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博士生為什麼成了導師「家僕」致死?


西安交大博士楊寶德投河自殺,死在聖誕夜。警方認定,沒有證據表明自殺系刑事案件。

我是和楊博士同一個城市的一名已經畢業的博士,聽到這個新聞,除了物傷同類的傷感,還有對現在博士教育體制的很多感慨。

楊寶德死後,其女友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楊寶德的悲劇源自「不堪博導周老師奴役」。媒體還原了諸多細節。周教授對楊寶德明確提及或暗示的要求包括:澆花、打掃辦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車場接她、陪她逛超市、陪她去家中裝窗帘等。

以上事項,也從楊寶德與導師的聊天信息得到印證。

無論是誰,無論是何原因,一個年輕生命的逝去,總是讓人悲傷。況且,這個年輕的生命已經讀到博士,前途可謂一片光明。

在這起悲劇中,楊博士的困境是整個現行博士教育體制的最大問題。

我到現在還是認為,博士期間最重要的選擇不是選擇收穫多少知識,不是選擇什麼樣的工作,而是選擇什麼樣的導師。導師的學術背景和行政職務,以及他在社會上和業內的地位和關係網,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一個博士的學術和工作前途。

如果幸運的遇到一個很為學生著想的導師,利用他的學術積累為你指引方向,在關鍵時刻提攜你一把,你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但是,不幸的是,楊博士遇到了一個只是把他當做員工的導師。在這樣的關係里,導師不為學生的前途上心,而只是在為怎麼儘可能多剝削這個廉價勞動力費神。

楊博士自身當然有自己的問題,比如面對這樣的困境時,束手無策,不甘心放棄已經拖累自己多年的痛苦的博士求學之路,沒有經驗利用學校和社會的監管和關注為自己謀求出路。

但是,我很不同意作家六六的觀點。楊博士是沒有義務為導師做學術之外的其他工作的。即使他出身寒門,也不應該成為他放棄基本自尊的原因。

希望西安交大可以通過這件事,反省自己的博士培養制度。

希望其他高校能夠加強對博士導師職責的監管。


在這裡,我想結合自己身邊博士生的學習生活現狀,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中國博士生一旦出事,受到的關注遠比美國博士多

去年聖誕前後,這條新聞我是通過Youtube上看到的。而後來在包括科學網在內的諸多學術類平台、各類新聞媒體等都見到了連續報道。這則新聞更是引發了科學網上關係師生關係的大討論,一周內有諸多著名教授發表了自己對師生關係的看法。

結合我的經歷,我認為我國博士生群體更容易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受到幾千年來「學而優」思維的影響,我們對博士生群體總是充滿了一種尊敬。博士生群體一旦出現新聞,總是能引發社會熱度。而在美國,我覺得博士生更像是一種職業選擇,由於研究方向很狹窄,大多是希望走專門道路的人深造之選。從平均工資來看,中國博士的平均工資是國民收入的3-5倍或更多,而美國大概是2倍左右。

我認為問題在於導師,導師跨越了師生關係的界限,歪曲了師者的角色

其實,實話實說,中國的博士生導師對學生有「生殺大權」。從課題選擇,到論文投稿發表,到博士答辯,何時畢業,都是導師說了算。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和老師自然處於一種不對等的關係。學生為了能使老師讓自己儘早畢業,很多時候「甘願」幫老師做一些私人的事情,這樣說其實並不誇張。此時,職業操守很弱的導師很可能跨越了界限,高高在上,「使喚學生」。

其實當我看到有一篇新聞報道,以「我們村學歷最高的人,在給導師洗車」為題時,感到非常悲涼。


剛看新聞題目的時候我也以為是博士生個人的問題

認為他是不會做事、不會為人、心理承受差等等個人的因素導致的自殺

因為幫導師做一些事情都是常事,現在導師都被叫老闆的,幫導師做一些事都是正常現在

但是看一下他女朋友發的《還原事情真相,願你天堂安息》PS:(此段為後編輯的),本來不想說過多的個人觀點,但好多人都不去看…好吧我在加點個人的話

先引用下文章裡面的一段話:

楊寶德是一個有理想的青年,他渴望能出國深造。在楊去世前一周,我們還商量著一起出國,等回國後就結婚。所以,當12月18日博導周老師答應給楊聯繫出國事宜時,他很高興想考個英語資格證。12月21號卻因為楊學英語而被導師批評,讓他明白導師不會放他出國,因為先前許諾過讓他去北醫學習並未兌現。這樣的空頭支票比沒有更讓人絕望。

我只是一個本科生,沒讀過研,更沒讀過博,我上大學的時候對導師根本沒什麼印象,在我眼中導師對我畢業沒有多少影響,只要考試及格,畢業論文合格就行了(不嘚瑟就行,兩個班共7.8十人,導師認不全),這樣就能畢業。

博士導師,應該對博士畢業有很大影響,大概也可以說有決定的影響力吧,說你不能畢業就不能畢業吧(看的其他網友的話,還有我個人認識的研究生同學跟我說過的話)

老闆(導師)對學生能否畢業有很大的話語權

文中的博士生本來就是個內向,窮人家的孩子,經常被要求早上去停車場接送她去辦公室,拎包送水;中午給她買飯,陪她吃飯(有時候即使楊已經買好飯在吃也得去),白天陪她逛超市

如果光是這些,我不會說什麼,大環境是這樣,不光學校這樣,工作中也會遇到這樣的事情,領導讓你幹什麼你能不幹?不幹就等於不想在這個公司做了

但實話說換公司打工容易,換學校讀博?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再考試,再面試,還害怕以前導師給未來導師說點什麼)

如果真的像他女朋友說的那樣,讓他明白導師不會放他出國…那麼他的抑鬱症跟導師有沒有關係?(不敢確定事實究竟如何)

再有一點:

誰家導師會給一個有女朋友的學生介紹一個有男朋友的女生?

說實話

就算這位導師給有女朋友的學生介紹個新女朋友,我都能理解,真的看不上他現在的女朋友,覺得這個女的配不上他,我還有可能理解

但是!

給一個有女朋友的學生介紹一個有男朋友的女生

原諒我的思想被限制了,我是真的想不明白

¥……%¥##%……(粗口)到底是誰造成的博士生自殺?!!!

我就簡單先傳一個聊天記錄

其他的可以看完我的回答自己去搜索那篇文章

如果看完下面的聊天記錄覺得我說的不對的人請把你的說法留言,我看看


本人就是一個延期的博士,目前還未畢業,說實話,心理壓力非常大,對社會越來越有種逃避心態,不想見親人朋友。在延期的時候,由於沒有學校的補貼,導師沒有發任何補貼,又禁止做兼職,自己在經濟上的壓力非常大。另一方面,精神上則是受到周圍輿論和導師的雙重壓力,存在偶爾失眠。但由於有各方面親人的鼓勵,加之本人也認為這是人生的一種磨礪,本人肯定不會去自尋短見。

說起自己的導師,不可能沒有抱怨,全學院大多數博士都是正常或者延期一年畢業,而我們團隊卻是至少延期兩年以上,師生情誼因為種種不愉快的事情越來越淡,更多地停留在「表面」老師。每一個延期超過一年的全職博士都有自己的難處,說實話,一兩篇SCI的學校畢業要求並不高,即使沒有導師指導,一個努力的博士經過三四年努力和一些師兄或者年輕老師的指導也能達到。另外,導師那每個月一千多的補貼,對於自己有賺錢能力的博士來說,有沒有關係也不大。但不管導師有沒有能力,人品怎樣,卻都掌握了博士畢業的生死大權(小論文發表的簽字權與大論文送審答辯的簽字權),因此對於這樣的師生不平等,多數博士也只能是敢怒不敢言。

師生之間的平等在國內只是口號,目前導師權力過大導致的結果就是遇到好導師(人品和學術上),容易出好文章;而如果遇到一般,甚至不好的導師,受導師的各種約束,自己會過的非常鬱悶。讀博不像工作,選錯了可以馬上跳槽,而導師的情況往往不是簡單地通過網站的幾個介紹就能深入了解的,在此,祝願想讀博的各位朋友,都能如願找到好的導師。


如果你看到這個題目,以為是他太脆弱那就錯了。我剛開始也是這麼以為,甚至有不少大V開始帶節奏。

就連六六都轉發了《寒門博士之死》並評論:現在的孩子都不知道腦子裡想什麼?裝個窗帘、買個菜、打掃個衛生就委屈死了?到底是個村娃,自視甚高。俺們跟師,出門拎包抱著被子,鞍前馬後辦入住,洗洗涮涮還生怕師父不滿意。人哪!別太把自己當回事。所謂學習,不僅僅是課本的,也是做人的道理。你伺候伺候老師,那不是應當的嗎?

你真的看了聊天記錄了嘛?簡直是不忍直視,我們必須要承認有研究生博士生成為老師家的保姆,並且這個現象也不在少數,如果你全部看了聊天記錄了才有發言權,這不僅僅是使喚他幹活。這是最直接了性騷擾!一個女老師給學生髮:老師喝多了心裡好難受。老師心裡難受。我記得你最喜歡那套衣服。還勸和女朋友分手:那個女生歪歪心思,老師不喜歡她之類的。

哦,所以呢?你是老師,還是女老師,還不讓人家出去賺錢,一個農村男博士,二十多歲不賺錢吃什麼呢?管人家女朋友幹嘛。他不是不想換導師,新聞稱:楊寶德與導師關係不睦,卻從來沒考慮過換導師,只因為學院里很多教師都是同一個學科帶頭人的學生,申請換導師,也沒人敢收。

大學裡面這種情況不是沒有,並且很常見。老師造謠,給他穿小鞋他一點辦法沒有,他要是不死也沒人會正式這個問題。難道女老師只是逾越嘛?中國的法律也不存在強姦男人的說法,這合適嘛?在權力面前人人都是弱勢群體。楊寶德只是學術近親繁殖的犧牲品。他能夠從一個窮孩子殺入城市,殺至博士門前。究竟是誰,抹殺了寒門學子的逆襲之路?


讀博真是個痛苦的旅程,我周圍同事同學很少有按時畢業的,最誇張的是讀了8年,現在有一個同事已經讀6年了。

1、真的有必要讀博士嗎?很多人讀博士不是因為多熱衷於研究,而大多是為了評職稱走仕途,比如高校,院長副院長等職位開始要求博士學位。從源頭上就矛盾的事物,怎麼可能不出事呢。

2、導師和研究生關係已經變味了,很多研究生稱自己導師為老闆,給導師做項目替老師寫論文,老師從科研經費里撥出一部分給研究作為酬勞。導師只負責跑項目,一條龍的產業鏈了。

但這種勞務關係沒有相應的法律或規章制度,沒有協商討價還價的餘地,導師說了算。對研究生來說全憑運氣,祈禱自己能遇到一個好導師。

3、換導師?老師之間是利益共同體,你跟甲導師不行,想要換到乙導師,乙導師考慮到甲的面子能收你嗎?所以換導師幾乎行不通。

4、以上都屬於正常現象。過分的或人品欠佳的導師,研究生就是免費勞動力,各種跑腿替課,家裡重活臟活都叫學生去。

5、大不了不念了,我認識的一位老師,退學了,不讀了。現在過得也挺好的。千不該萬不該不能結束自己生命。

6、研究生應該團結一致,維護自己權益,當導師提出過分要求時可以找學校反應,現在研究生為了自己能早點畢業過分順從導師,導致這種不平等關係越來越嚴重。

不過大多導師還是有老師樣,值得尊敬。


要不是這位博士生跳水身亡,引起關注,我想博士生,碩士生成為導師的員工,助理,甚至家僕,可能不奇怪吧,似乎在很多高校師生之間的潛規則。

原因有這麼幾個吧,

1,社會的影響,社會中的不良因素影響高校,尤其是大學生,對待老師並非是內心的尊敬與誠篤,而是違心的聽從與奉承,還有老師,沒有把自己作為授業解惑的引路人,而是把自己當老闆,當地主了,

2,很多老師與博士碩士生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易,尤其是老師佔據資源主動一方,致使學生積怨難消。

3,這樣的事放在心胸開闊的學生身上也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可是遇到內向性格的,自尊心又很強,便走上不歸路。


半個多月前,西安交通大學的在讀博士生楊寶德被人發現,溺亡在西安灞河中。警方認定,沒有證據表明系刑事案件。根據目前媒體所報道的整個事件信息綜合來看,這其中導師負有一定的責任,而學生自身也相應有一些問題。

首先導師方面來講,據媒體所報道,楊寶德對於導師的合理訴求及不合理訴求的事情都做了。而其主要壓力則來自因為被「不合理」的事情佔用太多精力,科研工作陷入停滯。楊寶德表示「我不會拒絕人」,「不合理的事」,包括陪導師吃飯,給導師熟人的女兒做家教,澆花、打掃辦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車場接導師、陪導師逛超市、陪導師去家中裝窗帘等。事實上來說,這種「不合理」事情在國內的高校以及眾多科研單位的學生來說基本都算是較為正常的事情,我們也可以將一切與學業毫無關聯的事情視作為「不合理」,但是這似乎在國內已經成為了一種陋習,比如,在大學經常聽到說替導師去財務報銷項目賬單發票,但是話說回來,這些事情對於走向社會也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也不見得全是壞事。而在楊寶德這起事件中,也許導師方面的壓力過於沉重,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其次從楊寶德本人來講,作為一個成年人,或者說即將而立之年的成年人,思維想法還真的不夠成熟。條條大路通羅馬,能夠選擇的道路絕非只有死亡者一條,而他的選擇也是最為不值得的一條。剛剛答主提到的,退學、換導師都是可以考慮的,但是楊卻沒敢選擇。而楊本人來說,心理承受能力也確實偏弱了一點,相信比楊要慘的學生還多的是,答主就有聽說有導師故意扣著學生不讓畢業的事情,但是人家也熬出頭了。所以答主認為楊心理素質不太好。從新聞報道信息看,楊在溝通方面也有所欠缺,如果楊能夠及時同老師同學、朋友溝通的話,將心中的不快鬱悶排解出來,也許不會發生今天的慘劇。

最後一點,請導師不要濫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絕對的權力就會導致絕對的腐敗。西交或者中國各大高校有必要嚴肅調查那些濫權的導師、並將其權力關進位度的牢籠,這才是止歇悲劇的治本之策。只有這樣楊寶德之死,或許才有正面的價值。學生不是老師的附屬品,也不該是導師的廉價勞動力。楊寶德成了導師的小工、成了導師的廉價勞動力,甚至淪為各種使用的工具或道具,在眼下的高等學府或科研機構,不算少見。

本人真的很幸運,有幸遇到一位好的導師,在生活學習各個方面都給予了我無私的關懷,當然答主也會同樣有鬱悶的時候,但是及時化解掉才能陽光快樂起來,不是嗎?楊寶德事件也為我們的教育部門上了一課,導師要合理運用手中的權利,如果楊寶德事件能夠引起社會的反思,也算值得,否則的話,這樣的悲劇還會發生,那時候來看楊就真的不值了。


其實應該是一個溝通的問題,這個老師看上去大大咧咧的,隨便,可能並不壞,只是將學生看成孩子了,而這個學生呢,被家族寄予厚望,農村會讀書的孩子,在家也不怎麼做農活的,可能被捧著,結果在導師家要做家務,心裡有落差,學生可以實在和老師說下,自己不想做這些,想忙功課,何必去自殺呢,死都不怕,難道還不能和老師說下嗎?學生的心理素質,一直是學校忽略的地方,許多學校,應該增加心理課程,請心理老師,而老師,也要根據學生的性格,進行教育,有些學生,只適合做普通的學生,並不適合成為孩子。


最近西安交大博士灞河輕生的新聞掀起了激烈的討論,大家普遍認為楊寶德死的不值,我也深有同感。作為村裡唯一的大學生,父母眼中的驕傲,這些代名詞每一個都給他帶來了莫大的壓力,有什麼問題也只能報喜不報憂,因為不能讓父母失望不能給他們丟臉。記得讀碩士畢業後有段時間,因為找工作不理想,即使在外面過著刷信用卡住賓館的日子,也不敢回家,每次給父母打電話還要故作輕鬆,最怕他們問起最近過的怎麼樣。楊寶德最終走上這條不歸路,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父母對他期望過高。能讀到博士階段,楊寶德已經被父母親戚鄰居神化了,認為這麼優秀的人一定會出人頭地,改寫家族命運,可謂是承載著全家人的期望,慢慢的這種期望就變成了壓力和內心的焦慮,所以學業上有什麼不順遂是不能告訴父母的。

2.個人性格內向。性格內向,不善社交的人會將這種壓力翻倍。內心的苦悶無處排解,也不知道找何人排解,唯一的傾訴對象估計就是他的女友,但是女友也對他起不到實質性的幫助,女友曾提議讓他放棄繼續攻讀博士,但遭到他的拒絕,他認為自己的這種碩博連讀模式,如果不讀完博士,連碩士文憑也沒有,實際上學校規定在讀博士是可以申請降級為碩士,拿到文憑的,而這點他估計到死也不知道。

3.上層學術壟斷。碩博階段,導師掌控著研究生的生殺大權,遇到人品好的導師,你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真才實學,導師還會助力你的成長,遇到人品不好的導師,研究生就變成了導師的打工仔,成為導師謀取私利的工具,在某些極端的情況下確實是沒時間做學術。況且同一個高校裡面導師都互相熟絡,甚至師出同門,分到一個不好的導師也只能一棵樹上弔死了,因為沒人會接盤。

綜合以上原因導致了楊寶德的悲劇,試想如果他能夠性格外向一點,家庭條件能夠支撐他做更多的選擇,遇到一個專心搞學術的導師,完全會順利畢業得到一個大好前程。魚躍龍門並不易,有時真的是捨命一搏。


推薦閱讀:

作為軍事迷,有哪些知識平台值得我們關注?
20個社會定律
重讀《將太的壽司》有感
彼時崢嶸歲月,假藥無處遁形
世道沒有變壞,只是你不會思考

TAG:教育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