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教學理念有什麼特色?


以清朝進士而為留洋學生,前朝翰林而任民國教育總長的蔡元培,一生雖也革命,雖也留學,但從事時間最長的還是教育事業,自1989年出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始,至1935年辭去各項兼職(包括學校方面),教育生涯佔去蔡元培大半生。其中,作為北京大學「永遠的校長」,蔡元培之所以不斷被後人追念,在於其一舉奠定了這所大學的基本品格,可以說,蔡元培對現代中國的巨大貢獻,主要在大學教育。

(蔡元培)

蔡元培以「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為中心,致力於教育的相對獨立性,這是他的教育理想。而在中國的特殊語境中,制度性的「兼容並包」,比個人性的「思想自由」更難實現,因而蔡元培在表達時往往策略性地強調後者。

論及大學的相對獨立性,蔡元培常以德國為佐證,強調即便政治專制的國家,大學也有相對的獨立與自由。蔡校長組織教授評議會,鼓勵學生開展社團活動,反對黨派或政府直接控制校園,都是力圖在制度上保證大學的「平民主義」與「兼容並包」。

1930年蔡元培為《教育大辭書》而撰寫的《大學教育》中提到:

「大學教員所發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黨之構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學者之牽制。苟其確有所見,而言之成理,則雖在一校中,兩相反對之學說,不妨同時並行,而一任學生之比較而選擇,此大學之所以為大也。」

看起來很簡單,可真正實行起來卻不容易,因其牽涉到現代教育的目的、民族國家的權威、意識形態的控制等問題。允許「兩相反對之學說」並存,除了信任大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包括對於正常的學術競爭與思想激蕩的理解,如此並置多種學說,不僅是不同的學術思想,也包含多樣的政治主張,這樣學生可以「比較而選擇」。將此作為大學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基於對傳統中國思想缺陷的思考,希望能改造傳統中國思想界趨向於「定於一尊」的思維方式,強調「兼容並包」。

(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委任狀)

其實,真的要「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並非易事。既須對抗社會的壓力,又要建立內部的秩序,「眾聲喧嘩」而又「有條不紊」,方才是大學的理想狀態。不只是組織結構上的東西兼容、新舊並包、少長咸集,更重要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的積極性,以達其自由思考、專深研究之目的。這裡,大學校長的學識與興趣,起重要的作用。能容納異己,固然是一種美德,但也不能一味「 兼容」,那大學將成為「 雜貨鋪」,蔡元培難能可貴之處在於能夠準確判斷不同思想學說的價值,並選擇或聽其自然、 或適當支持、 或大力提倡的發展戰略,想想蔡元培招聘陳獨秀、胡適、周作人、劉半農等人,以及辦雜誌、組社團、改課程、倡美育等活動,可見蔡元培還是比較多地向新學領域傾斜的。

(1982年10月15日,蔡元培銅像在北大未名湖畔落成)

談論蔡元培的成功,其實,還有一點不能忽視,那便是時代的需求。蔡元培當北大校長的十年(1917-1927),恰好是民國根基尚未穩固,處此新舊轉化之際,沒有不可逾越的邊界,也沒有不可挑戰的權威,是嘗試各種新制度的最佳時刻,因此蔡元培得以大展宏圖,不止開啟了五四新文化的大潮,而且為中國帶來了「兼容並包」的大學理念。


蔡元培,字鶴卿,又字仲申。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

作為為我國近代的教育大師,他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的辦學理念,奠定了北大自由的學術氛圍。奈何與先生隔了一條跨不過的時間長河,如果可以感受先生一節課,實在是人生之大幸啊!如今,只能從他遺世的隻言片語和故事之中,去感受大師的課堂了。

先生講課方式有趣,知識講解非常注重引導啟發,在一次課上,他給北大學子們講如何學習的知識的時候,沒有說:你們上課要記好筆記,課下要好好背,好好複習巴拉巴拉的訓導。而是娓娓的給同學們講了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呂洞賓,「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他就是「八仙」中的一個,有一天啊,這個呂洞賓在路上遇到了一個窮人,這人衣衫破爛,面容憔悴。 大仙對這個慘兮兮的人產生了慈悲之心,想給他一些施捨,神仙就是神仙,獻出愛心的方式都和我們這些凡人不一樣。只見他用手指輕輕點了點旁邊一塊不大不小的石頭,一道白光乍起,一晃眼那塊石頭竟然變成了一坨金燦燦的金子。大仙一口仙氣,輕輕托起金子,拿到了窮人面前,說要送給他。 但是,窮人卻沒有接,大家要在心裡驚呼了:怎麼回事!石頭變成的金子欸,個頭應該不會太小吧,他是不是傻!別著急,讓我們聽聽這位窮人是怎麼回答的,大仙問這個窮人:「你為什麼不要啊?」,窮人看著大仙微笑著吐了一句:「我更想要你的手指頭。」呂大仙在原地愣了三秒鐘,感嘆道:interesting!這個窮小子不一般吶!

故事講完,蔡先生就讓同學們去思考,一陣七嘴八舌的討論後,他說:從做人角度看,我們不能夠太貪心,但是從求學角度看.我們卻應該學學那個窮人。 學無止境,一個人在知識上越貪心越有求知慾,也就越容易學有所成。所以,學習不能只滿足於得到一塊「金子」,而應該時刻想要得到點石成金的「手指頭」。

咱們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話主要是講給做老師和家長們聽的,意思是:給別人一條魚,不如叫別人撈魚,這樣他自己就可以天天撈魚吃了。這句話改一個字,就適用大家了:「得人以魚,不如得人以漁」,從別人那兒拿一條魚,不如從別人那兒學到捕魚的方法,這樣你也許就可以白手起家開漁場了!

這一番講解太精彩!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大校長之後,一方面希望學生們都有一顆「要手指頭」的心,另一方面則不拘一格地選拔各路人才,來充實北大的教師隊伍,為學生們提供越來越多的在知識上可以「點石成金」的「手指頭」。 王國維、黃侃、魯迅、胡適、錢玄同、徐悲鴻、梁漱溟、劉半農、辜鴻銘……這一個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這一位位都可被稱為民國大師的人物,都是蔡元培邀請他們進入北大教書的。 從慧眼識人角度講,他絕對堪稱一代認得大師的大師。

韓愈曾說過:「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相較於千里馬,一位合格的伯樂似乎更加難得。 蔡元培在執掌北大之後,廣泛網羅人才,而且能做到不拘一格,甚至對一些人可以稱得上是大膽啟用,這些不是隨便一個人能夠做到的,這需要智慧,需要眼力,需要氣度,需要風範。


感謝邀請。我記得,蔡元培最著名的教育思想或者說教育理念就是五育並舉,亦即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世界觀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感教育不可偏廢。這些理念,到現在我們還做不到,特別是中小學教育,唯分是舉,簡直就是填鴨教育、題海鍛煉,學生苦不堪言,一點幸福感和快樂感也沒有。

蔡元培還有一個理念就是教授治校,充分發揮了教授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各種思想交匯交融,各種方法試用適用,值得我們借鑒。


感謝邀請(?′ω`?)。看到這個問題之前,曾拜讀過他的一些作品,但對其卻並不了解,不曾深入了解過他的。

壹 蔡元培(資料記載)

蔡元培是一代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生於1868年,卒於1940年。原籍浙江。曾開啟北大「學術」與「自由」之風。

貳 蔡元培的教育理念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不但再次查閱了蔡元培的生平,又把曾經收藏的一本書翻出來看了下目錄。

蔡元培對於中國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教育理念貫穿其中,一是對於學生道德培養(五育):世界觀、美育等的教育培養;二是對大學教育管理的制定和全方面發展。

蔡元培的教學理念的基本特徵就是民主和科學,目的是把大學辦成高水平的教學科研中心。

我所能理解的大概只有這麼多了,查閱資料很多,但是回答只能以自己的水平來。


謝邀請!

認真查了資料,簡要總結為:他擔任北大校長後,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重視完整人格、自由精神和服務社會的實用性。


推薦閱讀:

美育與人生。▎蔡元培
為什麼開學的日子選在9月1號?

TAG:蔡元培 | 教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