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是哪位詩人寫的?


這兩句詩出自唐朝詩人盧延讓的《苦吟》:

莫話詩中事,詩中難更無。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

險覓天應悶,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賦易,為著者之乎。

從這首詩裡面,我可以推斷,唐朝的時候,鬍鬚的須字,發音應該和讀書的書字一樣。這樣的發音方式現在在安徽皖南地區還是如此。安慶人發音的時候 ,讀書聽起來就像讀須。

說起這個盧延讓,也算是唐代詩人中的一朵奇葩。

哥們連考25年的進士都沒有考中,最後另闢蹊徑,就給當時的文壇大腕,作協主席啊理事長之類的人物送詩,寫的都是阿貓阿狗之類的生活流詩歌,什麼一隻狐狸忽然躥過了大路啊,什麼狗狗好聰明,自己會開門啊,什麼湯米大戰傑瑞啊。("狐沖官道過,狗觸店門開","餓貓臨鼠穴,饞犬舐魚帖"),就靠著這些狗屁倒灶的玩意,居然真的撬開了上升的台階。真的是小雞撒尿,自有出路啊!

史書上說盧延讓有卓絕之才,鐵鎚並不這樣認為,我覺得他在刻意做詩。

你想想看,為了一首詩歌中的一個字,就拽斷了幾根鬍子,這特么要讓他寫一首《長恨歌》或者《春江花月夜》那樣的長篇,恐怕腋毛都留不住啊!(餓,這樣說詩人是不是不太好)。不過這人有兩句詩歌,倒是讓我覺得眼熟:

兩三條電欲為雨,

七八個星猶在天。

諸位覺得眼熟嗎,反正鐵鎚瞬間就想到了這個: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你說辛棄疾不會是抄襲盧老頭的詩句吧,不過也不算抄襲,最多算是化用吧,古代詩人又不像今天的教授那麼不要臉。

扯遠了,回到正題,鐵鎚的個人觀點,這種為了一個字折騰半天的詩人,大多數都是詩匠,什麼 「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知音如不賞,歸卧故山丘」。

「工匠精神」這玩意兒,放到手藝上,那沒的說,肯定能出好活,可是要是放到詩歌啊書法啊這種特別仰仗天分的文藝創作上,就不靈了。

你比如李白寫《將敬酒》,怎麼斟酌啊,喝醉了之後,精蟲上腦,秀口一張,就是半個盛唐啊。再看看書法界最牛B的兩個大寶貝: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和顏真卿的《祭侄稿》,全是一氣呵成,寫錯了直接塗掉,接著再往上干哪!荷爾蒙飆升的時候誰有時間跟你磨嘰韻律,鍊字。

等你找到合適的字兒的時候,那股子氣兒早跑沒影子了!

總結:「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這種事兒,搞藝術創作的人千萬引以為戒,別跟盧延讓學哦。

個人意見,不喜勿噴,噴也白噴。


「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看起來好慘,估計這唐代詩人盧延讓的鬍子都沒有了。

《苦吟》全詩是:「莫話詩中事,詩中難更無。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險覓天應悶,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賦易,為著者之乎。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盧延讓寫的。盧延讓的詩文在唐代其實並不出名,只是這首詩寫得好,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在唐代中晚期,有一批苦吟詩人,賈島和盧延讓就是典型代表,他們對文字特別嚴謹,有時候為了一個字是否合適,要冥思苦想好多天,搜腸刮肚,那叫一個苦啊。所以,他們叫苦吟詩人。但是,我們從苦吟詩人的身上,也能學到好多東西。這是一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們做任何事情,確實需要這種完美的、不留瑕疵的追求,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


《苦吟》

唐代·盧延讓

莫話詩中事,詩中難更無。

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須。

險覓天應悶,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賦易,為著者之乎。


是唐代詩人盧延讓所寫的《苦吟》一詩。

莫話詩中事,詩中難更無。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險覓天應悶,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賦易,為著之者乎。

意思是,我每次作詩的時候,都要一面捻撫自己的鬍鬚,從而不斷苦苦思考,為了吟成一個字,而常常捻斷嘴巴上的數根鬍鬚,「

所以,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這兩句詩,是描寫人在吟詩對句時,苦苦思索與斟酌的情形。現在常用來形容好字佳詞不易寫成,也可用來讚賞作家寫作時,那種絞盡腦汁、苦思熟慮的態度。


推薦閱讀:

上聯:廉不言貧勤不言苦,下聯怎麼對?
下聯:雄關峻岳,危崖萬仞我為峰。如何對上聯?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