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古人特別注重避諱,甚至有些是無意義的避諱?


古人最開始也沒有那麼多避諱,從禮儀的興起開始,人們便有了避諱的意識,後來有人將各種人物編撰神話傳說以達到斂財或者收買人心的目的,使人們因懼怕或敬畏而新增了許多避諱。

禮儀和節日避諱只是人們向好的一種願望。

禮儀避諱意在為他人留下好印象,使得人與人之間相處得更融洽,也算是人們向好願望的體現,節日避諱主要是人們對自然(神明)的敬畏,不希望自己因做錯了某件事而影響心中所期盼之事,這算是一種心靈慰藉,說錯話或者做錯事會影響某事一說並不是空穴來風,是有人驗證過的,屬於心理學現象。

簡單來說就是當你做了件自我感覺不好的事情,就會引發聯想,我的另一件事會不會受到影響?而且你會提醒身邊的人,也讓別人有了顧慮,等要做的事真的來臨時會因心裡記掛而分心,肯定會影響所做之事,這樣一來,人們便對當時的避諱深信不疑,等大家都提倡時,便成了某種不成文的規定。

古代權貴強行要求他人遵循避諱。

古代興起各種避諱以後,人們對任何事情都講究規矩,權貴們為了體現自己身份尊貴,常常限制他人的某種行為,雖然有些避諱毫無意義,卻體現了人們對權勢的畏懼。比如,古代皇帝的姓氏不能用作其他事物的俗稱,沿用到現在的「正月」就是這麼來的,原本「正」字一直讀第四聲,秦始皇發現「正」字與自己的名字嬴政的「政」字同音,認為是對自己不敬,於是要求人們將正月的「正」字讀第一聲。

有些避諱是根據自然規律和生活經驗總結的。

其實古代很多避諱是有意義的,有些地方根據自然規律提出了某種避諱,人們覺得確實有理便一同遵守,比如,某地幾月份不宜上山,因為那個月山上常有蛇蟲鼠疫出沒,而且有些植物會釋放出毒氣,回來後容易染上怪病。二十四節氣里也有避諱,在某些月份不宜播種,某些月份不宜收割等,這些都有一定的實質依據,所以才會被人們一直推崇。

古代除了與時令、地里、天氣等有關的避諱,其餘都是萬事向好卻又無能為力的結果,說到底都是人的自我安慰。人們以為避諱了就會變好,不避諱就會招來禍害,就算沒有出現類似結果,人們也會將其與其他事物聯繫起來,寧願將事情複雜化也不願受到不可估量的損失,所以使得各種避諱只增不減。


謝謝邀請。

我認為主要原因可能是出於害怕。

第一類,對未知的恐懼。

比如,人們對死亡是很避諱的。當老人過世,我們一般不直接說「死」。我們會委婉的說,走了,沒了,不在了,失去生命體征,與世長辭等等來表達同一件事情。這種表達,類似於一種修辭的方法,情感上的不舍,在根源上可能是源於我們對未知,就是對死亡的恐懼。

第二類,對權勢的恐懼。

對人物姓名的避諱,比較常見的是對,君,親,師的避諱。一般不會直接稱呼他們的名字,用其他的字來替代。這是對權勢威望的屈服。比如,秦朝時,正月稱端月,就是避諱秦始皇嬴政的名諱。比岳恆山漢時叫常山是為避諱漢文帝劉恆的名諱。晉簡文帝之母鄭阿春,富春該叫富陽。再比如,趙匡胤做了宋朝的開國之君,他的二弟趙匡義改名為光義,四弟趙匡美改為光美。宋仁宗姓趙禎,為了避諱,正月改稱初月。據宋人吳處厚的《青箱雜記》所載,「禎」、「蒸」同音,為了避諱,蒸餅就該叫炊餅了。

三綱五常之下的封建社會,父母亦有極高的權威。比如,在電視劇《琅琊榜》中,靜妃就是因為看了《翔地記》的遊記筆記覺出異樣,林殊的母親閨名溸瀠,這也是一個地名,林殊在讀書做筆記時會避諱母親名字而減筆。因此靜妃判斷梅長蘇就是林殊。


推薦閱讀:

快要成仙了:俄國傳奇戰艦服役超百年!
人類對糖尿病認識的歷史
皇太極登基之謎!是逼母殉葬,還是設計打敗哥哥?真相全在這
讀書筆記一百二十:讀《古代天文曆法講座》隨筆
影響人類歷史的100本名著 | 小木屋圖書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