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不是要「平」「仄」對仗呢?
據了解的相關理論常識可知:對聯源於格律詩對仗聯。對仗要求上下句平仄相反,詞性與句式結構相同,滿足平仄「替對」者為正格。
馬蹄韻「兩兩交替」的「平起式」正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
例如:
天連五嶺銀鋤落,
地動三河鐵臂搖。①
又如: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②
「三仄中」對「三平中」的「仄起式」寬格:
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
紅雨隨心翻作浪,
青山著意化為橋。③
又如: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台。④
為論述之便,黑體字標示處姑且叫做「前孤仄」,因其「距詩聯句末字較遠,平仄要求較寬」,目前尚在詩聯界認可的「寬格」範圍內。
「一三五」在有效規避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條件下可「不論」。
「二四六」平仄必須替、對「分明」,不可以意境為借口而失替或失對。
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是詩聯界公認的「大忌」,初學者戒之。
「三仄首」、「三平首」、「三仄中」、「三平中」、「孤仄」(「後孤仄」除外)等是詩聯公認的「寬格」平仄格式。
其中,「孤仄」多出自平仄規則理論尚在探索階段的古人詩作中,今人初學者慎用,非出名句者最好少用,否則易陷入邯鄲學步的窘境,也易引起無謂的爭論,特與諸君共勉之!
對仗與對偶不同。
對偶是修辭手法之一,只要求詞性與句式結構相同即可,無平仄要求。
對仗是律詩和律絕的平仄規則之一,不但要求上下句的詞性與句式結構必須相同,而且要求上下句平仄必須相反,才能稱其為對聯。
詩聯句中的漢字按「馬蹄韻」格律「兩兩平仄交替」,詩聯界稱之為「替」。
上下句平仄相反,詩聯界稱之為「對」。
替、對是對仗與對偶的分水嶺,是對聯與民間「口號」、「標語」的試金石。
平仄替對基本規則的否定,本質上就是對聯的否定。
只有遵守詩聯平仄替對規則,才能保護和傳承詩聯體裁形式的文化藝術瑰寶!否則,與日常話按字數簡單排列有何區別呢?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平仄規則是詩聯體裁形式賴以存在的基本規則要求。
黨有黨章,國有國法,校有校紀,廠有廠規,市場上也須遵守統一的度量衡,幼兒園小朋友也知道自覺遵守遊戲規則,而況乎成人呢?對聯作為一種文字遊戲,難道能例外嗎?愛好一種遊戲,就得自覺遵守遊戲本身相應的遊戲規則,不是嗎?
不接受或不願遵守遊戲規則常識,就等於承認自己自動從遊戲中「out 」了!
【注釋】
①③:出自七律《送瘟神》其二,是毛澤東主席在1958年7月1日,得知江西省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蟲病後,"浮想聯翩""夜不能寐"而創作的兩首七律詩歌之一。
②④:出自唐代詩聖杜甫七律《登高》。
對聯有四個基本要求:
1、字數相同,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必須相同,我想這一點,即使是現在頭條上整天叫囂不要被規則束縛的人,也無法打破這條規則吧!曾經看到一幅趣味聯,上聯是:中國人民;下聯是:袁世凱,意思就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這也間接表明,對聯的上下聯必須是字數相等。
2、平仄相對,對聯要求上聯和下聯的平仄是相對的,不過「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只要偶數位上的字平仄相對就行了,不過上下聯的最後一個字的平仄必須相對,而且上聯的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聲,下聯的最後一個字必須是平聲,這就是所謂的「仄起平收」。如果放寬一點,上下聯前面和中間的平仄可以不相對,但是「仄起平收」是不能打破的規則。
補充,漢語拼音四聲中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學過漢語拼音的都能區分,不難。
3、詞性相同,簡單說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工對要求更嚴格,要地名對地名,人名對人名,寬對則在大的詞性上相對就可以了。
4、內容相關,上下聯之間的內容要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又不能重複,這個要求也不嚴格,對聯中還有一種趣味的對聯,叫無情對,即上聯與下聯內容完全不相關,但卻表達出一些有意思的內容出來。
經常看到有人不要這個規則不要那個規則,幾分鐘就能學會的東西偏要說它是束縛,一個概念是有特定內涵和外延的,不要這些規則,對聯還叫對聯嗎?那對聯和對偶的區別在哪裡?對聯和兩句話的區別在哪裡,漢語對聯,和英語的兩句話的區別又在哪裡?
王力教授說:"對聯一定要講平仄,平仄不協,就不宜入選"(《新春征聯集萃》第二集第六十三頁》)。古人作詩詞,特別講究平仄。用平用仄,字有定音,平仄交錯,律有定格。錯綜字調,調諧節奏,形成了詩詞的音樂美。對聯作為從律詩中脫胎而來的一種特殊的詩體文學樣式,作為專供人們欣賞吟詩的裝飾藝術,自然也應保持律詩的聲調和諧、抑揚頓挫的特點,講究用字的平仄。平仄是對漢字聲調最基本的區分和概括,區分平、仄聲在南北朝和隋朝就開始了,唐朝形成定規,普遍用於律詩,後來對聯問世,又成為對聯創作的基本規則之一。對聯用字的調平仄,是指利用漢字讀音中四聲高低、升降、長短變化的特點,形成聲調上錯落有致,和諧協調,產生吟誦和聽覺上的音樂美感。對聯的對仗,包括聲調的對仗,也就是調平仄。作對聯而不講究平仄聲調,詞性、句式和意義對仗即使工整,也只有骨肉,沒有神,就會顯得平板單調,讀起來不順口,聽起來不悅耳,那是不合格的。而用不同聲調的字組成聯句,使具有高低、升降、長短不同的聲調的間隔出現,交錯使用,才能使聯句的語音顯得富有變化,造成聲調和旋律的抑揚有致,跌宕和諧,徐疾相濟,給人舒適愉悅的感受。這就是對聯的音樂美,這種音樂美正是構成對聯藝術美的一個方面。請看以下兩副對聯:一、花香鳥語無邊樂,水色山光取次回(這是北京北海公園靜心齋畫峰室對聯。上聯的字調為"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聯的字調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上下聯內部平仄相間,上下聯之間平仄相反,平仄協調,音調鏗鏘,很有韻味);二、海到天邊無作岸,身登絕頂我為峰(這是林則徐青年時代撰寫的一副對聯。此聯不僅思想內容寫景詠志,奇象異趣,真實而又形象,而且音調上也配合和諧,頗具樂趣。上聯的平仄為"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聯的平仄為"平平仄仄仄平平)。
謝謝!
我認為沒必要那麼講究了,這個平台又不是學校,幹嗎那麼較真呢?
好東西該傳承,可也要與時俱進啊!老是拿古人來作標準有些欠妥,他們的時代背景完全不同。
班門弄斧,見笑了!
對聯平仄講意境,東日西陽對得准。高山可以對大地,人對神來暗對明。高山平湖也可對,兄弟也可對姐妹。百可對十千對萬,冬可對春可對夏。前後也可對左右,坎坷也可對大路。對聯平仄四聲分,詞性正反都能行。靈活掌握莫學古,聯語對仗是精英。中華文字萬千多,對聯選字靠靈活。(本人看題答)聲明:噴人者遠離
對聯講究聲律節奏,具有音樂美。對聯的起句,有平起、仄起式。如七言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南山玉鳳傳珍寶,北海金龍送福祥。七言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 報曉司辰辭舊歲,誠心守夜接新班。我家有幾十本古今對聯,絕大多數是按聯律對仗工整的。但有少數因為用詞所需,或是拆字聯、趣味聯、成語俗語聯和迴文聯等,有些字沒平仄韻對。如: 打人不打臉,擒賊先擒王。三生有幸,一見鍾情。但是,對聯還有規則就是: 一三五不論 二四六分明。即第一三五字可不大講究平仄,但二四六字就要講究平仄了。說實在的 ,有平仄韻律的對聯,讀著有音樂感,朗朗上口。
對聯一定要平仄對仗的說法過於迂腐、生硬。
如:上對下,左對右,東對西,聲東擊西對走南闖北、春對秋,春對冬、高對低、小對大,等等等等……,(都不能對)。
這符合科學嗎?這符合自然嗎?這符合對聯「反對為佳」的說法嗎?對聯「聯律通則」本身就有缺陷。
在別的平仄問答里,看見有人不懷好意地說了一些讓人不敢苟同的話。(正想回復,一下按錯鍵,沒找到了)。所以在此順便回復: 我本人反對 某些庸人說:「在頭條里,有深藏不露的高手」一說!一:不露?你是怎麼知道的?二:不露?永遠不露的就是高手!?三:是哪方面的高手?四:可以任意出題限制字數挑戰嗎?如果有,我願挑戰。
既然是對聯,自然是有規矩的,不然就是大白話了,字數和詞性相對是最基本的,不再累述。最難的是意境匹配情況下還兼顧平仄,當然對聯才區區兩句,為了意境偶爾犧牲一下平仄是可以的,可是平時訓練時要盡量注意平仄。平仄是根據人呼吸方式而設計的音調升降,人說話一定是要吸氣呼氣的,不然無法堅持下去,所以才提倡"仄起平收"。大家可以試試,幾句話都是用平調下去,或者都是仄調,看那氣息調不調得回來?就像"白日依山盡(仄起),黃河入海流(平收)。 欲窮千里目(仄起),更上一層樓(平收)。如果不是平聲收尾還是仄聲,就很怪了,兩句問題不大,如果是詩那麼多句,這就沒法讀了,說話必須抑揚頓挫才好聽,才能呼吸,一個調過去,"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人氣都喘不過來,還能出詩嗎?"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再用一個仄聲結尾看看)詩味根本就沒有了嘛,可見平仄還是很重要的,特別是朗誦長篇詩歌,要做好氣息準備。
對聯是否要講平仄,個人認為要分具體情況。如果是正式的。比如廟宇,公司,單位等正規的對聯,而且是要長期掛在大殿、大門上的楹聯。一定要講究對聯的規律。如對仗,如仄起平落。如平仄相對等。如果是平時的春聯,最好要講平仄對仗,如確有好的意境則可考慮意境為先。至於平常在網上對得好玩的對聯,趣味聯之類,則不必那麼講究。
上聯:寒雪落千家,江山銀萬里,
試聯:春風暖億人,華夏耀九洲。
推薦閱讀:
※莫問天機 我性隨風 評論中持續更新
※上聯:苦辣酸甜嘗百味;請接下聯?
※五四青年節丨願你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處暑節氣民間都有哪些風俗習慣?
※安以軒有哪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