岳飛這都算是能寫詩的名將。

4、女性的作用。不要小看女性的作用,君不見現在中國影視市場都是靠誰支撐起來的?是廣大的女性。你打一場漂亮仗,和你寫一首香艷詞,你看女同胞們會主動轉播哪個?女性會對2000公里之外某處哨所突襲感興趣嗎?不會。女人認同了什麼,女人就會去宣傳什麼。因此文人的名氣就變軍大了。

5、重文輕武的現象,現代社會也一直存在。我們提及「隔壁家的小孩」,如果說他好,就說他考上了北大清華,文化水平真高;如果說他不好,就說「這小子將來沒救了,只能送部隊里去,好歹不會學壞」。文武之間存在鄙視鏈。不過我個人覺得,現在無論文人還是將軍,名氣都不如另一種生物——現代漢語叫「明星」,古代漢語叫「戲子」。這幫人隨便一個吃喝拉撒,出軌劈腿,都能引發千萬人討論回應。


軍事是政治的延伸,不懂政治的軍事家僅僅是一個戰將,不能算成好的將軍或者一軍統帥。

而青史留名的將軍一般都是文武雙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題目說問的武將不如文臣名氣大說白了就兩個原因:

一是話語權!

從古至今,話語權掌握在誰手上,誰就會美化自己。

從朝代說:一般是當朝美化自己,淡化前朝。

從個人說:一般是掌握話語權的文人美化文人,淡化武將。

二是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對於戰爭研究的很明白,好勇鬥狠只是十人敵,最多也就是百人敵,也就是一個打一百個。

《史記·項羽本紀》:「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但要是在進一步成為千人敵,萬人敵,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就需要苦讀兵書,研究戰爭的規律,研究國家大局,研究後勤統籌。。。

當一個武將做到這一步的時候往往都已經成為讀書人群體中的一員了。


我們看看中國古代供奉的武廟十哲。

主祭是姜子牙,十哲是:

張良,司馬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績

可以看到一般認為純武將的吳起,樂毅都當過一國丞相,司馬穰苴是大司馬總司令,韓信是淮陰王,白起是武安君,哪一個不是熟讀兵書,運籌帷幄的存在?

我是頭條號以史為鑒,埋沒的歷史真相、誤解的歷史人物、不為外人所知的關係......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上聯:天邊歸雁披殘霞,怎麼對下聯?
為什麼有的人常說「聰明有種,富貴有根」?
襲人假意離開賈府,寶玉不忍,襲人趁機向他提了哪三條整改意見?
原創上聯:「黃公望望山望山,望山遂黃公望望」求下聯?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