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的詩壇有抄襲或代筆現象嗎?


謝邀。

抄襲年年年有,古代特別多。

現在信息這麼發達抄襲現象還屢禁不止,古代更不要提了,可能被人抄襲了都不知道。更要命的是,文學作品在古代的地位比今天要高,那就是文人的飯碗,對仕途影響很大的,有利益在其中,更是有人不擇手段了。

小謝也曾經被人抄襲過,一字不動的複製粘貼,甚至還有人把我的號直接在其他網站上註冊,和我一毛一樣的名字,一毛一樣的簡介,我那個絕望啊。

作品是作者的心血,看著自己嘔心瀝血的東西冠上別人的名字,那種痛苦無異於老婆被強姦,你還站在一邊無能為力。

1、詩壇最惡性的抄襲事件。

我覺得當時要是有大唐都市報的話,估計會出一個專欄:

一句詩導致甥舅反目,接下來的一幕讓我驚呆了!

天啦嚕,舅舅殺外甥的原因居然是因為這個!

當朝大臣宋之問殺害外甥真相,震驚了十三億大唐人民!

舅舅居然因為一句詩殺了外甥,我打死也不信!

其實事件很簡單,劉希夷寫了句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唐才子傳》這樣寫的:舅宋之問苦愛後一聯,知其未傳於人,懇求之,許而竟不與。之問怒其誑己,使奴以土囊壓殺於別舍,時未及三十,人悉憐之。

意思是:舅舅宋之問很喜歡那句詩,知道外甥還沒發表,就問人家要版權。劉希夷剛開始答應了,但是就是不給他。宋之問操了,麻蛋敢騙老子,玩我是吧?然後叫小弟用裝土的麻袋把劉希夷壓死了,後世壓麻袋壓脈帶雅蠛蝶就是這麼來的。

此事存疑,《舊唐書》說劉希夷「志行不修,為奸人所殺」。說劉希夷品行不好,被人害死了。反正是害死了,誰也不知道是怎麼死的。但害死他的是奸人無疑。

宋之問人品就很成問題,喜歡抱大腿,拍馬屁,背後捅刀子、告密為自己求仕途,人的名樹的影,因詩殺人這件事能摜到他身上和他自己一定有關係。

2、原作者助長抄襲風氣。

《文典》、《唐詩紀事》有這麼件事:

李播典蘄州刺史。有李生攜詩謁之。播曰:「此吾未第時所作也。」李曰:「前於京師書肆百錢得此,游江淮間二十餘年矣。欲幸見惠。」播遂與之,因問何往,曰:「江陵謁表親盧尚書。」播曰:「盧是某表親。」李慚悚,然曰:「誠若君之言,與盧尚書為表親,還幸一時乞取與吾。」再拜而去。

就是說:有個姓李的書生,拿著自己的詩去拜見刺史李播。李播一看,心裡一萬頭草泥馬狂奔而過,這尼瑪是你的詩?這是勞資沒考科舉之前寫的!李書生很坦白,對,這是我從前花RMB在新華書店買的,我拿著這些詩在江淮招搖撞騙二十多年了,你說咋地吧,不行你就賣給我!

李播也不知道咋想的,就給他了,又問他,你要到哪去?李書生大言不慚,哼哼哼,我要去江陵見我家親戚盧尚書去!盧尚書你知道不?

李播心裡兩萬頭草泥馬狂奔而過,那尼瑪是你表親?那是我老表!

這個李書生居然不好意思了,然後飆了一句讓人吐血不止的話:哎呀,你說的這事啊,盧尚書既然是你老表,不如給個痛快話,這老表也歸我了!

世上有這麼不要臉的人嗎?有!真有!

這個事告訴我們,身為作者必須要有版權意識,不然有些人蹬鼻子上臉,越發張狂!

3、生吞活剝,就是不要臉你能拿我怎麼樣?

《大唐新語》、《唐詩紀事》記錄了一個叫張懷慶的人,喜歡抄襲,還喜歡抄襲名人作品。

李義府曾寫了一首五言詩,原文是:「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

張懷慶這個人是個人才,他在每句的前頭加上兩個字,變成一首七言詩:「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性裁雲作舞衣。照鏡自憐回雪影,來時好取洛川歸。」

有人譏諷他這種手段是:「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生吞活剝這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

實話說我很佩服他,王昌齡是著名詩人就不說了,李義府和郭正一都是官至宰相的人,這貨居然也敢抄····

自己不要臉,就沒人再能讓他羞愧了。

每次說抄襲,都說的我後背發涼。我實在不明白,是誰給你的勇氣,讓你明目張胆的抄襲呢?梁靜茹嗎?

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像上面那些人,被罵了千年萬年,可能還要繼續罵下去,即便如此也是值得的嗎?在這個說話都不用負責任的年代裡,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重自身。

我曾經對那些抄襲者說過一句話,今天依然放在這裡:祝我文思如海,願君取之不竭。

--------------丸-------------

文:祁門小謝


謝友邀了,關於古時候詩壇也有抄襲或代筆這個提問,問得很好!古時候不僅在詩壇上有抄襲和代筆的現象存在,而且更有甚者,因仰慕和嫉妒他人才華,想將他人之佳句竊為已有,因而買兇殺人,弄得遺臭萬年的也大有人在呵。唐代著名青年詩人劉希夷因寫了一首《代白頭吟》的好詩,其中有兩句寫得特別爆眼,可稱得上噲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而就是因為這兩句千古稱謄不已的詩句,卻惹來殺身之禍,弄得人英年早逝,讓人扼腕嘆息不已。就是這兩句漂亮的詩呵,竟被自已的親老舅宋之問,這個嗜詩如命又赫赫有名的大文豪看上了,愛不釋手,便明目張胆的,要劉希夷這個小侄兒把這兩句詩讓給他,竊為已有,以得雅樂之賞。劉希夷卻打死都不幹,於是宋之問便買兇殺人,搶了侄兒的詩稿,佔為已有不說,還十分殘忍的殺害了自已的親侄兒劉希夷這個天才詩人,並把這兩句詩鑲嵌進了自己《有所思》一詩之中,大獲詩壇贊謄。直到他日東窗事發,人們才知道這麼件悲戚不堪的千古軼事,唉,文人無恥到了這種地步,真是古代詩壇上莫大的恥辱與不幸,痛楚和悲哀呵。劉希夷這首詩的藝術風格和藝術語境,對後世影響甚深。明人唐伯虎和清人曹雪芹等人更是深受影響其一生,從他們二人的某些經典歌詩作品中完全可以看到這一點,甚至有些作品可以稱作是模仿之作。不過他們抄襲的是意,仿的是形而已。古人謂寫詩有三偷之境:一曰偷字,二曰偷句,三曰偷意。古往今來,大凡詩壇新手對這寫詩摹詩的三偷的理解是不喻自明的事兒。詩壇如此,畫壇如此,所有藝木門類應該都是如此的,偷經才能學藝,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劉希夷《代白頭吟》原詩是這樣寫的: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滄海。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祿池台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一朝卧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雀鳥悲。


自古以來,抄襲就是人品道德問題!不要太多!

奇葩也不要太多!

比如

東漢有個官員新官上任,但是肚子里沒半點墨水,奏記都不會寫,只能找人代筆。但是可能太被人嫌棄了,別人都拒絕了他。有個人就跟他說:那個誰,梁國的葛龔寫的奏記特別好,要不你就抄一份算了,這個小哥哥就特別實誠的抄了一份完完整整,連名帶姓的奏記,好嘛,結果被上司撤職了。(這件事告訴我們抄作業一定要改名字)

西晉的時候盛行玄學,就和現在的成功學一樣流行,靠註解《莊子》名利雙收的人不少。不過公認是向秀他的版本最好,但是向秀死的早,有一個兒子,年紀又很小,他註解的版本就沒流傳開,「大師」郭象於是偷了向秀的版本,成為了玄學大師。一直到後來向秀的版本流傳開來,才被揭穿。

南朝宋代郗紹寫了《晉中興書》,寫書的時候就很喜歡分享給好基友何法盛看,小何不知道怎麼想的,對郗紹說你這麼牛逼了,不如把這個作品冠我的名字吧!郗紹是個正常人所以拒絕了,結果小何很牛逼,直接偷了書拿走了,署名自己發表。


能在詩壇有一席之地的,都是有一定聲望的文人。文人愛惜自己的羽毛甚過於性命。如果寫得不好,他會燒掉,撕掉,但不會讓別人代筆,哪怕是因為手有不便,請人代筆,也是自己口述,別人代勞。

當然,在普通生活中,是有代筆的,最明顯的就是催妝詩,當然詩會中提前也可以找個才子代為潤色一下,有一出著名的京劇《詩文會》,裡面就是很狗血的劇情,一個紈絝子弟請學子寫詩,然後去泡妞。

這種事情是有的,但不列在詩壇當中。

詩壇?在我的印象中,是沒有!因為代價太大了,大到一輩子抬不起頭來。

但是,借鑒之風,在詩壇尤其是宋朝以後,是一種流行創作方式

後人稱之為「偷」!


抄襲自古有之。被抄襲最多的應是李商隱的。南宋末周密曾有記載,說,有人曾編出一段戲(類似現代的諷刺小品)一個以李為原型的白髮老者被人撕扯地衣衫襤。說好聽了,是對前人的藝術拓,說不好聽,。蹲在已經風乾的屎,咬著牙硬說是自己拉的。更有甚者,為了把一首詩據為己有,競然把自己的親外甥殺了。這就是宋之問這個牲口辦的事兒。

以上那些都是遠古舊事,不提也。最近幾年我看《當代》,發現有人抄襲了一個美國作家的作品,《漂洎的愛》。

說實話,我非常喜歡高品位的純文學刊物,可當我看見把抄襲來小說發在那麼高雅的刊物上,就如同金玉盤裡趴看特大號綠豆蠅—太噁心了。


推薦閱讀:

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的最強颱風,你了解多少呢?
萬曆朝下場最慘的大臣死後十多口家人被活活餓死 還差點掘墳辱屍
又來了十個的小姿勢!!
吃瓜群眾,必備常識!
大明朝的哈密——鬧劇or悲劇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