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才能以正常心態對待繁體字?


文字,特別是使用時間比較長久的文字,主要功能有兩種。最重要的功能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工具,人類發明文字就是為了傳遞信息。從這個功能來講,所有「成功的」文字,就是使用時間長、使用範圍越來越廣的文字,當然包括漢字在內,發展的趨勢都是「本體形式越來越簡單+組合表意方式越來越多」,也就是,這些成功的文字都在進行自然狀態下的「簡體化」演進。

先不說漢字的簡繁體字,說一說大家第二熟悉的英語。隨英語從四島推向日不落,使用人口遍布全球,英語的造詞、語法、書寫都在數百年內發生了明顯的「簡體化」過程。比如:多用縮略詞、省略句和簡短句,詞性轉換極為靈活,常用詞語的重複率高、可數名詞與不可數名詞、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等之間的界限正在消失。現在英語還產生了一種名為「全球英語」(Globish)的集團性變體;它以英語的通用詞法和句法為基礎,主要藉助1500個英語常用單詞、手勢和重複來表達。有專家認為這種「簡化式」的英語變體將來很可能成為人類真正的「世界語」。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一種文字(及語言)傳播範圍大了以後,要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和使用者自身生理特點,必然會發生變化。而為了能保證這種文字「傳達信息」能力的最大化,人類會自然地提取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力求保持固定,其它可變可不變的邊邊角角就不去管它了。而這,也正是漢字三千多年來持續變化、簡化的規律。

所以從工具性的角度來講,簡體字戰勝繁體字只是個時間問題(微笑),個體願望是抗衡不過客觀發展規律的。

漢字還有另一個主要功能,而且是世界上所有重要文字里最明顯強悍的一個功能,是作為傳統歷史文化的載體。因為漢字連續使用的時間是最長的,積累下來的漢字資料也是最豐富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學習繁體字有很大用處,因為憑藉它可以更直接快捷地汲取使用前代積累的資料。

但是現在一個很不好的心態是,因為繁體字是利用歷史資料(傳統文化)的工具,所以很多人,很多對歷史資料傳統文化其實一知半解而且並不肯真正下功夫去學的人,反而把繁體字視為「有文化的標誌」。用word軟體之類的工具搞個簡繁轉換,貼一堆繁體字出來(裡面還經常錯誤一大堆),就能產生莫明其妙的優越感。這個呢,有個成語可以貼切形容,叫「買櫝還珠」。


繁體字通常比簡體字筆劃多,書寫也比較優美,但說實話比較難識別。如果碰到有人用繁體字跟我溝通,我會覺得有點累。誰讓我們現在處在這樣一個「快」的時代呢?什麼都要越快速越好,越簡單越好。我也很渴望回歸慢生活,有時間去慢慢品味身邊的點滴小美好。但,這條路還很長......


推薦閱讀:

文化自信只是傳統文化的自信嗎?
上聯:能說會道,八面玲瓏,如何對下聯?
上聯:酒熱不須湯盞燙。下聯?
上聯:雲捲雲舒冬若逝。如何對下聯?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