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西方入侵,清帝國會和其他封建王朝一樣由於土地兼并激烈而滅亡嗎?


沒有西方勢力干擾,太平天國之後清朝就可以亡國,鎮壓太平天國時清政府有西方勢力支持,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以後,湘軍達到巔峰,清朝的八旗及其綠營等軍隊早已不堪一擊,曾國藩造反有很大幾率成功,但是曾國藩沒造反,很大程度上因為是有西方勢力虎視眈眈,曾國藩不想讓西方國家坐收漁翁之利才選擇放棄,很多人說什麼曾國藩受儒家思想熏陶而不造反簡直是狗屁,中國封建社會兩千餘年,儒家思想自漢武帝之後就是各個王朝的治國思想,就這樣不還是有很多人造反改朝換代嗎,應該說,沒有西方入侵,清朝早在太平天國之後就滅亡了。

土地兼并是封建王朝的必然衍生物,是王朝滅亡的主要矛盾之一,清朝也不例外。

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王朝,除了宋朝的商品經濟發達,有些另闢蹊徑,其他王朝基本上都是農耕經濟,而農耕經濟的社會中,那些如官員等特權階級,想發展財富,吞併土地是最快最穩妥的方法,不同於今天的土豪發展家庭財富,投資這個那個的,農耕社會比較單一,官員及其世家大族的擴張方式就是兼并土地,久而久之,土地分配不均衡,富則越富,窮則越窮,老百姓沒法吃飯活不下去當然要造反啊。

明末李自成起義能那樣輕易的攻進北京,就是因為小冰河時期的天災,北方土地大面積乾旱,顆粒無收,太多百姓沒飯吃就加入起義軍,而土地兼并嚴重了也會造成很多百姓沒飯吃,所以土地兼并成為社會主要矛盾,老百姓沒飯吃就要造反就算不成功,也會動搖皇帝的統治,讓其他野心家趁虛而入取而代之,中國很多次就是因為土地兼并直接或間接而改朝換代的。

清朝依舊走的是之前王朝的老路,並且還是傳統的皇權不下鄉,因為開國初期的「跑馬圈地」惡政及其之後的滿漢之分,土地兼并其實更快,滅亡是不可避免的。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土地矛盾一直是中國從古到今都難以解決的矛盾。例如即使今天,關於土地問題也是矛盾重重。如果沒有西方入侵,清政府依然會因土地問題而滅亡。

中國的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而在這幾千年里,土地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因為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土地對人民來說至關重要。而歷史上許多封建王朝絕大部分間接或直接因為土地問題而滅亡。

五千年前,我們的人文初祖炎帝教給人們開墾土地,種植農作物,並且發明了很多用於耕種的農具。從那時起中華民族結束了採摘,採集的傳統原始社會的生活方式,開始向農耕文明邁進。因此炎帝也被稱為神農氏。在古代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無疑填飽肚子才是第一要事,所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大多採取重農抑商的治國方式。從這可以看出土地對於國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古代軍隊行軍打仗,路過麥田或者稻田,基本上對農民或稻田是秋毫無犯的。例如曹操在征戰過程中正值麥子成熟,曾經下令,隨便踐踏麥田者殺。可是他自己的馬因為受驚跑進了麥田,最後曹操不得不割發代首。可見統治者對於農業活動是十分重視的。

大部分的王朝的滅亡都和農民有關,而且大部分是因為土地兼并嚴重,再加上饑荒,農民活不下去不得不起義造反。例如明朝的滅亡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土地兼并嚴重,又值災年,所以由此引發的明末民亂使得明朝滅亡。明朝末年,官員貪污腐敗,地方土豪劣紳同官員相互勾結,趁著災年大量低價兼并農民土地,許多農民失去了土地,不得不到處流浪。而這些脫離原籍的農民,在明朝的法律中被定義為流民,屬於犯罪。大量流民不得不起義造反以逃脫官府的追查。最後,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滅亡。所以說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嚴重。

清朝中後期,大清朝表面看著風平浪靜,實際上早已經爛到骨子裡。地方官員貪污腐敗,甚至清政府也公開賣官鬻爵。面對種類繁多的苛捐雜稅,農民們本來就不好的生活更加活不下去。大量的農民選擇賣掉土地,甚至還有人賣掉自己的兒女來活命。清朝嘉慶年間爆發的白蓮教起義,正是體現了清朝中後期實際上已經朽木難雕,腐爛到骨子裡。

即使沒有西方入侵,清朝一樣會因為土地問題而滅亡。眾所周知,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首先進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進行土地改革,沒收一些地主的土地,然後分給農民,這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可以說新中國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獲得了農民的支持。民國時期的土地關係可以說是對清王朝的繼承,雖然孫中山提出平均地權,但是並沒有實行下去,後來的民國政府貪污腐敗,土地兼并更加嚴重。達官貴人通過自己的權利趁機兼并土地,出現了很多大地主。例如某地主竟然擁有兩個村子所有的土地,而農民只能給地主當佃戶。毛主席在井岡山起義後就一直十分重視農村的土地革命,認為只有獲得了農民支持,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西方的入侵,只不過加速了清朝的滅亡而已。如果沒有西方的入侵,清政府一樣會覆滅,只是不會那麼快。民國政府可以看作是清政府的延續,因為民國政府雖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並沒有對土地進行革命,所以最後失去江山也是情有可原了,畢竟那時候中國最多的還是農民,誰獲得農民的人心,誰就獲得支持。

今天雖然早已經包產到戶,農民都有了土地,但是土地問題依然是中國當前發展道路上的一大問題。例如拆遷等一系列關於土地的問題還沒有妥善解決。強拆等事件雖然國家多次三令五申,依然存在這樣的現象,。所以即使今天,土地問題也是一個不好解決的難題。


你的問題就不對啊,大土地所有制並不就會導致流民四起進而滅亡。

我國有個傳統,叫做抑制兼并,大概是從秦漢開始的吧,後世一直是朝堂的爭論熱點問題。這種觀點認為應該維持小塊的土地所有制,讓耕種者都有一小塊土地,有時候是所有權,有時候是使用權。計口授田,只給使用權,死了後或者一段時間後國家收回再分配,這種事不少人以為是49後才有的,其實由來很久了。支持者認為這樣能夠維持社會穩定,避免可怕的中國周期律,避免流民的出現。

抑制兼并在中國歷史範圍內看,似乎很有道理。然而現代人知道中國之外還有世界,其他地方不少就是大的土地所有制,領主的地就是田連阡陌,農民就是無立錐之地。然而,這種制度的典型歐洲和中世紀日本,從來沒有出現過農民賣兒鬻女吃觀音土不得不加入流民軍的現象。日本出現過「一揆」,然而一揆和流民根本上不一樣,一揆是為了保護村莊和家庭要求削減額外支出,為了好好活著。流民是直接進入毀滅性狀態,滾雪球一樣誰也別想好好活著了。

道理也簡單,不管誰所有,農業效率就那水平,多少地就需要多少人口,需要人幹活,不可能給你白乾,就好像公司上班一個道理,老闆和員工都要能過得下去這個班才能上的下去。領主和農民之間也是如此,領主過分了,農民會對抗或者跑了。

要想從根本上避免流民,負擔就別搞到農民只能吃土。而日本歐洲同時期為何能避免走到這一步?一方面他們的底層組織緊密,日本的有惣村,有和尚提供的組織性,領主做不到讓農民吃土,會遭到抵抗的。另一方面,各領主分散,真要有一兩個就是要農民吃土,也就那一片地方,還能往其他地方跑。

日本歐洲的搞法是,農民只需要和領主打交道,其他對上的義務全是領主的事了。我國的搞法是,全國大體上就一個領主,就是皇帝,所有臣民直接和皇帝的代表打交道。

我國這種搞法,首先成本高,領主本身就提供了軍事和管理雙重職能,而我國需要行政官僚之外再供養軍隊,例如宋朝,據估算軍費甚至佔到了開支的五分之四。那麼就讓行政官僚充當軍事職能行不行?不行,那樣其實就是漢朝的搞法,漢末地方刺史為什麼能一個個拉起自己隊伍?因為他們本身就帶兵。這樣對皇帝大大不利。後來的皇帝採取流官制度、職能拆分、職能重疊監督等辦法來避免地方大員做大,導致了成本更加增大。

其次,成本高就要求你徵收的比例多,沒哪個人願意多給錢,如果他們有組織性,他們就會抵抗過多的徵收。但錢還是要收,那就要消滅這種組織性,於是各朝各代都有壓制甚至消滅豪族,秦政的析產分家,保甲連坐,禁止擁有某些武器。官府一遍遍的把地方上可能自然形成的凝結核消滅掉,同時建立依賴科舉的地方大族來取代自然形成的大族,到了明清時候,某個人中了科舉,那麼很快就會圍繞著他的家族形成一個大族,這樣的大族,當然是支持皇帝的,但他們形成大族所需要的資源怎麼來的呢?仔細看看,全都是因為官府身份得來的。這種大族不光支持皇帝,同時也持續不了多久,因為科舉是個隨機性非常大的事情,一兩代後就換其他人家做大族了。皇帝最喜歡這樣了,固定的大族會形成大勢力,這種變來變去的,不怕不怕啦。

宗教勢力也在重點防範之內,任何宗教都是官府的敵人,因為宗教提供了官府之外的組織性,讓信徒有了一定的抵抗官府的能力。所以會有三武滅佛,本來日本佛教還是中國傳過去的,日本和尚給信徒提供了很好的組織性,我國其實開始也有,然而後面被官府滅了。有些對歷史一知半解的人認為我國曆來沒有宗教傳統,其實任何地方的人都需要宗教提供的組織性和心靈慰藉,我國沒有不是我國人特殊,而是露頭的都被幹掉了,黃巾起義等,壓根就是宗教戰爭,屢見不鮮。只是我們的史書給他們安了個邪教的名頭,確實是邪教,基督教等哪個曾經不是「邪教」?

回到你的問題上來,清帝國會滅亡嗎?當然會啊,因為統治成本一直在增加,附在朝廷吃飯的越來越多,單向徵收越來越高,不是某次改革能搞定的,事實上王安石的改革就是想辦法榨取更多的錢。徵收增多,農民又毫無抵抗力,這個博弈壓根就沒有平衡點,只會不斷往農民這邊壓,這種趨勢下去,流民遍地是遲早的事。

最後,貼一段話,大家猜猜是誰寫的?

「中國的事,不是統一能夠辦得好的,到現在算是大明白了。中國也不是全無熱心國事的人,也不是全然沒有知識和能力。然而辦不好者,中國之大,太沒有基礎,太沒有下層的組織。在沙渚上建築層樓,不待建成,便要傾倒了。中國二十四朝,算是二十四個建在沙渚上的樓,個個要傾倒,就是因為個個沒基礎。四千年的中國只是一個空架子,多少政治家的經營,多少學者的論究,都只在一個空架子上面描寫。每朝有幾十年或百多年的太平。全靠住一個條件得來,就是殺人多流血多。人口少了,不相殺了,就太平了,全不靠有真實的基礎。因此我們這四千年文明古國,簡直等於沒有國。國只是一個空的架子,其內面全沒有什麼東西。說有人民罷,人民只是散的,『 一般散沙』,實在形容得真冤枉! 」


肯定會哈。以太平天國為代表的1850-1870大危機,足夠讓大清滅亡了。接下來我就分析。

這裡我就從中國歷史的幾個經典論斷來分析一下:

1、周期性的大危機

現在有很多人否定王朝周期論,也提出了各種解釋方法,但超越「自古無不亡之國」這樣經典解釋的很少。要知道延安窯洞對也是對這一經典解釋的分析。所以首先就是引入他來分析。

1644年,滿蒙漢聯盟的八旗軍隊加蒙漢藩王軍隊入主中原,在數十年的征伐中,天下一統,海內昇平。之後就是熟知的康雍乾盛世。到了18世紀末,乾隆晚年,川楚交亂標誌著王朝進入中衰期。

(太平天國運動是全國性的)

1850年太平天國興起的背景是大清的兩廣統治已經進入半失序狀態。在之後的多年裡,太平天國、捻軍、回 民起義、天地會起義、苗民起義,這是一場蔓延全國的起義。

是帝國骨子裡潰爛帶來的大危機,和明朝末年並沒有什麼區別。靠清朝朝平定大危機,簡直是天方夜譚。

2、聯合絞殺論斷的經典性

這是中學課本的論斷,今天也有很多人在反駁。但經典的說服力是客觀的。

1860年,大清靠著洋人的軍隊守住了上海

1864年,大清靠著廣東進口裝備的湘軍與大量列裝洋槍洋炮的淮軍平定太平天國。

1868年,大清靠著西式裝備的淮軍平定捻軍起義。

1878年,靠著西方貸款與裝備,左宗棠收復新疆,立下不世之功。

(平捻靠的就是新式裝備)

對於國內的其他起義平定也大體如此。可以說沒有西洋人的幫助,大清就滅亡在這個大危機中了。根本不會有同光中興。

3、新秩序引入與王朝宿命

在危急後,大清開展洋務運動,發展近代工業,近代教育,建立近代海軍,練軍,甚至訓練新式軍隊,和各國派遣使節。

在如此下,努力融入國際秩序,提高國家的實力來維持王朝命運。

但社會發展太快,各種思潮、新技術湧入,加上太平以來的權力下放,王朝依然在風雨飄搖中滅亡。

參考文獻

《劍橋中國晚清史》

《清實錄》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近代的尺度》

劉增合.《左宗棠西征籌餉與清廷戰時財政調控》


縱觀中國古代的歷朝歷代的興亡與更替,會發現大部分的朝代更替都是由於階級矛盾激化而導致平衡被打破,從而導致王朝更替,重新進行利益分配,反反覆復,不斷循環。

土地的兼并日益嚴重,會導致廣大的無產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貧富差距太大,量變引起質變,根據歷史規律,當矛盾積累到一定階段,恰逢遇到天災人禍,廣大的無產階級沒有活路了,就會揭竿而起,推翻舊的朝廷,建立新的政權,新的政權為了鞏固其統治,會進行利益再分配。

總上所述,如果沒有西方入侵,由於封建統治制度的固有弊端的存在,滿清政權會因為土地兼并而導致滅亡,只是一個早晚問題。


我個人認為是的。任何封建王朝都會有滅亡的那一天,不管曾經多麼強大。從康熙時代開始,滿清勢力就在逐步下降墮落,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越來越依賴於漢族。到了太平天國起義,八旗軍徹底成了渣渣,所以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漢族團練組裝。從滿清看來,他們是十分不願意依靠漢族勢力的,畢竟不是同一民族,風險太大,但是看看自己人又不頂事。從歷史趨勢來說,滿清被漢族取代是遲早的事,從一開始文化就被漢化。就算曾國藩不反,再過幾十年還會出來第二個曾國藩。

清帝國會滅亡是毫無疑問的,至於因為什麼問題而導致滅亡有待商榷。從大的方面來看,主要分內憂和外患。既然樓主假定沒有西方國家入侵,那麼就可以排除外患了,可以與清帝國相抗衡的少數民族沒有。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內患的可能情況。

1、宮變分裂。就像土耳其帝國一樣,被幾個兒子分裂。然後被別的新崛起的少數民族趁機逐個殲滅。

2、陳橋兵變。滿族衰落,漢族崛起,碰到哪個膽大的漢族大臣或將領就會發生類似陳橋兵變類似的武裝奪權。

3、農民起義。碰到天災,顆粒無收,農民吃不了飯,很容易引發農民起義。類似明朝末期的陝西農民起義。

至於樓主所提到的土地兼并激烈恐怕引發不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農民沒有土地,可以租種,不至於活不下去。但是天災就不一樣了,是直接斷糧,不起義別沒有出路了。


歷代王朝表面上是亡於土地兼并,導致的民不潦生,引發了改朝換代的戰爭,並最終滅亡,但實際並非如此,歷代亡朝都是亡於資本,是被資本所擊潰!秦滅六國,實際上是隱藏在民間的財團都希望天下歸一,秦滅亡也是政府對天下資本掌控過度,而引發了財團暴動,進而資助反秦,導致秦朝滅亡!漢的滅亡,也是因為制度的漏洞,使得資本脫離了朝庭的掌控,導致財團與地方勢力相結合,形成了地方財團豪強勢力。財閥豪強對土地進行大規模的兼并,目的就是迫使底層百姓加大對財閥豪強的人身依附,使得財閥豪強的勢力進一步做大!這個問題從西漢至宋代,都沒有解決,實際上每一次農民起義都是被財閥豪強,刻意推動、或明或暗的控制,改朝換代以後,操控國家的還是這些人,而且農民起義過後,天下巨額財富都失蹤了,至於金銀財寶去了哪,恐怕只有幕後操縱者才明白,這就是中國式剪羊毛!明朝想以國有資本主導天下,用國企大公司掌控商貿通路,從而達到遏制資本的目的,這也就是鄭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但財閥們進行了反抗,利用新皇年少,滅了鄭和船隊,利用與蒙古人的勾結,導演了土木特事變從根本上打爛了明朝的制度,加大了對財富的攫取,導致明朝既發達又國困民貧。清朝一開始就和中原財閥有勾搭的,清朝以微弱的力量一統天下,沒巨大財力的支撐是不可能的。清朝吸取了明朝亡於資本的教訓,一開始就遵守了對財閥們的承諾,開放了很多行當,出租了很多權力給財閥,連官位也可以買賣,於是形成了官僚資本,有了紅頂商人,社會矛盾得到了根本的緩解,所以國泰民安。如果不是農業文明無法對抗先進的工業文明,清朝可能還會存在很長時間,直至朝庭和財閥間的平衡被打破的那一天為止。帝國主義的入侵,不但震動了滿清政府,也動搖了財閥們對滿清的整體信任,於是百變的資本開始找新出路了,太平天國事件就是財閥與殖民強盜的妥協所致,然而太平軍所作所為,讓中國財閥們對外國勢力不再信任,也看清了世界發展的方向,於是主動選擇了現代化和工業化的道路,於是決定得靠自己了,所以才有了湘軍滅太平天國,才有了洋務運動,才有了推翻清朝的革命,才有了資本主義的中華民國,只是由於財閥們內部還沒有整合完成就爆發了二戰,才功虧一簣!


王朝更替的緣由

夏商周三個朝代存在時間比較長,之後的王朝最長也沒有超過三百年,是什麼原因呢?

夏商周最高統治者只能叫國王,相當於部落聯盟的盟主。對其他部落有領導權,沒有人事、軍事權利。

這樣子,部落之間發生戰爭,大家知道戰爭必須在法理上說得通,才是正義之師。正義之師都會有一個正當的理由,那就是你們不尊王。這樣子,下面部落發生戰爭,必須尊王的口號。這樣的話,下面的部落、貴族打來打去。但國王沒有事情。所以夏商周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的是郡縣制,這樣子皇權就凌駕於一切權利之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有無窮無盡的享福權利。到課明朝,甚至出現了「天下無不適的君父」。這樣無窮無盡的皇權,得來了更多人的覬覦。皇帝有德者居之,所以接下來的王朝壽命最長不超過三百年。

大清朝也是皇帝制,也逃脫不了被人取而代之的覆轍。袁世凱不是就想取代清朝皇帝嗎?就算沒有袁世凱,也會出現其他人,比如趙世凱、李世凱。


清朝也會滅亡,但滅亡原因也是由於世界社會制度格局影響和生產關係不能適應生產力導致的,不管西方入不入侵,經濟全球一起化,工業現代化,科學民主都是不可阻擋的全球大潮流,順之者強而存,逆之者弱而亡,何況中國這樣一個文明大國。


推薦閱讀:

漫話五千年:神話時代,誰比我清高(0139)
把奶粉賣到了毛澤東的窯洞里!民國時的雀巢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明季南略:卷十六? 附記煌言事》
康熙愛懟,雍正愛哄,最牛的還是朱元璋
我為什麼不可以愛中國?

TAG:清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