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上聯:無善無噁心之體,如何對下聯?


上聯:無善無噁心之體,下聯:不生不滅性自悟。

路過,見到這幅上聯取自王陽明的心學「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加上本人對王陽明特別推崇,更以「知行合一」作為座右銘。便覺得有必要,把這句話意思,介紹下。對聯之餘觸碰中華思想中的瑰寶「心學」。

這四句話是明朝大儒王陽明所做,是陽明心學的觀點。

第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是指人的清凈自性(「真心」)是無善無惡的,既不是孟子的性善論,也不是荀子的性惡論。清凈自性不著一物,沒有名相,離語言文字相,所以古大德講,說似一物即不中。從善惡的角度上來講是善惡俱遣的。

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為什麼凡夫眾生都是有是非善惡的觀念的呢?而且很多人的是非善惡的觀念非常強烈,常常看到別人的惡和非, 從而導致 自己內心裏面生髮出了一個善和惡的分別,也就落入了二元對立的觀念,也就是有善有惡,有對有錯。

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王陽明的意思是人們能夠區分善和惡,從而棄惡從善,這就是良知。

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教導人們時時要揚善去惡。

通俗說就是,你有一把菜刀「無善無噁心之體」;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砍人「有善有惡意之動」;所以要分辨菜刀用處,切菜為善砍人為惡「知善知惡是良知」;用菜刀切菜不砍人:「為善去惡是格物」。

我所做的下聯來自唐朝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法師。

「菩提本無樹」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外在皆是虛幻,不生不滅,心中有佛,

立地成佛。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說,一是頓悟成佛說。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一個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貫通的思想家。此後演化佛法三十餘年,弘法度眾無數。武則天、唐中宗聞其名聲,多次敕書徵召入京,他皆以老病相辭,竟不奉詔。七十六歲時赴新州入滅。

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知道後,「遂喚秀上座於堂內」,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即「世人性本自凈,萬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惡事,即行於惡;思量一切善事,使修於善行。」這是惠能「頓悟說」的基礎。在他看來,「愚人」與「智人」,「善人」與「惡人」,他們和「佛」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從「迷」到「悟」,僅在一念之間。這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僅對中國佛教的演變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對於後來的中國哲學理論也有重大的影響。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才有德夢所求。


上聯:無善無噁心之體,下聯:有德有才福皆修。


上聯:無善無噁心之體,

下聯:有忠有孝人美德。


路過不錯過!有失工整,見笑!

上聯:無善無噁心之體。


下聯:有情有義德為初!


上聯:無善無噁心之體,下聯:有愛有為身之用。橫批:從善施愛。


無善無噁心之休,善事善做人之本。


上聯:無善無噁心自體,下聯拋石留土生為耕。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恩有怨情中源。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始有終人之本。


推薦閱讀:

《總裁爹地不好惹》小說完整版在線閱讀
瞎寫,沒有主題
M2002 - 關於你
《設局》雜感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書評-名家點評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讀者評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經典語錄

TAG:文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