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家長是否有必要讓孩子遠離其他壞孩子?


看見這個問題,我的心咯噔一下,想著我家那個馬上就要開始幼兒園生涯的「小粗腿兒」,真是五味雜陳啊!萬一我家「小粗腿兒」被壞孩子欺負了咋辦?萬一她被壞孩子帶壞了咋辦?萬一哪天老師傳召我,宣布我家孩子是壞孩子咋辦?想想這些事兒,我就後背發冷,瞬間頭大,可怕這世道兇險,小孩子也不會幸免於難啊!那難道就不讓孩子上幼兒園了?絕對不行,幼兒園不僅要上,而且要上的有骨氣!不然我在學校這20幾年了不是白混了。

首先,端正態度,調整思路,認清誰是「其他壞孩子「。

到底誰才是」其他「壞孩子?簡而言之,就是除了自己的孩子,誰都可能是壞孩子。為什麼呢?因為只要是別的孩子對自己的孩子造成了傷害,小到大吼一聲,大到肢體衝突,只要發生這就是壞孩子所為。

其次,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判斷是否需要」遠離「。

有的家長說,那個孩子家長怎麼教的,總是欺負我家孩子,我家孩子都不想上學了。好吧,您也別抱怨了,每個孩子的性格都跟原生家庭有很大關係,就像為啥只有你家孩子受欺負一樣,為啥壞孩子的家長認為自己孩子乖著呢。所以我們不糾結他家怎麼樣,只想好自己怎麼樣就好了。如果真的遇到這也的情況,首先要安撫孩子,疏導情緒,虎媽也別罵孩子了,他已經很難過了,然後要跟幼兒園的老師進行溝通,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具體細節,好依此作為判斷依據。第三,結合孩子的狀態和事情的嚴重程度,判斷是否需要強調遠離,進行家長行為的干涉。

第三,培養性格,鍛煉能力,建立自我防範意識。

幼兒園的孩子就有了社交,有社交的地方就要區分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所以,如果不是嚴重要家長行為干涉,盡量保持孩子間的社交行為。但是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社交方式,合理傳教正確的溝通方式,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交思維,即使遇到了壞孩子也能保護自己,不會受到人身傷害,最重要的是他也不會變成其他家長眼中的壞孩子。Ps,什麼是正確的社交方式呢?我就不例舉了,對的錯的大家都懂,只是有些人不願承認罷了,沒事翻翻孔孟之道,那裡面都有。

幼兒園只是起點,以後的路程還很漫長,所以作為家長,我們不能一直在孩子身邊,孩子會長大,也不能一直用我們的方式替他們解決問題,所以,在他們小的時候我們儘可能對危險防患於未然,但是如果遇上了,也不要退縮,正確的保護孩子,疏導孩子的情緒很重要,同時,也要始終堅持培養他們的自我能力,這樣等他們以後離開我們的時候才能獨立,保護好自己。

預祝我的「小粗腿兒」和她的小夥伴們幼兒園生活快樂!


切忌給小朋友貼壞孩子標籤。也許你眼中的熊孩子也可以是他人眼中的學霸

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想起了姐姐家的兒子,五歲送去幼兒園,都是比自己大的孩子,但是第一天就把班裡的小朋友打得哭聲一片。第二天,姐姐和姐夫親自上門去給家長們道歉。

這個孩子從來都不按常理出招,古靈精怪,思維跳躍,學習成績好,遇到他覺得需要自己幫助的事情也會很積極,但也是外人眼中的搗蛋王,因為動手能力強,常常搞破壞。由此可以看出孩子是一個複雜的個體,他在某一方面可能讓人頭痛,但是在另一方面卻表現優秀。

這樣的孩子在別的家長眼裡真是霸道蠻橫了,可是他身上也有自己孩子沒有的閃光點,自己的孩子可能乖巧聽話,什麼事都依賴自己,學習成績一般,不太喜歡挑戰自己。你覺得這個孩子不能一起玩,會帶壞人。但可能自己乖巧聽話的孩子說不定就喜歡這樣的孩子,因為他是自己不敢活成的樣子。

孩子打打鬧鬧正常,只要不過線,頑皮一點又何妨。況且未來的社會更加複雜,會遇到更多人,現在讓孩子去面對一些自己能處理的人際關係,適當引導,對未來的成長也有幫助。

所以,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也有自己的缺點,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把孩子交友權交給孩子去選擇,不阻攔不支持,這樣才是家長的正確做法。

分享最有趣真實的育兒路,最真實犀利的媽媽經,歡迎點擊關註:媽咪育兒生活經。


用我兒時自己的經歷來回答這個問題:小時候我的學習成績很好,我的朋友也遍天下,包括隔壁班的。男女同學都有,成績好的不好的,調皮的文靜的都有,事實證明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自己的性格形成都沒有受到任何影響。關於遠不遠離,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兩個問題:1、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更不要把你的這種標籤傳達給你的孩子或者那個「壞孩子」甚至他們的家長。和孩子正常地討論是非曲直,引導孩子形成自己的是非觀,價值觀。古語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引導孩子發現對方的優點這點很重要。2、你給孩子創造的家庭環境足夠「安全」嗎?不要把你內心的這種焦慮和對孩子的不信任感傳遞給孩子。好多孩子都有逆反心理,尤其是自己的家庭環境缺乏信任和安全感時,當你直言遠離「壞孩子」,說不定還真就把孩子推向所謂的「壞孩子」。

(配圖說明:荷花的高潔在於「出淤泥而不染」)


首先得界定什麼叫壞孩子?

3-6歲的小孩,基本可以排除那種人性中的惡,天真無邪為絕大部分幼兒園孩子的特點。如果非要說壞的話,界定的「壞」屬於會故意欺負弱孩子,搶其他孩子玩具,或者喜歡動手打人,類似這些表現的,屬於讓家長不省心讓老師不放心讓其他小朋友不開心的這類孩子。

那天,我坐在小區樓下跟大家聊天,就看到A男孩故意去推倒另外一個B男孩,然後跑開,兩小朋友之間原先無任何接觸,我們看了之後,覺得A男孩太霸道太無理,如一定要說壞,有此類行為的小朋友可歸為壞小孩。

幼兒園裡,這樣的壞孩子每班都是有兩三個,屬於鬧騰惹事的小孩。

界定了「壞」的概念之後,再來說說家長是否有必要讓孩子遠離其他壞孩子。

我認為家長不必刻意告誡孩子誰誰多壞,其實,孩子自己就有一雙審視的眼睛。小孩在幼兒園跟同學相處一段時間之後 ,自然會明白,哪幾個是霸道的孩子,哪幾個是自己樂意交往的。孩子的分辨能力,從小就開始慢慢發展的,他們身上的五官無時無刻不在體驗感受著這個世界。與同學交往幾次之後,孩子就能找到自己喜歡在一起玩的孩子。

我會告訴孩子,要和班裡所有的小夥伴友好交往。但若有人欺負你,也不要怕他或她。首先不迴避,當面嚴肅地大聲地告訴對方,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我們班裡所有的好孩子都不喜歡你這樣的行為,希望你改正。

一般情況下,我們的孩子若態度強硬,壞孩子也會有所收斂。大部分的情況是壞孩子會欺負弱小的孩子。

若第一次提醒甚至告誡對方之後,依然如此的話,我作為家長會與老師或孩子的家長交流,有空約對方的孩子一起外出玩一玩,看看情況是否有改善。

壞孩子的行為不好,但壞孩子身上也有一些長處的。膽大,愛冒險,有領導力,特別是一些弱小的孩子所沒有的特質。因此,不必刻意強調遠離,本來這世界就是一體的。而最重要的是要告誡孩子哪些壞的行為不能學,那些好的特質應該學,這才是最重要的。


首先,當我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張圖片,現在中國普遍的都是4個甚至更多的家長圍著一個孩子轉,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家長們對於孩子更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所以才會有家長會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會吃虧。

幼兒園裡的壞孩子,無非就是不聽老師的話,喜歡打人,搶玩具等等,這些歸根到底都是孩子在尋求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只是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方法來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記得我在幼兒園當老師的時候,有一個隔壁班的小孩子每次看到我都要打一我,有時候還真的有點疼。我很好奇,於是有一天在她打我的時候,我就蹲下來,問她:「為什麼每次你看到Betty(我的英文名)的時候,都要打我一下呢?是你很討厭Betty嗎?」「不是啊,因為我喜歡你所以才打你啊!」然後我就引導她怎麼樣正確的表達對別人的喜歡,可以打招呼,可以微笑,可以擁抱等等。所以,其實孩子表達的未必就是我們所認為的那個樣子。幼兒園的「壞孩子」只是行為失當的孩子,這個就需要老師們去引導了。

那麼當幼兒園有這些壞孩子的時候,我們需要教給自己的孩子什麼呢?不是讓他們遠離這些壞孩子,這樣會讓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形成遇到問題就逃避的習慣。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教給我們的孩子與他人相處的能力,自己有能力去解決與同學之間的問題。我們在家庭生活中對待孩子的方式,就是孩子會對待同伴同學的方式。在我們家用正面管教的方式養育兩個孩子半年的樣子,3歲多的弟弟會在7歲的姐姐打他的時候問姐姐:「姐姐,你打我的時候是什麼感受呢?」歸根結底,家長是孩子的鏡子,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模仿的榜樣,所以,好好學習吧……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大家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掌中寶!其實在幼兒園這個階段的孩子,由於性格心智都還不夠成熟,所以根本不存在什麼壞孩子,所謂的壞孩子,比如小孩子間的小打小鬧,別人的孩子弄壞了自己的孩子的手工作業,橡皮擦,鉛筆,別的小孩把自己的小孩推了一把或者打了一下之類,如果把這些孩子叫做壞孩子或認定為壞孩子,給孩子冠以這樣的名號,對孩子有多大的打擊,更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作為家長,我們不該太過寵溺自己的孩子而輕易給別的孩子下草率定論!我認為作為家長完全沒必要擔心,孩子間的玩笑嬉鬧,小惡作劇,反而讓孩子能學到很多東西,比如怎麼跟小朋友交流溝通,培養孩子的辨別是非和判斷能力!反正作為同樣是家長的我,認為幼兒園根本沒有壞孩子,更談不上什麼遠離。


《讓孩子學會明辨是非的能力,支持她遠離「墨者」》

女兒從幼兒園回來,她跟我絮絮叨叨,說了一通話,全是關於一個同學的事。

她說:媽媽,我再也不想原諒yjh了,她今天又說謊了,而且她又打人了。我以前已經原諒她兩次了,這一次,我不想原諒她了。

女兒在幼兒園有很多好朋友,她性格開朗,人緣很好,男同學女同學都喜歡和她玩,就算是一些比較活潑調皮的男同學,女兒都喜歡,她看待問題很客觀,她說:他雖然有時候會調皮些,但是他有時候對同學也很好,很幽默,也會打掃衛生。唯獨 這一個女同學,她實在無法交往。在這之前,女兒就常常回來說這個同學的事情,這個同學不僅僅對女兒不友好,對其他同學也一樣,喜歡打人,喜歡說粗話,喜歡說謊,連老師都說要告訴她的父母。

女兒覺得,她應該是還沒有學會和別人友好相處的方式,爸爸媽媽也沒有教會她一些禮儀,所以,她在開始時願意提醒同學,不能打人,不要說粗話,不要說謊,不然同學們沒有辦法和她玩耍了,但是收效甚微,畢竟她不是同學的父母。

所以,女兒自己最終決定,放棄和這個同學交朋友,她認為,如果這個同學繼續這樣下去,不做改變的話,她長大以後,有可能會闖大禍,會被警察叔叔抓走。

我支持她的決定。

首先,女兒在做這個決定前,她有好長一段時間是嘗試和這個同學交往,也曾嘗試影響甚至改變這個同學的言行,但是後來她不得不放棄,因為她發現,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改變別人,如果再繼續交往下去,她自己就會不停被這個同學小打小鬧,會常常接收來自這個同學的不良的話語,長期下去,她的身體和精神都會受到傷害,她選擇遠離,是對自己的最大保護。我非常高興,她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保護自己的能力。

在她和我交流這個同學的情況時,我一直尊重她的意見,開始時她要給同學兩次機會,我支持她,我跟她說,這個同學這樣子,是因為她的爸爸媽媽沒有教會她和人交往的禮儀與規則,你可以把你知道的,和她分享;後來,她總是被同學抓傷,還被她說粗話對待,她的情緒有了些許失落與傷心,我告訴她,你一直耐心溫柔地處理這個問題,你已經做了好的榜樣,但是,她更需要的是爸爸媽媽的幫助,你不想再被她抓傷的話,你就盡量遠離她,你和好朋友一起玩。

女兒說:我的好朋友sxh很有禮貌,她不會打人,不會說髒話,不會說謊,我們玩得特別高興,我喜歡和她在一起玩。

不管是調皮搗蛋的「壞孩子」,還是刁蠻粗魯的「壞孩子」,他們都是孩子身邊最近的人,他們的一言一行,同樣可以慢慢地影響著孩子,就像家人一樣,他們可以使孩子開心,也可以使孩子傷心,他們有可以讓孩子學會成長的能力,也有可以讓孩子學會破壞的能力,我們家長可以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多做溝通,關注她的同學生活,關注孩子的情緒,引導她學會辨別同學的言行,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保護她的身心環境。如果,她的身邊有著像上文這樣的同學,當然要遠離。

這是孩子的真實感受,也是我做家長的感受。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有些孩子天生謹慎,慢熱,有些孩子天生開朗,活潑。

我的孩子屬於前者,謹慎,慢熱,還有點膽小。正好他剛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說實話,我特別擔心,擔心他出去受欺負,他向來是見到人就躲的性格,完全不敢捍衛自己。

可是,我也並不會特意告訴他,去遠離誰,去接近誰。

每個孩子曾經都是天使,的確,因為他們接受了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家庭氛圍,不同的引導,孩子有了不同的表現。有些孩子打人,吵鬧,搶人東西,再嚴重一點,可能會發展到犯罪。

首先,這樣的孩子是很可憐的,也許是家長過於溺愛,也許是家長過於嚴苛,這些孩子活在家長錯誤的引導中,讓他們不知道怎樣是對,怎樣是錯,他們在小時候一定掙扎過,身邊所有的人都躲著他,他一定很苦惱;沒有朋友,他一定很孤獨,可是,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沒有人告訴他應該怎麼辦,怎樣和身邊的人相處,怎樣去交朋友,怎樣平和地活著。

家長的教育方式,讓他們與美好的世界絕緣。如果在學校,老師也不能給他正向的引導,小朋友們都躲著他,不能給他一點點溫暖,也許,他慢慢地就毀了。

幼兒園階段的孩子,都特別崇拜老師。所以,老師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大家眼中的「壞」孩子的引導,對於「好」孩子的引導,同樣重要。老師引導得好,是可以讓孩子們好好相處,甚至讓「壞」孩子成為「好」孩子的。

其次,什麼是好孩子?什麼是壞孩子?家長告訴孩子的,是我們家長給孩子貼好的標籤,對於小孩來說,他會自己判斷。其實,別看他小,誰對他好,誰對他不好;誰是可以接近的,誰是有危險的,他分得很清楚。

有一些小孩打人,搶東西,卻獨獨會去保護照顧某一個孩子,這樣的孩子,是好是壞呢?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罷了。

孩子總有一天要去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總有一天,我們沒有辦法在身邊保護他,或者說,我們也不見得能保護得了他,他總要自己學著長大,所以,交給孩子自己去決定。

當然,我們還是要掌握好這個度,什麼時候,什麼情況是可以讓孩子做決定,什麼情況不行。孩子太小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引導的。

如果實在擔心一個孩子的品行,但是自己的孩子就是特別喜歡和他玩。那麼我們可以邀請他到家裡來玩,也可以約他家長,一起帶孩子出去玩,多方位觀察,這個孩子的習慣,行為,還有他家長的行為,孩子和家長,以及孩子們的相處方式。如果那個孩子及家長的品行,讓你非常不喜歡,可以考慮干預自己的孩子與他交朋友。如果你也很喜歡他們的品行,那沒得說,讓孩子們好好相處即可,家長,也就可以放心了。


沒必要,難道你能杜絕孩子將來走上社會,不會遇到壞人嗎?幼兒園是孩子走入社會的第一步,既然走向社會,就要適當放手。當然,家長的引導必不可少。

幼兒園的孩子,是很純真的,所謂的霸道蠻橫,可能也是家裡慣壞了,他自己並不知道對錯,更需要好好引導。孩子們在一起玩,難免淘氣,有時候有個小摩擦,也是難免的。難道大人的世界裡就不會有摩擦嗎?只不過大人都會隱藏自己的情緒,而孩子們,卻天真無邪,不加掩飾。正因為他們的純真,所以上一秒還在打架,可能下一秒又玩一處了。所以,孩子們的摩擦,家長要淡定處理,太過於緊張,甚至雙方家長都參與進來,反而傷了孩子純真的心靈。

當然家長擔心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覺得既然讓孩子走出去了,就要教會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而且,孩子是很聰明的,他自己就會懂得趨利避害,我家孩子很小的時候出去玩,有個小朋友打了她,以後很長時間碰到那個小朋友,都離的遠遠的。

所以,家長實在不必過於擔心,孩子們沒有那麼軟弱,要相信他們。


沒必要,這世上從來沒有真正的壞孩子,有的只是不合適的教育和不好的習慣。

我們從自家孩子和被忽略的孩子兩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吧。

首先是自家孩子:

由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提醒或者要求孩子遠離所謂的壞孩子,首先是在孩子的心裡留下了好孩子和壞孩子的概念,其實這是變相的貼標籤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在教會孩子不尊重別人,而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往往也會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其次,當大人們用自己的視覺來判斷哪些是好孩子哪些是壞孩子並強迫原本和我們看法不一樣的孩子去執行遠離我們心中的壞孩子(這些壞孩子可能是他們最要好的朋友),孩子的意願會被嚴重地抑制。

長久以往,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有諸多不良影響,比如:孩子變得性格軟弱沒有主見,或者走向另一個極度叛逆的極端。

再次,遠離「壞孩子」其實也是一種過度的保護,當孩子習慣了在所謂的簡單安全的環境中生活,他長大後將很難適應複雜多變的現實社會。

想要自家的孩子成為一個相對完美的個體,我們應該儘可能的鼓勵他去獨立思考,按照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判斷,也按照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來選擇和什麼樣的人相處。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在適當和必要的時候給出善意的引導,促進他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

從「壞孩子」的角度來講:

本身我們認為的壞孩子可能只是性格上和我們自己有些不一樣,比如我們自己喜歡安靜,而某個孩子特別的活潑好動,我們就會覺得他是個「壞孩子」,事實上不過是個偏見。

當我們要求自家孩子遠離「壞孩子」時,我們的孩子肯定會在語言動作表情等方面表現出來。這不僅會傷害到那個孩子,也可能因此完成那個孩子不喜歡我們家孩子,然後原本兩個心思簡單的孩子之間就出現了不必要的爭端和矛盾。

更有甚者,當大部分孩子被要求遠離某個「壞孩子」,被遠離孤立的孩子在心理上容易傷到無法彌補的傷害。輕者影響他個人的未來發展,重則出現偏激觀念後影響社會安定,成為我們身邊的安全隱患。

所以,遠離「壞孩子」是一件害人害己的事,大家千萬不要因為擔心孩子受欺負或者被帶壞而去做這樣得不償失的事,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請相信他們有足夠的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畢竟對他們來說這也是個學習的過程。


推薦閱讀:

22個月寶寶發育指標:寶寶開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流鼻血了,你應該做什麼?
頭回聽說,懷孕這事兒還能傳染?
魚肝油的是是非非,寶寶到底要選擇AD還是D3製劑魚肝油?
夏日萌娃牛奶肌!寶寶喜歡的夢幻洗護之旅!

TAG:育兒 | 幼兒園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