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時會發生什麼?
有句話形容的很好,即「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焦躁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在這種家庭環境下生活的小孩子,嚴格意義來講,是沒有對小孩子足夠的愛的。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
首先,現在的家庭,或多或少,父親都以各種原因缺失在家庭,很多都是為了工作和事業,但也因為此,他們都缺少了對孩子的陪伴,缺少了對孩子成長的付出。父親的缺失對孩子來講,更重要的是安全感的降低。父親這種過客式的回家方式,對孩子內心來講,總是不穩定的。雖然父親外出忙於事業打拚是為了孩子和家庭的未來,但小小的孩子內心來講,只是在意你此時此刻沒有陪他玩玩具或是玩遊戲。
父親的缺失,迎來的就是母親的焦躁。特別如果母親不是全職媽媽,邊工作邊要照顧小孩子,即使小孩子上了幼兒園,接送時間上也是很緊張的。在對於自己照顧孩子的情緒方面又謹小慎微,小心照顧,所以逐漸產生了焦躁的心理。脾氣有時是難以自控的,沒有耐心的。可能面對頑皮的孩子,你的情緒總會不斷爆發。
這樣的家庭模式,小孩子沒有體會到完整的愛,也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孩子得不到足夠的愛,對於性格及成長上來講是很受影響的。可能有的孩子性格會變的內向沉默,或是情緒波動較大,總之孩子是不快樂的。
當然,家長也要學會如何是真正的愛孩子,而不應該存在溺愛的現象。因為你付出的愛太過滿溢,反而會得不到孩子的尊重。
所以,我們對孩子付出的愛要得當,要完整,要足夠。這其中的細節,家長要慢慢學習和體會。
自我價值感低,不認為自己值得被這個世界好好對待。因為人類的童年都很自戀,必然認為自己得不到愛是自己造成的,原因只能是我很差勁。
安全感差,容易攻擊別人更容易攻擊自己。兒童攻擊自己就是,越被責備的事情越忍不住要去做。
影響到以後的親密關係,童年得到的愛將成為標準,標準越低,越好的愛越不像真的。童年越缺愛,長大越愛找渣男渣女,因為這種感受才熟悉。
心理學專業的角度說,愛最接近於鏡映。
核心自體沒被鏡映,自我就不堅固。
誇大自體沒被鏡映,長大後就缺失格局。
理想自體沒被鏡映,長大後就缺失夢想和理想。
當父母給予孩子鏡映,也就是說真正看見孩子的狀態、情緒、需求,並給予恰當的反應,就是孩子感受到的是愛。
父母心法: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深知家庭養育的核心是人格養育,關注《父母心法》知人才能育人。
林文采博士所著一書《心理營養》中提到,要養育一個健康的孩子,需要給他提供五大心理營養,分別是:無條件地接納,此時此刻在你的生命當中,我最重要,安全感,肯定讚美和認同,學習認知和模範。其中當孩子0至3個月大時,父母要給予無條件的接納以及此時此刻,孩子在父母心中最重要。當孩子4個月至3歲期間,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一個孩子當他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注和愛時,他就會與父母建立起很好的連結關係,他會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他會順利地經歷與父母的分離,去上學,去交朋友。
而如果父母沒有給到孩子足夠的關注和愛,孩子的內在就得不到滿足,就會缺乏安全感,而孩子可能一生都會不斷地在尋求連結。當孩子出生時,在母親那得不到滿足時,他會尋求父親的關注,而當父親也無法滿足他的內在需求時,他會尋找一個「重要他人」,來與之連結。在這個「重要他人」那尋求關注和愛。這個重要他人可能是小學時候的老師,中學時期的男女朋友,孩子在青春期就有可能會早戀。
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就會缺乏安全感。他不敢出門,出門了不敢離開父母,他不敢上學,他害怕離開父母。不敢上學的孩子遇到上幼兒園時,對他來說會產生非常大的心理焦慮。
孩子是每位父母愛情的結晶,我們身為父母的總是願傾其所有,滿足孩子的心愿。當然總有些不負責的家長,把陪伴孩長成長的肘光留給了長輩,自已去打拚自已的事業,而疏忽了與孩子成長的機會;沒有父親的陪伴,沒有母親一日三餐的照顧,沒有情感上的交流,少年時的叛逆,青年時的自閉,沒有人去關心,沒有人去分享快樂與失落,就如同花朵沒有陽光的愛撫獨自枯萎。所以,小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是不會成長為陽光有愛的青年的。願每個被我們視為天使的孩子,有父母的陪伴,有老師的關愛,有同學間的友愛,一生都有足夠的愛陪伴著長大。
小時會膽小 自卑 不自信 覺得活著多餘!長大後有的孩子會較勁 要強 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有的孩子會暴虐 冷漠 孤僻!這一生人格都不健全,因為他們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 那就是愛!
推薦閱讀:
※帶高音喇叭催老賴賬,有效果嗎?
※你認為是嚴師出高徒還是嚴師扼殺創新思維?
※什麼樣的女孩算美麗?
※重度焦慮症,該如何自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