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詞牌固化到底好不好?


問題:1、宋詞詞牌固化到底好不好?2、現在填詞是不是必須按照一定的調子和一定的平仄來寫?

前言

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其中詩分格律詩和非格律詩,但是詞不同,所有的詞都是「格律詞」,也就是必須依照詞譜的要求來填詞。

一、按譜填詞

詞最早是唱的,因此有「曲子詞」的說法,葉嘉瑩先生稱之為:歌詞之詞。在唐五代時期,詞是依照曲調填詞,到了宋朝初期,大部分也是如此。也就是說,詞是唱詞,而不是用來「讀」的詞。包括北宋的周邦彥和南宋的姜夔,還是能夠精通音律,自己創作曲調,依曲填詞。

北宋時蘇東坡「以詩為詞」,詞的內容向詩靠攏,也開始「言志」。詞如同詩一樣,漸漸變成了「徒詩」,有一部分詞也就是不能唱了。

據說靖康之變以後,有一部分詞的曲譜就失傳了,南宋人已經不會演唱,但是仍然可以根據前人的作品填詞。後來的人總結歸納了唐宋人的名篇,製作出了詞譜,基本就是對平仄和押韻提出了相對嚴格的要求,至於曲調大部分失傳,也就不做那麼細緻的要求了。

二、 現在填詞是不是必須按照一定的調子和一定的平仄來寫?

我們今天所用的詞譜,本身就有很多的變化,例如欽定詞譜有800多詞牌,卻有2000多個詞譜,例如臨江仙、賀聖朝等有多達11體。也就是說,古人的調子有多種變化,不是完全固定的。

1、詞譜是有變化的,在宋朝基本固定

敦煌曲子詞出土以後,可以看出,有些詞和今天看到的詞譜還是不一樣,後來製作詞譜的人沒有見過這些詞作,因此也沒有把這些詞的詞體納入詞譜。例如敦煌詞中的《菩薩蠻》

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

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而欽定詞譜中的三體菩薩蠻都與此不同, 詞譜中的菩薩蠻是四十四字,而敦煌曲子詞的菩薩蠻是49個字。下面是李白的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 ⊙○◎●○○▲ ◎●●○△ ◎○⊙●△

玉階空佇立換仄韻宿鳥歸飛急韻何處是歸程換平韻長亭更短亭。

◎○○●▲   ◎●⊙○▲ ⊙●●○○   ⊙○⊙●△

敦煌的這種49個字的詞體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宋朝的詞人都是填44個字的菩薩蠻(李白的這首詞作者有些爭議 )。可見詞譜也是在演變,但都是微微有些變化,基本到了宋朝就固化了,除非出現一些新的自度曲。

2、填詞是不是必須按照一定的調子和一定的平仄來寫?

今天的我們當然要按照詞譜填詞。2000多個詞譜,滿夠用了。例如填一首臨江仙,11個詞體如果還不能滿足要求,只能說遣詞造句的功夫不夠。

當然您也可以隨意填,但是就不要稱為「填詞」了,如果押韻可以看作是古體詩,不押韻就看成散文或者現代詩都可以。

打個比方,詩詞這一類非物質遺產,類似於文物。你不能為了實用,就給青花瓷加個壺嘴倒茶喝,直接去買個茶壺用就可以了。 對於文物,首先是按照本來面目進行保護 ,確實有損壞也要修舊如舊。

至於革新,其實是一種新的創造,革新就去革新,傳統還是傳統,不需要打著革新的口號去改變傳統,這是兩種東西,各走各路就好。從宋朝到民國沒有改變的東西,不要在我們這一代去改變,傳承給下一代是我們的本分。

@老街味道


詞牌對於詞來說,就類似於現代歌曲的名字,詞牌固定了,那麼相對應的格律也基本固定。而且,詞牌不同,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意境,也各不相同。對於填詞,這是必須遵守的,不存在什麼好與不好。

當然,如果覺得哪種詞牌限制大了些(比如平仄一字不易的),你可以更換詞牌。詞從五代開始到宋時鼎盛,有記載的詞牌約有一千多,就算同種情懷,選擇的餘地也是很大的。

而且,就詞譜來說,除了定格之外,也還有各種變格,完全可以隨自己的習慣,喜好來選擇。

這裡提到變格多說一句,詞牌的來源,大體來講是源於唐教坊曲與新舊樂府,所以,詞譜的變化最重要的依據就是律曲,曲調寬鬆,那麼在音律範圍內,格律選擇的餘地就很大,自然就存在了豐富的變化,比如我們熟悉的《臨江仙》,《念奴嬌》之類。

所以說,變格的創立也有自己的依據,並非隨心所欲,而且古調發展到今天,已經很難有人能夠識全,再創立什麼變格,實為不易。

只是個人觀點。


填詞不按譜意味著失律即跑調

? 按譜填詞,這個問題既是一項規定或規則的問題,也是個技術問題。 詞牌,一般地講是在唐代中期就形成了,或許更早,真正曲子繁盛到了宋代。唐朝設教坊(音樂機構),開元十一年初制《聖壽樂》,讓歌伎們穿上五方色衣服,即北方水為黑,南方火為紅,西方金為白,東方木為綠,中央土為黃。)尤其是到了宋徽宗設大晟府(音樂機構),曲目漸繁。曲目,即詞牌的來源彼多,有

來自樂府機構,有取自原詞題目,有來自外域或邊地,來自詞人自製的,還有來自民間的等等。但有一個現實是,這些曲式之樂調都固定下來了,其唱詞內容只要倚聲填詞即可。若有變化只有用什麼宮調演奏而已。比如《洞仙歌》,《宋史.樂志》注林鐘商調,又歇指調;《金詞》注大石調;柳永《樂章集》同樣一首詞牌的詞,一首注中呂調,另一首注般涉調。宮調的不同做何理解呢?它是由七音十二律構成,即七音乘十二律得八十四調。隨唐時運用減字譜等方法,以宮、商、角、羽四弦來定律,即四弦乘十二律得四十八調,由於有些繁複不可盡用,只剩

下二十八宮調。所以不同作者選用相同詞牌而填詞,因所注的宮調不同,因此不同填寫者的詞其句式平仄亦有差異,並非後來詞譜規定某一詞牌的某幾句可平可仄。從這點上看,詞牌句式及平仄是不可以隨意改變的。若要改變它,後果很嚴重,就意味著失律即跑調。很多人對填詞跑調察覺不到,但告訴他唱歌跑調了就會覺得是外行。填詞守律與唱歌按調的道理是一致的。[1]

一一一一一一一

[1]《三上詞話》作者。


如果你不按詞譜填詞,那叫歌詞,叫中國風歌詞

填詞時所要用到的平仄組合,就是格律,而格律的最大功能就是產生音律美,讓你的詞讀起來有一種強烈的節奏感。按我個人的說話,就是,當你讀詞的時候,哪怕沒有配樂,也能感受到一種音樂之美。

那些詞牌,基本上都是經過古代那些牛人長期實踐而形成的,或者說創作的,因為當時詞是用來唱的,有些接近於樂府,不過後來比樂府更加重視旋律感。

如果說寫絕句寫律詩是表達情懷,那麼寫詞就側重於表達個人的情感,長短不一,抑揚頓挫,也就是說,詩詞的平仄,是對人個情感表現的一種加持!

對於初學者來說,平仄格律是一定要學的,不是為了炫耀,而是了解產生音律美的一種方法,既然喜歡詩詞,那麼寫一寫當然要寫得有模有樣才有快感,可是,連平仄都是錯的,如何以假亂真?

所謂神似,連形都不似,何來神似?(順便吐槽一下那些「神似」)

我想,我們的詩詞創作水平,肯定比不如李杜,蘇辛,元白、柳晏等人,人家都安心地去學,我們為什麼不可以?

當然,你可以說,蘇東坡不喜歡受到音律的束縛,可是,我們有資格和蘇東坡並肩站在一處么?

更何況,蘇東坡也是懂平仄的,只是偶爾不用,而不是從來不用。

當然,現在還存在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就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很多字的讀音發生了變化,比如絕,節,黑、白等,那麼按照平仄組合來說,這些字可能因為讀音的變化可能已經達不到音律美了,這個時候,你是可以活學活用的,而不是死守著規則。

所以,只有尊重規則,才能超越規則!

最後,祝你的詞寫得越來越漂亮!


先謝謝大家欣賞!寫詞就應當按照古人留下的詞牌名寫。當然平仄也應當考慮原調。下面我試著寫了幾首,送給大家欣賞並參考。


宋詞是繼唐詩後的又一文化瑰寶。宋詞詞牌如同一宗商品的商標,如果你是填詞,就應當按照詞牌的要求去填,如果覺得費勁,那你就乾脆用新詩的體裁去創作。真正精通填詞的詞作家肯定會按照詞牌的要求,認真去填。


所謂詞牌的固化,可以理解為後人的固步自封,或者說後續乏人。宋詞的詞牌,說直白了就是曲調,懂曲調然後填詞的話,水平高下姑且不論,是很容易的。如果不懂,則難度很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多人非常喜歡宋詞,但想模仿填詞卻往往難有成就的原因。其實大家大可不必妄自菲薄,隨意選中一個詞牌,讓那些漢語語言博士來填,也不見得個個都能填出來,何況我們很多普通的詩詞愛好者,填不出來很正常的。再就是歷史的原因,很多字和詞的讀音有了變化,我們現在通用的普通話,讀宋詞的韻律跟粵語比,相差甚遠!固化固然不可取,但無所謂好壞。我們何不換個思路,另闢蹊徑。網路上有個風中採蓮演唱的歌曲《雲水禪心》,這個詞的作者叫王晉,很多牛人就依著這個曲調,填了很多詞,其中不乏高手。個人簡單的理解,如果是在宋代,那麼這些詞的詞牌,就是《雲水禪心》,後來這些模仿曲調填詞的風格迥異的作品,雖然表現手法不同,角度各異,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詞牌是一樣的,而且只能是一個!也許有人會說我是信口開河,滿嘴胡言,但不要忘了,任何一種文體,都需要有千百萬計的人來嘗試,通過不斷地從模仿到超越,才會不斷的完善並固定下來。手機回答真不方便,就此打住,如有歧義,請留言或私信。


好與不好要從兩方面來看,其一是否促進其繁榮?其二是否促進其發展?宋詞之繁榮系在其固化以前,詞牌固化與唐格律詩固化的結果一樣,都是自己作死自己,已經作死了,好還是不好豈非不言而喻?其二,宋詞自兩宋後日漸式微以致消亡,都消亡了談何發展?


人家也沒固化呀!很多詞牌都有單調、雙調,平韻、仄韻好幾種填法,如《臨江仙》《憶江南》。也有自製詞牌、自創新調的,如周邦彥、姜夔等。固步自封、畫地為牢、作繭自縛的是自己,與古人何干?


推薦閱讀:

TAG:一起來背古詩詞 | 讀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