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當下社會為什麼這麼浮躁?


自媒體這兩年風生水起,很多熱錢流入,特別是在短視頻、直播等領域不斷創造新的奇蹟。眼球經濟一直是亘古不變的,以前是書籍雜誌、後來是BBS與博客、慢慢是微博微信、接著又是頭條資訊與短視頻,當然直播也是狠狠地活了一把。

不知不覺微信已經有超過10億的月活躍用戶,這是中國互聯網歷史上里程碑的存在,原先一直火熱的QQ慢慢開始走上了下坡路,又有誰記得當初如日中天的開心網、人人網?我們總是喜新厭舊、不斷愛上新的溝通工具。

每一次熱門工具的興起都會伴生一批意見領袖,博客時期的韓寒、老徐,微博時期的營銷號,微信公眾號上的一條、二更、咪蒙等,直播時期的馮提莫,當然現在是抖音的紅利期,又有新一批黑馬殺出來了。每個熱門工具的迭代,都是因為新興者更好玩更有趣。但是最後都會因為廣告商家的湧入慢慢變得商業味太重,而遭用戶拋棄。

縱觀熱門媒體工具這樣的變化,你有沒有發現人們眼睛看到的東西越來越淺薄,越來越偏向娛樂,而停止了自我思考。書籍是系統思想的整理,雜誌報紙是片段思維的歸納,博客則是快餐短文,後面微博140字的出現,徹底展現了用戶對龐雜信息的不耐煩。短視頻、直播的興起更是因為用戶懶得思考,只想享受即時的視聽感受。

仔細想想,現在又有多少人願意靜下心來去認真看一本書,或者寫一本書?以前古人會花幾年甚至幾十年去用心寫一本書,現在的暢銷書作家一年就可以給你編出好幾本書,這樣的書又有多少含金量呢。從內容生產者到內容消費者,再到中間的傳輸媒介都發生了變化。雖然信息傳輸變得更快更豐富,但是有價值有深度的信息變得更難被接受了。

社會發展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從前人們會經常吃不飽飯,甚至有很多人真的是餓死的,而現代社會想要餓死一個人已經很難了,可能更多人是因為肥胖而導致各種疾病的。人們的穿著打扮與外貌也越來越好看,不好看的甚至都可以整得好看,但是抑鬱症這種以前罕見的疾病現在卻越來越常見了。

物質世界的豐饒,更凸顯了精神世界的荒蕪。在快速運轉的現代社會,缺乏的是慢下來多關注我們的內心世界,思想上的積極向上更是難能可貴,你覺得呢?


很多人常常抱怨生活的平淡,這種平淡會逐漸變成無聊,並讓人覺得難以忍受,甚至覺得生活了無樂趣。我自己也常常深陷於這種無聊的困境中。

我們從不懷疑世界的精彩,可是好像這個精彩的世界總是不屬於我們,我們不會遭受讓人扼腕的天災人禍,自然也不會經歷讓人羨慕的刻骨銘心。馬航失事的悲傷不屬於我們,世界盃的捧杯也不屬於我們,恐怖分子的炸彈不屬於我們,女明星的身體也不屬於我們。那些全世界矚目的事情,那些塑造歷史或改變歷史的事情,好像總是和極小的一部分人有關係,我們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成不了這一小部分人中的一個。

真是沒有存在感。

我們都知道蝴蝶效應,我們都知道人類是一個互相影響的複雜群體。我們也都知道今天早上吃的那根油條可能影響了印度三哥的火車運輸,而下午喝的那瓶可樂可能左右了蘋果的股票,但是,這種參與感實在是太微弱了。而真正的參與感能夠讓人們感受到自身的價值,並激勵人們去創造更大的價值。

問題在於,面對這個嘈雜的世界,面對著每天發生的各種事情,我們是否真的無能為力?只能喝著可樂吃著油條,漠不關心,毫不在意?

不,並不是這樣,我們缺的是勇氣,嘗試一次的勇氣。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世界上最小的國家,這個國家只有六個居民。為了讓事情更有意思一點,我給這個大洋另一邊的微型國家的國王寫了一封信,沒想到的是,他居然給我回信,我們甚至還有多次郵件往來,讓我逐漸了解這個神奇的國度。這個渺小個人和渺小國家的事情讓我相信,只要有想法並真正去嘗試,我們是可以以一種更真切的方式感受這個世界的。

烏克蘭的革命前一段時間鬧的沸沸揚揚,Github上面有一個烏克蘭的程序員在一段Commits中寫道,可能我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更新這個項目了,因為我的國家正在革命。這句話隨即火遍了全世界的技術圈,世界各地的工程師和程序員都在下面留言支持,我也在下面表示了來自中國的支持,一個月後收到了作者的回復,他的精神讓我感動,這個世界因為一些美好的祝願與支持而變得更好一點。

更早些時候,Github差點慘遭GFW的封鎖,但是國內圈子裡面無數工程師通過各種渠道聯名抗議,政府迫於壓力不得不開放了Github,雖然李開復等名人也有參與其中,但是每個參與者的力量都共同促進了這一抗議的效力,並最終保證了這個開源世界的存在。

以前看到很酷的軟體或很棒的故事的時候,我會贊一句,真他媽不錯,然後繼續做我的事情。這個世界的精彩真相與我擦肩而過。後來我不這麼做了。我嘗試與優秀軟體的作者聯繫,表達我的感激和支持,我也會深入我所聽聞的那些故事。世界由此和我緊密聯繫在了一起。這種聯繫讓我身處存在感的洪流中。

少年的喬布斯曾經給惠普公司寫信索要技術資料,後者慷慨的送了很多東西過去。而現在我們卻難以下決心按照包裝上那個電話號碼打過去。歸結原因,在於我們越來越懼怕未知,未知的交流,未知的接觸,未知的後果。這種懼怕並非來源於恐懼,而是來源於冷漠,現代世界的冷漠。

不過,總有少年會去嘗試,因為這蘊含了一切可能。


要說當下社會之浮躁,我覺得關鍵要弄清楚這麼幾點。

首先要明白的是我們處在一個經濟社會,我們國家用了30年的時間走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路,「暴發戶」成了這麼多年的代名詞,「一夜暴富」之後的炫富更是對人們思維造成的衝擊巨大。當社會評價一個人的標準以「金錢至上」為衡量標準的時候,浮躁之風是必然的。

其次,追求財富本來是天經地義的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急功近利的「快富思維」導致了不擇手段去獲取財富,這是社會浮躁的核心要素。其實,浮躁的就連孩子感冒,都要「快好」,輸液成了習慣性的;浮躁的各種疾病都年輕化。如果不打破這種思維模式,不講求艱苦奮鬥,腳踏實地的作風,這種浮躁之風應該還會持續。

再者,互聯網的發展是個好事,方便了大眾,生活方式快捷化,但互聯網傳播泥沙俱下的特點,會影響到人們對事物的判斷,尤其是沉迷於網遊或者利用互聯網從事不法工作的,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只會對浮躁之風添油加醋。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浮躁一定是建立在一定思維上的行為方式,要剋制浮躁,要從凈化心靈出發!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叫:《非學校化社會》

作者伊里奇,他是一位在自然科學、神學、哲學、史學等方面有很深造詣的思想家,他是「非學校化運動」的領袖。他提出「學校導致了許多人的某種精神自殺,因為它迫使人們放棄了對自我成長的責任心」。學生在學校中屈從於統一的課程和教學,個人自發的有機成長變成了被動的過程,他們把自己的稜角削平從而進入組織的規範之中,學生受制於學校的組織化,僅僅在學校中學習怎樣消費、怎樣接受,而不是怎樣生活,怎樣成長、怎樣成為自己。」

他認為在非學校化的教育中,人生的各個階段都可以在各種網路中獲得教育,社會是開放的,並且發揮著教育的作用。任何人通過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而學習知識和技能,並且直接應用於社會。教育的根本變革就是社會成為教育的許多層次的網路,從而把各種教育資源置於學習者的主動的控制之下,使學習成為自我創造式的教育。

你為什麼那麼浮躁?

為什麼你總是對自己不滿意?

原因

1 做事情只看到結果,沒有系統做事的方法,看不到進步的階梯,急於求成。

2 意志力薄弱,碰到困難,喜歡逃避它,不想要付出還想要得到

想要做好一件事,就得做好付出的準備

3 總是與他人比較,為別人而活

.4 做事情沉不住氣,越對現狀不滿意,越多現狀不滿意,越浮躁,形成了一個不好的循環。

總結就是:【我要的東西得不到】

該如何緩解呢

1 「我要」可以用「我有」來滿足

警惕【浮躁】害了你

越浮躁就對現狀越不滿意,越對現狀不滿意就越浮躁。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 不得不讓人感到浮躁和危險。我可以不再去扎人,但我身上必須長滿刺,才能不被這個社會所傷害。做回最本真的自己,逗比,喜歡看書,說話從來都是隨心所欲,生活上也是大不咧咧,可是自從喜歡上一個人,開始變得小心翼翼,總害怕失去你,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在你的面前。其實這樣是錯了,活出自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大膽且認真。 常常在想,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沒有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可是反過來仔細想想,本來就不屬於你,得之興亦,失之坦然,別再整天糾結。人之所以快樂,不是因為得到很多,而是因為計較的很少。 糾結,拿得起,放不下,捨不得,總是覺得很痛苦。煩躁,抑鬱,不高興,不開心,總是在和自己較勁。生活,無非就是我媽把我生下來,讓我活下去,而現在的整天在悶悶不樂,還在追求些什麼。一份穩定的工作,有著令人羨慕的薪資?得了吧,我本平庸,當不了大官,發不了大財,家裡人只希望我能有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活的比他們輕鬆一點就行。可是這能說我沒有奮鬥精神,很頹廢嗎? 想想一生忙忙碌碌,到頭來都在追求些什麼?花不完的財富,令人敬仰的名望,還是其他什麼。浮躁,金錢,也許是現在這個社會裡展現的最為真實。大學畢業,已經20多歲,一個月的工資大多交給了房東,不敢結婚,不敢生孩子。整天想著一夜暴富,不勞而獲,直播就此誕生,隨便在上面播幾條毫無營養的視頻,便也日進斗金。自此,大學生成了網紅,好好地上班族辭了工作專門做了自媒體,虛假和同類新聞大量傳播,讓你似乎中了毒,不願放下手機,刷刷刷,刷不完的微博,刷不完的段子和抖音。可以面對著手機笑,面對著手機哭,就是不願意麵對著活人談天說地吹牛逼。 都說80後這一代人活的很苦,經歷的跨度比較大,點過煤油燈,看過全村裡面唯一的黑白電視機播放西遊記。用過BB機,玩過玻璃球,吃過然牙糖,玩過小霸王遊戲機,田裡捉青蛙。也經歷了從諾基亞摩托羅拉的九宮格到現在的全面屏,從電腦開機學起windos95到現在的win10,我們一路都在跟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不斷調整學習,好讓自己去適應這個多變的社會。 今天看到一篇報道說,設立生育基金,鼓勵人們生二胎,但底下評論遭到數萬人的罵聲。有位這樣說到:我們這代人是挖了誰的祖墳嗎?房價、疫苗、經濟下行、各種改革、延遲退休、二胎,上面四位老人,下面2個小孩打底,中間就一個人,等退休的時候,估計養老金都沒有了,逼人上絕路啊!求你了,我們這一代到底做錯了啥?從他的言語中看到的是抱怨,是不滿,但這又能如何。社會在進步,政策在改變,別總想著讓時代的發展為你停下腳步,唯一能做的就是適應。常常聽父母說小時候一家好幾個孩子,都能養活過來,可今日不同往昔,城鎮化的腳步在加快,通貨膨脹也在逐年上漲,壓力也是直線上升,我們想追求更美好的物質生活,想追求更好的精神享受,這也必須得去承受相應的痛苦。也不要否定自己,不是我們不努力,也不是我們沒有本事,只是我們大多數人生而平凡,活的平凡。 這是最好的年代,學會割捨,畢竟精力有限,別想著做個十全十美的全才,一生做對做好一件事情就很牛逼了。別抱怨,別頹廢,別放棄,路總是會有的,就在前面的不遠方。


1:到今年為止,改革開放已接近30年,這30年來,我國的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現在人人都成為了80年代人口中的「萬元戶」。然而與那時候的人們相比,現在的人好像丟掉了什麼,仔細想一下,是理想,是追求。

2:上個世紀80-90年代,是理想主義盛行的時代,隨著高考的恢復,為理想而讀書、知識改變命運的口號層出不窮,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對文學的渴望、對為祖國的未來而努力的渴望,使得他們努力學習。而由於過去十幾年對知識對外界的封鎖,使得那時候的青年對知識的渴求,在現在的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那個年代人們充滿理想、充滿激情,目標清晰,產生了一批大師。進入90年代,國家變得越來越好,全國老百姓都對祖國充滿了希望,當競爭奧運失敗時,全國人民哀聲嘆息,當我們國家收回香港、澳門時全國人民徹夜狂歡。那時的人們沒有現在富裕,但那時的人們更容易快樂、滿足。

3:進入21世界,經濟飛速發展,人們之間的收入差距開始拉大,房價也如氣球般吹起,從原來的3位數、4位數,迅速變到了5位數、甚至6位數。人們已經沒有精力為理想而活,掙錢養家贍養老人照顧子女,才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

因此,以金錢為目標,及時享樂成為當下主流的風氣,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則變得越來越遠。當然,這並不僅僅是我們國家如此,相信大多數國家在經濟高速發展期都要經歷這一階段,真希望能早日度過這個階段,當物質不再是第一需求時,能夠回到那個白衣飄飄的理想主義階段。


謝邀!

這個問題跟人的浮躁同樣有關!

當今社會給人的感覺就是急功近利,而這種急功近利的情緒,也是歷史原因造成。

不便多說。懂自然懂!


浮躁的根本原因來源於追金錢,追求權力,追求地位而帶來的,是一種我們常說的「小農意識」,它的來源正是上位者中的現實主義者發起並引發的。這正是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搏鬥的表現過程中,前者佔據了上風。但是人們的頭腦里如果表現出過於現實意識的話,就會埋頭於金錢物質的追求,而理想自然暫時喪失了。如何協調也是上位者的責任。正確平衡現實與理想,就是中華民族文化所提倡的精髓。《道德經》中所說地「守中」與儒學的《中庸》都是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個人感覺浮躁的根源是處處沒有安全感,打工怕失業,上學只為高考,人老了沒有保障,拚命鑽營,掙倆錢一不小心通貨膨脹給你脹沒了,沒有安全感 ,更別提什麼幸福了,假如從通貨膨脹入手,年年通縮一點讓老百姓的錢提高購買力,不在為以後發太多愁,社會福利能惠及大眾,但現實情況是你掙點錢,國家大量印鈔票,花又不捨得花,存起來貶值,心態上不浮躁才叫怪事


中國社會急劇變化,社會財富分配不公,貧富差距大,有些人住不起房看不起病更死不起人,可是有些暴富的人還喜歡炫富,恰恰往社會傷口上撒鹽。貧富差距帶來的被剝削感,權利不受監控帶來的不公平感,社會保障不足帶來的不安全感,這普通老百姓能不浮躁嗎?社會風氣很危險,還有那些不勞而獲的人出來炫富也是一點羞恥感也沒有,過多的強調了資本帶來的變化和利益,使得現在全民崇拜資本英雄而忽略了它唯利是圖的本性和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推薦閱讀:

上聯:門外雪飛何處去,求下聯?
李清照的「人比黃花瘦」中的黃花指的是什麼花?
哪句英文讓你感動到落淚呢?

TAG:社會 | 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