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那麼富有表現力?
魯迅研究大家錢理群先生曾把魯迅作品中的知識分子分成九類,孔乙己卻無法歸到任何一種,所謂表現力是指希望的高度與生活的實際間形成的落差,有時叫做張力。據此分四方面證明。
第一、階級尷尬——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一句話就形成巨大的階級落差。我們無法給他準確定位,長衫客的富庶與短衣幫的貧窮屬於當時的階級固化結果,國民根性中的價值觀定位依據是宿命論。孔乙己的尷尬在於:經濟地位等同甚至低於短衣幫卻不屑與之為伍!穿長衫標榜卻被長衫客視為異類,兩頭不著地。
第二、階層尷尬——他標榜自己為讀書人,卻做下與讀書人品德背離的事。偷書被打,自辯:竊書不能算偷。在讀書人眼中,孔乙己言與行實屬不不堪,但是生存困境又讓人不能不生同情。魯迅先生高明之處在於:讓人生哀憐之心,卻不能苟同其行止。階層的尷尬在於:他努力以讀書人身份爭取的所謂尊嚴,卻被生活困窘擊了個粉碎。
第三、排場上的喜劇開場與悲劇謝幕——記得孔乙己僅有的排場:便排出九文大錢,依今天語境就叫「裝」。九文大錢的排出是孔乙己人生喜劇的開端?但被打折腿之後的:摸出四文大錢就是其性格悲劇收場。開場與閉幕間的巨大落差,形成一種張力,讓人生出萬般滋味。
第四、僅有的表現空間與被漠視——回字有四種寫法,孔乙己在最擅長領域最得意的表現機會,就被我無端漠視了。這種打擊在魯迅先生筆下著墨不多,但仍然是戳中了讀書人心中最深的痛:微斯人,吾誰與歸?悲劇的意義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給人看。這個漠視不是做夥計的我的個人所為,它是社會問題,唯此才見深度。
孔乙己似乎確鑿已經死了。但一個時代,讀書人的窘迫、可悲、可憐,無助、無奈,每次讀後又齊注心頭,掩卷之後,不能自已。
孔乙己是一個低層社會的文化人,在那個時代,對於不能求取功名的讀書人來說,不會得到社會的尊重與關懷,相反混碗飯吃都難,孔乙己讀了幾年私塾,在下層社會算是個有知識的人。
魯迅先生為了襯托出封建社會低層文人的命運,把孔乙己作為低層文人的典型代表而創作,將所有的表現手法集於孔乙己一身,突出封建制度下低層文人的共同命運。從孔乙己的人生軌跡,反映出低層文人對生活的無賴,對命運的抗爭,最後用酒麻醉神經糊塗度日,整天說著之乎者也,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與尊重,可嘆無人理會,有時候反被小孩戲弄,倒成了他人的笑柄。最後為了讀書,又無錢買書,變成了偷書賊。結果偷書被東家發現,打斷了他的腳,他一拐一拐的樣子,當著別人的面,還不允應別人說偷書是賊,實在是可憐!可悲!魯迅先生把要描述的情節,都在孔乙己的身上集中表現出來了,所以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才那麼富有表現力,感染力。夜很深了,就此擱筆吧。謝謝邀請!
孔乙己一個科舉制度下的犧牲品。在考取功名失敗後,他便淪為社會的寄生蟲,成為眾人取笑,奚落對象。他精神上迂腐,生活上四體不勤,他滿口知乎者也,穿著他那件又臟又破的長衫,還要保持讀書人的面子。他生活窮苦不堪,但又好吃懶做,後來竟做了偷竊之事,被人打斷了退,凄慘死去。孔乙己的一生是悲慘的,同時他又是一個善良的人,到死都不明白是誰造成了他最後悲慘的結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大概就是魯迅先生對他最公正的評價吧!
謝謝邀請!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中國傳統文人處於惡劣(用他們的話說是懷才不遇)的環境中的一個非常代表性的縮影!在那個時代,讀書人認為自己是天子門生(古代科舉最後一關是殿試,由皇帝主考,那每一個讀書考功名的都可能成為皇帝的門生,結果大部分人還沒到參加殿試呢,就已經自以為是狀元了呢),覺得自己太牛逼了,結果呢卻在物質層面混的很差,高貴的場景去不了,又不得不和他們看不上的粗人和白丁混在一起,自己又不甘心,所以才會有很強的表現力,目的是和大家說,老子和你們不一樣!另外,也是對老天不給自己好運的控訴!其實就一個字,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