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朱元璋一字不識最後卻能做皇帝?


我是歷史照妖鏡沈sir,我來回答:

朱元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草根的皇帝,完全沒有一點點貴族的關係,朱元璋小時候窮的什麼樣子呢?可以說開局一人一狗,裝備全靠打!可是朱元璋開局連條狗都沒有!

  八輩貧農出身的朱元璋,連個屌絲都不配!而且已經窮到了一種境界——連個像樣的名字都沒有,朱元璋本名朱重八(也可以叫朱八八),而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他的生日...他爸叫朱五四,死的時候連個裹屍的草席都沒。

  朱重八一家是地主家的僕人,而少年朱重八的工作主要就是給地主家放牛。我想他年少的夢想,就是等放幾年牛,掙點錢,然後娶個媳婦生個朱小八,繼續給地主放牛吧!

  

  然而,元末的動亂,徹底的摧毀了他的夢想!元末動亂,波及到了朱重八一家:

  少年朱重八在父母雙亡後的內心,充滿著絕望,充滿著迷惘。無家可歸的朱重八開始流浪,先後換過好幾個工作,比如乞丐、和尚一類的,可是老朱既不是丐幫長老的嫡系,又不是什麼主持級的高僧,無論是哪份「工作」都不是很如意不如,造反吧!但是話說回來,反了吧?不敢,不反吧,活不了。正當他無依無靠,不知所措的時候,機遇來了。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韓山童起義拉開了元末農民起義的序幕。一直糾結的老朱也因湯和的介紹,加入郭子興陣營,並開始了他天才軍事家的表演。

  而就在這時期,他給自己重新取了個名字——朱元璋,意為誅滅元朝的利器(璋)

  下滁州,平動亂,回救郭子興,善待小明王;老朱表現出了一個軍事家,政治家最高的素養。

  於此同時,老朱還招募了一大批文臣謀士,終於,他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成為了稱霸一方的諸侯王。

  然後,他開始謀劃自己的未來——那就是建立新王朝,一統天下!

  

  朱重八的隱忍——槍打出頭鳥的道理,他懂!

  緩稱王,表面歸順元朝;實則秘密發展自己。這是老朱中前期一直堅持的戰略方針,也多虧老朱的這套方針,才得以讓他在元末群雄四起的環境中逐漸成長,一步步勝利直至一統天下

  本來,按照劉福通的力量,完全有可能徹底推翻元朝。但劉福通的戰略出現大的失誤,他沒有集中兵力猛攻北京,卻是兵分四路,四面出擊。結果是分散了自己的力量,讓元軍得以各個擊破。

  而後,元朝名將察罕貼木爾登上歷史舞台。出身布衣卻精通軍事的帖木兒在短短十年間,依靠自己建立起來的軍事力量,在北方全力對抗紅巾軍,創造了幾乎百戰百勝的奇蹟,並終於打敗了百萬紅巾軍,維持了元朝搖搖欲墜的半壁江山。

  察汗擊敗紅巾主力後,對朱元璋造成了極大的威脅。而且在朱元璋的後方,還有虎視眈眈的陳友諒和張士誠。帖木兒也深知朱元璋不可小覷,意欲南下剿滅農民軍勢力

  腹背受敵的朱元璋,本來要陷入困境之中,奈何天意卻幫了朱元璋一把!

  此時的元朝因為短暫的勝利沖昏了頭腦,非但沒有勵精圖治剿滅叛軍的意思,反而開始了內訌,軍功卓著的察汗被殺,再加上奸相誤國,內外一頓亂捶。僅有半壁江山的元朝,開始了大規模的內戰,根本無暇顧及南方

  

  朱重八的抉擇——放手一搏,放眼未來!

  在制定完詳細的戰略規劃後,朱元璋開始準備一統江山(半壁)的征戰。而此時,先打陳友諒還是先打張士誠,成為了討論的焦點。當時幾乎所有人都主張先打張士誠,而劉基與朱元璋則堅持打陳友諒。

  而最終的結果也表明,真理縱使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朱元璋是對的,支持他的還有人稱孔明在世的劉伯溫。在二人的謀划下,先滅陳友諒、後誅張士誠,

  自此,南方最強的農民軍勢力,已盡為朱元璋所滅。反觀元朝,卻依然在無休止的內鬥之中,似乎已經忘記了南方這些土皇帝。朱元璋知道,機會來了。

  

  下令北伐

  10月,徐達、常遇春率大軍二十五萬,朝北方進發。一路幾乎兵不血刃。

  山東、河南、陝西等地元軍迎旗而降,要麼聞風而逃。

  算是戰鬥的,僅有洛陽一場:當時洛陽守將托音帖木爾在洛陽城外聚集了五萬軍隊,欲與朱元璋軍隊一戰。

  卻被常遇春一衝,立即潰敗。

  當年察罕帖木爾用十年時間收復的從陝西到山東的廣大中原地區,朱元璋軍隊僅僅用了八個月就全部佔領!

  光明時刻

  1368年8月,朱元璋軍隊進逼北京,元順帝帶領三宮后妃、皇太子等棄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大草原。

  其餘庫庫帖木爾、李思齊等手握重兵的將帥,也失卻了內戰時的勇敢,竟也毫不抵抗,全部逃跑。

  朱元璋僅僅用了十個月時間,以極小的代價就佔領了整個北方,從而一統天下,建立了大明朝。

  

  貧農出身的朱元璋,終於拿到了他想要的東西,坐上了那個寶座。

  自此,漢人的最後一個王朝——明朝,也就此建立。

  縱觀整個明朝,無論是科技、經濟、都快速的發展著。明朝後世之君始終貫徹朱元璋的大國理念。

  縱然朱元璋晚年嗜好殺戮,將開國功臣屠殺的一乾二淨。

  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在歷史上的地位,無論是他的領袖能力,軍事能力,政治能力。

  華夏五千年,我想在也找不出一個被朱元璋還厲害的角色了。

  看完了的,可以點個訂閱嗎。


誰說朱元璋一字不識?作為朱元璋的老鄉,我首先不同意。

朱元璋自小在安徽鳳陽長大,他的父母也葬在鳳陽。

朱元璋登基後,回到鳳陽重建父母的陵墓,叫做明皇陵,並在陵前立了一塊碑,叫做「御制皇陵碑」。這塊碑現在還立在鳳陽,歡迎大家前去參觀。

碑文寫道:「皇陵碑記皆儒(臣)粉餙之文,恐不足為後世子孫戒,特述艱難、明昌運,俾世代見之。」也就是說,朱元璋嫌文臣們寫的皇陵碑記都是吹捧自己的話,為了警醒子孫,特意親自寫了這篇「御制皇陵碑文」,記述自己發跡前的艱難歲月和奪取江山的歷程。

全部碑文共1105個字,感情豐富,膾炙人口,現在摘錄幾句,大家欣賞一下:

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既不與地,鄰里惆悵。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黃壤,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漿。

……

親征荊楚,將平湖湘,三苗盡服,廣海入疆。命大將軍,東平乎吳越,齊魯耀乎旌幢,西有乎伊洛崤函,地險河湟,入胡都而市不易,肆虎臣露鋒刃而燦若星鋩。

大家注意一下,這篇碑文從頭到尾都是押韻的,因此朗朗上口。

也許這篇文章經過文臣的加工潤色,但是主要內容絕對是朱元璋親筆寫的。因為對於他發跡前的貧困生活描寫得很生動,大臣們絕對不敢寫,也寫不出來。

這樣一篇文章,相信很多人別說寫了,讀都讀不懂。當然了,跟真正的飽學鴻儒之士相比,這篇文章還是比較明白易懂的,也沒有太多典故。這篇碑文足以證明,朱元璋不僅識字,而且文化水平不低。

其實想一想就能明白個中道理:朱元璋小時候家貧,確實沒上過學,但是他從軍之後,事業一步步做大,最後稱王、稱帝,他怎麼可能不去學文化?真以為一個大老粗文盲能驅逐蒙元建立明朝?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士常齋」,閱讀更多有趣文章。


不能說朱元璋一字不識,有傳聞小時候曾上過兩年私塾,另外當和尚期間應該也學了一些字,不然參加義軍前他怎麼與湯和信件往來呢。朱元璋能做皇帝跟他識不識字關係不大。朱元璋完全是憑著自己的智慧與手段,靠著一拳一腳打下了大明江山。幼時貧窮給地主家放牛時就敢把牛給殺了分給小夥伴吃,成為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一群孩子的孩子頭。後因為走投無路,朱元璋被迫當了和尚,又因為寺廟沒有飯吃只能去當乞丐,三年的要飯的經歷讓他養成了堅韌不拔的性格,也善於去抓住機會。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在外乞討流浪的經歷迅速開闊提高他的視野,讓朱元璋學會了察言觀色,了解複雜的人性。這些都為後來逐鹿天下打下結實基礎,小編覺得相比單純的死讀書,25歲之前這段經歷對於朱元璋來說應該更加重要。

25歲的朱元璋,經兒時玩伴湯和介紹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他抓住了機會,得到了郭子興的欣賞,將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這成為了朱元璋發跡的起點。在這之後,朱元璋也深知讀書的重要性,打仗之餘,他還堅持讓參謀為其講書授學,兩天一講永不間斷,在這樣勤奮的努力之下,讓他從一個粗通文墨的農民成為了一個文采斐然的皇帝。那段乞丐的經歷也讓他非常善於用人,他的身邊聚集了一大批得力的文臣武將,不光有他的兒時夥伴同鄉徐達、常遇春、湯和等武將為他打天下,還網羅了李善長,劉伯溫等眾多賢士為他出謀劃策。

農民起義最怕急於稱王,成為眾矢之,四面樹敵,朱元璋英明地採納了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不急不迫,穩步前進,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

憑著堅韌果敢的性格,洞察人心實事的智慧,正確的方略,朱元璋的成功也在情理之中。


朱元璋能做皇帝是有許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個人的魅力和能力,具備的客觀因素等等,這個很複雜,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

但文武兼備有膽識是必須具備的。問題中說朱元璋「一字不識」並不準確。朱元璋的外祖父是宋朝大將張世傑的親兵,參加過崖山戰役,九死一生逃了出來,靠看風水,算卦過活。他教朱元璋的母親識字,給她講故事。這非常重要,朱元璋是家裡最小的孩子,母親又教他識字,給他講故事,還把他送到劉地主家辦的私塾讀了兩年書。

放牛時小夥伴都圍著他聽故事。雖然朱元璋的歲數小卻當上孩子王,能講故事起到很大的作用。朱元璋長得很奇特,打起架來又特狠,比他大幾歲的孩子們都怕他,孩子們對他是又愛又怕。

因此從小朱元璋就具備了一定的個人魅力和駕馭他人的能力,具有文武雙全的才能,他能做皇帝不足為怪。


會不會識字並不是能不能當皇帝的必備條件,朱元璋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字還是能認識一些的,而且他寫出的詩歌和詔令,雖然口語化比較明顯,但是自有一股帝王的霸氣和威儀,絕非凡品。可能朱元璋雖然沒有念過書,但是他做過和尚,還當過郭子興的文書,估計是粗通文墨的。而且其身邊還有劉基、宋濂這些大儒,天天耳濡目染,說大字不識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能當皇帝是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還是其雄才大略。毛主席熟讀二十四史,對於歷代帝王,他評價最高的是劉邦,其次就是李世民和朱元璋,其中劉邦和朱元璋都是由草莽晉身而皇帝的。尤其是是朱元璋,劉邦好歹還是一個亭長,朱元璋則八輩貧農,僅僅是一個乞丐和和尚,所以也是做不容易的。

相比較於劉邦和李世民,朱元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其武功見識還在諸將之上,最典型的有兩個例子。一個是打陳友諒還是打張士誠,朱元璋分析張士誠優柔寡斷,打陳友諒他必然不敢來救,果然如此。還有北伐的時候,朱元璋也是力排眾議,先取大都,然後從山西席捲甘陝,逐鹿中原,蒙元政權很快摧枯拉朽,這都是朱元璋高於諸將的地方。

朱元璋出身寒微,在亂世之中崛起,當過乞丐與和尚,識遍人間冷暖,這都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而且他善於用人,淮西的武將和浙東的文臣,為朱元璋打天下可以說立下了汗馬功勞,再加上正確的方略,所以其成功也在情理之中。


看到這個問題,有趣兒,問一個問題,劉邦是怎樣當上皇帝的?靠的是用人,聽取他人的意見。而對於朱元璋,各方面能力都很強,並且領導素質夠強。

說白了,一字不識又怎樣?世事洞明皆學問。翻看朱元璋25歲以前的歷史,經歷足夠用十分豐富來表達,而且他還是窮苦人家出生,按照現在的話來講,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並且,那時候朱元璋還吃不飽,穿不暖,整日為生存奔波,一個為生存奮鬥的人,一個人的本性潛能就會激發出來,破釜沉舟嘛。

朱元璋是不是當過和尚?這是在他走投無路下才剃度出家,最後由於當地饑荒,被主持打發去雲遊四方化緣。

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在他20歲的時候又回到了寺廟,整整在外流浪了三年。

旅途的各地人情,他的社會經驗,個人的眼界也迅速開闊提高。並且還影響了他的性格,使之堅毅、果敢,由於生存困難,沒有安全感,他也變得猜忌、殘忍。

25歲前豐富多彩的經歷對朱元璋影響深遠。

退一步來說,朱元璋後來是讀過書的。不僅如此他還有一首《不惹庵示僧》: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漢,只憑嘵嘵問姓名。」

這是朱元璋從軍之後開始讀的書,而且他還勤奮好學,不但能夠書寫手札,軍令,還能寫詩作賦。

綜上,朱元璋一字不識嗎?非也。光憑他25歲前的閱歷,也不可能一字不識。

你認為呢?


當皇帝跟識字有毛線關係?宋徽宗趙佶最識字了,有用嗎?

當皇帝又不是考狀元,需要讀書識字,誰考試能得第一名誰就當皇帝?

天下是打出來的,是靠刀槍砍人殺人拼搏出來的,誰擁有最強大的武力軍隊誰就當皇帝。


朱元璋,生於元末亂世,以布衣之身開創明朝近三百年的基業,他或許沒有讀私墅,但是悟性極高。在革命的同時曾自學過,如李善長,劉基,朱升等人都是文人。長期耳目渲染。自然也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識,朱元璋出生貧苦,懂得底層人的艱辛,元末大災之年賣兒賣女者層出不窮。老百姓只求吃飽飯,有一塊自己的地。朱元璋明白老百姓的需求。他每打下一片地方就安定人心,恢復生產。穩定局勢。這也是黃巢,李自成,無法成為帝王的根本原因。我一向認為太高深的學問對大多數人是沒有用的。為人處事只要懂得最基本的人情世故就好了,這也是朱元璋成功的因素之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導致自己的力量不斷壯大,才有和陳友諒,張士誠,乃至元朝掰手腕的實力。運氣以外,所有的硬條件他都達標了,他有精良的謀臣和善戰的軍隊,他的創業團隊不比任何一個開國之君差。豪洲城裡,謹小慎微,奮發圖強,鄱陽湖,碧波萬里,火光萬里,開創帝國,保世規宏,光耀後代,茫茫大漠,劍舞黃沙,金戈鐵馬。洪武大帝對於大臣而言或許不是個好君主,但是他對老百姓而言絕對是個好皇帝。他在位三十一年,規定老百姓可以把貪官抓起來綁到南京,各級官吏不得阻攔,還為老百姓建房子,開設惠民藥局,這些舉措堪稱古往今來第一人。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清朝順治皇帝曾說,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理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康熙帝立碑「治隆唐宋」讚譽朱元璋說:「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緯武經文,統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極周詳,非獨後代莫能越其範圍,即漢唐宋諸君誠有所未及也」 ;「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朱元璋一個文化極低的人或許在治世根本沒有人看得起他們這些人,也無人去關注他們的生死存亡。一旦身逢亂世,他們在血水裡摔跤,戰勝一個又一對手,終於到了天下太平之時。人們驚訝的發現,那些大字不識得人,那些曾經被鄙視的人坐上了高位,他們用他們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雖然我們沒有文化,但是英雄完全可以起自布衣。歷史往往是由小人物創造的。他們不經意的舉動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如果元朝的官吏能夠愛民如子,那麼朱元璋也許一輩子只會給地主劉德或者是劉小德放牛。他的人生也不會如此耀眼。時勢造英雄,而後英雄又創造了時勢。成就和文化無關,但是想要有成就必須要有文化。


朱元璋什麼時候一字不識了?小時候家裡窮,也許沒機會讀書識字,但是後來進廟裡面當了和尚,估計是那時候開始認字的。當兵的時候受到郭子興賞識,原因之一就是粗通文墨。我不知道朱元璋開蒙是誰教的,但是他是識字的。也許學位遠遠比不上那些大儒,但是寫出來的東西很有氣勢,算是帝王詩。


朱元璋是貧苦人出身,但不是一字不識,至於朱元璋為什麼能做皇帝,這與識時務識人會用人有很大關係的,現在有句流行語;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朱元璋就是成功做到了站在風口上的豬,這個風口就是當時苦元久矣,天下風起雲湧反抗暴元,儘管朱元璋為求活路被迫加入抗元的隊伍,但朱元璋知大勢明人性,知人識人到吸納了一批英雄豪傑組建了自己的創業團隊,初期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為策略,先後剿滅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一些割據勢力,統一江南。有了穩定的後方基地後並「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對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佔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首先朱元璋在決定人生命運的戰役里,堅定不移相信自己判斷,冷靜,果敢非常人所能及;其次用人、 識人、 攏人心、能力非凡。此外還具備了創業者應有的很多優點:勤奮,節約,野心,善決斷,曉戰略,謀大局等等,朱元璋或許沒有讀私墅,但是悟性極高。朱元璋是一個聰明人,並且是一個歷經磨難內心無比強大的人。朱元璋最大的特點是做事要麼不做,要麼做絕。穩,行事穩; 准,用人准;狠,殺人狠,行事果斷。朱元璋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從蒙元手中奪取天下做皇帝的。朱元璋應該是中華歷史上出身最低、起點最差的開國帝王。五千年能成就大業者,無非豪族或流氓。朱元璋開局只有一個討飯的,沒有背景沒有豪族依託從死人堆里爬出來,一步一個腳印走上金字塔的塔頂的,如此低起點能奪取天下有誰不佩服其雄才大略呢。



推薦閱讀:

清朝的人口多還是明朝的人口多?
崇禎皇帝為什麼要殺袁崇煥?
明朝的海軍很強大,為什麼到清朝海軍就不行了?
明式傢具

TAG:明朝 | 朱元璋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