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太后都自稱哀家?有什麼說法嗎?
「哀家」屬於稱謂名詞。由於漢語人稱代詞在謙敬功能的表達上有明顯的缺位,於是古人稱人稱都已經採用禮貌式稱謂來填補缺位。謙敬詞包括謙辭和敬辭。謙辭表示自己的謙恭,一般是有意貶抑自己以抬高對方,「哀家」即屬於廣義上的謙辭。
許少峰先生主編的《近代漢語詞典》(團結出版社,1997年出版)對「哀家」的注釋為:「太后或皇后自稱」。《漢語大詞典》收有「哀家」條,注釋為「戲曲中孀居的太后的自稱」(忽聽皇兒稟一聲,不由哀家怒滿胸。評劇《秦香蓮》第十場)因此,有人認為「哀家」一詞是指古代戲曲中出現,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後,皇后或太后才可以用「哀家」自稱。其含義為自稱可憐之人,無夫之哀。故「哀家」有悲哀先帝的意思。《簡明古漢語詞典》(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注釋為「孀居后妃的自稱」;《宋元明清百部小說語詞大詞典》(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哀家」注釋為「太后或皇后在丈夫死後的自稱」;但有學者發現,《五虎平西》中,「哀家」出自公主之口,:「且說公主回到宮中,坐下說道:想哀家二九之年......」;清代白話小說《繡球緣》中,有皇姑自稱哀家:「皇姑忍不住大聲說道:......哀家怕你天位未得,必致天誅」。我認為這裡的「皇姑」對皇帝來說就是公主。
因此,「哀家」是類似於「朕」、「寡人」等的自稱名詞。常指丈夫去世後的皇后或者太后的自稱「悲哀孤苦之人」,但偶爾也可用於公主的自稱。
「哀家」並沒有存在過,至少沒有在古代的宮廷中出現過。此詞是戲文里的稱呼,史料中並未有相關辭彙。另外宮廷劇中常見的本宮也是,都是寫戲的文人杜撰的。後宮妃嬪多數情況以「我」自稱。
其實這個詞也很好理解,太后喪夫自然悲哀,文人給其哀家的稱呼也有其道理。
不過縱使在戲中皇后也不能自稱哀家,因為皇帝活的好好的,一句哀家很可能就滅九族了。還有太后斷不可稱呼皇帝為皇上,輩分不能亂。
推薦閱讀:
※上聯:辭舊歲,祥雲仍在身邊繞。如何對下聯?
※洋節越來越受國人喜歡,為什麼慢慢淡化自己的傳統文化?
※松濤聽雨鶯婉轉,下聯?
※《哈利·波特》系列書籍偉大在哪裡?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