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書算好書?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之所以區別於動物,是在於人類的經驗、知識是可以傳承的,是不需要從零開始的。換而言之,人類是可以藉助媒介,站在前人的肩上去承繼式發展的,而這媒介主要就是書籍。一本好書可以照亮人的一生,那麼,好書標準是怎樣的呢?
「劍雄品評」認為:好書第一個是普適經典,如四大名著,著名小說,四書五經等人人可讀、愛讀之巨著,一般的非頂尖高手寫的同類書不行,那不是經典,那是雜書。
第二個是專業經典,學史的,至少要有二十四史、國史大鋼,中國通史,全球通史,等頂尖名人如呂思勉、錢穆、張蔭麟等人寫的名著;學證券的,至少證券投資、專業投機原理、聰明的投資者等世界頂級高手巴菲特、索羅斯、斯波朗迪等人寫的名著(證券類個人建議,讀美國人寫的名著,國人寫的基本是無營養的多,想想美國證券業的成熟和歷史,首選美國)。
第三類是消遣性、涉獵性的書籍,這個好書的標準,可以寬嚴相濟。嚴至小說、散文、雞湯、歌劇,都要是古今中外頂尖高手寫的,如莫泊桑、托爾斯泰、歌德、卡耐基、唐宋八大家、蒙田、裴多菲、莎士比亞、王國維、朱自清、喬叟、狄更斯等各國的國手巨擘;寬則只要是暢銷、時尚、有啟迪心智、放鬆身心的書籍雜誌即可。
第四類是辭書字典,這個最好選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頂尖出版社出版的書為好。工具書一定要買貴的,俗話說,大師傅的本事,一半來自於趁手的工具,好的讀者對工具書的要求也是如此。
從少年開始,我便愛上了看書,這習慣一直保持到人至中年。古人說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我雖然才不足小半斗,書倒是可以運上一車的。
家中書籍二三千冊,範圍囊括文學、歷史、軍事、經濟、金融、證券、互聯網大類、國學等巨著名篇,時間國別橫跨古今中外。有二十四史,國史大鋼、孫子兵法、王陽明心學、四書五經、曾國藩全書、呂氏春秋、二戰全史、中外名將傳、二戰兵種系列叢書、智能軍隊、史記、巴頓將軍、資本論、投資學等等書籍。
另外,光英美歐詩歌、歌劇、小說就有二百多本,中國古典和現代詩詞曲賦、小說又是三百多本,證券類書籍二百本,軍事類三百多本,經濟類也二百多本,歷史類也有二百多本,互聯網大類也有幾十本,以及許多的雜書。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藏書?因為,我是從十七八歲開始買書,幾十年來是樂此不疲。從書價幾毛一本,買到書價上百元一本。唉,現在的書真是有點買不起,裝幀漂亮點的,都要上百元。所以同種的書,我就盡量買平裝的。這幾年,新華書店也就去看看,最新出了什麼書,然後再從網上買,為此省了不少錢。
本文所有圖片均為「劍雄品評文史經濟」所有。
關注本人的「劍雄品評文史經濟」的頭條號文章和歷史問答達人的問答,可以閱讀本人撰寫的系列古典詩詞、現代詩歌、對聯、美文、歷史等品評文章和悟空問答。原創不易【已與「維權騎士」簽約,未經授權使用本人作品的,本人授權「維權騎士」代為維護著作權權益,請自重】,期待關注,謝絕盜載。
內容上對人們學習、生活、工作能達到啟迪和激勵自己作用的,古今中外歷史上名人名家技能和經驗的總結。上仰可觀察宇宙之浩瀚無垠,下附可探視水陸草木之花繁盛。仙女妖魅敘述談蒲松齡《聊齋志異》。這是一本好書,印製成品的平裝,近現代圖書裝訂形式之一。即在書芯外,用從封面經書脊到封底的整個書皮包裹,最後三面裁切整齊擠壓平整而成。其書芯的釘法一般有鐵絲釘、鎖線釘、膠粘釘三種方法。再於書脊上刷膠、貼卡紙、包封面、平裝工藝簡單有利於機械化或聯動化生產、生產效率高,成本低。
何為好書,倒也沒一個正確的評判標準。
有人說,讀史書,因為可以明鑒,
有人說,讀名著,因為可以升華自己的思想。
然而,讀書這個事,我覺得還是要「投己所好」。
簡單來說,就是讀書是為了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並且在和實踐互相印證的基礎上,構建屬於自己的、符合社會道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很多人一說到閱讀就會推薦各類經典,這也沒錯,但我覺得很多經典都是基於某個背景某個時代的,不了解不喜歡那個時代都會覺得很枯燥。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里說過一句,文學或是藝術品它是一種基於個人經驗的產物,如果你沒有體驗過某種類似的情景或是做過接近的思考,你很難直接通過文字或是畫面獲得共鳴。
所以,我覺得,選書這件事,不要盲目看別人的推薦,關鍵還是要適合自己。
怎麼算適合自己。
一是對自己知識,技能的提升有所幫助。
可以是技術類。比如林,園,木,製造,農,醫等等。
也可以是學科類,比如心理學,統計學,計算機學,天文學,歷史學,數學等等。
還可以是藝術類,比如繪畫,雕刻,建築,戲劇,電影,音樂等等。
只要是對自己有所幫助的,助你生活,成長的,都是好書。
二是對自己思想的構建,成長有指導教育作用的。
可以是哲學類。比如本體論,認識論,倫理,邏輯。
也可以是文學作品,散文,詩歌,名著,自傳等都可以。
三是幫助自己充分發揮自身價值的工具類書。可以理解為說話,溝通,與人交際,克服自身弱點的一類書。
比如說話,??演講的力量。
溝通,??非暴力溝通。
思考??深度思維
工作??深度工作,刻意練習,終生學習
自律??優秀到不能被忽視,自控力,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4原則。
閱讀,是一生的必修課。
什麼樣的書是好書?我想這恐怕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每個人關注的點不一樣,對書的評判自然會有所區別。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同一本書也會有不同的感悟。彼時很普通的一本書甚至是你讀不下去的書,後來也可能成為讓你獲益匪淺的書。我學生時代就接觸過《人性的弱點》,翻了幾頁,感覺很雞湯,過於實際,然後就沒繼續下去。我最近看完了這本書,感覺很不錯,是一本很實用的書,對自己還是有所幫助的。或許這就是成長吧,在正確的年紀遇到合適的書才算得上是一本屬於你的好書。
通常而言,讀一些經典書籍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它們都經歷過了歲月的洗禮。現在的很多暢銷書都是拾人牙慧,在前人的基礎上重新演繹罷了。可惜的是,我們的古代經典書籍對閱讀要求比較高,所以會有點難度。
我去年看了差不多100本書,覺得比較合適絕大多數人看的有兩本:《終身成長》和《窮查理寶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好壞是個相對的概念,好書、壞書因人而異。
愛好不同、文化層次不同、知識結構不同,很難給書定一個衡量標準。如果說,一定要畫一條紅線來區分好與不好,那就只能說符合普羅大眾三觀的就是好書,不符合的就是不好的書。
好書就是三觀正,但表現方式多樣三觀這個提法從小學開始一直貫穿你整個人生,現在提的還少了很多,之前真是提筆必寫三觀。
我們的人生路不同,經歷不同,必然會產生種種差異。《論語》好不好,當然是好的,你讓一個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去讀,他可能立刻昏昏欲睡。你再不停地強調,這才是我們的根本,這才是好書,那他在無法吸收的情況下,只能產生深深地抵觸情緒和羞愧,從而認為自己既然無法看好書,是不是就不是好人。當然,這是一種極端的例子。但是道理就是這樣。
陽春白雪、下里巴人,三觀正,就是人正。書也是一樣的。
給不同的群體看,意思是正面的、向上的,那麼這本書就是好書。
好書是適合閱讀的書好書一定是適合閱讀的、好讀的書。
同樣一本書給不同的人看,版本肯定是不同的。比如《國富論》這是經濟必讀書目。專家看英文原版、學生看經典中文譯本,想讓孩子有了解看的是繪本。區別在哪裡,肯定是專業性不同;相同點在哪裡,就是傳播知識。
至於為什麼不同,那是接受程度不同,又需要讓更多的人接受,當然要編輯多個版本,方便有興趣、有能力的人逐漸進階閱讀。
什麼樣的書才算是好書,恐怕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正如「武器沒有善惡,人才有」,書大概也一樣。
書好不好,我認為首先取決於被誰看。就像人們所說的,所謂兩情相悅就是要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讀到一本好的書,也需要在適當的年紀適當的場合。「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又如,金庸先生的書應該算好書吧,但被一個自制能力很弱的青少年熬更守夜廢寢忘食地看,恐怕也成了「壞書」了。
書好不好,還應該取決於怎麼看。若是善於質疑、敢於批判,就既能從好書中看出壞,也能從壞書中看出好。
個人覺得,能夠呵護天性(滋養人類天生的好奇心)、健全人格(正三觀)、提升能力(習得生存技能)、開闊視野(豐富精神世界)的書,都是好書。
好書是相對的。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好書,而別人可能認為未必如此。就好像,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你無法強迫他認為《紅樓夢》要好於他手中的漫畫。因此,「好書」可以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分為「別人眼中的好書」和「自己心中的好書"。
別人眼中的好書:流傳至今的經典作品,比如:四大名著;
靠譜的圖書類獎項的獲獎作品,比如:矛盾文學獎;
評分類網站上的高分書籍,比如:豆瓣TOP250;
- 售書類網站上的暢銷排行榜,比如:亞馬遜。
自己心中的好書:
能夠升華自己的靈魂。讀完之後,時常會想起書中的內容或者段落,並以之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說,主要能夠幫人進步的書,都是好書。好書的判斷標準,那有很多,無法一一列舉,而且每個讀者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什麼是好書讀者才是最好的評判者。現在我就我自己的經驗來簡單談談,一本好書的概念或者標準吧:
首先,這本書的出發點是讓人漲知識,讓人認識世界,或者解決問題。
第二,一本書的讀者是各種各樣的人群,那麼對知識的接受或者使用,就因人而異,有人曾經這麼形容不同的人讀同樣的書的特點:「你可以把它當做故事讀,如果你想的話也可以跳讀。不過如果不跳讀,你會從書中得到的會更多。你可以把它當做一曲交響樂,或是一部歌劇,甚至是一部西部牛仔片。它也可以是熱門歌曲,是詩,是悲劇,是喜劇,是一出鬧劇。有人會覺得它淺薄無物,而有人卻覺得它意義深遠,還有人覺得它有趣或是無聊。它可以是一個預言,是政治預警,是一份密碼文件,是荒誕不經的電影,是牆上的塗鴉。」
第三,「什麼樣的書才是好書呢?這取決於書本身還有讀者……我們必須要承認偉大經典也是因人而異、因書而異的。對某個讀者來說,經典可能指文化上的卓越,例如托爾斯泰(Tolstoy)和福樓拜(Flaubert);但對另一讀者來說,經典就是指閱讀的愉悅,例如大衛·尼克爾森(David Nicholls)的《一天》(One Day):再棒不過的一本書啦!可能我們說的經典的書,指的是西方經典之經典:換句話說就是名著。
第四,一本好書應該是經得起反覆閱讀的書籍:《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在談到何為「真正的好書」時,提到這樣一個觀點:一本書,如果你讀第一遍時收穫很大,過段時間再讀第二遍,又有新的收穫,不久後讀第三遍,還有從中獲取營養,就這樣常讀常新,好像這本書會成長一樣,那麼對於你來講,它就是一本真正的好書。可以說這本書從一開始就遠遠超出你的層次,你每次讀到的只是當時的你所能理解的內容,隨著你閱歷的增加,思想的豐富,你可以從中讀出更多的東西,這種類型的書可以滿足多層次的人閱讀,這又反過來證明這本書的層次依然遠高於你,即所謂「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者是也。
第五,好書可以幫讀者打開另外一扇窗戶,普魯斯特曾經說過:好書了不起而又美妙的特徵之一即在於,對作者而言,書可以說是『結論』,對讀者而言,書則是『激發』。
總之,好書我認為是可以激發人去讀獲得知識,值得反覆閱讀,而且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書籍。
什麼樣的書,算好書。好書就是情感交流,並且深刻,長時間讓人受益,直達內心,反應生活的書。單說文學類。
藝術,貴在情感真實,精練概括,準確簡短。能用最少最常見的東西,表達反應,情感交流,就是好藝術。要想在藝術上有大成,最忌耍小聰明,或是忍不住的炫技。對於高級藝術來說,越是深刻的東西,越是要輕描淡寫。
拿文字來說,含蓄微妙,誠懇樸實,用最少的文字,準確的傳達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足矣。作為切忌華麗的辭藻堆砌,過多的注重細節,無病呻吟為賦新詞強說愁。這是新手的通病。
大家也一定要記住,爽快、滿足、貪心、華麗,並代表全部,太偏太貪心,總會在看不見的地方虧。
我是個理科生,而且愛好經歷都挺雜,懂的其實不多。不過我認為所謂文采,有一兩篇公認即可,到了一定的水平,自然不會天天拿出來賣弄。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一本《人間詞話》都沒讀懂,切莫炫耀什麼文采美。
這是我自己一點體會,也不一定對。佛眼見佛吧。
以我的價值觀來看,生活也好,藝術作品也好,看的多了,也就自然了,平靜了,理解了,不顯山露水,不刻意煽情,不大呼小叫,也可以在不經意之間戳中真實的情感,讓觀眾共鳴。千萬不要害怕沒有人理解欣賞自己,那都是沒水平的人在強求,在酸腐。靜心追求卓越,成功自然會來找你。
現在的社會主流,把娛樂等同於藝術,把人設誤認為魅力,視無知為正常,不理解為常態。大環境一切都和資本流量金錢掛鉤,小環境一切以自我狹隘和享受出發。
受了點視覺震撼,看了點熱血煽情,腦子稍微轉個彎,便大書特寫,短淺而自滿,重表達而輕謙卑,今天介紹的這些不浮誇的好東西,已經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欣賞了。
推薦閱讀:
※戰國時期春申君黃歇是「公子」嗎?
※中國地獄和西方地獄有什麼區別?
※石猴孫悟空本是一顆寶珠,為何與地藏王菩薩卻有密切關係?
※衚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