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京劇總是古裝戲?


為什麼京劇總是古裝戲?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樣板戲」很少演出的原因

京劇並不是沒有現代戲,只是相對於古裝戲而言,現代戲演得太少,所以我們一般看到的京劇,大多數都是古裝戲。京劇的現代戲大多數是上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的現代京劇,那個時候的現代戲大多數以工農兵為素材,將工農兵的故事搬上舞台。

然而因為特定的歷史因素,這些樣板戲在紅極一時之後迅速凋零,一度成為不可提起的禁忌字眼,並且當年出演樣板戲的那些京劇演員,也大多數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雖然現在再提起樣板戲也沒什麼了,但當年的演員們能將樣板戲教給後人的卻不多。

樣板戲當年留給人們心目中的印象太深了,而且它拍攝成了視頻,永遠的保存著,人們只要想重溫樣板戲,隨時可以觀看,而且大多數都是只此一家,別無他處。這和大部分的傳統戲不同,傳統戲可以因為流派的區別,來演出不同的特色。

二、京劇也有過「時裝戲」的歷史

歷史上京劇也有過時裝戲,但最後以失敗而告終。在1904年到1919年之間,那時候出現了很多新編劇目,然而在表演上大力吸收西洋戲劇的特色,導致不管演老戲還是新戲,總是看起來不倫不類的。

很少有人知道,京劇還演過外國戲,比如在1904年的時候,汪笑儂編演了一出《瓜種蘭因》,這是取材於外國的一齣戲,講述的是波蘭與土耳其開戰,最後兵敗求和的故事。這樣的戲出來之後,儘管有一定的政治意義,但從京劇的角度上來說,的確也是不倫不類。

從1904年汪笑儂的《瓜種蘭因》到1919年五四運動,京劇中的時裝戲已經有了三四百部,一開始演起來還算新奇,但時間一久就覺得索然無味了,終於在1949年梅蘭芳為京劇改革時,說出了這麼一句名言:「京劇可以『移步』但不能『換形』。」

或許正是曾經有過失敗的嘗試,再加上每次京劇演時裝戲,都有那麼些政治因素在裡面,所以大家索性就專演傳統戲了,反正傳統戲那麼多,又何必去觸弄那新戲呢?


謝邀。為什麼京劇總演古裝劇?這個問題在於發展過程中京劇劇本來源很多是編寫歷史故事。我們國家是世界上最注重記錄歷史的國家,沒有其他國家可以與之匹敵。這樣豐富的資料庫,最容易貢獻觀眾喜聞樂見的故事,也最容易產生能夠流傳下來的劇本。因此京劇的古裝戲非常多。

為什麼不演現代戲?其實,京劇誕生於徽班進京的清乾隆時代,經過200多年的積累,京劇舞台沉澱下來的戲多少都是有些歷史傳承淵源的,所以舞台上演的劇目中歷史劇多,現代戲少。

京劇歷史上最偉大的演員梅蘭芳大師從年輕時就開始創作、試驗時裝戲,其他大師們也從來也沒放棄過努力。但是近百年時間過去後,留在舞台上的「活」

著的時裝劇少之又少。

提現代京劇中還不能繞開樣板戲,個人感覺從觀賞者角度看著名的8個樣板戲也非常好看,而且傳播度也足夠大。但囿於時代所限,樣板戲的劇情稍微有點呆板,人物性格單調,與當下觀眾口味略有錯位。

因而搞現代戲得注重與時代相配套,得多多創作試驗,不能強求搞一個戲就立住一個戲。再說說最近創作的京劇新戲,它們普遍主題宏大,深刻,故事情節因此被削弱了,且唱腔設計過於求高求難,唱段難以傳唱和流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戲的普及。


有現代戲啊!往遠了說,文革期間有京劇樣板戲,往近了說,如今京劇舞台上也有不少現代京劇節目。之所以感覺京劇總是古裝戲,是因為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中國的京劇舞台大量的節目都是古裝戲。中國京劇的歷史源遠流長,優秀的京劇全本浩如煙海,老百姓喜聞樂見,著名唱腔唱段如雷灌耳,名家名角兒不勝枚舉燦若群星。所以感覺還是古裝戲多。


戲曲文學一路高歌走到了乾嘉時期,一方面由於傳奇文學的衰落,導致劇本創作速度開始放緩,很少再有出現於元明時期的經典劇本的誕生,這個是文學發展的必然。這也就導致了很多當時的戲班不得不演繹老戲老劇本,折子戲開始流行起來,並且盛行「舊戲摘錦」的演出方式。

第二,市民階層的壯大,當時市民階層對於戲曲的文詞要求並不是很高,反而促進了戲曲表演多元化,戲班伶人等更注重對表演藝術的精打細磨。例如各種絕技技巧的產生。

第三,跟隨歷史的觀點吧,清朝滿人治國,對於漢族文化的打壓嚴重,為了保留文化血脈,當時很多的文學、文藝從業者等等,都會放棄一些創新形式,這種停滯反而保留了很多的藝術形式。(個人觀點,有可能不是很準確,大家批評指正)

在戲曲進入新中國,文藝上跟隨新時代,出現了很多反應新時代的作品,在戲曲上有京劇「八大樣板戲」,被各大劇種移植,這當然不乏其中有政治因素,直到現在,這些新編戲曲還在廣為傳唱。進入新世紀,隨著人民審美水平的提高,其中優秀的新編戲曲更是層出不窮。

(圖片引用微信公眾號「晉風蒲劇網」、「燕升戲語」)


這個問題的提出本身就不夠嚴謹。我國的京劇演出的劇目相當多。有古裝的、近代的、現代的。古裝的不必細說了,近代的有《楊三姐告狀》、《摩登迦女》,現代的也不少,八個樣板戲都是現代京劇。至於觀眾的喜愛哪能都一樣呢。必然有不同的愛好,有喜歡古裝的,有喜歡現代的。所以,毛主席才說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發展的文化生活需要。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是國人的驕傲。願我們的國粹不斷發揚光大。


古裝戲的劇目繁多、從戲校學戲開始就是傳統劇、就拿老生來說、揚、失、武、算是必修課、畢業進入院團、上台即可演了、如果想演其它傳統劇目、自己不會、則可以像前輩們請教學習即可上台、另一方面傳統戲不需要太多成本、一折戲幾個人就可以演出、關鍵是收入分配容易、而現代戲則不然、從編劇創作到排演、從布景到服裝、要花費太大的人力財力、還要考慮票房收入與分配以及成本、再者就是寫什麼樣的劇本、在當今社會是寫工人、農民、軍人、還是寫土豪、奸商等等、這都是問題、而毛澤東時代的主題是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宗旨是三突出、突出英雄人物、突出主要人物、突出正面人物、有了這個宗旨創作起來就容易多了、在那個時期是不計成本的、各大院團都爭當樣板、你排一出、我排兩出、也有一種面子與實力的比拼、隨後出現了不少現代戲、無需考慮收入問題、總之現在的一切、都必須是圍繞著一個字在考慮問題、那就是、錢、


京劇總是古裝戲,這是京劇的悲哀,也是中國文化的悲哀!京劇原本是在變革中形成的,令人喜聞樂見的好劇種。也曾經從表演形式到藝術內函進行過革命,而且頗有成效。可是,近年來,中國文化,文學藝術懶於改革進取,安於守舊僵化,喜好復舊倒退。所以,將京劇藝術釘死在陳腐老舊的恥辱柱上,不讓其改革發展,煥發青春。悲矣!京劇。悲矣!中國文化!


這個問題大家都明白。

毫不諱言,我喜歡《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紅燈記》、《海港》、《龍江頌》等現代京劇,其題材、氣勢、唱腔、音樂、舞美都達到了以前京劇所沒有的高度。我尤喜歡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其舞蹈、音樂讓人百看不厭。

這都是廣大文藝工作者集體創作的精典之作。舞台不演,就在網路里看吧,好作品是永遠不會被埋沒的。只是後人會感到奇怪,這麼好的作品,比那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老調強多了,怎麼沒人演呢。


京劇以演古裝戲為榮,實際上是自我毀滅。有300多年歷史傳統戲種食古不化,堅持演那些老掉牙的才子佳人,帝王將相,還有幾個人看得懂,還有幾個人願意看,剩下了幾個晚清殘存下來的遺老們在京劇院自愉自樂,這幫人死了京劇也就進慱物館了。好端端的現代京劇無人演,這不是等死嗎?


當前把持京劇的一些所謂大家有抵制情緒,比如一些比賽,只要參賽選手唱樣板戲選段,一般都得不了高分。而且還胡評亂點一通,好象對樣板戲有深仇大恨。


推薦閱讀:

傳承京劇之美——FENGSANSAN「花木蘭」主題發布會
京劇之美——戲曲行頭原來那麼美
京劇四大名旦
慷慨幽柔、華麗大氣的京劇
戲曲男神第1期 | 京劇「四大名旦」,見識真正的德藝雙馨

TAG:京劇 | 戲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