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上有哪些生前不得志,死後才出名的文人?


縱觀歷史,諸多聞名於當今的文人,在自身所生活的時代卻並不得志,甚至可以說是窮困潦倒,朝不慮夕。但歷經歲月的淘洗過後,終會被後人所發現,而後為其或才學或氣節所傾倒,進而名傳千古。而千古失意文人的境遇,卻各有不同,或鬱郁不得志,或窮困潦倒,也可能兼或有之。而造成這樣境遇的原因多種多樣,但究其根本,大抵是不被主流社會或是當權者所認可罷了。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如此之多的名篇佳作供世人瞻仰。下面便列舉四位生前不得志,卻死後名垂千古的人物。

一、 至聖先師:孔子

提及孔子,他留給我們最典型的印象便是:孔子帶著幾個得意弟子,駕著馬車周遊列國,遊說君王,總試圖用自己堅信不疑的"仁義道德"去打動君王們,讓其推行"仁政"。

但卻從未被重視,或是稍一嶄露頭角,便會因為不合時宜而被罷黜。在群雄逐鹿中原,問鼎天下的時代,君王們需要的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事人才,就像讀書人蘇秦,在幾經挫折後,順應時世,校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後,完成了"溝連六國、合縱拒秦"的獨步天下的創意後,身掛六國相印,一掃讀書人貧窮落魄的倒霉相,顧盼而自雄了。而孔子在固執地建構自己的道德王國,與當時憑硬實力稱雄的時代潮流格格不入,這樣思想過分超前或者可以稱之為逆天而行的人,便只會被時代所淘汰,淪落為潦倒落魄的邊緣人物。也正因為如此,咱們的"至聖先師"窮其一生,也是孤苦無依,甚至兒子不幸早亡,晚年落魄不堪,甚至到了揭不開鍋的境地。但因其教導有方,其下門人弟子相處融洽。且將孔子奉若神明,崇敬不已才會有以子貢為首的弟子不斷接濟老師,使得他過得不是那麼窘迫。

及至孔子去世以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並將其仁政思想廣為流傳,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實踐的證明,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教化民眾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進而被後世的統治者所推崇,時至今日,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仍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國家的祖先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二、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誼

賈誼生於洛陽,少有才名,隨後師從荀況之徒張蒼學習儒術。數年後,以能誦詩書善文聞名於當地,河南郡守吳公將其召致門下,對他非常器重,在賈誼輔佐下,吳公治理河南郡,成績卓著,社會安定,時評天下第一。

漢文帝登基,聽聞河南郡治理有方,擢升河南郡守為廷尉,吳公因勢舉薦賈誼。漢文帝徵召賈誼,委以博士之職,當時賈誼二十一歲,在所聘博士中年紀最輕。出任博士期間,每逢皇帝出題讓討論時,賈誼每每有精闢見解,應答如流,獲得同儕的一致讚許,漢文帝非常欣賞,破格提拔,一年之內便升任為太中大夫。且在出任大夫之時屢進忠言,並因此使得漢文帝對其信任有加。但好景不長,因賈誼少年得志,頗受器重,奸佞之臣嫉妒不已,便屢屢進言誹謗,最終導致賈誼這樣一名素有才學心懷天下的國士被文帝疏遠。

文帝四年,賈誼被外放為長沙王太傅。長沙地處南方,離京師長安有數千里之遙。賈誼因貶離京,長途跋涉,途經湘江時,寫下《吊屈原賦》憑弔屈原,並發抒自己的怨憤之情。 這段謫居經歷,也常被後世詩人所憑弔,不知牽動多少懷才不遇之人的心緒。

謫居長沙三年後,因漢文帝想念賈誼,便將其徵召入京,於未央宮祭神的宣室接見賈誼。文帝因對鬼神之事有所感觸,就向賈誼詢問鬼神的原本。賈誼詳細講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談到深夜,漢文帝聽得不覺移坐到席的前端。但就算此時昔日政敵或是去世或是流放,賈誼仍不得重用,而是被任命為梁懷王太傅而已。更有李商隱為此事賦詩曰: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任上賈誼雖不在朝堂卻仍然心念國事,屢次上疏陳述政事。後,賈誼隨梁懷王入朝,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感自責,心情憂鬱,於次年抑鬱而終。

此後賈誼因其才學卓著,但一生鬱郁不得志而被後世廣為推崇。一是對於其才學的肯定,另外呢便是,千百年來落第舉子與不得志文人在賈誼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並藉此來表現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之感。誠然,在古時文人以進仕當做自身的畢生追求,並不乏真才實學之輩,但苦苦求而不得。這樣的情況,導致這少年得志,才學卓絕的賈生稱為後世文人所吟詠的對象。像王勃《滕王閣序》李白《田園言懷》等都有緬懷賈誼不得志之語。

三、田園詩祖:陶淵明

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十分複雜的政治環境對其成長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晉朝大司馬;祖父也做到太守,父親呢官職大概低一些,但卻依舊在官場略有些地位。但好景不長,陶淵明的父親在他幼年的時候便去世了。在注重門閥的魏晉時期,陶家的地位雖然不能與當時的王、謝等士族相比,但卻遠勝於寒門。但陶侃出身地位,又被認為有篡位之野心,直接導致了他後人在政治上的尷尬境地。

二十多歲時,陶淵明行至江陵,入荊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但當時桓玄掌握著長江中上游的軍政大權,其野心勃勃意圖謀反。如此情景,致使希望政治清明國家安定的陶淵明萌生退意。幾年後恰逢陶母離世,便順勢回潯陽居喪了。

此後政局突變,桓玄果然造反,以清君側為由攻入京師自立為王。次年劉裕興兵討伐,為風雨飄搖的晉王朝帶來一線生機。而陶淵明也認為時機成熟,希望有所作為,便出任了劉裕的參軍,但赴任途中仍懷念田園生活,寫下了"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的句子。此時劉裕正在清繳桓玄的殘餘勢力,陶淵明恐難有所作為,先是改任劉敬宣的參軍,隨後又改任彭澤縣令。

而出任彭澤縣令又是陶淵明一生的轉折點,他在官八十餘日便辭官歸隱。而直接原因據《宋書》本傳記載:"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而其辭官之時所作的《歸去來兮辭》更是展現出了他崇尚自然的本性。

而辭彭澤令更是陶淵明一生的轉折點,在其隱居之後也曾傾慕官場,但更多的卻是躬耕飲酒。而後期,多次受邀出仕,但卻都被拒絕。時至晚年貧病交加,鬱鬱而終。

陶淵明作為田園詩的開山鼻祖,其詩生前卻流傳不廣。而後,經昭明太子蕭統搜集整理編纂成冊,曰《陶淵明集》雖然已經散佚,但如今能看到的陶淵明作品皆由此而來。其詩被鍾嶸評作下品,可見在魏晉時期陶詩並不被重視。其當時也只以隱士著稱,自蕭統之後,才漸漸被世人所熟知。特別是在宋代,經過蘇軾、朱熹的弘揚,及湯漢對其作品的詮釋,陶淵明確立了他在文學史上崇高的地位,直至今日。

四、千古詩聖:杜甫

杜甫出身世家,家境殷實,自然也是家學淵源。至成年後便遊歷四方,廣結好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蕩氣迴腸的作品便是出自這個時期。而此時也正值大唐盛世。

而後杜甫的第一次科舉無奈落第。無可奈何的他也只好繼續曾經的遊歷生活,而在這段時間裡他結識了李白、岑參、高適等人。關於李白,這段被後世讚頌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相遇"的真相其實是很殘酷的,李白當時候已經寫出了《蜀道難》《送孟浩然》等一系列名篇,而高適、岑參也因其壯麗的邊塞詩聞名一時。而杜甫,一個落第舉子,即無功名在身,又無佳作傳世,在當時的他們看來只不過是一個略有些才學的年輕人罷了。

天寶五載,杜甫結束遊歷,在長安定居。次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但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導致參加考試的士子包括杜甫在內全部落選。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而在當時我們熟知的那些詩人,張九齡、王昌齡、王維、李白、孟浩然早都已經是文壇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了。他們寫"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古來聖賢多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或清新自然,或曠達豪放。但隨著唐王朝的不斷腐敗墮落,杜甫的詩作愈發沉鬱,他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與所謂的盛唐氣象格格不入,沒有人讚揚他心繫家國,也沒有人崇敬他的憂國之心,只有人調侃他"作詩苦"僅此而已。

而後,便是安史之亂了,大唐王朝的積弊也在此刻盡數爆發。

在大軍攻進長安的時候,杜甫尚在南方,聽到新皇即位的消息,就急匆匆地趕去靈武,途中為叛軍所俘押送長安。在陷落的長安,他寫下這樣的句子:"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不知觸動了後世多少人的心弦。被困半年後,他逃出長安,南下投奔新皇帝,但因為人剛直,險些喪命。 同年十月,玄宗回歸長安,次年杜甫南下,終生不再入長安。

而後就是漫長的各地流亡生涯,杜甫一生最好的詩作大都集中在這個時期。他見證了安史之亂為國家帶來的深切苦難,也親身體會到了下層人民的苦痛與無可奈何的悲涼。生於盛唐的他經歷了一個偉大國家的輝煌與衰落,見證了唐代詩壇上的一顆顆巨星起落。但在那個唱和之風盛行的時代,為多人作詩的他,卻從未收穫過哪怕一句的應答。杜甫暮年窮困潦倒,疾病纏身,晚景凄涼。

自其死後其詩作才被發掘出來,在唐詩的發展中,杜甫可以稱為一位承前啟後的人物。其兼備眾體,博採百家,為後來者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可能。時至中唐元白二人深受杜甫緣事而發的影響,留下不朽詩篇。韓孟則繼承了杜甫的奇崛、鍊字與散文化的精要。而杜甫心念國家安危,關注民生疾苦的士人品格更是對後世文人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詩聖之名當之無愧。


曹雪芹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曹雪芹何許人也?我不說,你也知道,這位「含辛茹苦」地寫了《紅樓夢》,我敢說在中學時期,語文老師肯定也曾經要求你去讀讀這本書,即使那時候的你讀完後不解處甚如牛毛。我初中那時候讀《紅樓夢》只覺得霧裡看花,甚至花也看不見,只記住了賈寶玉和林黛玉偷看《西廂記》和林黛玉葬花這兩件事。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康熙年間任江寧織造,而且很得康熙的信任,康熙南巡時便多次住於曹家。所以,曹雪芹的少年時代過得還是很滋潤的,妥妥的富家公子哥,算得上是鮮衣怒馬、錦帽貂裘。當然,好景是短暫的,曹家掌舵人很快因為貪污腐敗問題被朝廷革職問罪,曹家也由此衰落,再不復曹寅時的盛況。

在曹家敗落後,曹雪芹隨家人回到北京,可是日子過得極為困苦潦倒。可能是因為曹家的敗落讓他心灰意冷,在搬到北京西山以後,更是醉心與創作《紅樓夢》,過著近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只靠著旗人的工資和朋友的救濟過日子。而後又經歷兒子夭亡的打擊,曹雪芹更是痛苦不堪,最終抑鬱成疾,可是又因為沒錢治病,在《紅樓夢》仍未完成時便逝去了。

《紅樓夢》可以說是曹雪芹一生的心血,他自己也說「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在書中也說到「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這是曹雪芹對自己的肯定,也是對自己嘔心瀝血創作的這部小說的感嘆,《紅樓夢》已經融入到了他的骨血里,是他對人生的寫照和感悟,或者也是對當時的社會的批判。

時至今日,曹雪芹的名聲自不用說,幾乎是婦孺皆知了。《紅樓夢》既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一部社會史,既具有歷史研究價值,也具有文學研究價值。更重要的是,《紅樓夢》竟然衍生出了一門專門研究紅樓夢的學科——紅學,這是件極為可怕的事,更是因此養活並養肥了一批專家學者,讓人驚嘆不已。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最近有部電影正在上映,名字叫《至愛梵高·星空之謎》,這部電影在豆瓣評分達到8.7分,可謂真正的好電影,也再次讓梵高走入大眾的視野,但其實,梵高活著的時候,一點名氣都沒有。

關於梵高(文森特·梵高,下文簡稱梵高),我們現在知道的最多的關鍵詞是「貧窮」、「瘋狂」、「割耳朵」、「自殺」,還要他哪些想像力極為瑰麗的藝術畫作,以及他那幾幅著名的畫作:《星空》、《向日葵》。

然而,梵高活著的時候,沒有人理解他的畫畫風格,沒人願意為他的畫作消費,所以,梵高活得艱難,他曾對人說「死很難,但活著更難」,這可謂是他對自己人生最精妙的解釋。

貧窮,只是梵高身上的一個特點。梵高此人,性格十分孤僻,活著的時候沒有朋友,算得上朋友的只有他的弟弟提奧·梵高,這讓他的人生更加艱難。我們今天看來,梵高可能患有嚴重的自閉症,這讓他無法融入社會,但在那個時代,沒人能夠理解,所以註定梵高會遭到人群排斥。

梵高也曾經想擁有愛情,他將自己的初戀獻給了房東的女兒厄休拉,但沒想到卻遭到厄休拉調侃:「你真是一個紅頭髮的傻瓜。」最終他被房東趕走,傷心欲絕。後來,梵高又愛上了自己的表姐,但他遭到表姐嚴詞拒絕:「不,不,永遠不!」

在感情上,梵高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正如他在當時的藝術圈一樣,他總在扮演失敗者的角色。梵高的畫作太過於超前時代,他總是喜歡用鮮艷的顏色,唯美的色彩,「賦予平常事物偉大的格調」,這與當時流行的寫實派畫作太不一樣了,以至於整個藝術圈都追不上他的腳後跟。

更關鍵的是,梵高活得太短了,他開始大量畫畫還是生命的最後幾年,想用這麼短的時間在藝術圈博得美名,實際上也非常困難,但天才往往如此,上天沒有給他們足夠長的時間,所以生前他們無法出名,只能留待身後了。

好在,梵高遇到了欣賞他的弟弟,以及他弟弟的摯愛喬安娜,喬安娜在梵高和提奧去世後,開始著手舉辦梵高畫作的展出,她為梵高的成名鋪墊了基礎。這之後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梵高和他的藝術作品越來越出名,全世界都開始欣賞和推廣他的藝術風格,再後來,我們聽到梵高畫作《向日葵》拍出了天價。

現在,我們看到了電影《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寫的是唐詩《楓橋夜泊》作者張繼的故事。張繼博覽群書,談吐不凡,參加科舉考試,誰料名落孫山,成績公布時皇榜上連他的名字也沒有,張繼倍感失落,回去途中乘船路過姑蘇(當今蘇州),當天晚上心情不好,失眠內心鬱鬱不平,在這樣的情況下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楓橋夜泊》。該詩作品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甚至在日本也是很有影響。本詩問世後,寒山寺也因此名揚天下,成為遊覽勝地。

遙想,當時張繼參加的那場科舉考試,中狀元的那位應該何等風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可是現在人們不知道當時那位狀元姓甚名誰,只知道一位落榜的考生張繼留下的古詩,正在一代代的傳誦著。

杜甫,被稱為「詩聖」,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與李白合稱為「李杜」。杜甫有很多有名的作品,《三吏》、《三別》、《春望》等等,更是讓我們看到了他對國家、對人民的感情,有一顆愛國的赤子之心。在杜甫的一生中,從未富裕過,也從未受重視登的高位,安史之亂後,一家住在草堂里,甚至有時候都吃飽飯,以至於自己的兒子被活活餓死。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的悲天憫人的情懷,死後他的詩歌正在一代代的傳誦著。正如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


謝邀。

蒲松齡吧。

蒲松齡從19歲考上童試後,一生參加過十餘次科舉考試,期間多次科考均都未能如願以償。有專家考證說直到72歲時,他才成為貢生。也有專家認為他一生一直沒有考上。

對於我們現在來說,覺得考不考上舉人或者是不是當官沒什麼。但是對於他所處時代的讀書人來說,考不上是件很恥辱的事情。比如像《范進中舉》中的范進,考到老,才中了舉,樂得差點瘋了。

在當時的環境下,從小聰明用功的蒲松齡終考不中,得有多不得志。

蒲松齡雖然一生未能實現自己的科舉夢想,但他卻寫了一部優秀小說集《聊齋志異》,飲譽海內外。


你看,天天寫詩「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抨擊權貴、抨擊官場黑暗、同情百姓生活民間疾苦、想回歸田園生活、勸人不要為了名利忙碌、、、這些人都是的,

你知道我說的是哪些人吧?


推薦閱讀:

當我們抵制聖誕時,抵制的究竟是什麼?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中的「了了」是什麼意思?
古代的詩壇有抄襲或代筆現象嗎?
你有哪些家傳的老物件屬於古董?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