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秋褲現在穿的人還多嗎?


你媽逼你穿秋褲了嗎??_?

一轉眼兒冬天啦就,凍得「dēi dēi dēi」得沒轍,只能穿上越來越多的衣服把自己裹成大粽子。可是就差套上頭套跟搶銀行面罩/絲襪的你,怎麼趕腳怎麼覺得就少了點兒什麼,秋褲!一到冬天,彷彿只有秋褲才能讓人在寒風中找到安全感,比媽比藍盆友都管用ˉ\_(ツ)_/ˉ

不過秋褲有一個最大的缺點,那就是「土」。有人為了不穿秋褲出門兒丟人,還發明了「蘇聯用秋褲讓中國人亡國滅種」的陰謀論。然,這種論調是徹頭徹尾的謠言→_→

你們可造?秋褲雖然丑得厲,但卻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

目前可考的類似秋褲的內外兩層褲子的穿法,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紀,當時的歐洲上層階級為了方便騎馬,拋棄了拜占庭式的寬大袍子,改穿稍短的上衣和兩層褲子。穿在裡面一層的褲子到十六世紀後逐漸進化成了內褲(drawers),而外面一層則是馬褲(breeches)的雛形。

馬褲在中世紀的歐洲是貴族的特有裝扮,曾一度引領時尚潮流。十世紀以後馬褲開始出現,它的長度通常只到膝蓋或是膝蓋下面一點,手工製成,材質以羊毛為主,穿起來比較貼身。十六世紀的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就是馬褲的忠實擁躉,因為馬褲可以將小腿的肌肉線條完美地展現出來。緊身馬褲搭配一雙尖頭鞋子通常是亨利八世穿搭的標配,這一搭配引得歐洲貴族紛紛學習,進而成為時尚。

部分服裝史學家認為在亨利八世之後,馬褲開始了實用和美觀的分化,追求實用的部分強化了其保暖特性成為秋褲(long underwear),而追求美觀的部分則逐漸演化成了打底褲(legging)。按照凡勃倫《有閑階級論》的說法,凡以功能性見長的都算不得時尚,時尚也從來不是為了讓人們生活的更舒服。秋褲是用來保暖的,實用目的十分明確,被人說「土」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了。

16世紀後期,馬褲在西班牙被改良,材質更加多樣化,除了羊毛,棉布、絲綢也被用來製作馬褲,與馬褲搭配穿著的裹腿變成了襪子,不變的是馬褲貼身的樣式。這一時期,上流社會的男性馬褲仍然保持著只到膝蓋的風度,但在民間,馬褲越來越長,襪子則越來越短。人們開始接受男性直接穿緊身長馬褲,最終,在襪子和馬褲的鬥爭中,襪子完敗,被完全「藏」在靴子里。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士兵們為抵禦嚴寒,會在制服里穿著一種連衫褲(union suit),這種與女人的聯合內衣(combination)看起來相近的內衣誕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當時,工人大量出現,人們開始注意下肢的保暖。寬鬆舒適、便於行動成了工人們對褲裝的新訴求。連衫褲它像是一套無縫連接的秋衣秋褲,身前有七顆扣子,開口到襠部;身後有三顆扣子,方便人們解決生理問題。這種連衫褲得益於紡織業的機械化而快速傳播開來,人們開始在商店裡購買內衣,而不是自己做。現代樣式的秋褲(long underwear)到了20世紀才被發明出來。

當時,許多從事拳擊等職業的男性,為了方便活動、保暖、同時還需迎合當時保守的社會風氣,往往穿用由古典時代男裝里的緊身長馬褲改良而成的貼身長褲,並將褲管塞進短襪。這種現代秋褲在二戰期間是不可或缺的軍需物資。當時的美國士兵可以說是現代秋褲的第一批使用者。

1941年10月16日,一名駐紮在威斯康星的美國新兵在家書中寫到,「上周五天氣轉冷了一點,我們收到了過冬的衣物。秋褲(long johns)太暖和了,我一刻都不想離開它。」當時的另一名士兵也記錄下了自己的感受,「在寒冷的天氣里我穿了快一年長內褲,現在的我換上四角短褲(boxers),感覺就像是在裸奔。」同樣是二戰期間,歐洲戰場上的西班牙藍色師團趕到天寒地凍的蘇聯支援德國軍隊時,帶去的物資中也有這種長內褲。不同的是,此時美國的長內褲的主要材質是輕便舒適的棉織物,而在歐洲,羊絨長內褲則大行其道。

為了抵禦寒冷,他們又不得不穿上它,很多士兵放下自尊開始穿秋褲時都會被嘲笑。但是,當士兵們套上秋衣秋褲後,總是會停起胸脯,鼓起肱二頭肌,以顯示自己強健的身材,就像John L. Sullivan(19世紀末期的一名重量級拳擊手)一樣在軍營里昂首闊步地走來走去。於是人們就用這位拳擊手的名字來命名這種實用但不甚悅目的衣物了。秋褲在英文中的別稱「long johns」也從此傳播開來……

但就人的身體而言,「越用越發達」只對某些特例說得通。比如,人類的肌肉和骨骼的確可以因為合理鍛煉而變得強大,但不正確的使用也可以導致受傷;接觸某些病原體可以起到免疫的效果,但是除非是專門設計的疫苗,否則可能感染疾病。而一些毒藥長期接觸並不會產生耐藥性反而是慢性中毒,也能夠說明,人體的器官並不是都有「越用越發達」的屬性。

然而即便是那些可以改變性狀的器官,後天習得的變化也難以遺傳給下一代。人類的代際遺傳是通過基因的傳遞實現的,它是位於DNA上的一個特殊片段,可以決定人體表現出來的性狀。根據遺傳學中心法則,基因上的核苷酸序列可以被細胞翻譯以合成蛋白質,基因的變化可以改變其編碼的蛋白質,並可能改變此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但這一影響過程卻不可逆。也就是說,生物DNA的不同可以表現在外在,但生物不可以把它所經歷的信息寫入DNA——人類後天通過「用進廢退」獲得的性狀並不能改變基因,也就不能遺傳給下一代。所謂「穿上秋褲就能使『抗寒基因』退化」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既然無需擔心被滅國,秋褲在中國著實需要被正名,站在時尚對立面的秋褲更是中國人的剛需。由於地形的原因,冬季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得以在中國北方長驅直入,這裡大部分地區的冬季溫度要明顯低於同緯度其它地區,北京的冬季平均溫度其實和俄羅斯的莫斯科、芬蘭北部城市、加拿大魁北克和蒙特利爾地區這些緯度明顯更高的地區相近。

除了氣候,出行方式的選擇和供暖系統發達與否都很大程度地影響著人們對秋褲的取捨。

英國針織老字號John Smedley的官網博客曾發表過這樣的感嘆:「1960年代,我們的秋褲賣不動了」。這是因為全世界第一個成熟的汽車空調系統在1953年開始運行,秋冬季節,汽車裡終於也不冷了。於是隨著汽車空調的普及,秋褲在歐美逐漸衰落。而即便沒有汽車,在很多地方,選擇地鐵出行的人也不需要擔心受凍:莫斯科地鐵系統溫暖而高效,可以保證24小時供暖;日本即便最老的兩式車廂都裝有空調,大部分車廂可以保持26攝氏度的恆定溫度。

除了地鐵,歐美地區的室內供暖也不遜色。與北京緯度相近的紐約,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和墨西哥灣暖流的影響,冬季並不寒冷,是常年不凍港。但在紐約,除了大量自採暖外,集中供暖是從每年10月1日到次年5月31日,不僅時間超長,而且實時根據戶外溫度來調整供暖時長,以保證室內溫度不冷不熱,不給想穿秋褲的人一點機會。而在與北京冬季氣溫相近的芬蘭,住宅和辦公室的供暖溫度可保持在20攝氏度至22攝氏度,以保證人體對溫暖的基本需求,這一溫度標準也高於中國集中供暖地區規定的18攝氏度的標準。

可以說,隨著汽車的普及和供暖系統的發展,人們對秋褲保暖性能的需求必然是越來越小的。但在目前的中國,秋褲的保暖性能夠抵消一部分由於基礎設施的簡陋帶來的寒冷,因此秋褲在中國實在是仍有存在下去的必要。


推薦閱讀:

上聯:自古書香稱雅士,怎麼對下聯?
海子的哪些詩歌比較經典?
下聯:鍋碗瓢盆叮叮噹噹,請對上聯?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