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個家庭里,該不該補貼家庭最困難的孩子?


愛是一個家庭的基礎!沒有哪一個家長會不愛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眼裡孩子你那健康的生活那是他們最希望的事,他們有時候會偏愛於誰?這很正常,因為也許他偏愛的孩子在那個年齡里,你也是被那樣對待的,所以你不要想你沒有得到什麼,而是要想你曾得到什麼。

家居三尺,能創天地,既然是家人,何必多那麼多計較?父母他們只是看誰在事業上沒有成就,而順便幫助一下,他們不想一個和美的家庭因為工作的失敗而使家庭出現不和諧。天下父母心,每個家庭都是如此,可是就是有那麼多的為人子女的卻不想想父母的恩情,而是把這一切都歸根於父母的不公平對待。如果你對父母對你不公平,那他為什麼要把你扶養成人?

家諧和天下,家亂社會亂,只有你處理好家庭關係,懂得家庭的價值,那麼你才能很好地在社會上為人處事!所以,父母做的只是把家庭的親密度拉近,不想卻被誤解。每個人最終都會經歷這麼個過程,你的心態就是你將來的對家庭的一種伏筆。最後謝謝邀請!


「母疼弱子」這是人的本性,更是父母的本心。因為一廂情願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個個都好,對最困難的私下補貼補貼是他們對其它孩子的顧念,若公開補貼也是父母希求靠父母之力平衡一下的做法。父母要補貼那個兒女是父母的自由,沒有該不該的。如果一個成年人還在計較父母補貼,相信也沒啥出息了吧?!


首先我認為這個要看他們是什麼原因,讓自己家庭經濟變得困難。是好吃懶做,吃喝玩樂,吃喝嫖賭抽樣樣俱全造成的嗎?如果是以上原因,就算他們很困難,也不值得同情,也不應該補貼給他們家。得讓他受點苦難,自己想辦法解決自己的困難。除了這個之外,或者是家裡有人生病等原因,造成家裡的實際困難,那我認為補貼點是完全應該的。


老人心中的一碗水端平和孩子心中的一碗水端平根本是兩個概念。老人的一碗水端平是幾個孩子過得一模一樣好,如果大的孩子勤勞能幹過的不錯,小的好吃懶條件不好,老人會幫小的。孩子的一碗水端平是指老人給孩子的幫助是一樣的,父母有多少錢平均分。


我覺的應該,我就是。兒子過的不如閨女,我幫他無論經濟或帶孩子都多一點。兩個外孫從生下那一刻,大的帶到一歲,小的兩歲半,吃奶粉,女兒因生意忙,坐完月子三十五天就上店裡了,我帶孩子回我們縣城,一邊照看大孫子上學,一邊帶孩子,後來就交給她婆婆。八子帶大大的帶小的,我己六十多歲,現.在一個孫子上初三,每天回來吃飯,一個孫女沒滿三個月。兒子媳婦在外打工,有時,閨女會說我偏哥哥,我就明白的給她說,你還不是也向哥哥嗎?今天給哥買,明天給侄孑買。你房子幾套,兩口一人一輛車,我不幫忙,你嫂子不打工,他們會過不好的。閨女挺懂話,兄妹也很好。


這就是當父母的苦心了。從小身體弱的父母肯定多關注他的飲食起居,希望身體好的多在體力方面多照顧下身體弱的。獨立生活了,哪家孩子窮,父母肯定希望富得那一方多承擔一些經濟上的問題。這就是多個孩子多個伴的理由啊~親兄弟之間從小成長的情意比除了父母外的其他人都要可靠了。那些爭奪財產的另算了吧。假如我有個親弟弟妹妹,他在經濟或者其他方面有問題,我真的願意全心去幫助他。我媽和我舅舅姨就是這樣,生病住院,還是自己親人最疼最了解自己。兄弟姐妹和諧也是父母的福氣。

可能也有那種看誰家過得好就往誰家湊的父母,那樣的就不說了。


我們這裡的老人有句話讓我感動,那就是不管兒女對自己怎樣,眼淚總是住下流的。閨蜜家有兩兄弟,大伯夫妻倆是公務員,兒子也很有出息畢業於名牌大學;而閨蜜的丈夫由干不務實,做生意失敗只能打工維持一家四口的生活。家裡的老人看到小兒子生活如此艱難,心裡十分難過,就叫兄弟姐妹幫下忙,可幾個女兒說現在都是各活各的,誰有義務幫助誰?老人心裡生氣又無可奈何,只好自己和老伴去掃地掙生活費,把自己的退休工資補貼小兒子,還好閨蜜也是懂得感恩的人,她說你們年紀大了,保重自己的身體,才是正理。就這樣幫助了兒子幾年,孫子已經上小學了,閨蜜在學校旁邊的藥店找了份工份,這樣老人放下心來,安度晚年。我認為孩子最困難的時候,是該幫一幫,但是孩子要懂得感恩,父母要懂得適時放手,那結果才是完美的,是不是?


唉,這個問題太有發言權了,親眼看著全過程。有一對老夫婦心慈疼兒,育三個孩子,大兒子公務員從小由外婆養大與父母感情淡,離異育有26歲子,二兒子吸毒後戒了,長期四處打零工,收入時有時無,二兒媳貴州農村嫁來城市打零工,育有9歲女兒,小女兒嫁人,夫妻下崗再就業打零工,育有一子16歲。自來父母比較偏疼二兒子,小女兒,但小女兒夫妻勤勞努力工作,二兒子與二兒媳就很過份,條件差還比較懶,日常坐沙發玩手機,需要老夫婦把飯菜做好,端碗即吃,伙食費不交一分,生的女兒自小老夫婦接送,生病半夜三更二兒子與媳婦不管,老夫婦背上醫院,老夫婦兩人退休工資6000多貼著二兒子一家,拆遷補償四套房,二兒子兩套,大兒子與小女兒各一套。等女老人患直腸癌醫院進出1年多,從不見二媳婦,二兒子半月看一眼媽就走,錢,營養品什麼沒見過。全靠大兒子小女兒照管。後面女老人去世,只剩男老人,男老人二年後想找老伴,二兒媳跳腳大罵,說敢找從房子趕出去(女老人遺囑分給二兒子其中一套房(已過戶)由男老人住到去世),後面又哄男老人必須工資卡上交。

旁眼冷觀,憑心論老兩口怕二兒子困難分給多,可懶,壞,再多也填不滿。日常老夫婦付出所有的偏心,好在大兒子與小女兒不計較,但自老人去世後,與二兒子這家是疏離冷淡了。

所以啊,老人真不該瞎補,困難願意憑雙手可以貼補,因懶而不願改變貼補就是助長懶習氣。


那二般呢,會把當年的窮孩子掃地出門,生死不管,我因貧窮,20年不和父母弟兄姐妹聯繫了,當我45歲功成名就時,71歲的老人別的孩子不管她,她確到處尋找我,是否可以給她養老,哎,當年的強勢與霸道哪去了?當年我在他們面前當孫子都不要,現在她想在我這裡當狗討晚年。她做夢吧。


其實說這個問題吧,會有好多種回答,只是站在什麼位置看問題,相信很多家庭,由其是多子家庭出現更多,也由此產生很多矛盾,誰輪上這樣的事,誰都有一肚子話要說,老人總覺得的困難的兒女也是自己的心頭肉,自己有能力多幫些是正常,熟不知,這樣對其他兒女心態造成不平衡,為家庭和睦埋下了隱患。我覺得如果是肯老,有能力不做,就是不該,產生矛盾也是必然。如果是能力問題,大家能理解,情有可原,但應把補貼說在當面,補貼可以,但不是無限度,給其他兄弟姐妹一個合理的說法,困難是暫時的,做為兄妹有能力的也可以幫一下,被幫者知道感恩,幫者心裡舒服,互相團結才能家和萬事興。補貼最困難的不算最不舒服的,最讓人不能理解的是,老人偏向自己最心儀的那個兒女,且不是困難的那個,到後來心儀的兒女還傷了老人的心,但還是偏向那個兒女,讓其他兒女心寒,就怕糊理糊塗的愛,最後誰也沒撈好,家不是家的。


推薦閱讀:

心理團體諮詢方案
這個年怎麼過?
中國人過洋節,是文化自卑,還是心態開放?
實線變道插隊,真的不擔心後車不謙讓,剮蹭負全責嗎?

TAG:社會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