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離這麼遠也會被地球吸引,為什麼空間站感受不到地球引力呢?


看到這個問題,我相信很多朋友估計都會很矛盾和疑惑,是啊,怎麼月球離地球這麼遠都被地球吸引,而為什麼空間站的人就能漂浮,是不是沒有受到引力作用了呢?

其實不然,感受不到並不代表沒有引力。引力的大小和質量成正比,質量越大,引力也越大。如月球質量小,引力只有地球6分之一。引力的大小卻和距離是成反比的,距離越大,引力越小,理論上,引力的影響力可以無限遠,只不過到了較遠處之後,引力的影響幾乎微乎其微了。所以歷史是漂浮的人也受地球引力的影響。它只能是和月球一樣漂浮,圍繞地球做運動,並不能擺脫地球的引力。好,可能你還在疑惑,受到了引力為什麼還能漂浮,不落下呢?這種現象成為失重。

失重是指具有質量的物體在有力場的地球軌道或太空中中運動時,不表現重量或表現較小重量的現象。失重是什麼造成的能?

當空間站和衛星等出於地球軌道脫離大氣層時,處於真空狀態,這種狀態下是沒有摩擦力和阻力的。在達到第一宇宙速度的情況下圍繞地球高速運動,運動的同時產生了離心力,離心力剛好抵消了地球對其的引力。使之二者之間處於平衡狀態。不至於落下,再加上距離較遠,受引力小,又有月球的引力牽制,就會產生這種失重狀態,失重不得於不受重力影響。只不過是力與力處於互相牽制平衡狀態。


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這個問題的合理解釋是失重!

人站在地上,你為什麼會感覺到地球的引力呢?那是因為你的腳踩在地上有壓迫感,如果這種壓迫感沒有了,你就不會感受到引力的存在了。在空間站里,你感覺不到腳踩在地上有壓迫感,真實的情況是你根本就站不穩,整個人都是輕飄飄的,但是為什麼沒有引力的感受呢?原因不是你沒有受到引力,事實上的確你受到的引力比在地面上要小,那是因為引力的大小隨著距離的增大而減小,可是引力的作用不再是主要給你提供重力了。

在地上你所受到的引力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重力(這是你意識里感覺有引力存在的作用原因),另外還有一個力就是向心力,這個力的作用是束縛著你與地球一起做自轉運動,這個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當然因為地球自轉角速度很小,所以這個力基本可以忽略,一般來講我們默認萬有引力等於重力,事實上在兩極是這樣,但是在赤道上向心力會最大。

到了空間站這種情況就完全反過來了,這個時候萬有引力的向心力分量就會佔據主要的地位,萬有引力幾乎全部用來充當空間站圍繞地球做圓周運動所需要的向心力,因為做圓周運動的角速度遠大於地球自轉角速度,而且圓周運動的半徑又增加,所以重力在這個時候就微乎其微了。同樣的對於月球來講,地球對它的萬有引力幾乎全部用來充當它圍繞地球運動的向心力,這個力使得月球不至於脫離地球的束縛,如果說哪一天月球脫離了這個力的作用,那麼它就會永遠離開地球。

總的來說,在空間站上你不是沒有受到引力,而是因為你所受到的引力的作用效果變了,不再是你熟悉的重力,但是重力仍舊是客觀存在的。


謝邀!類似的問題我以前回答過,力的分析並不困難。困難的是人對地球引力是怎樣感受的,也就是說太空站里的人受到引力,為什麼感受不到?我們先說人是怎樣感受到引力的:

(1).地球的引力其實是作用在我們身體的每個部位,身體重量只是把分布在全身的力合成為一個力了。不信你低頭試試,你會感覺到頭的重量。(2).因為我們的身體不但感受到地球的引力,還感受到地面向上的支持力。這兩種情況都讓你感覺到引力的存在。

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讓我們感受不到引力和支持力呢?回答是可以的!在地球附近大概有三種方式:

1.把你裝在一個箱子里,從高空拋下來。

2.你在飛機里,飛機向下作拋物線運動。宇航員就這樣訓練,科學家霍金也親身試過。

3.空間站的速度大於、等於第一宇宙速度,你在空間站里。

其實無論那種方式,地球引力都是存在的,只是大小有點變化。

在空間站里,由達郎伯原理,人身體的每個部位,都有一個慣性力,它們和作用在身體各部分的引力平衡。你就感覺不到身體任何部分的重量了。

慣性力的合力和引力的合力當然也平衡。既然已經平衡,空間站對你也沒有支持力了。從而你感覺不到任何力的存在,身體也會漂浮起來。


當我們在地球上起跳的時候,我們大家都知道,誰也跳不了多高,橫豎都會重新落回地面的,這種現象我們大家都知道是因為地球的引力所導致的。但是如果我們是在月球上起跳的話,我們可以跳得更高更遠,這是因為月球的引力只相當於地球的六分之一。

引力作用於物體,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會隨著與物體的距離遠近而變動,距離遠了,作用力也就變弱了。因此,我們常常地可以從電視上看到宇航員和空間站漂浮在外太空的情景。但是,在外太空漂浮的空間站與宇航員並沒有因為與地球的距離遠了,就不會被地球的引力所吸引,只是地球的引力作用於空間站相對較弱,假如在外太空的空間站沒有圍繞地球運動的話,就會慢慢地墜落到大氣層,最終重新回到地面上。

對於月球而言,也是這樣子的,如果月球沒有圍繞著地球運動,那麼我們今天也就看不見月球了,想要找月球只能到地球上最大的盆地或者火山口去遠遠地望一下。

地球的引力作用於地球引力範圍內的物體,有些物體儘管是距離地球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在外太空沒有空氣阻力的真空環境下,即使是一粒牛奶滴在皮鞋上所產生的力量,也可以推動一艘旅行者探測器,更別提那一些在地球的引力範圍內的物體了,如果在地球的引力範圍內的物體的速度達不到逃逸速度的話,最終會被地球拉到地面上來。

雖然這個過程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但是引力始終都是存在著的。


因為萬有引力,宇宙中任意兩個物體之間都存在萬有引力,這就是牛頓通關研究蘋果發現的,後來牛頓找到了萬有引力的演算法,即萬有引力定律,具體公式如下

即兩個物體間的萬有引力相等且都等於Gm1m2/r2其中G為萬有引力常量,m1m2分別為兩個物體的質量,r為兩者的距離,由於在宇宙中人的質量足夠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使得人與地球的萬有引力趨近於零,所以人才會感受不到引力作用,而月球質量大,所受到的萬有引力也大的多


空間站做圓周運動需要向心力。引力做向心力,使空間站感受不到引力。舉例說明: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過石拱橋,只要速度夠快,過拱橋頂時,支持力為零。車裡的人感受不到重力的存在。我們可以用重力加速度和公式計算出速率。


這個事實不正好說明,根本就不存在科學界以牛頓一人猜想確定所說的地球引力!科學認定的所謂地球引力,以及所謂對地球潮汐產生影響的月球引力,其實純屬幼稚科學荒誕無稽的自欺之談!如果牛頓的天體力學是真實的,那造化就不會再弄個愛因斯坦在其後,又瞎扯另一個更荒誕的所謂天體力學的鬼話理論,試圖推翻牛頓的學說了!如果愛因斯坦的鬼話相對論是可揭示宇宙物理真象的真理,那愛因斯坦也就不會說:「我的理論可以為二十世紀的科學起到引導作用。二十一世紀,將會有新的理論取而代之!」現代科學,說白了就是人類基於唯物認識的稚兒遊戲!不是可資揭示宇宙真象的真理!與之相對的傳統宗教,其實也不過就是讓人類站在唯心的立場上,趣樂生活寄託精神的愚昧遊戲!同樣不足以讓人類真正的認識宇宙萬物的造化主宰!唯物唯心的觀念,皆是遊戲理論。遊戲理論豈有真實?!又豈能揭示真理?!


你好!

首先要說的是,空間站也是在繞著地球運行的,它也隨時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之下,不然早就不知道飄到哪裡去了,只不過空間站的質量和地球相比太小,只是感覺不到而已。

宇宙中的每個星球之間都相互存在著引力,引力的大小是由星球的大小、質量、密度來決定的,各個星系間也是如此。

空間站和衛星一樣,都是在繞地球運行的飛行器,它們都是在脫離了地球的離心力,就是第一宇宙速度才脫離地球的,(每秒7.9公里)因為它們的速度沒有達到第二宇宙速度,就是每秒大約11.2公里,才沒有最終逃離地球的引力而圍繞地球運行的。像美國發射的旅行者1號和2號宇宙探測器,它們就是以第三宇宙速度每秒16.7公里逃離太陽系的。

所以,衛星和空間站都是第一宇宙速度,它們只能脫離地心引力,作對地球橢圓軌道運行。也處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之下,只不過是我們沒有感覺到罷了。


題主是疑問,為什麼有引力的情況下,宇航員還漂浮起來吧?這個跟向心加速度有關。

人在靜止或者勻速運動時,人受到一對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如圖一。

人受到的重力G和電梯底部對人的支撐力F,G=F,人去稱重量的數值跟F有關。

當電梯的纜繩斷了,電梯加速往下掉,加速度為a,見圖二。

人受到重力與支撐力的合力向下,它們不再相等,F變小了,F跟人稱重有關,如果這時候人站在一台電子秤上,他的體重數值將會一直往下掉(質量不變,改變的是電子秤的數值,就好像人站在電子秤上,突然蹲下,電子秤的數值往上提升一樣)。

當加速度a等於重力加速度g時(g=9.8m/s^2),F為0,人就漂浮起來了,見圖三。

這時候人雖然受到重力不變,但是人還是漂浮起來。

在太空中,空間飛行器做勻速圓周運動,飛行器受到一個指向地球的向心加速度a,a等於重力加速度g時,宇航員會漂浮起來。


月球繞地球公轉,受地球引力作用才繞地球作圓周運動。月球上的物體受月球的引力作用,就會產生重力。

空間站受地球引力作用,繞地球作圓周運動,提問人疑惑要問的是,為什麼空間站的人卻有失重感?

空間站的人跟月球表面比,月球有引力,所以表面有重力感。而空間站的人受空間站的引力太小,無法象月球那樣。地球對空間站的人雖有引力,但引力用於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這樣重力做向心力後,物體間的互相作用力為零,就是失重了。

失重是一種感覺,並不是失去了引力,只是表現為物體之間互相失去壓力。讓空間站自行旋轉,馬上裡面的人就有重力感,互相之間就有作用力了。


推薦閱讀:

知識分子上線三周年讀者調查
張啟發:活著乾死了算,老一輩無產階級科學家 | 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
02民科的基本原理
那顆曾經轟動全世界的「東方紅一號」衛星現在在哪呢?
吃食海帶的科學

TAG:月球 | 地球 | 天文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