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應該怎麼讀?
史記作為二十四是的開山之作,是歷來文學愛好者和史學愛好者的必讀書籍,所以史記能夠風靡兩千多年。到了今天,仍然有許多人慕名想要讀史記,但是因為五四之後中國文化的斷層,導致人們對文言文陌生了許多。但是也不要擔心,和漢書相比,史記簡直就是白話。史記簡單通俗,可以說有中學的水平就可以大致能夠讀懂。歷來讀史記都有不同的方法,我只是說一下我自己的方法。
大部分上過中學的人,都在課本裡面學習過《項羽之死》、《鴻門宴》、《陳涉世家》,那麼就先從這三篇開始看起。項羽之死和鴻門宴都是項羽本紀的節選,有了前兩篇文章作為基礎,整個項羽本紀讀起來就會順利很多。喜歡思考的人就會思考:為什麼項羽能夠強迫劉邦赴宴?為什麼強大的項羽最後只能烏江自刎?這些只有通讀項羽本紀才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單純的項羽本紀還不足以了解項羽,你必須去讀《高祖本紀》。讀高祖本紀學習到的不僅僅是劉邦的狡詐,還有他那堅韌不屈的性格。劉邦起兵的時候已經四十七歲了,面對著項羽一次又一次失敗,他沒有放棄,終於在他五十四歲的那年垓下一戰聯合諸侯擊敗了項羽。劉邦狼狽到什麼程度,多少次僅僅帶著貼身護衛從城中偷偷的逃了出去。能夠在逆境之中成長,需要的不不僅僅是毅力,更是骨子裡面的那一份不屈。
劉邦在未央宮宴請群臣,說出了為什麼能夠戰勝項羽的原因,總結開來就是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張良。他們三個人的分別是《淮陰侯列傳》、《蕭相國世家》、《留侯世家》。雖然主要功績是他們三個,但是劉邦手下的智囊團不僅僅是他們,還有陳平(《陳丞相世家》),曹參(《曹相國世家》)以及灌嬰夏侯嬰酈商等等。他們都有傳記。
看過了《項羽本紀》、《高祖本紀》之後就應該知道,雖然秦末大亂之後是楚漢爭霸,但是不代表勢力只有楚漢兩家,九江王英布和彭越就是很有實力的兩支隊伍。所以《黥布列傳》、《魏豹彭越列傳》就可以接著讀,沒有他們就不能理解後來劉邦呂后為什麼誅殺異姓王。
漢初的時候三種權力制衡:皇室、外戚、功臣。所以劉邦能取得天下外戚出了不少忙,除了呂氏家族還有就是他的親家張耳。張耳和劉邦早年就認識,張耳還曾經當過信陵公子魏無忌的食客。這個時候就應該看看《信陵君魏公子列傳》,和魏無忌並稱戰國四公子的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列傳可以一起讀完了。
史記的體例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書在史記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流傳到現在的今上本紀是後人根據《封禪書》補寫的。要了解漢武帝就要讀《封禪書》,還有《酷吏列傳》。而司馬遷自己之所以被處以極刑,是因為李陵之禍,想要了解司馬遷,就要讀《李將軍列傳》和《太史公自序》。
當把以上這些讀完了,史記已經看了大約三分之一。剩下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繼續讀下去,就會快很多了。
國學大師梁啟超曾經挑選出史記之中最精彩的幾篇,現在羅列出來,希望對諸君有所幫助:
項羽本紀 信陵君列傳 廉頗藺相如列傳 魯仲連鄒陽列傳
淮陰侯列傳 魏其武安侯列傳 李將軍列傳 匈奴列傳 太史公自序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有關於史記的疑問我們可以一起討論。
也歡迎大家各抒己見。
《史記》應該怎麼讀問題,首先應給自已定位,是一般性了解歷史還是研究利用。我讀《史記》以利用為主。特別區域性歷史、人物、經濟、社會、重大事件等,重點讀。其它部分通讀一下。總之,前四史距我們太遙遠,多讀好。之後的斷代史,則根據個人興趣和工作需要選讀。清代趙翼通讀廿四史,並寫下《廿四史札記》。近代讀史最多最全的為民國四大史家之呂思勉,前四史四遍,其餘至少兩遍。積累《讀史札記》數百萬字出版。他是分類研究,分類記述。現在新版《中國大歷史》也接這種辦法,分政治、文化、地理等專項研究和記述,不再是過去的斷代史相加式。我結合興趣閱讀和應用閱讀兩種兼顧的方式,交流一下個人體會。
一、讀原本,讀舊版本,特別是應讀《三家注史記》,我看到的數《四庫全書》收錄的《史記三家注》最好。普通書店裡賣的大多為《史記》原本,沒有古人註解。有的人為列入著作,刪去古人注,加上自已的一知半解,也稱校注,輕易不要讀。不反錯訛字太多,而且注釋也問題多多。更有甚者為選本。對於研究應用者,最好選擇古籍影印本才踏實。一般性了解則不必太苛求版本。
二、讀《史記》應分清司馬遷的史筆與文筆。魯迅先生用八個字評《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記同一件人或事,在不同篇章里會有不同。既有正記之嚴謹,又有傳說故事之側記。這是《史記》擺脫枯燥引入勝的妙處。史料性與文學性記述要分清。《漢書》及以後史家也繼承這種作法,正述之後加"故事"兩字,記述故事、傳說類。給讀者以明顯提示。這樣讀過《史記》才不會犯困惑。
三、史書比較讀。《史記》來源的先秦資料存留下來的不多,僅有《左氏春秋》是編年史,其他如《國語》、《戰國策》、《呂氏春秋》、《管子》《晏子》《韓非子》等也涉及歷史,但主要目的不是記述歷史,只是利用歷史故事闡述道理,應該分辨。可以作正史之參考,不宜完全當信史。互證一下是可以的。如《國語》和《戰國策》重記事記言不重記年。《韓非子》記史只記大概,重在說理,歷史細節不太講究。
四、《史記》最大遺憾是地理情況缺乏。蘇軾之弟蘇轍斥司馬遷為地理肓人,雖過於苛刻,但有道理。讀《史記》最困惑的當屬古地理。不能怨司馬遷,戰國至漢人們探求古地理作了很多工作,編寫了許多講述古地理的緯書,如《遁甲開山圖》、《春秋命歷序》等地理書,把神話傳說填入不少,即是《山海經》也把重要的圖部分弄丟了。《禹貢》傳文丟圖。缺乏古代地圖,引發許多地名之爭。漢學者多以漢代地名套上古地名,緯書不可全信在於此。上世紀70年代郭沫若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算是較好地圖,但近五十年考古成果未補充上。讀《史記》上古史,不看圖會迷糊,也記不住。
五、不動筆記不讀書。我喜歡摘抄卡片。1982年初編地方志,中指組明令規定先建資卡,一事一卡,分類入檔,排比取捨,孤證不立。開始嫌麻煩,實踐證明好處很多。既可積累資料,又能對比異同。長期積累很受用。我歷年積累也達數萬張卡,常見問題翻一下卡片即可,不必找原著。現在電腦發達,建立網上卡片更省事,更便檢索。比紙卡好多了。當然,這方法主要用於研究。一般性興趣愛好,則全文搜索即可。
大熱天說多了,有愧於讀者。
《史記》是本人最愛讀的史書,這裡送上一點細微的心得體會。
第一,選對版本很重要。中華書局的新修十卷本,是目前最經典的版本,包含了《史記三家注》的內容;今人的注釋里最詳細的是韓兆琦主編的《史記箋證》,目前史記研究學會正在編寫《史記疏證》,等出版後一定不要錯過。
第二,認識體例很重要。這需要對史記文獻學、編纂學有所了解,認識《史記》的文本結構以及史料來源。其中張大可《史記研究》、韓兆琦《史記文獻學叢稿》《史記編纂學導論》、金德建《司馬遷所見書考》都值得一看。
第三,了解作者很重要。《史記》的《太史公自序》是最後一篇,但卻是全文的總結,以及《漢書·司馬遷傳》都應該先看。現代傳記方面有張大可的《司馬遷評傳》等。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對於讀懂《史記》也有幫助。
第四,把握歷史很重要。就文本讀文本還不夠,應該要把文本放在整個歷史中。《史記》涉及的是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那麼對於這段歷史要有個宏觀的把握,也更能理解《史記》,讀懂《史記》。
最後推薦史記研究學會推出的二十卷巨著《史記論著集成》以及新書《史記人物大辭典》,是目前《史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題主好,我是綠紙,一枚喜愛國學、歷史和文化的小妹紙,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幫到你。
怎麼讀《史記》,每個人目的都不太一樣,因此應該因人而異,區別對待。但我相信大多數人只是作為一般的歷史愛好者閱讀《史記》的,所以就重點從這個角度聊聊。作為一般的歷史愛好者,我覺得讀《史記》應該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要將世家、列傳等內容作為重點閱讀章節,因為這些章節相對易讀,而且故事性很強,讀起來引人入勝,激動處令人拍案讚歎,悲傷處令人落淚不止,入情入境,通過閱讀這些章節,我相信具有大家普遍會愛上《史記》。
太太重要的是,這些章節的啟示性很強,無論對工作、生活還是思想修養都特別有幫助,閱讀之後的感悟將會是我們一生的寶貴財富。在此簡單舉例:
比如,《伍子胥列傳》,當你讀到伍子胥的伍奢被費無忌詆毀入獄且將要置其於死地時,你會痛恨費無忌的卑鄙惡劣和楚王的昏庸無道;而在伍奢將要被小人陷害於死地時,伍尚(伍子胥的哥哥)和伍子胥作出了斷然不同的抉擇,一個甘願赴死,一個誓死復仇,他們會令你肅然起敬,既敬佩伍尚的臨難赴義,也敬佩伍子胥的深謀遠慮;當伍子胥在逃難過程中經歷種種磨難時,你又會隨之同悲同喜,希望他早日擺脫厄難,而當漁夫救了他時,你又會感謝老天有眼;日後,當伍子胥在吳國得志,率軍攻破楚國首都鞭屍楚王時,也許你的心情也是剪不斷、理還亂,不知伍子胥為復仇攻打祖國的行為是否值當,也又為伍子胥報了父仇而感到快慰。總之,人生和歷史就是這麼複雜和不可思議,充滿了無數的可變性,我想,這才是歷史的魅力、《史記》的魅力,也是生活的奇妙之處。末尾,當你讀到司馬遷感嘆「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的感嘆時,你又會警醒仇恨的殺傷力實在是太大,這將提醒著你在日常的為人處世中要與人為善,不要得罪人,不要做無畏的爭執,更不要去做一個小人。又如,當你深度《項羽本紀》和《淮陰侯列傳》時,你又會發現性格決定命運,項羽和韓信最終走向滅亡,都是他們的性格所導致的。再比如《曹相國列傳》中一個很小的細節,曹參在跪拜韓信而韓信大笑離開之後,你會發現韓信的高傲和曹參的謙卑,這也是二者命運不同的顯微鏡。而這樣的細節和能帶給我們的收穫實在是太多了……
有人說,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此話特別正確,《史記》中所發生的的事情每天都會在生活中上演,只是形式不同而已,這也就是閱讀史記的價值和方法。只有用心去感悟、體會並反覆的閱讀,你才能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欲罷不能,才能感嘆司馬遷的偉大和《史記》的博大。
說完一般讀者的閱讀方法後,我們再來聊聊專業讀者的閱讀方法:
如果你想研究歷史事件,那麼應該精讀《史記》全本後,重點研究大事年表,同時還要結合同時期的其它史書資料加以綜合對比;
如果只是想研究某一領域的問題,比如古代禮儀或禮制,則可以將《史記》中的《禮書》等摘出來作為重點研究;
喜歡就點個讚唄,大家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互動,一起討論。
《史記》怎麼讀,各人有個人的傾向,不能千篇一律,應該有所取捨。我是先從中學課本中了解一部分章節內容,如《陳涉世家》,《廉頗.藺相如列傳》。說句實話,當時真未能完全理解書中內容的實際意義,現在才知道《將相和》是什麼用義,也才明白作者為什麼要記錄這一歷史事件,是給後人的最好又最生動的教育實例!其實,我更想了解書中的更多的內容,於是就購買一本《史記》全集,但是,給我最大啟發的內容,卻是在書的開頭部分,即本紀第一,"五帝",第二,"夏",第三,"殷",第四,「周"。閱讀這段歷史,可以真實的了解原古時候人類社會變遷真跡,用現代人說就是原生態!這裡,能充分展示原始人類生活發展進步文明的基本軌跡,會缺少一些現代人的功利思想,多一些純樸天性呀!然而,事實卻大跌眼睛,遠古人類生活同樣充滿了智慧與謀略的!為什麼,周朝會取代殷商?為什麼,殷商又會取代夏朝吶?為什麼,堯,舜,禹時代會出現「禪讓"政策吶?堯將天下王位傳給舜,並沒有血源關係,只是因為舜孝順,寬仁,厚道,勤勉,史稱帝位「禪讓"!舜也未辜負先帝重託,盡心儘力,後來又將帝位傳給禹,即是夏朝。但是,後來的結果卻出乎意料,帝位傳到啟後,啟便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就不再外傳,"禪讓"帝位政策宣告終結!在這裡我不敢評論對錯,只想說國家政權集聚一家之中,人類社會進入封建專治時代。而「周取商,商取夏",都是因為當政國君所作所為,直接形成這樣的後果。夏桀為帝,「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台,已而釋之"。湯就是商朝第一任國君。"湯修德,諸候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夏朝滅亡。同樣,商朝國君紂王,也是無惡不作,淫亂無度。"諸候多叛紂而往歸西伯(就是周文王)"。後來,周武王率領諸候剿滅紂軍,商朝滅亡。周朝建立起來了。問題是,各個朝代中,都有好的君王,也有壞的君主。好的君王主政,國家進步,人們安居樂業,社會平安。如周康王,「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如商帝盤庚,治理有方,"殷(商朝)道復興。"而那些無道昏君,誤國誤民,遺臭萬年。如夏桀商紂!通過閱讀這些興衰歷史事例,真是一面人生成敗的鏡子,可以照清人生對錯行為,令我們謀事為人,有更真正借鑒作用!以史為鏡,可以照人生得失,事業成敗,家道興衰呀!
史記作為二十四是的開山之作,是歷來文學愛好者和史學愛好者的必讀書籍,所以史記能夠風靡兩千多年。到了今天,仍然有許多人慕名想要讀史記,但是因為五四之後中國文化的斷層,導致人們對文言文陌生了許多。但是也不要擔心,和漢書相比,史記簡直就是白話。史記簡單通俗,可以說有中學的水平就可以大致能夠讀懂。歷來讀史記都有不同的方法,我只是說一下我自己的方法。
大部分上過中學的人,都在課本裡面學習過《項羽之死》、《鴻門宴》、《陳涉世家》,那麼就先從這三篇開始看起。項羽之死和鴻門宴都是項羽本紀的節選,有了前兩篇文章作為基礎,整個項羽本紀讀起來就會順利很多。喜歡思考的人就會思考:為什麼項羽能夠強迫劉邦赴宴?為什麼強大的項羽最後只能烏江自刎?這些只有通讀項羽本紀才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單純的項羽本紀還不足以了解項羽,你必須去讀《高祖本紀》。讀高祖本紀學習到的不僅僅是劉邦的狡詐,還有他那堅韌不屈的性格。劉邦起兵的時候已經四十七歲了,面對著項羽一次又一次失敗,他沒有放棄,終於在他五十四歲的那年垓下一戰聯合諸侯擊敗了項羽。劉邦狼狽到什麼程度,多少次僅僅帶著貼身護衛從城中偷偷的逃了出去。能夠在逆境之中成長,需要的不不僅僅是毅力,更是骨子裡面的那一份不屈。
劉邦在未央宮宴請群臣,說出了為什麼能夠戰勝項羽的原因,總結開來就是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張良。他們三個人的分別是《淮陰侯列傳》、《蕭相國世家》、《留侯世家》。雖然主要功績是他們三個,但是劉邦手下的智囊團不僅僅是他們,還有陳平(《陳丞相世家》),曹參(《曹相國世家》)以及灌嬰夏侯嬰酈商等等。他們都有傳記。
看過了《項羽本紀》、《高祖本紀》之後就應該知道,雖然秦末大亂之後是楚漢爭霸,但是不代表勢力只有楚漢兩家,九江王英布和彭越就是很有實力的兩支隊伍。所以《黥布列傳》、《魏豹彭越列傳》就可以接著讀,沒有他們就不能理解後來劉邦呂后為什麼誅殺異姓王。
漢初的時候三種權力制衡:皇室、外戚、功臣。所以劉邦能取得天下外戚出了不少忙,除了呂氏家族還有就是他的親家張耳。張耳和劉邦早年就認識,張耳還曾經當過信陵公子魏無忌的食客。這個時候就應該看看《信陵君魏公子列傳》,和魏無忌並稱戰國四公子的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列傳可以一起讀完了。
史記的體例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書在史記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流傳到現在的今上本紀是後人根據《封禪書》補寫的。要了解漢武帝就要讀《封禪書》,還有《酷吏列傳》。而司馬遷自己之所以被處以極刑,是因為李陵之禍,想要了解司馬遷,就要讀《李將軍列傳》和《太史公自序》。
當把以上這些讀完了,史記已經看了大約三分之一。剩下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繼續讀下去,就會快很多了。
國學大師梁啟超曾經挑選出史記之中最精彩的幾篇,現在羅列出來,希望對諸君有所幫助:
項羽本紀 信陵君列傳 廉頗藺相如列傳 魯仲連鄒陽列傳
淮陰侯列傳 魏其武安侯列傳 李將軍列傳 匈奴列傳 太史公自序
正好在讀《史記》,可以談談心得。
我是零六年畢業的,專業是歷史學,真正喜歡讀原著是工作了之後,尤其是近十年來。《史記》是我非常喜歡,很願意花功夫去讀的一本書。
問題是——《史記》應該怎麼讀?我想應不應該,適不適合,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分享一下我的讀法:
第一階段:消文
我是八三年出生,古文對我來講很陌生。雖然從小語文成績很不錯,但是對於古文也是很怕,覺得很難理解。何況《史記》又是一部有五十二萬多字的大部頭著作,所以,第一階段消文是最主要的工作。
所謂消文,就是理解文章最淺顯的意思,包括生字,生詞,生僻字詞,典故等等,要查出來,該做筆記,該注音、備註的都要標記好。
消文達到合格的標準,就是拿起書本,能通順的讀下去,不被字詞絆倒,不會因為認不得,念不出而中斷閱讀。
第二階段:讀誦
這個階段最重要,也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事實上,我發現,把讀誦跟我們在學校上課一樣,安排每天固定的時間去讀誦,這樣效果是最好的。讀誦有一些原則,列舉如下:
一、讀就是讀,發出聲音,聲音至少自己要聽得清楚。
二、讀的時候不要想意思,不要走神,就是讀,一遍又一遍,天天年,天天練。
三、讀的遍數要多,要以一百為基數,就是俗話說的「讀書千遍,其意自見」。要熟讀成誦,所以,嚴格來講,讀誦是學習的兩個不同的階段。讀就是照著念,誦是不照書,靠著記憶去背。
四、因為要讀很多遍,所以詳略要做一個取捨。就現代人而言,把整部《史記》不要說讀一千遍,就是讀一百遍都是很困難的,那就要做取捨。比如,把《史記·孔子世家》讀三百遍,或者把《史記·樂毅列傳》讀三百遍。要精選,對喜歡的章節,進行精讀。如果時間還是不夠,那就選一段,比如鴻門宴那一段,蕭何月下追韓信那一段,都可以。精選精選再精選,但是要一讀再讀,最好要做到熟讀成誦。
第三階段:參考註解,做札記
《史記》讀熟了之後,可以把書放一邊了。什麼叫熟了,最起碼,提起哪一段,印象要比較深刻,這才稱得上熟。當然每個人的取捨不同,比如我研究文王,那《史記·周本紀》就要非常熟,需要查看原文,要很快能找到,能了解基本意思。這就有初步的功夫了。
《史記》有一本很好的集注,叫《史記三家注》,這部書實在是太好了,推薦您來讀。當然最好是對《史記》熟悉到一定階段了之後再來讀。
《史記三家注》把您讀《史記》中不理解,不透徹的絕大多數問題都解答了。可以說,讀了《史記三家注》您對《史記》才會有一個真正,全面,深刻的了解。
當然《史記三家注》也是古人寫的,也沒有那麼好理解。學習它也可以我前面提到的方法。
《史記三家注》讀通了之後,就可以對人物進行一下點評。可以去品味每一篇最後的「太史公曰」,這個時候,您可以有資格闡發一下個人的看法,也可以記錄一下自己的讀書感受,做成札記,整理出來,就可以作為後人學習《史記》很好的一篇史料或參考了。
第四階段:分享,講出來
我的體會,讀和講還是有很大的不同。也許是源於理解和表達的不同吧。您會發現自己通過學習《史記》,有很大收穫。但是學習總歸是要拿出來用的。所謂學以致用嘛!
但也許您會碰到,把理解的東西跟別人分享的時候,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誤會,您也許會發現很難表達理解到的境界。
所以,要更多的去分享,要練習曲表達,去闡述您的意思。所謂「讀史使人明智」,明白什麼智慧?就是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才能更好的生活。
後學淺見,願助您在學習《史記》上能有所裨益。講的難免有不全面,不通達的地方,還望您不吝賜教,有機會,可以一起探討讀《史記》的心得。祝您學習進步!
可以先去看看《報任安書》,以便了解一下司馬遷本人。再看一些重點篇目就差不多了。主要是:項羽本紀,高祖本紀,陳涉世家,魏其武安侯列傳,孔子世家,酷吏列傳,廉藺列傳等。
不說廢話:買一本工具書,如古漢語詞典、辭海,最低一本新華字典,用以查字音字義;買或到圖書館借一套點校本的史記或者到網站下載一個錯誤較少的版本,以此為主要藍本;有錢人你就在書上畫,重要內容劃線、標註,生詞生字注音注義,最笨的方法就是手抄一遍。
讀書如飲食,各人各愛,不宜一律。雖然,也許可粗分方式:專業行為和一般涉獵行為。愚以為,飲食為獲得營養,讀書為獲得健康。(精神正常)讀《史記》也是如此。僅限一般的讀者對象,則當以紀傳為主一一鮮活的人物形象,或勝或敗的功勛業績,令後人扼腕嘆息的歷史滄桑?都能引發共鳴和思考!一一初中生就可以讀史記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