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是由唐詩演變而來的嗎?


什麼是「唐詩」、「宋詞」

唐詩和宋詞這兩種文體雖然都冠以朝代,其實在宋代以後,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仍有不少中國讀書人繼續寫「唐詩」、填「宋詞」。

「唐詩」、「宋詞」的相似處

  • 唐詩與宋詞有異也有同,相同之處,主要是二者都屬韻文,各自有押韻的要求和格式。
  • 唐詩和宋詞最初都能夠配合音樂歌詠,不過相關曲譜沒有留傳下來,我們現在無從得知其中的音樂旋律。

「唐詩」、「宋詞」的差異

唐詩宋詞的另一重大差異在於用韻,詞的韻腳比詩的韻腳寬。

  • 例如作詩要以中古漢語的發音來決定韻部。
  • 如分開「一東韻」和「二冬韻」,說明古代「東南西北」的「東」和「春夏秋冬」的「冬」讀音不一樣。
  • 到了唐代「一東韻」和「二冬韻」已經沒有分別。
  • 但是到了今天,中國讀書人作詩還是要兩韻分用,合用的時候則有嚴格限制。
  • 填詞則是「一東」和「二冬」可以合用,完全沒有限制。其他韻部亦有合併的情況。

總而言之,填詞用韻是比寫詩用韻自由得多。


[潘國森],已刊行單行本30餘本,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研究者,精通金學,認為傳統文化對現代人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指導作用。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並與我溝通交流。


這個問題可以約等於詞的起源問題。我們看看著名詞人李清照怎麼看這個問題的?

樂府聲詩並著,最盛於唐。開元、天寶間,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時新及第進士開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隱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慘沮,與同之宴所,曰:「表弟願與坐末。」眾皆不顧。既酒行,樂作,歌者進,時曹元謙、念奴為冠。歌罷,眾皆咨嗟稱賞。名士忽指李曰:「請表弟歌。」眾皆哂,或有怒者。及轉喉發聲,歌一曲,眾皆泣下。羅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後鄭、衛之聲日熾,流靡之變日煩,已有《菩薩蠻》、《春光好》、《莎雞子》、《更漏子》、《浣溪沙》、《夢江南》、《漁父》等詞,不可遍舉。 ——《詞論》

李清照在這裡認為詞起源於唐代流行音樂——燕樂(宴樂)。燕樂具體是什麼呢?傳統的相和歌(秦漢時期音樂)和由南方民歌發展起來的「吳聲」、「西曲」(或稱「吳歌」、「荊楚西聲」)相結合的產物是清樂,清樂活躍於魏晉南北朝,主要在南方。而北方由於少數民族南遷,戰亂,通商等原因,西域等地方的「胡樂」傳入中國。以「胡樂」為主體,融合「清樂」,形成了隋唐時期的「燕樂」。這種音樂最早是宮廷宴會和典禮場合演唱,所以,也叫「宴樂」。

《隋書·音樂志》記載:煬帝不解音律,略不關懷。後大制艷篇,辭極淫綺。令樂正白明達造新聲,創《萬歲樂》、《藏鉤樂》、《七夕相逢樂》、《投壺樂》、《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觴》、《神仙留客》、《擲磚續命》、《鬥雞子》、《鬥百草》、《泛龍舟》、《還舊宮》、《長樂花》及《十二時》等曲,掩抑摧藏,哀音斷絕。

《泛龍舟》的曲詞如今還能在宋代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里看見,已經跟敦煌曲子詞很接近了。所以,隋代是詞的萌芽階段。

有了曲調,詞怎麼填呢?很簡單,大約有兩種,一種是給五言、七言詩歌增減字數,配合曲調。另一種是按照曲調節拍創作長短句。

各舉一個例子:好時光 李隆基

寶髻偏宜宮樣,蓮臉嫩,體紅香。眉黛不須張敞畫,天教入鬢長。

莫倚傾國貌,嫁取個,有情郎。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

原詩則是:

寶髻偏宜宮樣,臉嫩體紅香。

眉黛不須畫,天教入鬢長。

莫倚傾國貌,嫁取有情郎。

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

兩相對比之下就能看出問題,就是把五言詩歌按照曲調重新劃分節奏和增減字數。

再看一首:

憶江南·春去也

唐 · 劉禹錫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獨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艷陽年。猶有桃花流水上,無辭竹葉醉尊前。惟待見青天。

其調名下有作者自註:「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意思就是說,和白居易的春詞,按照他的《憶江南》的曲子的節拍創作字句。

而這個憶江南就是著名的那首: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至少看到這,我們可以說唐詩對於早期的詞有一定影響,少量作品直接就是詩改編而來。而且詞在晚唐也是受到了詩風的影響,晚唐詩人的綺麗婉約,影響到了當時詞的風格。有文字證明當時的詩風:

《唐詩別裁》:

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拗峭矯之。

綜上所述,我們至少可以說詩影響到了詞,但是,不能說詞就是完完全全起源於唐詩,而且詞發展到了後來,與詩距離越來越遠。以至於「以詩為詞」的蘇軾被李清照所反對,並且李清照認為「詞別是一家」。


詞的由來很早,看似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到其實不然。


從「曲子」看詞

詞原本是樂府之一體裁,首先寫詞不叫作詞,而叫「填詞」,這就是因為詞這個體裁的句式和聲律是由「曲子」的節拍為準,而曲子大都是為隋朝,唐朝以來的「燕樂雜曲」,也就是所謂的「今曲子」。所以我們追尋詞的演變發展,就得從「曲子」的演變發展來看。

樂曲的演變發展

在古樂府中,有先填詞而後配樂的,也有先出曲譜後填詞的。但是曲子總歸是填詞的依託。但是從唐宋時期往前看,那時候中國古樂系統都已經崩潰很久了。隋唐時期的燕樂系統無非就是把胡戎地區的「琵琶七調」結合律呂,稍微整合而構成,其實並非所謂的華夏正聲。

詞究竟從哪來

前面談到了隋唐樂曲之演變,而詞創作依託於此。所以就論宋詞而言,其實他最長不過在隋唐時期,其源流在於隋唐時期的新燕樂體系而非唐詩。

很多人就僅僅憑藉句式的形式訂詞依附於南朝樂府,或單純的以「胡夷里巷曲」來定詞的起源,都比較片面的說法


不是的!

確切地說,詞是詩歌體裁的另一個分支,在古代詩歌中體裁中,所謂詩,主流都五七言為主,結構總體上顯得整齊順暢,包括古風,絕句,律詩等。所謂詞,也叫長短句,從實際表現上來看,詞與詩的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結構的相對「自由」,即句有「長短」。

詩歌總體上是源於民歌,即《詩經》,既然是民歌,那麼顯然是用來唱的,而不是吟的,當古代知識分子進行潤色和加工之後,詩歌便成為了一種特殊的體裁,受到貴族士人的歡迎,從民間走到了殿堂。

詩歌被他們從民歌中脫離了出來!自成一系。

民歌依然存在,但詩歌隨著士族的興起變得獨立起來,當時的離騷我個人覺得更像是唱和吟的合體。

然後就是賦!或許是漢武帝喜歡吧!畢竟詩由於押韻的緣故,產生了一種叫做音律的美。而這種美在其它文章中是很少的。於是,詩,確切地說是賦,從唱中脫離開來,變成一種純粹上的文字上的享受,賦在表現比例上,吟誦已經多於唱和了!一直到漢樂府的出現,再一次將民歌上升到了文字欣賞的高度,一個朝代詩賦的精華,濃縮到那40多首之中,也就是說100卷的漢樂府,只有那些才經受住了時光的洗滌,成為文學,成為詩。

民歌和詩,終於被成功地被分離了開來。詩幾乎成了知識分子專用的標籤,曹操父子,還有魏晉時的那些大伽,都曾留下過關於的詩的印記。那些痛苦,那些希望,那些眼淚和鮮血,都毫無保留地浸滿了詩的每個一韻腳 。

從民歌中走出的詩,終於從唱變成了吟。

而民歌呢,依然在民間流傳,在旅途中,在騎館裡,在客船上,在青樓邊.....好吧,如果詩是你們的特權,那麼請把唱歌的權利留給我。

無數音樂愛好者,從業者,一代代優伶樂師的積累和創作,詞終於破土而出,在社會的最低層流傳,在市井之間傳唱,在青樓里飛揚,在有月亮有相思的夜裡散發著芬芳。

那個朝代叫南梁。

在這些唱出來的文字里,沒有壯闊的理想,沒有遠大的抱負,沒有萬丈的雄心,只有兩個人的愛情,只有一個人相思,在枕邊、窗前、燈下、雨中那無盡的惆悵,所以,在虛偽而正統的士人看來,自然是不登大雅之堂。

當士族階層拒絕的時候,詞自然無法站起來。

一直到晚唐,小編曾經胡拼過一篇回復。就不全篇粘貼惹人嫌了,撿一點複製如下:

魏晉人物晚唐詩」,當時光的指尖划過晚唐,詩歌也開始出現了不少分支,風流雅緻的人,曲盡極妙的詩也成為了一種方向,比如「二十四橋明月夜」的杜樊川。其實,在我個人看來,這種詩風的變化在本質上應當是一種個人情感追求的體現。生活除了家國羈旅,還應當有其它的需求,不是么?比如愛情,比如情愛。顯然,五七言那嚴謹精準的平仄格律真的不大適合這種個人情感的表達。

一個朝代的背影總是和笙歌和風月離不開的。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風流公子,自然免不了社交應酬,與其在家裡故作君子似的品茶論道,莫不如去風月場所釋放真情,杯酒言歡。那麼即然是風月場所,當然少不了美人助興,可是對於娛樂場所來說,在文人面前,以色娛人終究顯得下乘,缺少檔次。若是添加些藝術成份在裡面,必然會賓主皆歡,豈不就變成了風雅之事。

論到風雅,還有什麼比詩歌更能引起共鳴呢?何況唐人對詩歌的熱愛世所共知,於是詩就從吟變成了唱,但是詩作多為個人感懷世事,描寫男女情愛畢竟是少數。

詞,應勢而起。所以說晚唐五代之時,詞的興起一方面是體裁的需求,情感表達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這些風月之地的市場需求。

唐詩的偉大對於宋朝文人而言,是悲哀的,錢鍾書先生在他的《宋詩選注》序中說道:「有唐詩作榜樣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這個好榜樣,宋代詩人就學了乖,會在技巧和語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時,有了這個好榜樣,他們也偷起懶來,放縱了摹仿和依賴的惰性。瞧不起宋詩的明人說它學唐詩而不像唐詩 ,這句話並不錯,只是他們不懂這一點不像之處恰恰就是宋詩的創造性和價值所在。明人學唐詩是學得來維肖而不維妙,像唐詩而又不是唐詩,缺乏個性,沒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詩」、「贗古」、「優孟衣冠」等等綽號 。宋人能夠把唐人修築的道路延長了,疏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險開荒,沒有去發現新天地。 」

這個新天地,就是詞!

即然,詩寫得再好也不好過唐詩,那就另起一行吧!

這另起的一行,就是詞!

秦文、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路下來,都是另起一行,不是么?


推薦閱讀:

TAG:一起來背古詩詞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