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成年人不能輸給理性」這句話呢?
感謝邀請
一、不要對立感性和理性。 感性是本能的一部分,至今仍然是決定大部分行為的源動力。崇尚理性而貶低感性,不單單是沒有可行性,而且會帶來不必要的痛苦。一輛前進的馬車,馬能自己躲避障礙物,但可能貪吃或走進死胡同。這個時候需要馬夫糾正,但是馬夫不能自己拉車。
純理性人是不存在的,理性作為晚進化的能力,還不能掌控所有行為。這與理性思考對人類進步的巨大貢獻並不矛盾。
所以對理性更加恰當的定位是作為感性(本能)行為的監督和修正,當感性(本能)能夠很好的適應周圍各種刺激的時候,就沒有必要用理性至上去干擾——全心的去愛,任性的虛榮,庸俗的取悅自己。當感性(本能)失靈的時候,比如憤怒引發暴力將要觸犯法律,演講前的緊張逃避,不停地製造賢者時間,那麼就要清晰堅定的使用理性進行糾正。(和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原則類似)
二、維持理性,需要第三人稱視角,和對事物本質原因的探究。 第三人稱視角,就是創造分身,扮作上帝,脫離自我束縛從而客觀審視自身行為的原因。例子:問自己為什麼敵視一個人,第一反應通常是列舉對方的缺點和粗劣。但跳出自身的情緒防禦,可能會意識到,看對方礙眼是因為他和自己心儀的妹子撩閑,或者影響了自己裝逼。第三人稱的自我審視需要一些情緒、行為影響因素的專業知識,從分析其他人開始,會容易一點。 大多數自我剖析都相當於對自身正面評價的攻擊,過程並不愉快。但正是這樣一個去死皮的過程,讓人保持真實和敏感。通常也不會去選擇道德制高點這種攻擊手段,相比較「我是有道德的」這種陶醉,自我審視下暴露出的虛偽更讓人難以忍受。
至於拖延,完美主義是原因之一——因為害怕破壞自身正面評價而不去做。建立並維持自身正面評價是社會人行為的強大動力,顯然無法用理性去克服。當引導這種動力去正確的方向之後(在過程而不是結果,自我進步而不是與人比較中獲得成就感),當初造成拖延的原因反而成了克服拖延的武器。
可能「理性」和「感性」的定義範圍會帶來思考上的混亂,最差的情況就是「帶來好處的行為就是理性,引發麻煩的就是感性,所以理性好於感性,應該用理性壓制感性」。這種論述對指導行為毫無幫助。如果拋開定義,那這個答案就可以描述成:試圖在紛繁的大腦活動中,通過盡量少的調整,而使整個人的思維和行為達到預想的效果。
預想的來源,就是我所謂的第三人稱分身、理性。
所以推崇理性是因為理性超脫的難能可貴,不是理性可以包攬一切。
喜歡小編回答的朋友請關注一個,你的關注是我進步的動力!!!
理性?
首先對解釋簡單說明一下。
根據百度百科對理性的解釋:理性指人類能夠運用理智的能力。在正常思維狀態下時,有自信與勇氣地遇事不慌且能夠全面了解和總結並儘快的分析後恰當的使用多種方案(這些方案可以是預備的或是臨時的)中其中的一種方案去操作或處理,達到事件需要的效果。理性是基於正常的思維結果的行為;反之就是非理性。理性的意義在於對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卻與生俱來的社會使命負責。
通俗來講,理性是解決問題該有的態度,以及如何解決問題。
理性相比於感性,感性之中難免不了感情用事,煽情主義,就拿江歌受害案來說,如果人人都失去理性,追求所謂的公平正義,無視法律尊嚴,那隻能出現人人都是審判官的混亂局面。
其次,為什麼說成年人要理性。
反面論證,如果這個世界所有人都是幼稚思維,那真不好意思,都是哭著要吃奶,撅著屁股等擦屎。
依然是江歌案,明明加害者是陳世峰,為什麼大家都把矛頭對準劉鑫?除了媒體輿論的錯誤引導,很大一部分在於受眾失去理性。也許有人會站出來反駁,我很樂意與您探討這個問題,但是我不會下任何結論,在我看來,劉鑫和江歌都是受害者,大家來自一場暴力言論狂歡,妄加揣測,意淫想像,也許事件發生到今天,背後的推手也是大眾的非理性行為。
因事而論,事在人為,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不妨等等看,時間會給出答案。
謝謝邀請!成年人不能輸給理性,實際上是這樣的幾層意思:
1.成年之人,很多人日趨成熟和穩重,實際上就是理性甚至可以說過於理性的表現。這對於初入社會的人來講,其實十分難得,但是成年人基本上能做到,反而少了年輕時應有的激情和衝勁,導致前怕狼後怕虎,這對於處在領導崗位上的人來講,實際上也不利,那樣這個單位的綜合實力和戰鬥力就沒法進①步提升。
2.成年人不能輸給理性,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成年人過於理性,甚至變成有狼性沒人性,在親情與事業,在家庭與工作,甚至在大是大非面前,已經過於不食人間煙火,這樣就完全沒有讓人感到心寒,中國是情理法社會,再理性也要有點人性才行。
3.實際上,無論是理性也好還是感性也好,都有其道理,成年人做事還是要看自己的角色,在什麼樣的場合,什麼樣的環境,與什麼樣的人辦具體什麼事,該理性的時候還是要理性,該有衝勁和激情的時候還是要有感性人性,這樣才合理。
謝謝邀請。"成年人不能輸給理性",我的理解是,理性程度與人的年齡成正比,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的壓力,家庭的拖累等等,不知不覺中磨去了年輕時的意氣風發,就會變得越趨理性。理性看似是好事,但凡事自有其兩面性。一方面促使人看人看事看問題更客觀,遇事會權衡利弊,引經據典,要有十足的把握才會去行。一方面使人缺少了激情缺少了創造性,遇事固步自封,特別是當機會來臨時,因為太過權衡,導致與良好的機遇擦肩而過,這就是成年人會輸給理性的原因。
就說說身邊的事吧。一對年輕人,戀愛時激情澎湃,為了多與戀人見面,會找出各種理由和借口,彷彿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新婚燕爾也是卿卿我我個不夠。結婚三五年六七年後,便有了七年之癢。為什麼會癢?就是雙方沒有了激情,剩下的就是過日子的理性,如若夫妻兩個安於現狀,日子也就這麼過了。但有一個不願就這樣過一輩子,於是這個家庭就開始搞事情了。最近浙江衛視在播的電視劇《我的!體育老師》就是因著妻子田野不甘心這樣缺少激情的生活,便搞出了一大串事情。本來,田野有一個在外人看來非常完美的家庭:與丈夫是同學、初戀,身為體育老師的丈夫本分、顧家,生有一女一兒,婆婆視她如親生女兒,然而,突然有一天,田野向丈夫提出了離婚。原因其實就是生活缺少了激情,想去嘗試另外一種活法。
後面劇情不知會怎樣發展,至少這個美好家庭的解體,在於日子過得太過理性。所以,過日子也好,在職場上發展也好,雖然我們呼喚理性,但真的每一個都是理性的,家庭也好,單位也好,社會也好,就會是死水一潭。
不能完全贊同,覺得這句話把成年人的個性和心態給禁錮、束縛住了,成年人只是年齡成熟了,但心智不一定成熟,人家就是真性情做不到完全理性,你也不能否認就是輸了,也有的就算心智和年齡都成熟了,但也會有偶爾的衝動和激情燃燒,不能說這就是不理性了。人都有喜怒哀樂,不能因為年紀的大小,來杜絕感性上的表達需求。只不過在一些涉及到價值倫理取捨方面的事情上,不能沒了起碼的理性,分得清黑白青紅和好壞就行了,心態還是可以隨時保持年輕的,該理性的時候理性,可以任性的時候還是可以讓自己放鬆一把的,只要自己覺得開心值得就行,不然僅憑完全的理智和沉穩去生活,該多麼無趣。
隨著閱歷增加,到成年時代,基本都會受到一種束縛,這就是生活經驗積累而成的「理性」。更多的時候我們評判一個人時,會考慮他(她)做事是否理性。反知,我們會通過行動讓別人感知到我們是理性的,因為「理性」是靠譜的、是值得信任的。當然,任何事情都存在兩面性,理性也存在不足,自己給自己砌起了一堵牆。它就需要我們時不時打破束縛,不按常理出牌。
推薦閱讀:
※【保持體重】2019年,你不要成癮,不要失控,我只想告訴你真正對抗體重的方法
※寫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
※那些被抱養的孩子與親生父母相認後關係怎樣?
※我特別想知道哪些在宿舍休息時候不願帶耳機人的想法?
※你討厭這個世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