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詩人食指指責余秀華?


「求生存」與「文藝范兒」——哲學解讀民間草根詩人詩歌創作

最近多次看到,詩人食指指責民間草根詩人余秀華的報道與評論,各種說法都有。我這個曾經的詩歌寫作者,這幾天經過醞釀思索,試著對這一文學現象言說覺解,與大家分享!

1.求生存的勵志語境:

在詩歌包括純文學,普遍不景氣的當代中國文壇,余秀華創造了一個奇蹟,其草根逆襲的崛起製造的影響力,遠大於她的詩歌本身的書寫的意義(儘管她的詩也有些藝術價值,比如對痛感的直覺),在此意義上甚至可以媲美女企業家董明珠女士,成為社會的標杆。人們通過她語言的暴力,進入她的生活日常世界,開始關注這一群體。對她來說,生存遠大於文學。

可以說,她不是我們過去認為的「文藝女青年」,選擇了自己喜愛的興趣愛好,作為一個理想為之奮鬥。對這位腦癱的農村姑娘,除了寫詩(曾被老師表揚)她不知道還能為什麼而活著,詩歌或者是疼痛,這些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或重,先天性的長在她身上,幸好她識字。她的詩是從傷口長出來的,語言文學是自救之舟,文字般若,稀釋淡化命運必須的遭遇,在這美麗而又缺憾的人間努力活下去。

文學並沒有超越生活,不是所謂「升華」,詩就像她織的手套、襪子一樣不起眼,柴火一樣在某個寒夜感動自己,而沒有人知道這些。她做得非常好,可以說很幸運,一個腦癱的農村婦女,盡量沒成為國家政府、家人的拖累負擔,反而為社會精神文明做出了貢獻,難道不了不起嗎?

2.反省「共知」「宏大敘事」「集體抒情」為什麼曲高和寡了?

我贊同有些學者提出的,「新詩毀於胡適之手」的說法,因為他是大家也負得起這個責,這並非故弄玄虛,在五四「科學」「民主」的大旗下,新文化運動,白話文是他的重頭戲,古典的詩詞以落伍被打入冷宮,流行的是陷溺於西方語境的「歐化的」被「語法」處理過的新語文,夾生半白不通,洋涇浜,土洋結合,以至於今,是「無根的」「拿來的」拔本塞源的語言文學,是殖民化的文化,產生了一批如郭沫若、徐志摩、艾青和新時期的食指、北島、舒婷、海子等有成就的詩人。

在商業化的現代,田園牧歌式的抒情已無人喝彩,不被告「擾民」已屬幸運,有些詩人開始冷抒情,基本已淡出公共文化的視野,樂活我這個業餘寫詩者,深有感受。詩歌很難找到韻腳接地氣,切近民眾心胸。因此,先要找到中華文脈,接受詩歌已「邊緣化」這一現實,尋找新形式,才是出路!而不是「罵戰」吸引眼球。樂活一家之言,點關注,共勉吧!

關注樂活族長神州大地,一起學習、修養、修鍊!歡迎評論!


很多人都知道詩人食指,他的代表作《相信未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是膾炙人口的現代詩歌,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有一件事把這位消失於大眾視野很久的詩人推到了風口浪尖,就是他對農民詩人、腦癱詩人余秀華的指責。

今年1月13日,一段食指在新書發布會上的發言視頻被曝光。在這段視頻里,食指對余秀華進行了言辭激烈的批評。他批評余秀華所謂何事?往大里說,就是看不上余秀華的價值觀,人生觀。往小里說,就是對余秀華詩歌的內容、傾向不感冒。

余秀華以腦癱之軀,驚艷的詩歌橫空出世,她是一個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詩歌作者,成名之前是普通的鄉下農婦。她的爆紅網路,多少有點現象級的意味,算是個案,有網路環境的推波助瀾,也有出版商的包裝營銷作用。

余秀華說自己理想的生活就是在一個慵懶的午後喝喝咖啡、看看書、聊聊天,打打炮 。這是任何一個有著平凡的肉體慾望的人會對朋友說的話,沒有很高級,但也不至於太庸俗。

而食指卻揮動著道德大棒,對余秀華的理想斥責道:一個詩人,對人類的命運、對祖國的未來考慮都不考慮,想都不想;從農村出來的詩人,把農民生活的痛苦,以及對小康生活的嚮往,提都不提,統統忘得一乾二淨,這不可怕嗎?評論界把她捧紅是什麼意思?評論界的嚴肅呢?我很擔心。今天嚴肅地談這個問題,是強調對歷史負責。不對歷史負責,就會被歷史嘲弄,成為歷史的笑話。」

視頻曝光後不久,余秀華在自己的朋友圈裡對這些批評進行了回應,她表示自己從來不覺得農民生活痛苦,並反問道:「人們嚮往田園生活,憑什麼又鄙薄它?」

食指出生於1948年,他受過苦,大家都知道。余秀華出生於1976年,她受的苦,更多是身體和個人命運的苦。食指那一輩詩人,所處的文化環境、社會環境,更多的強調「集體主義」、「社會責任」、「歷史使命」。而余秀華成年的時候,正趕上市場經濟和互聯網的興起。兩代人面臨的生命困惑和塑造他們價值觀的社會環境是截然不同的。

為社會、為歷史思考和發言的人誠然可貴,為個體的幸福吟詠的人也未必沒有社會擔當。如果一個社會全都是思想鬥士,只能說這個社會是病態和壓抑的。如果一個思想家不允許別人有追求世俗幸福的權力,那麼只能說這是一種「道德傲慢」、「思想控制」,這又何嘗不是暴政呢?價值多元不存在,強求統一,談何對個人的尊重呢?人性中一些基本的幸福不被肯定,反而追求某類宏大的共同願望,這又算什麼呢?


又是余秀華。繼2015年在自媒和網路造成了一波詩歌事件之後,暫趨平靜的詩歌界又因她掀起了一層波瀾。

這次事件的起因是食指在一場詩集發布會的現場指責余秀華引起的。作為詩歌前輩、"朦朧詩"代表詩人食指,認為余秀華作為一個農民詩人,其詩歌缺少對社會底層的人文關懷,對小康生活的嚮往,而只嚮往喝喝咖啡聊聊天打打炮這樣的小情調,把這樣的詩人捧紅評論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就在昨天,余秀華在自己的公號上發表了一篇《不是誰都有說真話的能力》,對食指發起了強有力的回擊。看來,這一事件有繼續發酵的趨勢。

作為吃瓜群眾,我對食指和余秀華的詩歌都很欣賞。食指在1968年就寫出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和《相信未來》這樣震驚詩壇的詩歌,絕非等閑之輩;而余秀華在新世紀,幾乎靠一個人的力量讓遠離煙火的詩歌重回人間,她也並非浪得虛名。看似創作年齡相差40年並不相干的兩代人為何互懟?我看問題並非完全出在詩歌上,而是詩人本身的時代烙印,以及詩人對詩歌的社會屬性的理解上產生的矛盾和不兼容造成的,或稱作"詩歌代溝"吧。

食指那一代詩人,他們的詩歌是與所處的時代高度吻合的,詩歌要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甚至要關注整個人類的共同命運,他們的詩歌彷彿就是政治正確的代言者,把家國情懷都融入到詩歌的創作中,詩人和詩歌承擔了更多的社會教育責任。而余秀華們則不同,他們的詩歌更多的是向內,書寫內心對生活和人生的個人體驗,追尋情感和精神的存在意義,這雖然也具有普遍的社會性,但它的人性情懷遠多於它的社會情懷。

這樣的詩歌恰恰是食指那一代詩人所鄙棄的。我相信,在食指內心的詩歌"未來"應是"為萬世開太平"的詩歌,余秀華的詩歌顯然不是,這就產生了對詩歌看法上的不一致。就像一個蓄起長發的男孩,同齡人覺得很正常,而老人們看了很扎眼,詩歌也存在這樣的代溝。

我看,食指和余秀華的論爭不會有孰是孰非的結果,無非是各持己見,自說自話,畢竟,他倆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時代。我認為,作為已被詩歌行業認可的食指,他的名字已成百年詩歌歷史符號,他沒有必要借余秀華蹭熱度,他批評的言論完全是出於一位老詩人對詩歌的認知而做出的應激反應,並非惡意。而作為另一方的余秀華,也應理解和包容一個詩歌前輩直接到甚至有些過激的言論,可就詩論詩,切莫出口傷人。也許,詩歌的豐富和發展需要這樣的爭論和關注,但是,詩壇的論戰一定要僅限於詩歌及詩歌現象本身,絕不應演變成詩人之間的人身攻擊,如果那樣,那就不是詩歌事件了,而成了娛樂事件。


我認為余秀華作為一位殘疾人又是農村婦女,她如此愛詩而且克服了種種常人不能忍受的困難寫出了不少詩篇,實在是難能可貴,令人敬佩。

對於這樣一位草根詩人不該求全責備,何況她本身也沒什麼原則性的大問題,因此對她的指責往往不可能得到大多數網友的理解或認可。食指詩人你說對嗎?當然你對余秀華指責的深層原因我真的一概不知,我只是淺表性地說說而已。

我順便要說的也是很不客氣地說的,是余秀華至今所發表的詩歌不應作為中國現代新詩的樣板、楷模和標準。因為她的詩作在許多方面還不具備優秀新詩應有的條件和特點。比如,她的詩在虛與實關係的處理上欠妥當,換言之,虛多實少,往往成了斷線的風等;再比如,她寫詩不注重詩的美學價值,而是口號式地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等。

說得嚴重一點,如果將余秀華的詩歌作為新詩標準,那麼,中國的新詩發展就走入岐途。

我的上述說法其實是多餘的,杞人憂天是愚人我的一大毛病。因為誰也沒說余秀華的詩是中國新詩的標準之類的話,親愛的網友,你們說對不對?

她☆


詩人食指我沒聽過,第一次聽說。余秀華我聽過,她的詩,我也看過,很有才華的一個人。

個人不敢苟同這一種指責。因為詩很多,比如像唐代有邊塞詩。家國情懷。但是也有很多艷俗的詩。也有描寫家長里短的。也有描寫旅途的。

所以誰規定必須只能選擇一個方向。

亂世的時候更多的是對百姓疾苦的關懷,像屠夫曹操,他也寫過短歌行。太平盛世的時候,更多的是歌頌兒女情長,靡靡之音。

文化的精彩在於多樣性,我覺得他這種指責是毫無道理的,個人表示堅決反對。


世界上每一個存在,都是正確的,都是不容忽視的。大樹勁挺高昂,小草柔順多姿,花朵奼紫嫣紅,他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為了這個美好的家園,各自奉獻者自己的一份真愛。何必血雨腥風,相互指責,做一個虛懷若谷的人,笑看眾生…………


只知道余秀華,不知道食指!!!她是我的妖孽,我們同齡。她說麻雀的叫聲是金黃色的,她說稗子在春天很忐忑,她說努力按住心中的白雪,因為過於完美過於接近春天,她說我要穿越大半夜中國去睡你,我們隔著爐火相互揣摩對方的心事……她說了很多人不敢說的話,拖著殘缺的腿,帶著腦癱的標籤,倔強而昂揚地活著!


對這個問題我挺感興趣,怎麼說呢?我也是一個農民,生下來就是農民,現在仍然還在種地。我也喜歡詩詞,自己也寫,偏好古詩詞,所以對他們現代詩人不太關注。問題里的兩位大詩人我都不認識,但有必要對食指職責農村詩人余秀華,不關注人類的命運,祖國的未來,農民的疾苦等問題,來做一點自己的看法。

以前的農民確實苦,上網以來經常看到某地農產品大豐收,卻賣不出去的消息。然後網上有好心人給轉發,四面八方的人慷慨解囊,解了農民兄弟的圍。但你有沒有想過,你今年幫他了,明年呢,後年呢?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的。

前幾天關注了一個農村小伙,歡子TV。貴州的,拍拍當地風土人情,現在在頭條上擁有了70萬粉絲,一年也有50萬收入。時代在變化,當農民遇上了互聯網生活也會發生改變。以前是窮在深山無人問,現在只要有手機在哪裡都可以生活。

說別人可能沒有說服力,來說說我自己。上網以來我就迷上了寫詩,寫好了發在網上,會有人看,有人轉發點贊。我不寫苦大仇深,太情緒化精神分裂的東西,雖然沒有什麼人氣,但我知足。我就喜歡寫閒情逸緻,風輕雲淡,山水田園大好河山。不要以為我生活條件多好,收入真不多。掙的少就少花點不就行了,現在怎地也吃喝不愁。小時候吃不飽飯也沒覺得多苦啊,反而覺得那時候挺快樂的。鄉下人自己家有房子,有幾畝地,蔬菜不用花錢買,再養幾隻雞鴨。你要是知足日子過的也其樂融融,但是你非想到鎮上買個房子,再買一輛好車子,那永遠過的也不安逸。

拿余秀華來說,她的理想就是喝喝咖啡,看看書,聊聊天,這有什麼不對呢?難道她一定要天天抱怨被自己的丈夫揍了,被自己的婆婆嫌棄了,就有情懷了。寫農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歌頌祖國萬萬年就高大上了。張愛玲有一句話很好,就算在塵埃里,也要開出一朵花來。這才是生命的高貴,不需要撥開自己的傷口給別人看。生命是一個個體,因為你的獨特才美麗。

我喜歡山水田園,自然也喜歡陶淵明。了解陶淵明的人,都知道他的日子過的並不好。他有條件可以選擇過富裕的生活的。為了他的自由,他選擇了不為五斗米折腰。我是種地的我知道,就算如今種地也是不容易的。何況先生那個年月,遇到年頭不好的就會飽一餐飢一頓。但是也沒見到抱怨多少啊,仍然寫出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人敬待他,就是因為他有這種豁達的品質,而不是什麼狗屁大情懷。

放在歷史的洪流中,每個人都是一粒塵埃。就算是秦始皇又能怎麼樣,時間長了,又有幾個人能記住他。地球離了誰都會轉,做人管好自己就行。


余秀華的詩客觀地說,詩歌寫的不錯。作為一個農民詩人且身體殘疾的情況下,能學習和堅持寫詩,實在值得尊敬和讚揚。希望我們不要用苛刻的眼光去挑剔和指責她,而是要推廣宣傳和學習,學習她帶有質樸的泥土氣息中萌芽的文字,學習她堅強不屈的對待生活和挫折的愛情。看看她的成名作,真實且具有震撼力,試問現在有幾位詩人能夠如此坦露心情?

《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


雖然並不怎麼喜歡余秀華的詩歌,但作為一個患有殘疾的女人,堅強的活著,努力的寫著,本身就是一種正能量。食指應該是指責余秀華缺乏社會責任,沒有謳歌時代,沒有反映疾苦,只是關注自己的小我。其實我覺得這種指責大可不必。首先詩歌這種體裁,從古至今,大部分都是有感而發,或寫景狀物,或離愁別緒,雖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現實之作,畢竟也是少數。我們口口相傳的很多經典,也無非小情小調。千萬個小我方匯聚成一個大我,千萬個個體的悲喜才匯成時代的哀樂,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能站在時代的前沿高呼。其次,作為余秀華來說,她的作品幾乎都是反映自己的生活狀況,這難道不是時代的一部分?能引起共鳴就好。她寫了自己身體的苦,精神的苦,生活的苦,難道非要讓她寫出所謂農民的苦?再則,我們每個人,當你在聚光燈下舞台中央,都會說些慷慨激昂主旋律正能量口號般的話語,這話無非是告訴別人,我很崇高,我很正直,樹立高大形象而已。其實這話自己未必都信。最後,其實倒可以建議食指先生,不必為難一個小女子,你且寫幾首反映現實反映民生疾苦的詩歌或者文章,試著在頭條發一下,看看頭條君能給你審核通過不?站著說話不腰疼,這樣的人多了。


推薦閱讀:

縱橫交錯通四海,求下聯?
上聯:雪裡江山美,下聯怎麼對?
雙手推出門外月,是才女蘇小妹上聯,下聯是兄長蘇軾提醒妹夫對出來的,你知道嗎?
中國上古時候的象形文字到底是伏羲創造的,還是倉頡創造的呢?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