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重是怎麼回事?


10人9濕,寒濕纏身,百病生

怎樣判斷自己身體有濕氣

1、頭髮愛出油

2、面部油亮

3、睡覺留口水(濕氣飽和自行流出)

4、排便粘稠(不易衝掉)且多便。

5、小肚子大

6、耳內濕(耳禪濕 )

7、陰部潮濕

8、小腿腫脹。

食療怎麼去除濕氣?

薏米金錢柳茶:

做法:薏米15g,金錢柳15g,加清水煎煮飲用,(金錢柳嫩葉煮到熟透,加入薏仁,薏仁提前炒熟磨成粉藥效更好)

一天2~3次即可,口感清醒微甜,口感醇厚。嫌熬煮麻煩的還可泡袋泡茶,相當衛生方便,一次一茶包即可。

詳細介紹

薏仁:利濕健脾;舒筋除痹;清熱排膿。主水腫;腳氣;小便淋瀝;濕溫病;泄瀉帶下;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肺癰;腸癰;扁平疣。

金錢柳:而金錢柳被譽為醫學界的第三棵樹,含豐富的Ni、Cr、V、Se等元素,有效促進脂蛋白使得它不沉積在血管壁上,還能促進已沉積在血管壁上的極低密度脂蛋白溶解,使血流通暢,促進多餘的垃圾及時排出體外。

不僅可以祛濕,青錢柳薏仁茶尤其適合肝腎兩虛型導致的肥胖。


我感覺濕氣重肯定和自己的生活習慣有關,第一飲食較重口味!第二居住環境!第三不愛運動!第四嗜煙酒等壞習慣!祛濕,要逐漸調理,原循序漸進。不會一下子就好。

體內有濕氣是疾病的根源,所以想要健康,必須去除體內的濕氣。平常多注意也是非常輕鬆能夠發現自己體內是否有濕氣的。

3個狀態提醒你是體內濕氣重的前兆

1、起床的狀態

每天早上起床時還覺得很困,打不起精神,懶得動彈,說明體內的濕氣很重。

2、舌苔的狀態

舌頭是可以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正常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髮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

3、大便的形態

現在的人運動量少,毒氣不容易排除體外,造成濕氣內積,常見的有大便不成型,是因為長期濕氣的積累傷害到脾胃。

當你發現自己有濕熱體質癥狀的時候,在祛濕方面有經驗的醫生建議可以喝怡清茶,調理濕熱體質,對祛濕效果也是非常有效地,同時也要注意多運動,在生活習慣上尤其要注意,防止加重濕熱。

這4種方法對祛濕效果特別棒

1、越懶越要運動

不愛運動,體內積累的濕氣就越多,加上飲食方面的不規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加重,引發一系列的病症。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2、預防4個加重濕氣的壞習慣

(1)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

(2)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

(3)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和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

(4)空氣不流通,喜歡黑暗潮濕的地方。

3、薏米紅豆

我們都知道薏米、紅豆對祛濕的作用非常好,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等功效;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

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後食用,可以利尿、除濕,甚至還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

4、調料蔥、姜、蒜

妙用蔥、姜、蒜,姜驅寒、蒜排毒、蔥清熱祛痰,都是做湯非常出味道的調料,我們可以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將體內的濕氣散出體外。


自然界中氣候因素之一。《素問·天元紀大論》:"太陰之上,濕氣主之。"濕邪。《靈樞·水脹》:"此皆嘗有傷於濕氣。"濕性粘滯重濁,易傷陽氣。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 中,中醫最怕濕邪。

【導致濕氣重原因】

1、穿得少

「只要美麗,寧願凍人」的做法,很容易讓濕邪侵入身體,特別是在秋冬季。全身都要注意保暖,洗澡水別太涼,洗頭後要及時吹乾。

2、飲食不當

飲食不當也會加重體內濕氣,比如一些朋友喜歡吃油膩的食物或者其它口味比較重的食物,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這就會加重腸胃負擔,從而導致大量的濕氣滯留在體內。

3、內分泌失調

內分泌失調的人,也容易產生濕氣,因為內分泌失調會影響人體的代謝水平,從而將毒素和濕氣滯留在體內,從而加重體內的濕氣。所以,內分泌失調的人要及時調理自己的內分泌,這樣才能遠離濕氣。

4、喝大酒

這是加重「濕毒」的關鍵因素,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因此酒精盡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澆愁。

【如何判斷是否濕氣重?】

【黃】

臉和手微微發黃——脾虛

臉和手呈蠟黃色——內濕

【油】

面部容易出油,頭髮黏黏膩膩。

【沉】

雙腿發沉,像灌了鉛。

頭蒙蒙的,像裹了一條濕毛巾。

這三項,如果出現一項,代表濕氣已經存在了,三項都有,濕氣就比較重了

除此以外,還有1個直觀的現象可以幫你判斷濕氣是否嚴重。

檢查水腫,用力按脛骨

按腿的內側脛骨面,三四秒鐘。這個骨頭面上沒有肉,所以摁起來不應該有坑,但是我們會發現,很多阿姨一摁一個坑,這就是水腫的表現,一般有這個問題的人,在脫襪子的時候,襪子印也特別明顯。

【如何祛濕氣?】

中醫認為,濕氣應屬於慢性病,它不是一下子爆發致命,往往會慢慢地摧殘這人的身體,尤其是女人,更要注意,祛濕要找對方法,對症下藥,持之以恆,就能事半功倍。

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別讓濕氣有可乘之機:

1、喝祛濕茶

自製祛濕茶——蒲公英淡竹葉茶

  • 材料:蒲公英根0.7g、赤小豆1.7g、薏仁0.7g、淡竹葉0.2g、馬齒莧0.1g、槐米0.1g、芡實0.3g、綠茶0.2g

  • 做法:

1、野生蒲公英根洗凈,切段,烘炒製成茶,備用;

2、赤小豆、薏仁,炒熟,備用;

3、淡竹葉洗凈,炒製成茶,備用;

4、馬齒莧,洗凈晒乾,備用;

5、槐米、綠茶、炒製成茶,備用;

6、按照配方取材料,全部碾碎,做成茶包即可。

此方由經典祛濕方紅豆薏仁改良而成,加入其它幾味中草藥,即健脾,又祛濕,效果升級加倍!

蒲公英全草無毒皆可入葯,味甘、微苦、入肝膽經。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等功效,用其來祛濕是最為適宜的,《本草綱目》中說:「蒲公英解食毒,散滯氣,化熱毒,消惡腫、結核。」蒲公英可瀉火除濕,可以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淡竹葉其性味甘淡,能清心、利尿、祛煩躁,解渴消暑,解毒利尿,對於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口腔炎等有良好的療效,並具有顯著的免疫增強作用,能提高人體對不良環境和疾病的抵抗力,多用於涼茶飲。

馬齒莧味甘酸,入心、肝、脾、大腸經。清熱解毒,利水去濕,散血消腫,除塵殺菌,消炎止痛,止渴、利尿作用。槐米:槐花未開放時採收其花蕾,稱為「槐米」,性微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止血。《醫林纂要》:泄肺逆,瀉心火,清肝火,堅腎水。

2、泡腳祛濕

泡腳是一件很好的事兒,不僅有助於身體血液流通循環,還可以提高睡眠。由於腳部位穴位較多,很多小病就是從腳底進入的,但是也有很多病痛從腳底排出的。巧用泡腳,對祛濕體內的濕氣有很大的幫助。

水中放入適量的白醋,可以治腳臭,祛除腳臭、 治腳氣,促進血液循環、祛除風濕。水中放些生薑、陳皮、薄荷,可以治脾胃虛,暖脾胃,祛濕邪。


中醫指濕疹、手疹、腳癬等症。

又稱肥氣或富氣。其成分主要是甲烷和乙烷,但含相當數量的液態重烴。濕氣相對密度大於1.6(空氣=1),具煤油味,燃燒時呈黃色火焰,遇水有油膜,在普通高壓下,1m3天然氣可得100g或更多的汽油蒸氣。濕氣與油藏有密切關係。常是油藏中的氣頂氣或溶解氣。

六淫之一。《素問·天元紀大論》:「太陰之上,濕氣主之。」濕氣,為長夏的主氣。濕屬陰邪,性質重濁而黏膩,能阻滯氣的活動,影響脾的運化。外感濕邪,常見體重腰酸,四肢睏倦,關節肌肉疼痛,痛處不移。濕濁內阻腸胃,常見胃納不佳,胸悶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②水濕停滯的病證。

濕氣重的幾大常見表現關節

如果體內濕邪已經侵蝕到關節,關節則會出現一定的病症,部分氣血運行不暢,會有四肢關節酸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表現。

頭部

當濕氣侵蝕時,頭部是首先出現反應的部位,可呈現頭昏沉重,像裹著一塊布,身體困重,四肢沉重,渾身不舒適,似乎身上附著重物。此外,還會有發熱、微微怕冷怕風、流清鼻涕等表濕證。

舌苔

舌苔厚膩是濕病的經典表現,它常在機體還沒有表現出突出病態時就有所表現。看舌苔,以清晨剛起床時最為準確。

大便

長期便溏,體內定是有濕氣侵蝕。如果大便不成形、有黏性這也是有濕氣的表現。

消化

濕邪困擾脾臟,危害其正常運化效果,會表現出胸悶、腹脹、食慾欠佳、飯量下降等。如因脾虛運化不利而致使「內濕」時,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氣虛、濕困的表現。

如何化解濕氣飲食化解濕氣

酒、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食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過食,如生菜沙拉、大白菜、苦瓜等,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降低其寒涼性。

祛除體內濕氣

薏米紅豆粥是佳品,既能當茶喝,又能當飯吃。薏米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紅豆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在熬薏米紅豆粥時,不要加大米進去。因為大米性濕黏稠,紅豆和薏米是去濕的,湯很清。中醫恰恰是利用了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濕除掉。

此外,熱辣辣的薑汁能發汗,最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濕氣,預防感冒;苦溫的中藥乾薑,也如同慢火,緩緩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

食療防濕品還有:高粱、玉米、扁豆、水芹、洋蔥、冬瓜、馬齒莧、鯽魚、鮑魚、田螺等。這些除濕食物,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濕、利水滲濕、清熱利濕、通便解毒、滋陰柔肝的功效。

加強運動

少動、飲食不節制及壓力大,可造成濕留體內。運動可以緩解壓力、增強身體器官功能,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試試慢跑、快走、游泳、瑜伽、太極等健身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用藥去濕

運用芳香、發汗及苦溫藥材也可去濕。如用植物香氣來對抗感染病,或在端午時節,家家戶戶門口掛把佩蘭、石菖及艾葉,取下後用來沐浴,也可消毒殺菌。

避免潮濕的環境

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尤其是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如不要直接睡地板,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水分攝取要適量等。


濕氣重有內濕和外濕之分。自然界的六氣太過時不適合人體正常的適應即為六邪。而此處的外濕即為自然界濕氣太勝侵襲人體,由於濕為陰邪易襲陽位其性重濁,所以感受濕邪時會有頭痛如裹困重等感覺,又因其重濁粘膩往往伴有肢體困重麻木的感覺。

另外脾喜燥惡濕,易被濕邪所困出現脾虛生內濕的癥狀:肌肉酸痛倦怠乏力,納呆食少,便溏完谷不化,口中粘膩等。觀其舌苔厚膩,察其脈象濡臨床間夾其他徵象,都表現出濕氣重的癥狀體征。

體內藏有濕氣起初並不會像傷風感冒那麼癥狀明顯,所以也常常受人忽視,可濕氣不除,一年後的你就會大不一樣了。

一級濕毒:在表皮

癥狀:皮膚騷癢,長濕疹,頭臉油膩、長痘。

二級濕毒:在肌肉

癥狀:酸,困,累,乏,如肩頸肥厚,酸困,腰酸,乏力。

三級濕毒:在骨骼,即是骨寒濕,俗稱風濕。

癥狀:肩周炎,肩痛,頸椎勞損,腰痛,風濕關節炎,變天關節就痛。

四級濕毒:在臟腑(子宮、卵巢、脾胃、肺)

癥狀:脾胃虛弱,便秘,多痰,婦科炎症。

五級濕毒:在身上(腫瘤)切了又長,長了又切。

中醫認為,「濕氣」是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濕氣不除, 睡再久也睡不夠,而且會引發各種疾病。

體內有濕氣的11種表現

1.頭髮愛出油、面部油亮。

2.睡覺留口水、口臭、腳臭、身體有異味。

3.渾身無力,常感到疲倦,精力不集中。

4.睡覺打呼嚕,痰多,咳嗽。

5.大便稀黏腥臭,粘稠(不易衝掉)。

6.感到累,連說話都懶得說,沒勁兒。

7.眼袋下垂,肥胖,減肥後反彈。

8.臉色蒼白,原本紅潤的臉頰不見了。

9.小肚子大(常有脹氣),身體浮腫。

10.耳內濕(耳禪濕)毛髮粗糙,易脫落。

11.舌頭邊緣有鋸齒,俗稱「裙邊舌」。

常言說十女九濕,女人特殊的生理條件決定了比男人更易招惹一身濕氣,而且女人濕氣重還會帶來4大病症!

1、月經病

濕氣重會導致女性在經期前後肢體疲倦、疼痛,頭暈沉笨重或者低燒難退。嚴重的還會出現經行不暢或經前腹瀉,月經量少,痛經,經閉,甚至還可能導致不孕症。

2、帶下病

下的量、色、質、味發生異常,或伴全身、局部癥狀者,稱為「帶下病」。主要見於陰道炎、子宮頸炎、盆腔炎、卵巢早衰、閉經、不孕、婦科腫瘤等疾病引起的帶下增多或減少。內外濕相合,濕困脾土致使脾虛運化失職,水濕泛濫導致代謝量多。

3、妊娠病

指發生在懷孕期間,與懷孕相關的病。妊娠病威脅准媽媽和胎兒兩人的健康,可妨礙胎兒的正常發育,甚至造成墮胎、小產,因此必須注意平時預防和發病後的調治。

4、產後病

產後病也叫月子病」,產後的婦人「多虛多瘀」,氣血雙虧,脾胃不足,最易濕邪相犯而致產後吐瀉,水腫,惡露不行,肢體酸疼。

女人日常如何祛濕?

都說女人是水做的,很多女人也非常注重補水,那麼就在飲水上做些改變吧。用蒲公英根1g、薏苡仁1g、赤小豆0.7g、馬齒莧0.5g、芡實0.2、綠茶0.2、淡竹葉0.2、槐花0.2製成蒲公英薏苡仁茶每天飲用就可以達到全面祛濕的目的了!

蒲公英是利尿除濕、清熱解毒、祛火消炎的佳品,不僅可以幫助祛濕,還可以幫助預防一些如尿路感染等隱疾,同時對女性乳腺增生、乳腺炎的防治有幫助。

薏苡仁、赤小豆都是在除濕界也是小有名氣的,相信很多人都嘗試過紅豆薏米,這個方子絕對比紅豆薏米更有用。

馬齒莧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野菜,很多農村人拿它來餵豬,真是暴殄天物,馬齒莧的藥用價值完全不亞於蒲公英,利尿消炎效果很好,同時還有鎮痛消腫的作用。

芡實味甘澀、性平,中醫養生學認為,芡實抗衰延年,補中益氣,健脾止瀉,固腎益精,除濕。綠茶、淡竹葉的清新使它喝起來更加清新爽口,而槐花可綜合涼性,使其更適宜普遍使用。


身體濕氣重的6個表現:

 頭部。當時期首先侵蝕的時候,頭部是首先會反應出來的部位,當濕邪最初侵襲身體時,可呈現頭昏沉重地,像裹著一塊布;身體困重,四肢沉重,渾身不舒適,似乎身上附著重物。此外,還會有發熱、微微怕冷怕風,流清鼻涕等表濕證,除濕氣


濕氣是外濕氣入侵體內以及體內多餘水分無法排除造成的。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大多數濕氣重的人往往不只是單純的濕邪存在,因此在機體調理方面一定要搞清楚具體的類型。

濕氣一般是由外濕氣入侵體內產生內濕氣,如經常淋雨、穿濕衣服、太冷衣服穿的少等等;同時飲食不當也可能產生內濕氣,比如夏天吃冰棍傷了脾臟,影響體內水分的排出,多餘的水分停滯在體內就形成了濕氣。濕氣重時可出現頭髮昏,打不起精神,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等情況,如廁時看大便,濕氣重的人大便會粘在馬桶上,沖好久才能沖乾淨。濕氣中的人通過觀察舌苔也是很明顯的,一般會出現白厚的舌苔。

去除濕氣可通過食物調理,紅豆薏米煮成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補心。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祛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紅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也不給脾胃造成任何負擔。通過食物調理如果還是不能奏效那就需要看看中醫,吃些利濕的中藥了。常用的中成藥有健脾利濕的參苓白朮散、人蔘健脾丸等,清熱利濕的中成藥有二妙丸、龍膽瀉肝丸等。

點擊頁面下方【了解更多】可查看更多醫師解答或免費向醫師提問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查看官方網站 國內知名健康媒體,提供專業的健康科普內容


5個壞習慣招來濕氣

1、睡不夠

從中醫角度看,脾虛型體質的人更加容易出現睡眠障礙,而「脾為濕土,喜燥惡濕」,脾虛與體內生濕是互為因果的關係。

建議大家養成不熬夜的習慣,睡前喝一杯熱牛奶或者泡泡腳,有助於改善睡眠。

2、重口味

很多人喜歡吃「重口味」的食物,而這種油膩、過咸、過甜的食物吃太多容易造成身體濕氣鬱積,影響腸胃功能。

3、愛吃涼

中醫認為,過食生冷食物或者涼性蔬果,容易導致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為外邪侵入創造機會。因此大家要注意不可過量食用,烹調時最好加入姜、蔥、花椒等來中和食材的寒涼性質。

4、好喝酒

這是加重體內濕毒的關鍵因素,中醫認為「酒助濕邪」,因此酒精一定要少碰,更不能無節制地喝酒。

5、少運動

不愛運動的人常常會出現四肢沉重、全身乏力等濕氣重的表現。越是不愛運動,體內蓄積的濕氣越排不出去,慢慢地疾病就會找上門。

要養成適當運動的習慣,如快走、跑步、游泳等,能夠促進身體器官的協調運作,加速排濕。

39健康網 查看官方網站 專業健康網站,提供有趣易懂的健康科普


濕氣其實是中醫上的一種說法,事實上,生活中的每個人,其機體內或多或少都會有濕氣情況的存在,有些人之所以會發生濕氣重的情況,是由於外濕氣入侵其體內,導致其體內存在有多餘的水分無法較好排除,最終造成的。具體來講,濕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中醫上認為,濕如果與寒在一起則稱為寒濕,而與熱在一起則是濕熱。大多數濕氣重的人,其機體往往不單單存在有一種濕邪,因此患者們在進行機體的調理時,一定要注意搞清楚具體的疾病類型。

一般來講,如果機體的脾臟受損,此時就會影響到患者體內水分的排出,使得多餘的水分停滯在患者體內,而形成濕氣。如果人們仔細觀察,那麼往往不難發現,濕氣重的人,其舌苔往往也具有較為明顯的癥狀,一般患者會出現有白厚的舌苔。

中醫上認為,如果機體過食生冷的食物或者涼性蔬果,此時都很容易導致其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停滯,最終出現濕氣中的情況。因而大家在生活中,要注意不可過量食用涼性食物,以免加重了體內的濕毒。

根據研究發現,少運動的人,還更加容易出現有四肢沉重和全身乏力等濕氣重的表現,因而要想防止濕氣重情況的發生,患者們還應當要結合自身實際,多多進行運動鍛煉才是。

指導專家:陳寶財,醫學碩士,主治醫師,滄州市人民醫院國醫館。

擅長:在腫瘤中醫治療、臨床常見內科、婦科等疾病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自己的診療特色。

覺得本文有用,歡迎點贊或推薦給朋友,並關注【醫聯媒體】。


推薦閱讀:

秋天吃紅薯, 抗癌又養生! 但有4個禁忌不能忘
這些養生謠言 你被哪條坑過
運動+愛,讓你陽氣十足
一個吃雞類型的遊戲,卻能讓你成為養生大佬|小南開黑
有覺知,有養生,說的是正骨聽起來卻像是武俠小說

TAG:健康 | 養生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