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供血不足的癥狀有哪些?
腦供血不足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
我們的大腦主要由兩條大動脈供血,一條是頸動脈,一條是椎動脈,前者供應大腦前三分之二區域,後者供應大腦後三分之一區域和小腦的血供。頸動脈和椎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癥狀略有不同。
腦供血不足最常見的癥狀就是白天頭暈、頭痛,精神困頓,晚上失眠,多夢。
如果是頸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頭暈,往往是感覺頭暈暈沉沉,無精打采。嚴重者還會出現雙眼發黑,暈倒的情況。
而椎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多為眩暈,表現為感到周圍物體在旋轉,嚴重者可以出現嘔吐,站立不穩跌倒等癥狀。
嚴重的腦供血不足還可以出現一過性的腦缺血發張。比如突然說不了話,突然一側肢體無法活動,一側肢體感覺麻木,就像腦中風一樣的癥狀,但是通常在幾分鐘或者幾小時後恢復。這是腦中風的先兆,提示患者的大腦已經嚴重供血不足了,再嚴重點就梗塞了。
另外,耳鳴也是一個重要的提示癥狀
引起腦供血供氧不足的原因有很多:
1.貧血。這是引起腦供血供氧不足的一個原因。患者除了上述表現以外,還可能有面色蒼白,指甲無血色。活動一下下就喘不上氣
2.頸椎病:頸椎病可以導致椎動脈受壓,供血減少引發上述癥狀。同時還有脖子疼痛,手腳發麻這些癥狀
3.高血脂、高血壓等引起的頸動脈斑塊。
4.低血壓:尤其是在從下蹲或平躺姿勢變為站立姿勢時容易出現頭暈,雙眼發黑等
如果有上述癥狀,建議及時至醫院行相關檢查,防範於未然
一旦腦部有疾病發生,就會影響血管和大腦的血液供應。如果發生阻塞、畸形或出血,導致腦細胞不能獲得足夠的氧氣,則可能導致腦損傷。
腦供血不足的類型腦血管疾病的一些常見形式是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有時稱為小中風和蛛網膜下腔出血。
當供應血液的血管被血凝塊或斑塊阻塞時,會發生缺血性中風。凝塊或血栓可能在已經很窄的動脈中形成。當缺乏血液供應導致腦細胞死亡時,就會發生中風。
當一部分大腦中的血管變弱並爆裂時,就會發生出血性中風,導致血液滲入大腦。這會對腦組織造成壓力,導致組織損傷。出血還可能導致大腦其他部位的血液供應減少。
動脈瘤或蛛網膜下腔出血可由腦血管畸形引起。如果血管破裂,隨後的血液流動會損害腦細胞。
圖註:由血管畸形引起的動脈瘤可導致腦血管發作。
當凝塊從身體的其他部位脫落並向大腦移動以阻塞較小的動脈時,就會發生栓塞。這可能會導致栓塞性中風。這在患有心律失常的人中更常見,例如心房顫動。
頸動脈內膜撕裂可導致40歲以下人群缺血性中風。撕裂使血液在頸動脈各層之間流動,使動脈變窄,並減少流向大腦的血液。
原因
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有多種原因。
如果大腦中的血管損傷導致腦血管疾病發作,那麼大腦的血液供應將變得很少或沒有。沒有血液意味著沒有氧氣,沒有氧氣,腦細胞就會開始死亡。腦損傷是不可逆轉的,需要最緊急的幫助!
動脈粥樣硬化也是一種腦血管疾病。當高膽固醇水平與大腦動脈中的炎症一起,導致膽固醇在血管中積聚時,時間長了就會發生濃厚的蠟狀斑塊,可以縮小或阻塞動脈血流。
這種斑塊可以限制或完全阻塞血液流向大腦。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可能導致腦血管發作,例如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
風險因素中風是最常見的腦血管事件類型。
65歲以上的男性更有可能,特別是如果他們或近親曾經有過中風的病史。
增加中風和其他類型腦血管疾病風險的因素包括:
l 高血壓或血壓長期在130Hg或以上
l 抽煙
l 肥胖
l 飲食不規律,營養單一,缺乏運動
l 糖尿病
l 高血膽固醇240毫克/分升(mg / dL)或以上
l 同樣的因素也會增加腦動脈瘤的風險,但這也可能發生在患有先天性缺陷或頭部創傷的年輕人身上。
l 懷孕期間可能在大腦中發生血管畸形。
其他風險因素包括:
1. Moyamoya病,一種可導致頸動脈及其主要分支受阻的進行性疾病,又稱「煙霧病」。Moyamoya名詞來自日文,是一組原因不明的以頸內動脈虹吸段狹窄或閉塞,腦底血管代償性擴張、增生的異常毛細血管網為特徵的腦血管病;
2. 靜脈血管瘤,影響50人中的1人,很少出血或引起癥狀;
3. 蓋倫靜脈畸形,是妊娠期間發展的動脈疾病;
4. 某些藥物和醫療條件會使血液更容易凝結並增加缺血性中風的風險;
5. 激素替代療法(HRT)可能會增加已患有動脈粥樣硬化或頸動脈疾病的發作風險。
治療在急性中風的情況下,可以給予稱為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TPA)的藥物,它能打破血液凝塊。
快速評估和治療至關重要,因為一些中風藥物必須在癥狀出現後的一定時間內給葯。
腦出血必須由神經外科醫生評估(請注意,很多人不知道腦出血該找哪一個科室的醫生會診),神經外科醫生可以進行手術或其他方法干預,以減輕由出血引起的壓力。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涉及在頸動脈切口,並切除斑塊。這允許血液再次流動,用縫合線或移植物修復動脈。
在頸動脈血管成形術和支架植入術中,球囊導管插入動脈。氣球被膨脹,使其緊貼斑塊,壓扁斑塊並重新打開動脈。
細長的金屬網管或支架安裝在頸動脈內,以改善斑塊阻塞的動脈血流。支架有助於在手術完成後防止動脈塌陷或閉合。
減少中風的風險
血小板抑製劑包括雙嘧達莫,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可降低腦卒中風險。這些藥物可以幫助有中風史或高風險的患者。
過去,醫生建議每日服用阿司匹林以降低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風險,但目前的指導方針要求人們只在風險較高時使用,並且出血風險較低,這是因為阿司匹林會增加出血的風險。
他汀類藥物是用於治療腦血管疾病的降膽固醇藥物,可降低缺血性中風的風險。
診斷任何腦血管事件都是醫療緊急事件,必須馬上送醫請專業的神經外科醫生進行評估和診斷。
圖註:腦部掃描可以顯示血管受損並顯示大腦的哪些區域受到影響。
在醫院,醫生將詢問患者的病史並尋找特定的神經、運動和感覺缺陷,例如視力或視野的變化,異常的身體反射,異常的眼球運動,肌肉無力,感覺減退和其他變化。
可以使用腦血管造影,椎骨血管造影或頸動脈血管造影。注入動脈的染料可以顯示任何凝塊並顯示其大小和形狀。
一個CAT掃描可以幫助診斷和檢測出血性中風,因為它可以看到血液,骨骼和腦組織之間的區別。然而,它不能總是揭示缺血性中風的損害,特別是在早期階段,癥狀不明顯,會讓醫生也感到困惑。
心電圖(心電圖或心動電流圖)可以檢測心律失常,這是栓塞性中風的危險因素。
預防
降低腦血管疾病風險的方法包括:
不吸煙
定期進行體育鍛煉
吃低脂飲食
保持健康的體重
控制血壓
必要時通過飲食和藥物降低血膽固醇
患有心律失常的人應該詢問他們的醫生是否應該服用血液稀釋劑來預防中風。
中風和其他腦血管事件可能是致命的,但隨著醫療的快速發展,現在已經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復身體功能。患有腦血管疾病的人應該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提示和醫生的指示,以減少發作的機會。
慢性腦供血不足,俗稱慢性腦缺血,是指各種原因導致大腦出現慢性、廣泛性供血不足,引發腦部缺血、缺氧而出現一系列腦部功能障礙的臨床疾病。慢性腦供血不足原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據統計中老年人群中有 2/3 的人患有慢性腦供血不足,屬中老年人的多發病。但近年來有年輕化、低齡化的趨勢,與年輕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慢性腦供血不足的臨床表現有很多,多呈隱匿漸進。
臨床上最多見並且易被人們忽視的癥狀有:① 頭暈頭痛。如頭昏沉,頭腦不清楚,頭脹痛,頭悶痛,頭暈目花,頭暈耳聾。
② 失眠或嗜睡。如失眠多夢,眠淺易醒,或整日昏昏欲睡,飯後犯困。
③ 記憶力減退。如新近發生的事卻記不清,常用的電話號碼、熟悉的人名記不起來。④ 眼癥狀。眼脹痛、懶睜眼、霧視等。
⑤ 耳癥狀。耳鳴、耳「閉氣」及聽力減退。
⑥ 平衡障礙。表現為步態不穩,行走緩慢,舉止力不從心。
⑦ 性格變化。如變得孤僻,沉默寡言或表情淡漠,或為多語,心煩易怒,固執自私等。有的可以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或智力衰退,甚至喪失了正常的判斷力,這些都與腦供血不足有關。
若波動性或漸進性出現以上列舉的癥狀,中老年人就要警惕了。
引起慢性腦供血不足的原因有多種,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 4 方面:
① 血管方面的原因。如血管壁受損,管腔狹窄或血管痙攣。腦動脈硬化,管壁硬化斑形成,管腔狹窄、變細、血管阻力增加致血流量減少,尤其在連續長時間用腦過度後,常常發生相對腦供血不足。
② 血液動力學方面的原因。血壓下降,血流緩慢。常見於低血壓或心臟功能不全者。心臟搏出量減少引起腦供血不足。有動脈硬化的人,夜晚睡眠時血壓較白天下降,這時血流緩慢,清晨醒來時就會發生腦供血不足。
③ 血液方面的原因。血液化學成分的改變、黏稠度增高。如紅細胞增多症、高脂血症、脫水、血容量減少,使血流瘀滯,都容易導致腦供血不足。
④ 頸椎病。椎動脈是供應腦的重要血管,它穿行於頸脊兩側的橫突孔,上行至顱內。當患者有明顯的增生性頸椎病,伴有椎間孔狹窄,尤其是猛烈轉頸時,可使椎動脈受壓,引起暫時性腦供血不足,繼而發生眩暈。
對於慢性腦供血不足,要及時診治,評估腦缺血的程度,尋找主要致病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實踐證明,腦供血不足早期是可逆的,正確治療往往會獲得良好效果。有人認為這些癥狀是老年人的「正常現象」,「小事一件,無關大局」。事實並非如此,如果因此「泰然處之」,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則追悔莫及。
(值班編輯:朋美)
腦供血不足,並不是上年紀才會出現的,現在很多中、青年,甚至小年輕,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腦供血不足一般考慮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也叫後循環缺血。
簡單點來說,就是一個頸椎問題,頸椎不好,是太普遍了,所以,通常腦供血不足,多是和頸椎有關係,腦供血不足出現癥狀常見的就是頭暈,聽力下降甚至是耳鳴等等。
但是更多人剛剛開始腦供血不足,癥狀不明顯,教大家一個判斷的方法,看看自己的中指,中指可以反映心包經的信息,如果中指有明顯的青筋,那就是提醒你,就算沒有明顯的癥狀,但腦供血是有些問題了。
向大家分享一個叫「牆上掛畫」的動作,可以很好的調養頸椎,調養腦供血不足,具體的做法:首先先把大椎穴這個區域搓熱,然後靠牆,雙手舉起來,手臂彎曲成90度,手腕,肘,背、臀部都要盡量貼到牆,做的時間從3分鐘開始,慢慢適應了,一次做到10分鐘。
「牆上掛畫」一般堅持1-2個星期,頸椎問題引起的腦供血不足,就會有不同程度的改變。
謝謝邀請!
看到這個問題,我有點躊躇,畢竟,「腦供血不足」這個診斷已經被廢除好多年了,不過,臨床上真的就沒有「腦供血不足」這種現象了嗎?我覺得不是的。
我們的腦子是我們全身最耗能量的器官,儘管我們大腦重量只佔我們身體的2%,但是耗氧量卻佔20%,耗葡萄糖的量更是達到50%。而這些能量都是靠供應腦部的血管通過血液輸送到大腦的。
儘管我們的大腦為了維持自身功能,有非常好的腦血流調節機制,當收縮壓在60-160mmHg時,我們腦內的血流都會自動調整到最適合大腦使用的水平。但是,也會有些情況會造成我們腦病的血液供應量相對或絕對不足。
那麼,如果腦部的血液供應量不夠,或者供血腦部的血流提供的這些營養物質不足大腦的代謝和維持功能所需,那也就會出現腦供血不足這種現象了!
我總結了一下,造成腦供血不足的原因可能有下面幾個:
1.心輸出量不足以維持腦部足夠的血流,比如,左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心臟泵血能力差了,相對供應身體需要的血量也就不足了!
2.血壓突然降低的病人,儘管我們腦子有很好的血流調節機制,但是血壓突然降低,它也是來不及調節的,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這也是我為什麼講降血壓不要過快。
3.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煙等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儘管我們平時關注的是大的動脈,但其實小的動脈也受這些因素影響,尤其是吸煙對小動脈影響很大。另外,大動脈里的不穩定斑塊,如果有小栓子脫落,最終也會堵塞在遠端的小動脈,這時候儘管頸動脈椎動脈狹窄並不嚴重,但是這些末梢的小血管供血已經不足了!
4.同樣是大動脈粥樣硬化,如果頸動脈或椎動脈出現嚴重狹窄,那麼它供應的那部分腦區也有可能出現腦供血不足的!
5.各種原因造成的腦或腦血管的炎症,導致腦內的血管迂曲變形,不能有效的供血,也會造成腦供血不足。
6.其他一些可能性,如頭部外傷,可能損傷血管,導致不能有效供血;嚴重的貧血,也會造成腦能量供應的不足,也算是一種腦供血不足吧。
腦供血不足會出現哪些癥狀?最常見的癥狀應該是頭腦昏昏沉沉,不清晰,思考問題費力;容易疲乏,時間長了,雖然不是突然發病,但腦部會出現腦白質病變或多發腔隙性腦梗死,後果就是記憶力下降,甚至血管性痴呆。另外,有研究認為,長期腦供血不足還和抑鬱、失眠等有關,還有研究認為長期腦供血不足會增加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風險。
雖然,有些說法未必可靠,但我們的大腦非常依賴氧和葡萄糖來維持功能,所以長期腦供血不足肯定對我們的腦功能有害。
腦供血不足的有些原因我們解決不了,但有些還是可以預防,還是一樣,健康生活方式,適當體育鍛煉,戒煙限酒,控制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至少,我們的血管可以年輕一點!
更多健康問題,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李博士和你談健康。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告知,以便及時刪除)
腦供血不足是一個籠統的診斷,其實就是大腦缺血性疾病。一般說來腦供血不足包括以下幾類:
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又被稱之為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是頸動脈或椎- 基底動脈系統發生短暫性血液供應不足,引起局灶性腦缺血導致突發的、短暫性、非不可逆性神經功能障礙。發作持續數分鐘,常在30 分鐘內完全恢復。本病發病突然,多在體位改變、活動過度、頸部突然轉動或屈伸等情況下發病。發病無先兆,有一過性的神經系統定位體征,一般無意識障礙,歷時5 ~ 20 分鐘,可反覆發作,但一般在24 小時內完全恢復,一般無後遺症。
2、腦血栓形成
腦血栓形成是腦梗死最常見的類型。是腦動脈主幹或皮質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增厚、管腔狹窄閉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腦局部血流減少或供血中斷,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軟化壞死出現局灶性神經系統癥狀。腦血栓形成多在安靜或睡眠中發病,部分病例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前驅癥狀如肢體麻木無力等,突然出現偏側上下肢麻木無力、口眼歪斜、言語不清等癥狀。
3、腦栓塞
腦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種栓子(如房顫患者左心房內的附壁血栓、動脈粥樣硬化的軟斑塊等)隨血流進入腦動脈而阻塞血管,當側枝循環不能代償時,引起該動脈供血區腦組織缺血性壞死,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腦栓塞常發生於頸內動脈系統,椎- 基底動脈系統相對少見。一般患者發病前多有心房顫動或動脈粥樣硬化等病史,其中大腦中動脈發生栓塞最常見,主幹閉塞時引起病灶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優勢半球主幹栓塞可有失語、失寫、失讀。如梗死面積大時,重者可引起昏迷、腦疝甚至死亡。
更多健康信息,請關注張之瀛大夫頭條號
(特約作者: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張醫生)
腦供血不足,主要是指慢性腦供血不足,這是近20年來國內外提出的一個較新的病名,其主要是指大腦整體水平的血液供應減少(低於40-60ml/min)的狀態,而非局灶性大腦缺血。
慢性腦供血不足,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其主要原因:1)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煙、飲酒等都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動脈炎、動脈狹窄(如頸椎病)等血管因素;2)高脂血症、血小板增多症、高血壓、糖尿病,尼古丁、酒精刺激等引起血液粘稠度增加,從而減少腦組織的正常供血。
臨床表現主要有反覆出現頭暈、頭昏、頭痛、頭重等自覺癥狀,有的患者還有心煩,耳鳴,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患者往往有高血壓病史或有眼底動脈硬化病史,前往醫院就診,專科醫生進行檢查,神經系統查體正常,腦灌流動脈可聽到血管雜音,頭顱CT或核磁共振檢查無血管性器質性腦改變,經顱多普勒超聲可顯示腦動脈硬化、有閉塞或狹窄的改變。
腦供血不足早期是可逆的,需要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但如果長期腦供血不足,會給各類腦血管疾病埋下隱患,嚴重者可發展為痴呆、腦梗塞等嚴重疾病。國內外醫學研究表明,要有效遏制腦供血不足、腦血管痙攣、腦血栓等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生活方式上,要養成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煙戒酒等良好生活方式,同時,對於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易患心腦血管病人群應進行相應的藥物預防。
所以對於年齡大於60歲(現放寬為45歲以上),肥胖,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有煙酒史等患者,如出現不明原因頭暈頭痛、頭昏頭重,伴或不伴有心煩,耳鳴,易怒,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癥狀,可到專科醫院就診,明確有無腦供血不足情況,有的話建議儘早接受正確的治療。
這道題已經有很多大V都回答了,本不想在回答,但是仔細學習了他們的回答後,個人有些不同意見和看法,所以也就不揣淺陋,也對腦供血不足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
首先,腦供血不足是一個有爭議的模糊的診斷。
因為如何判斷腦供血不足,供血少到多少量才算不足?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有些人認為做了個TCD看到血流變快,就說供血不足;有的說顱腦MRI或者CT見到缺血灶就是供血不足;還有的說老人家頭暈、眩暈就是腦供血不足;於是就出現了這個模糊而且不嚴謹的診斷「腦供血不足」,大概意思就是處於腦卒中和正常腦供血之間的狀態。但是這都禁不起推敲,也沒用確鑿的診斷依據。以致我們國內的腦供血不足診斷太過於泛濫了,和垃圾筐一樣,只要是頭暈、眩暈、疲乏等一些非特異性癥狀,不去深究什麼原因,就給個「腦供血不足」的診斷,病人也容易接受這個診斷和解釋。
所以有些專家學者提議廢除腦供血不足這個診斷。比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這個診斷就已經逐漸被淘汰了,目前認為的後循環缺血也只代表兩種疾病:後循環系統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和腦梗死。沒有處於正常腦供血和腦卒中之間那種模糊的狀態。
其次,許多頭暈、眩暈等疾病,不是腦血管疾病,或者說不是單純的腦血管疾病。
目前許多慢性頭暈的病人,其實不是腦供血不足,可能更多的是慢性主觀性頭暈(或者也有成為PPPD等其他診斷)。我曾經在某處講座時,一位主任對此提出質疑,認為這些病人給予丹參注射液等活血藥物滴注後能改善癥狀,說明還是有腦供血不足的。我建議他不妨試著給予抗焦慮藥物治療看看,或許效果更好呢。半年後他和我再次見面時交流反饋,的確如此。
如有其他問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我是杭川醫俠,內科副主任醫師,經常會發布醫療健康知識,歡迎關注。
(註:文中未標註的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繫作刪除處理)
版權聲明:本文為作者原創作品,版權歸杭川醫俠所有,其內容受《著作權法》保護;未經允許,拒絕商業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惠及更多人。
「心內科喵醫生」觀點:
1. 頭部不適癥狀:頭痛、頭暈、頭昏、頭脹、頭沉、腦鳴。
2. 睡眠異常:入睡困難、多夢、早醒、再睡困難。
3. 情緒變化:煩躁、易怒、對新鮮事物不感興趣。
4. 記憶力變化:健忘。
腦供血不全—不會造成腦組織急性壞死,但是,卻長期造成腦細胞正常需要,得不到滿足和供應!腦細胞長期處於飢餓狀態,逐漸萎縮、壞死!
推薦閱讀:
※怎麼才能知道別人橋接了你的網線?
※人的壽命長短,由什麼因素決定?
※卡羅拉和福克斯,開起來在操控上到底有多大差別?
※發現自己沒有上進心該怎麼辦?
※廚師長教你:自貢「冷吃兔」的家常做法,獨特的味道總能讓人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