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孩子導致婆媳關係緊張,怎麼解決?
看到這個問答,我就會想起曾經自己和婆婆在一起帶孩子的痛苦經歷。
婆婆生了三個子女,因為娘家的經濟能力勝過公公家,所以她在我老公家裡一直都很強勢,幾乎是她說什麼便是什麼,誰也不敢反抗。抱括給我們帶孩子,她一直要按照自己七八十年代照顧孩子的方法來帶我的孩子。最明顯也是我和她最大的衝突就是冬天給孩子穿衣服上面。因為我們兩家人裡面,在晚輩中我孩子是第一個出生的孫子輩,可想而知,大家寵愛的不行,玩具,衣服,幾乎玩膩了,不穿的都還有八成新。所以我認為冬天給孩子穿一件保暖衣,羽絨服就行了,但婆婆不這麼認為,她非要給孩子里三層外三層的穿許多衣服,每次我孩子都玩得滿頭大汗,而且時常感昌生病。我要是給孩子穿少一點,這一年半載的孩子感冒生病婆婆都會算在我頭上。還有我認為兩三歲的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吃飯,她非要拿著碗給在孩子後面追著喂飯;孩子調皮損壞了鄰居的東西,我正在教育孩子,婆婆走來二話不說抱起孩子就近入自己的房間把門反鎖;還有很多很多因為孩子的事,我們之間可謂矛盾重重,並且非常嚴重的影響到了我和老公的夫妻關係,那一段日子簡直讓我懷疑自己的婚姻是否走到了盡頭。
我和婆婆的關係如此緊張,最後我想到了分家。婆婆自然是大鬧一場,老公也不甚歡喜,但還是在我一再的堅持下選擇了離開租房住。一個人帶孩子的日子真的很苦,但看到孩子在自己不斷糾正和以身示範下改掉的許多壞習慣,作為母親累點又算什麼?每次帶孩子出去走親訪友,得到親朋好友的讚美時,我每次都不會忘記在後面加一句:都是他奶奶以前帶得好。
過了一段時間,婆婆好象慢慢的接受了我們一家三口獨立居住的生活。每次來看一下孫子,我都會教孩子尊敬奶奶,熱情接待她。我們吃什麼好吃的,去什麼好玩的地方也會帶上她;我也會有意的向她請教她最善長的家務等。
真是距離產生美!慢慢的我們之間的關係就開始和解了,發展到現在還很親近的樣子了。
不要說婆媳本來就容易發生矛盾,為了孩子母女搞的關係緊張都是很正常的。
老人和年輕人之間在生活習慣和生活經歷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而育兒觀念不一樣很正常,如果婆媳因為孩子的原因導致關係緊張,其實是非常不理智的,畢竟在大多數家庭里,所謂的矛盾不過就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無論是老人還是年輕人從本心講都是出於對於孩子的疼愛,所以遇到問題還是應該多溝通。
雖然老人的育兒方式的確有很多方面都有些過時,不適合現代的育兒理念,比如給孩子把屎把尿、穿開襠褲、嚼飯喂孩子……但是這並不代表她們就完全的毫無經驗。一般來說就因為隔代親,所以大多數老人都比年輕人對孩子更有耐心,更細心,對孩子也更寬容。以前我也總是擔心老人這樣會寵壞孩子,有時候看上去很沒原則,容易讓孩子變得嬌氣,但是時間可以證明一切,其實大多數的老人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不辨是非的溺愛孩子,他們對孩子也並非全無規矩。
像題主說到的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媽媽主張放到沙發上自己哭,而老人覺得這時候該哄孩子,換話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點來看,我覺得這個婆婆其實比媽媽更有經驗。老人並沒有支持孩子繼續犯錯誤,而是換了更溫和的方式阻止孩子,這並不是寵,這才是真的發自內心的愛孩子。相反的媽媽用的方式過於嚴厲,表面上的確是可以教育孩子,但是長此以往對孩子的性格形成並不好。孩子受到的教育方式是嚴厲不知變通的,以後很可能對別人的態度也會如此嚴苛較真,為人處事上總會讓人覺得很擰巴。
在當媽的過程中,我每天不斷自省不斷探尋,時間越長越發現初為人母時,有很多次和老人在育兒觀念上發生的衝突其實都是沒有意義的,有些時候其實是我自己缺少經驗又過於迷信育兒經,反而過於武斷,傷了老人的心。
所以因為育兒和婆婆間意見不一致時,首先,先讓自己冷靜,不要急於否定老人,條條大路通羅馬,在育兒上永遠不是只有一種方法才是對的;
其次,和婆婆好好溝通,先請教老人為什麼這麼做?如果覺得做法不妥,再耐心和老人解釋這樣做不好的原因。老人無論做了什麼也都是本著善意,他們不會想傷害孩子,即使做錯了也是無心的,如果是有文化的老人更容易,可以直接給她看一些專業的育兒經,那樣比你解釋更容易讓老人接受,畢竟都是為了孩子好,只要真好好溝通,老人多數都是可以接受新觀念的。
第三,平時都向老人請教她們的育兒經驗,同時也分享一下自己知道的育兒方法,互相尊重才能達到有效溝通,取長補短的目的。
第四,如果很不幸真的碰到那種強勢又不願意接受新觀念的奇葩婆婆,那建議就不要生活在一起了,老人可以過來看看孩子,但是不要長時間幫忙帶孩子,這樣的婆婆不但的確會慣壞孩子,但是更可怕的是容易造成家庭危機,會讓大家身心巨疲。還不如分開過,距離產生美,這樣即使老人和孩子偶爾親近也不會造成太多實質性的影響。
總之,遇到問題想辦法解決,盡量不要因為育兒觀念的不同而造成家庭矛盾。
這種事情說大就大,說小就小,關鍵看媽媽們怎麼擺正心態,所有矛盾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只不過方法不同而產生了分歧。
不同年代的人,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觀點肯定是不一樣的。所以呢,一旦有這些問題了,媽媽千萬不要鑽牛角尖,要告訴自己:「婆婆也是為了孩子好,並不是針對我,只不過她和我不是一個年代的人,有代溝而已」。
同時,可以想辦法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婆婆,兩個人互相溝通,坦誠相對才能避免關係緊張。如果自己直接去講,可能會加劇緊張關係,可以偷偷讓老公去講。畢竟自己的媽媽,可以更好說話一點。
有些時候,對於矛盾真的不能操之過急,要學會順其自然。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哪裡會有絕對的對與錯。
媽媽和婆婆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正確,爭論到底。這樣最後能有什麼結果呢?最後還是一言不合誰都不理誰的結果啊,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好。
作為晚輩的媽媽們其實可以讓一下,不要得理不饒人的步步緊逼。冷靜下來之後好好想一下到底是誰錯了,如果婆婆說的有道理,就及時改正;如果是婆婆的錯,也不要急著再次針鋒相對,可以用上面的方法和婆婆理性溝通哦~
畢竟,輕鬆和睦的家庭環境才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一個家庭有了孩子,如果有了老人幫忙照看孩子,就再也不是兩口或者三口之家的事情,而是一個大家庭的事情了。
老人有自己帶娃的方式,認為"帶大了自己的兒子或女兒,還不能帶好自己的孫子或孫女嗎";年輕人也有自己帶娃的方式,認為自己受過高等教育,理應按照更科學更現代的方式養育孩子,甚至照著書上寫的一步一步實施育兒方法。
傳統和現代觀念的碰撞,在家裡,就演變成了媳婦和婆婆的"戰爭"。 誰的方法更好,更有效,媳婦和婆婆不一定非要爭個高下。
如果雙方都不滿意對方的方法,那麼,可以用生活中的實際案例或者電視中播放的事例去改變對方的觀念,而不是一味地試圖用說教的方式去說服,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雙方礙於自己的臉面,在說教的情況下都不會先服軟去同意對方的觀點,即使同意了,心裡難免也會有疙瘩,長時間的積累,總有一天家裡會變得"雞飛狗跳"。
和諧的家庭氛圍不僅使人心情愉悅,更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一個快樂的環境,所以,婆媳雙方在育兒觀念上的衝突,不要一味地指責對方,而要心懷感激之情,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對方。
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不是分對錯的地方。這一觀點不僅適用於夫妻之間,也適用於親子之間以及隔代之間。
首先,如果你能認同祖輩對孩子是深切的愛,那麼他們只是用了不適合的方式。這時候應該講道理的對象不是孩子,而應是祖父母,當然,這個道理得兒子去講,而不是媳婦去講,除非老兩口是非常明理而且媳婦能做到既尊重給面子又分析透徹的程度。對於孩子的教育,不要說隔代,就是夫妻都不一定能完全一個觀點,又怎麼能指望孩子的祖父母一代能夠和父母完全一致呢。這是需要磨合的,祖父母一代如果是學習能力強的還好,怕就怕那些固執又自以為是的。如果遇到這樣的祖父母一輩,孩子最好還是自己帶,否則這婆媳矛盾是避免不了的。
其次,孩子的教育問題,需要父母與祖父母一輩時刻溝通反饋,分清「責任」,立好規矩,各負其責。比如,祖父母一代只管孩子日常生活,起居飲食,而教育的責任全部由父母承擔。祖父母覺得有問題的,只能私下與父母討論,而不能當著孩子的面「拆台」。當然同樣,祖父母那邊出現的問題,父母也要私下溝通。這樣在孩子面前,全家的教育方向保持一致,也避免了孩子「兩面派」。
第三,父母一代要積極學習育兒理念與知識,掌握育兒的科學方法,並示範給祖父母看。在有效的方法面前,誰也不會再固執己見。因為大家的出發點都是愛孩子!要知道,人是不能被改變的,但是確實可以被影響的。潛移默化,時間長了,祖父母一輩自然也會分清誰的方式方法合適,誰的不太科學。矛盾自然就會減少。
但題主所言:平時和老人在一起都很乖,周末媽媽回來了就各種鬧。那麼一方面是因為孩子平時缺少與母親的溝通,缺乏母親足夠的關注,所以ta希望在這有限的時間內媽媽能夠足夠關注ta。同時也是因為兩代人教育的方式不一致而導致孩子不適應。這樣而言,當媽媽的則要更多的反思自己了,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周末才能陪孩子的你,是否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是否是在亂用你的媽媽的這個「地位」控制孩子過多?而讓孩子感受不到來自媽媽深切的愛?
首先,在一個家庭中,夫妻關係是第一位。
無論婆媳鬧得多麼嚴重,做丈夫的一定要站在妻子這邊,並且應該由丈夫來和孩子奶奶進行溝通或勸解。而不是婆媳倆爭吵不休,丈夫躲一邊不說話、不表態。
如果說,婆媳間爭吵的主要原因只是育兒理念不合,無論是哪種理念,目的是都是為了孩子,這個時候不是爭論誰對誰錯的問題(或者說根本就談不上誰對誰錯),而是應該儘快平息所有家庭成員的壞心情。
因為如果家庭成員大家都心裡有氣,就會把壞情緒傳遞到孩子身上,這才是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最大毒瘤。
其實,我個人覺得,距離產生美,婆媳最好能分開住。婆婆白天幫忙帶帶孩子就可以了,晚上盡量自己帶孩子。
而日常生活中,應該遵循誰照顧孩子,那就聽誰的教育方法。不要刻意插手管教。實在出現錯誤型的教育方式時,再給予溝通交流,用事實來證明錯誤的教育方式帶來的危害。
孩子本來就很乖,媳婦周末在家總是會弄孩子哭。
這個問題的關鍵點是:孩子平時已經習慣了老人的養育方式,媽媽周末在家時,可能孩子的有些習慣媽媽覺得改正了對孩子會更好,所以媽媽著急了想讓孩子立即改過來,不講道理就讓她自己哭。老人呢,是心疼孩子,當然也是心裡有數的,所以想哄孩子。
兩人的教育方式都沒有錯,但是媽媽急於求成也是不合適的。必竟一個習慣的養成是要時間的,改掉習慣也是需要時間的。媽媽可以和老人協商,孩子該怎樣會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相信老人會有辦法慢慢將孩子的壞習慣給改正過來的,必竟兒媳不是每天帶孩子,只靠周末就想讓孩子養成什麼習慣還是不容易的。
還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啊,似乎都有對的地方,也都有錯的地方。
1.媳婦覺得應該講道理,老人覺得需要轉移注意力媳婦講道理沒錯,老人覺得孩子哭的太難受,適當的轉移一下注意力,似乎也可行。
這要看孩子犯錯的大小了,如果孩子犯的錯是原則性的,比如撒謊之類的,想讓她記住這次教訓,最好還是冷處理一下,不然孩子不重視;不過如果不是什麼原則性的錯誤,也可以迂迴一些,總是不理孩子,也有點冷暴力。
2.教育孩子戰線要統一其實在管教孩子這個問題上,最好是一人管,其他人即使是不同意,也要暫時不要當著孩子面就反駁。一是讓孩子覺得有倚仗了,二是孩子也無所適從。
背地裡大家可以互相溝通一下,甚至可以辯駁一下,哪方是對的,因為大家的出發點都是愛孩子的。有什麼不能溝通的呢?
首先,請問成人後為什麼成家?
家是什麼?家是一個讓人放鬆的地方。家是可以讓人獲得心靈慰籍和力量,能夠滿血回歸重新面對外界的地方。
試想一下,家裡婆婆和媳婦在一起和睦,老公回來成天斷官司是一種什麼畫面?
年輕人成家後,媳婦是這個小家的主人,本應該承擔起主人的責任。婆婆來帶小孩,讓渡部分責任給婆婆,同時也讓渡了部分主人的權力。教育孩子上面,婆婆有一套,媳婦又有一套,孩子也為難,婆媳關係還緊張。怎麼辦?這個家的主人角色已經分裂了,大家都屬於警覺狀態,絲毫不放鬆。
一旦處在驚覺狀態會很辛苦,無論婆婆和媳婦,誰都一樣的。
家的放鬆,安全,溫暖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的。父母給孩子營造的溫暖和諧的家庭,孩子喜歡這樣的家庭模式。
如果是奶奶說一樣,媽媽又說一套,孩子很迷茫,這兩個親愛的人,到底怎麼回事?到底聽誰的?孩子的爸爸也很無奈,到底怎麼解決?
請問一下孩子的媽媽和你的另一半有討論過,一定要接受其他人進駐家庭長期來協助自己,否則就無法勝任家庭重任嗎?
不管有多難,你的小家是你的領地,你要行駛你的主人的權力,做好自己家的主人。給孩子營造一個溫暖和諧的家。放過老人和孩子吧,自己的孩子自己養,如果自己養不了,何必生?
這個因為兩代人的教育理念引發的矛盾很普遍,隨著時代的發展育兒的理念也不斷變化,不同時期的人形成的觀念也不一樣。針對孩子的教育首先你要有你的態度,你認為你媳婦的是對的還是你父母是對的,然後你作為中間人再去跟它們溝通,不然也容易讓孩子無所適從,家庭教育要保持教育理念的一致,你作為老婆的丈夫,父母的兒子有責任協調溝通他們之間的問題,積極動腦解決吧。
推薦閱讀:
※彼時崢嶸歲月,假藥無處遁形
※搖頭丸對大腦的傷害遠遠超出了你的想像!
※網秦創始人林宇稱被董事長史文勇綁架九死一生?
※想想你為什麼沒有扒蒜妹!
※狗毒完了,下一個毒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