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些老工藝正在走向消失,有必要保護嗎?
國家現在正在提倡《工匠精神》,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這些老工藝和老工藝者。
這本身就是文化的精髓。
經濟效益不好只是暫時的,我們國家正在從「實用主義」轉向「投機主義」再回歸「工匠精神」的三個過程之間反覆。
你不得不承認的是,投機主義是經濟效益最高的無本萬利的好項目,但你說需要保護它們嗎。現在最著名的是以某些包治百病為首的某黑茶傳銷,然後是各種保健為名的講座傳銷,然後是炒大蒜,炒房,炒……。這些人以謀害別人利益,使自己富得流油,卻造成國民經濟文化發展多大危害?
老工藝肯定需要保護,他代表了正確的國民價值觀,和國家文化傳承的脈絡。並且一部分老工藝將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去體現國家《工匠精神》,一部分轉向實用主義,進入實體經濟創造新價值。
事實也證明了,老工藝傳承較好的地區經濟發展更為優良。
老北京的老手藝人,什麼大碗茶,豆汁,烤鴨,裁縫……那肯定是一張最好的名片。
廣東的傢具,金飾,無論新的老的,即有底蘊又現代。
貴州茅台馬上市值萬億要超過貴州省的GDP了。
蘇綉可能造就了江蘇人精細的性格。
竹編老工藝可能是溫商踏實肯干,像竹子一樣成長的快,無所不能,的本質的來源。
漆器和獨佔茶葉文化半壁江山的閩商,或者說是浙閩粵客家人一系,是中國最有進取心的一群人。抗日戰爭時海外華僑傾盡家財捐贈軍用物資動用資源最多,戰後歸僑奉獻建設祖國也十分耀眼。很多僑民是家鄉不養人,散去天涯自養之,家鄉有難八方來助的性格。
或者當他們喝起家鄉的茶葉的時候總會想起,這是必須選用清明時節的嫩芽,經過當地自然氣候恰到好處的溫度晾青,梅雨季節充滿負離子氧而活躍的有益微生物發酵讓茶產生非花非葉的自成一體的香,炭火烘製的脫水保鮮技術,和老者如古典書般厚重的經驗之談,所凝結成的一片細葉。
那是嫩到未及見光的綠茶,閃著黃嫩的鮮;那是頂著露水的茉莉花苞,含著內斂的香;那是清澈山泉與靈秀奇山滋養的白茶,泛著不動聲色的淡黃。
那是清明時節雨紛紛的鄉情,那是淳樸人民的厚重質樸的靈魂。
這是自己的根,是自己文化的來源。
這就是老工藝。
………………………
而相反的,聽說有人往白酒里加滴滴畏,以增加白酒的香醇,從而讓別人腸胃潰爛;聽說有人讓普洱茶人為的提高含水量,加速其發酵過程,從而導致黃曲霉素超標,不可言說,太多太多……而這些行為都發生在經濟最落後的局部地區,也驗證了為了金錢拋棄老工藝的,背叛傳統的可悲下場。也同時為了個人利益毀了一個地區的發展。可以驗證,那些沒有老工藝傳承的地區幾乎得不到任何發展。任何優良的技術傳到這些黑洞地區都變質變味。
老工藝存在的價值是一種文化價值,實用價值,是隨時間越發珍貴稀有的價值。
比如木工,很多人一看到日本的木工視頻,就強烈譴責我國不保護。
這些古代工藝能在日本傳承的基礎是什麼?是他們喜歡傳承?還是他們國家保護?都不是吧!
傳承的基礎是愛好和市場,
首先愛好,這個比如歐洲發達國家裡的,很多人家裡就有木工工具,這個算是愛好,這算一個。
再看市場,其實市場才是主要原因,日本因為喜歡手工木製傢具,他們有那個市場,從事這個行業的工人,地位不低,收入也不錯,自然有人願意從事了,收入為什麼不低?因為是發達國家,市場決定的,他們普通人也能消費這些東西。
反觀中國,工人社會地位低,手工打造的木製傢具沒有太大市場,大多喜歡成品傢具,而手工木製品,都不是普通人消費的東西,說得直白點,沒有那個市場和需求了,
所以,一切都是供需關係決定的,並不是他們喜歡傳承,他們保護的結果。
只要中國經濟發展起來,喜歡手工木製傢具的人多了,有消費能力和需求的人多了,對傢具要求高的人多了,市場有了,自然也就不會消失。
這只是舉的一個例子,其他也大同小異,不需要刻意做什麼,
很多東西自己如果有時間有條件,自己也可以去學啊,比如書法等,不是一定要別人去傳承,要別人奉獻,要國家作什麼
老工藝都有一定的價值的,當然有大有小,並不是只要是老一輩的東西都得繼承發揚,首先是值得去保護的一部分,說值得那得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的各方面要素了,留下來有沒有意義?該保護的東西太多,但有至關重要的一點還是經濟發展問題,說白了,老工藝都比較貴,當供求小於供給時,那就難以發展下去,只有供求大於供給時才會蓬勃發展,保護只能是維持生計。
其次是怎麼保護?就比如石磨,它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是跟著生產力發展而產生的,隨著生產力發展,就現在而已,它是費時費工的生產設備,對此它是應該被淘汰的,但他也是一個時代的見證,也有把他留下來的理由,可不能說去繼承,繼承它的話就成了反方向發展了,顯然不對的,它可以進博物館、進旅遊點共遊客去體驗感觸。很多老手藝確實是跟不上時代發展的,它慢慢地就會被時代淘汰,這是歷史發展的客觀現象。
最後針對你的問題,老工藝、經濟效益,指的是什麼老手藝?範圍太廣了,有的不管經濟效益怎樣都得保護的,有的就進博物館就行了,還有的就留個相片就可以了。
老工藝也分三六九等,可以把老工藝分門別類,按其各自的經濟價值進行歸類,經濟效益好的老工藝自然會有人願意傳承發揚光大,而那些經濟效益不好,也沒有什麼意義的老工藝,國家可以以保存錄像的形式,讓一些健在的老藝人錄下來手藝的要點細節,並給這些老藝人以經濟回報,這是我個人看法,還請有識之士指正,謝謝
既然是老工藝,自然是有取代的新東西或者新工藝了,那麼從科技發展和實用角度上講,也就沒保護的必要了,但一些事物並不只是從實用角度來看待,很多還取決於社會,人文,歷史等等角度,比如古董,你說古董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有什麼實用價值嗎,未必都有,但它沉澱了很多東西,喜歡的人認可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價值。至於老工藝是不是要保護,我覺得也取決於具體某一個老工藝在整個社會或局部社會的認可度,不能一概而論。
推薦閱讀:
※痴騎朽翁上聯文原創。喜事未必精神爽,求下聯?
※如何才能對好對子?
※上聯:灰飛煙滅化風塵,下聯怎麼對?
※上聯:煙酒難容茶涼苦,如何對下聯?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