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何不殺掉司馬懿,留下如此心腹大患?


因為當時貴族政治已經拉開序幕了。皇帝面對一眾大貴族的時候,常常被玩的疲於應付,精疲力竭,有心無力。

殺了司馬懿,還有司牛懿,還有司驢懿,還有馬司懿,是殺不完的。司馬懿能篡奪曹魏的大權,並不是因為他神功無敵,前算五百年,後算五百年;而是因為他能代表大貴族的利益。

曹爽要維護皇帝的統治,必然要擴張皇族的權勢,蛋糕就這麼大,你擴張了,大貴族們必然要少分了,還要受到打壓。大夥不滿,太尉蔣濟、司徒高柔、太僕王觀、司空陳泰等一合計,推司馬懿喂大家袋鹽,輕而易舉地把曹魏和平演變了。

就算曹操當時認為司馬懿是心腹大患,殺了他。大貴族們還推舉不出個領頭羊不成,蔣濟、高柔、王觀、陳泰、賈逵哪個是吃素的。到時候人又會說了,司馬懿一直忠心耿耿,曹操無端殺了他,要是留著司馬懿,怎麼會讓蔣馬懿、賈馬懿給篡權呢。

事實上,因為當時貴族政治開始了,西晉一開國就暮氣沉沉的。中央的拼殺比起曹魏來,有過之而無不及,然後又爆發了十六年的八王之亂,距司馬炎篡魏僅二十六年。永嘉南渡後直至滅亡,晉室在大貴族的把持下都近乎傀儡。

漢朝皇帝能基本坐穩皇位,因為當時生產力很不發達,只要中央政府佔據了關中或河北一大塊要地,就可以居重御輕,哪個大族敢冒頭,以中央的財力、兵力足矣碾壓他。

唐朝中後期皇位能坐穩,是因為那時生產力已經發展起來了,生產了大量糧食和大量物資,可以養活更多的官員,把權力分割開。管司法的專管司法,管後勤的專管後勤,管軍事專管軍事,管行政專管行政。你想造反,手裡只有後勤的權力,摸不著軍隊,這不是找死嗎?你掌管軍隊想造反,沒有後勤,發不了糧餉,三天嘩變。並且以交通、通信的發展,中央可以直接管轄的區域越來越大,獲取的力量越來越多,更沒有哪個勢力能跟中央對抗。

從曹魏開始,直至唐朝前期,那時的生產力不足以養活大量官員,通常都是一個人掌管一片區域,軍政財法一把抓。因為交通通信條件,中央管轄的區域又小。一個大貴族佔據一片區域,中央就很難辦。因為官僚政治下,管行政的官員不聽話了,扣他財政限制他;管財政的官僚不聽話了,行政辦他,軍事一來他就嚇尿了。現在財政行政軍事都在人家手裡,又不依靠你中央過,你說了人家陽奉陰違,你能咋地?幾個大貴族一聯合,皇帝都坐不穩。

所以說,曹操的心腹大患是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而不是司馬懿。


文:魚包歷史課(原創不易 請點右上角關注)

看完我的回答大約需要3-4分鐘,希望您覺得值得,謝謝

很多人提到這個問題,也有人在後台私信問我,提問也和這個問題相差無幾,我一併回答。

一、曹操時期,司馬懿的影響力還很小

曹操當政時期,給司馬懿安排了什麼官?答案是:文學掾。讓他負責是管理學校,教授弟子,也兼管郡內教化、禮儀之事。相當於高官子弟學校校長兼縣文教科長。

這個職位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影響力還很小,軍政兩個關鍵板塊,司馬懿都沒有涉足。

後來,曹操讓他與太子曹丕接觸,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這也就是相當於太子曹丕的私人伴讀、秘書、助理等職位。

雖然司馬懿這個時候可以通過曹丕接觸一些政事公文,可他這個階段的影響力還很小,翻不起大浪,所以,曹操沒有必要殺他。至於司馬懿逐步進入曹魏集團的統治核心,那是曹丕、曹睿時代的事情了,這又是曹操所無法預見的。

二、司馬懿性格謹慎低調

司馬懿非常會和領導相處,他很清楚什麼時候應該展現什麼姿態,他的性格不同於被曹操殺死的「楊修」、「孔融」之流,一個良好的情商是在職場生存的根本,對於司馬懿來說也是一樣,這一點很多人都提到過,我就不多說。

三、司馬懿的家族影響力很大

司馬懿的家族可不是普通人,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征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儁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相當於首都市長)。

司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司馬家的幾個兒子質量都非常高,都在曹魏集團擔任不同程度的官職。司馬家可以算是家大業大。

漢末三國時期,各方面的政治力量都在拉攏當地士族地主集團的支持,因為無論什麼政治軍事活動都需要人、需要錢,人和錢士族地主集團都可以出,當然他們也要獲得相應的回報。

所以在那個曹魏集團建立和鞏固的初期,也就是曹操時期,拉攏司馬家族還來不及,把他們惹急眼,殺了司馬懿,對於曹操來說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將會失去一個重要的支持。

四、曹丕非常欣賞司馬懿

曹丕對於司馬懿的感情應該是欣賞、信任、支持、甚至依賴的。這可能根源就是曹丕在性格形成期,由於司馬懿是助理秘書兼任伴讀老師,他跟司馬懿的接觸最多。

史書上記載了很多細節,說曹操發現司馬懿有雄心壯志,所以對他提防。這可能都是作史者為尊者諱,故意描繪出晉國的實際開國人司馬懿的偉大之處,個人覺得《晉書-宣帝紀》的記載都不可信。

但是也記載下來,曹操多次跟曹丕說,讓他小心司馬懿,曹丕都沒有在意,並且著力維護司馬懿,也可以看出曹丕和司馬懿的感情。

黃初元年(220年)十一月,曹丕登皇帝位。登基後,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一朝天子一朝臣,曹丕即位後,司馬懿馬上進入核心統治圈,這也是後話了,已經入土的曹操又怎麼得知?

五、曹操對自己非常自信

曹操對自己的自信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駕馭臣子,在曹操控制曹魏集團的所有時期,他的表現是可以折節下士的,這是曹操被後世統一認可的優點。

基本上除了「楊修」、「孔融」這樣作死的,曹操都不會輕易殺自己的臣子。

一方面來源於曹操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另一方面曹操有足夠的自信去駕馭自己的臣子。讓他們幫自己划船,並且也不會給他們機會打翻自己的船。

至於若干年後,自己的孫輩曹睿及下一代曹芳失去了控制臣下的能力,打翻了船,那又是後話了。

以上是我的回答,個人見解,如果對大家有所幫助,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

歡迎大家共同探討,一起學習歷史。


答 | 江隱龍

曹操不殺司馬懿,其原因大抵有三,首先便是司馬懿在曹操時代並沒有僭位的野心——甚至是在曹丕時代也未能便有僭位野心,至於之後發展成「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與以曹爽為首的曹氏權臣的壓迫不無聯繫。如果說曹操殺司馬懿是為了防止其篡位,那被司馬懿奪權與被曹爽奪權又有什麼區別呢?要知道曹爽的飛揚跋扈並不亞於任何一個權臣啊。

為什麼說司馬懿早期並沒有想奪權?只講一個事例:劉備初平益州時,司馬懿向曹操進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請曹操在平定張魯之後直接進益州,滅劉備。司馬懿云:「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劉備平定益州其實是一場「不義之戰」,蜀人是不服的。只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可能會覺得是益州人都希望劉備取代劉璋來治理益州,其實怎麼可能呢?劉備奪益州與曹操攻伐袁紹、劉表、呂布等人並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在人心未定時的確是曹操南下的好機會。而劉備在這個時候還與孫權出現關於荊州歸屬權的摩擦——正是司馬懿所說的「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可想而知,如果曹操真的聽了司馬懿的策略,很可能便沒有三國只有「魏朝」了;反過來思考,如果司馬懿真想奪權,曹操快速統一對其有百弊而無一利,司馬懿苦口婆心地希望曹操廓清天下,難道是為了讓自己奪權之路更有挑戰性么?以曹操之才華自然不會不明白這一點,所以他不殺司馬懿也可以說是出於對司馬懿的信任。

第二,曹操在其晚年的確對司馬懿有所防範,但此時的司馬懿極得曹丕——也就是曹操的繼承人的信任,而又在曹丕、曹植的世子之爭中小心翼翼、獨善其身,其政治敏感度極高,不但沒有如楊修那樣觸碰到曹操的神經,還頗得曹丕的信任,所以即使在曹操對司馬懿有防範之心時,也有曹丕這一把「保護傘」。《三國志》中說,當時曹操認為「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然而曹丕一向與司馬懿關係好,「每相全佑,故免」,可以看出在曹操對司馬懿定性為「非人臣也」的時候,曹丕作為未來的主公依然對司馬懿非常信任,這也是曹操最終沒有對司馬懿下殺手的原因之一。

最後,司馬家族是河內大族,其勢力非同一般。曹操手下的謀臣大致分為兩大派系,其中是最為出名的穎川派系,如荀彧、郭嘉;另一個便是河內派系,如司馬懿、荀緯等。河內諸臣固然不如穎川諸臣那麼「星光璀璨」,但同樣人才濟濟,除了以上兩人之外,如崔琰、司馬朗、司馬芝、楊俊、王象等人都可以歸類於此派,司馬懿沒有罪過而無故加之,也絕非利事。畢竟,「謀臣亡」也要「敵國破」,天下未一統,曹操還是希望留給曹丕一些能用的人才的。

綜上,司馬懿在曹操正值壯年時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在曹操年老時得到了曹丕的信任,而其本身又是河內大族、一代國士,所以最終沒有被曹操翦除,並在之後的時代一步步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帝國。


曹操時代,司馬懿還沒有資格成為隱患,誰也預測不到未來。

曹操還在世的時候,司馬懿地位並不算高。在曹操晚期,司馬懿成為曹丕的親信,和陳群、吳質、朱樂並稱四友,是曹丕的心腹。兒子有點自己的班底也是必須的。在曹丕的這四個親信中,從名望和家族出身來說,司馬懿比起出身潁川陳氏的陳群還是差點,起碼在當時還不是四人中最突出的人物。

(司馬懿)

司馬懿後來能取代曹魏,主要是因為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兩代皇帝均短命,而司馬懿很長壽,機緣巧合下得以連續兩次出任顧命大臣,積累了崇高的威望。

從事後推斷曹操時期,司馬懿就已經顯露出巨大的威脅,這種事後諸葛的思路要不得。

從家族出身來說士族司馬懿對曹魏威脅很大,同樣是不符合事實的。司馬懿出身的河內司馬氏,在當時名望上並不算頂級大族。和陳群(潁川陳氏)、楊修(弘農楊氏)等人比起來,司馬懿的家族差的遠。像曹植的心腹之一楊修,出身弘農楊氏,弘農楊氏當時是和汝南袁氏一樣四世三公的家族,遠不是河內司馬氏能夠相比的。

即使司馬懿自己,曹操時代也不會想到以後自己家竟然有機會去取代曹魏。


不請自來。

題主的疑問,是建立在司馬家族篡奪曹魏天下的基礎之上的,曹操死後45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受禪為皇帝。曹操並沒能預見身後之事,自然也沒有除掉「心腹大患」之說。其實,曹操(155-220)還在世時,對司馬懿(179-251)並沒有特別防範。下面分析下,為何曹操沒殺掉司馬懿。

首先從曹操的角度來看,曹魏一方,像司馬懿這樣的謀士和人才,並不多見,留著比殺掉更好。

西蜀中有諸葛亮,孫吳的呂蒙等人,都比較出眾,本來就給曹魏這邊帶來很大壓力,曹操雖然多疑,但向來愛才,不會輕易痛下殺手。如果硬是把司馬懿殺掉,影響可能不好,會傷了其他謀士的心。

鮑國安老師扮演的曹操,最為經典

其次,從曹丕的角度看,他是很晚才被立為世子的,需要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司馬懿具有出眾的才華,又與曹操不是特別親近,容易被曹丕倚重。若曹操一味要殺掉司馬懿,曹丕肯定會力保。這也是為何曹操讓他提防司馬懿時,他沒放在心上的原因。

大家稍微注意一下,每個政治軍事集團的相連的兩代領袖之間,關係多半比較微妙,因為繼任者理論上是早晚要取現任而代之,現任對繼任的感情總是很矛盾。皇太子不好當,魏王世子實際上相當於皇太子,也不好當。世子曹丕與魏王曹操之間的關係,決定了曹丕不會總是按照其父的意願行事。

加上,曹丕較晚才爭奪到繼承人的權力,當上世子在公元217年,已經比較晚了(三年後,曹操就掛了),他需要儘快擴大自己的勢力,需要司馬懿這樣背景雄厚,才華出眾的謀士輔佐。自然不捨得除去他,再說,當時外有西蜀和孫吳的威脅,曹丕肯定不會自毀長城啊。

最後,從司馬懿的角度來看,曹操想殺他,並不容易。司馬懿可是一般的謀士,司馬家是世家大族:

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征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祖父司馬俊為潁川(今河南禹州)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司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

這樣的家世和影響力,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被除掉的。由於司馬家族世代為官,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加上司馬懿個性比較內斂,一直韜光養晦,才能並未外露,曹操很難找到理由和把柄殺掉司馬懿。因此,到曹操死時,都沒有殺司馬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司馬家族奪取曹魏天下,也有很大的運氣與偶然成分。兩漢魏晉時期的人,一般比較短命,特別是那些厲害的大人物,劉備活了62歲,諸葛亮54,周瑜36,曹操66,而司馬懿活到了73歲,可以說他是把諸葛亮等人熬死的啊!他比諸葛亮早兩年出生,多活了19歲,在諸葛死後又活了17年啊。諸葛亮死後,實力本就弱小的西蜀,更加衰落了,很快就被曹魏滅掉了。而偏安江南的孫吳政權,因為有長江等天險護佑,對中原王朝威脅稍小,不是首要的打擊對象,加上牛人孫權也比較長壽(活到了252年,享年70),吳國撐得久一點。但是,最後還是無法與中原王朝抗衡,被西晉滅掉了。

如果司馬懿沒有那麼長壽,曹魏家族有更多更出眾的人才,又沒有酷烈的內鬥,歷史可能會重寫,也沒有所謂的曹操為何不除掉司馬懿這個後患的問題了。司馬懿,可能就像郭嘉、徐庶和荀彧這樣的謀士,默默無聞了。當然,他的名氣這麼大,除了子孫當上皇帝,被追封為晉高祖外,對手諸葛亮也幫了不少忙,《三國志演義》的作者,也幫了忙,只是給他留下有爭議的名聲而已了。

碼字不易,如覺文章不錯,還請點贊鼓勵哈!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感謝阿凡提等網友邀請回答。

要說三國里誰是最聰明的人?不是諸葛孔明,不是周瑜,也不是龐統,就是這個司馬懿,仲達是也。

提到司馬懿,我們不禁會立馬想到京劇《空城計》里老奸巨滑一臉奸相的那個司馬老賊,不錯,正是他。

司馬懿既是曹操手下的軍事高參,又是直接統兵的元帥,其時也是權傾一方,他多次伐蜀征吳,諸葛亮等縱使「智高一籌",究竟也沒佔到司馬懿什麼便宜。而文武雙全建功殊多的司馬懿居然能躲過奸詐多疑的曹操的一殺,不能不說是位聰明絕頂的人物。

一,低調內斂,深藏不露。

司馬懿深知曹操的品性,他既想成就一番大業,而又不能引起曹操猜疑忌恨,就為自己制定了在曹操身邊混的「行為準則」。長期保持低調內斂,不爭功,不邀功,不搶風頭,而且多次讓賢稱病不出。而他越是這樣,越是得到曹操的器重和信任。

二,畢恭畢敬,唯命是從。

司馬懿的另一個高明之處就是一貫對曹操畢恭畢敬,唯命是從。即使在某些決策或軍事部署上他與曹操想法不同,他也不提出來,而總是擺出一副絕對服從的態度。這樣的姿態哪個領導能不喜歡?曹操又怎麼忍心殺他?

三,年齡老邁,曹操忽略。在曹操晚年時,司馬懿也是一個老人了,曹操怎麼會想到這樣一個勤勤懇懇鞠躬盡粹的老臣能有謀反篡位之心呢?即便他有這個賊心也沒這個賊膽啊!

是啊,「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馬昭的爺爺司馬懿心裡怎麼想的,又有誰能猜得到呢?

其實,結束三國割據局面,實現統一,是當時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三國歸晉是歷史的必然。或者這樣說,即便取代曹魏的不是司馬氏,也會有其他的高人站出來。

曹操

司馬懿


首先來說,司馬懿在曹操眼裡是個人才。開始曹操請司馬懿出山,司馬懿裝病不出山,後來曹操威脅司馬懿,再不出馬就抓起來,司馬懿無奈才屁顛屁顛地出馬了,當了曹操的文學掾,成為太子曹丕的老師。曹操其實是看出司馬懿既是人才又是「險才」,想殺了他以絕後患的。

《晉書·宣帝紀》記載:帝內忌而外寬,猜疑多權變。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曹操作為一名戰略家,預測的不錯,事實證明曹孟德果然是一代雄才。可惜曹丕沒他老爸眼光看得遠,一個勁地司馬懿求情。

《晉書·宣帝紀》記載:「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所以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據此分析:首先司馬懿太會韜光養晦了,連喂馬這樣的事都事必躬親,表現的一點沒有權力欲,讓曹操抓不到一點殺他的理由。而且哄的太子曹丕經常替他在曹操面前說好話;其次,曹操雖然料到司馬懿有狼顧之相,對曹家後代不利,但他沒有料到司馬懿活那麼時間長,熬了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代人,最後曹家的曹爽成了他的對手,但曹爽又根本不是他的對手。曹操再英雄,大概也料不到這個結果吧。


一者:曹操生前司馬懿並沒有犯錯,再加上司馬家族勢力龐大,根基深厚,牽一髮而動全身,隨便殺了司馬懿不但會引起朝野動蕩,更會讓天下人寒心。

二者:身處動蕩之世,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南有劉備,東有孫權都不是等閑之輩。要殺等收拾完他倆再殺也不遲,如劉邦一樣。

等曹操發現,在他有生之年並不能統一天下的時候,他更要後下一代做好計劃,要是沒有司馬懿輔助曹丕,幾個魏國都不夠滅。再所以他臨終前再三叮囑曹丕,司馬懿要用之也要防之。

所以曹操最終還是將司馬懿留給了曹丕。


推薦閱讀:

上聯:二小姐次女多姿,如何對下聯?
「八仙」原來不簡單,裡邊真的好多料|傳統坯子說,文化中國夢(專欄)
盤的核桃已經紅了,還需要做什麼?
上聯:室雅何需大,下聯怎麼對?

TAG:曹操 | 三國 | 司馬懿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