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捨不得扔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狀態?
讓我們上了年紀的人來看,什麼都捨不得扔不是病,是一種習慣,而且是一種好的習慣。
為什麼這樣說呢?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相對現在經濟落後很多,人們的生活水平很低,物資也很匱乏。所以,大家都會勤儉節約,修舊利廢。記得我小時候,家裡大人都是這樣,尤其是奶奶,什麼破舊的東西都捨不得扔,就說衣服吧,一條衣褲大哥穿了二哥穿,二哥穿了三哥穿,輪到我穿的時候已經是補丁落補丁了,那都是奶奶一針一線縫補的。一口水缸打破了,父親還會用鐵絲箍著再用,如果漏水就用「洋灰」(水泥)糊一下。由於大人的影響,我們從小也養成了節約的習慣。至今還有剩飯剩菜捨不得倒掉的習慣,洗菜的水還用來沖廁所……由於這些「不好」的習慣,常常惹得兒女們不高興。
不過,老人們過分「節儉」,也是跟不上時代的。年輕人們常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也不是沒有道理。錢不是省來的,而是掙來的。「錢越用越多」,這也許就是年輕人不愛存錢的理由。
是的,好一個「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剛過的雙十一就是「買買買」,家裡就是「扔扔扔」。不過這樣的消費,也促使了經濟的流通,也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什麼都捨不得扔,在我看來,就是一種糾結的心理狀態。
對於老一輩人或者年紀偏大一點的60、70後而言,經歷過資源匱乏的年代,很多生活物資都非常的稀缺,無論是衣服、鞋子,還是生活用品,都會反覆的充分利用,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因為我是獨生子,有一些衣服是直接從表哥、堂兄那裡接下來的,磨破了的衣服和鞋子,通常都是找點碎布料墊在裡面縫起來繼續穿,我印象特別深刻,我的一個書包從初二開始背,每年寒暑假的時候,我都會刷洗乾淨,縫縫補補的加固,就這樣一直用到我大學畢業,現在想來也是真夠節省的。
現在我父母也都還有這樣一種心態,很多用過的、不再需要用了、甚至壞掉的東西都不捨得扔掉,總覺得可能什麼時候還能用得上吧,就一直留著,家裡的東西越堆越多,直到我前兩年實在受不了了,因為買的新東西沒有地方放了,做了一次大清掃,把很多舊物品都扔掉了,這才騰出大量的空間出來,一下子感覺原來活動不開的房子空曠了不少。
我覺得吧,很多舊物品,扔了可惜,因為確實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突然用得上。就拿我女兒小時候的玩具、圖書來說吧,孩子都11歲了,我們一直都留著,之前也沒想那麼多,直到我們突然有了二寶,這才發現,很多現成的玩具洗乾淨了剛好可以給二寶玩,繪本、圖書也能夠按年齡段整理出來帶著二寶一起看,這樣子一下就節省了很多購買玩具、繪本的錢,說實在的,現在孩子的玩具和繪本真的太貴了。
但是,更多的舊物品,真的就是雞肋,丟了覺得可惜,留著卻常年用不上,放在那裡佔地方、招灰塵,甚至還成了養老鼠蟑螂的場所。
我是一個比較懷舊的人,小時候的相冊、上高中時收集的很多古錢幣、各種紀念品、甚至以前的書信,收集了幾大箱,堆積在雜物間,很少會去看,卻從來都不捨得扔掉,因為這裡面確實代表著一段記憶、一份情感。
至於生活方面的物品,我覺得不能用了就該扔掉了,畢竟,當下的社會,講究小而美,珍惜當下,留著那麼多代表過去的物品,用又用不行,放著佔地方,房價又這麼高,太浪費了,所以,用不上的就扔掉吧。
我是元寶爸爸,親子旅行、自駕旅行愛好者,多平台獨立撰稿人,分享專業的自駕旅行、親子旅行等旅行知識和經驗!歡迎關注我,留言討論和交流溝通。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很有共鳴感。
在我讀高二的那一年,爸媽打工存了點錢,跑去河北外婆那邊去做小生意,在一家新開的超市裡盤了個煙酒茶葉的鋪子,旁邊租了個房子,日子就這麼安下來了。好景不長,超市經營者也不善於管理宣傳,生意也越來越差,後來背著所有的商鋪轉讓給另一個老闆了,臨近年關,自己跑路了。
財運不佳,爸打算今年幹完就回老家,我去火車站接他。剛下火車,抗了個扁擔,扁擔兩頭是兩個巨大的編織袋,編織袋裡是鍋碗瓢盆,衣服被子,吹風機,燙髮卷。。。。基本上的日常生活用品一個沒拉下。
回到家,我就難受:你一個人坐火車,(那時候我媽有事先回來了)抗這麼多東西,你都不想下你累不累,受不受的了嗎。不知道該丟的丟,該賣的賣嗎?
爸也累的受不了,笑了下:今年一年,沒賺到啥錢,只剩下這些東西了。
那時候突然不知道怎麼去安慰他了,只是慢慢的拾掇起袋子里的東西。「又多了個電飯煲」「這些碗筷都沒破,怎麼拿回來的」「吹風機這些小家電你都掛鹹魚上賣了啊」。。。
我爸媽都是80年代的人,包括我爺爺,從小就教育我節儉,粒粒皆辛苦的那種。我家到現在還有個雜物間放著那時候的黑白電視機,手工縫紉機,爸爸用的諾基亞,以前的沙發,傢具等等,全都沒丟。爺爺也走了,家也分了。
大抵是出於對當時某些感情,某些經歷的懷念吧。
其實,天生我材必有用,所有我們認為當垃圾要扔掉的物品,都是沒有放對位置的寶貝,捨不得扔東西,很難說清楚是不是一種病。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了。
第一種是一種行為習慣。不像現在物質條件基本上都不錯,不缺吃少用的。然而經歷物質匱乏年代的那些老人,卻深深感受到物質匱乏帶來的恐懼和不安。而且,從我們中國人傳統思想來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勤儉持家是當時年代維繫生活的重要方式。說不定這個時候認為無用的東西,過段時間又派上用處了,如果當時不留著,或許買都沒地方買。延續幾十年的行為方式下來,這已是滲透到老人每個毛孔的價值觀念;
第二種是懷舊心理。可能也是比較重感情的人,他們認為自己生活的每一件物品都承載著自己的記憶和情感,很多的物件對於我們來說可能就是一件物品,對於他們來說或許就是一段故事。年輕時,可能很多時候不懂珍惜,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而真正到了一定年齡,你會發現你丟掉的可能是一段童年。像我現在也保留一些孩子小時的玩具和衣服,可能在他眼裡這沒什麼,當時在父母心中這就是他兒時的笑容;
三是可能有點病態心理。我們清掃房間,從心理學上來說,也是清理自己心理垃圾的一種體現。如果,房間積攢很多垃圾,同樣也是自己內心有負面情緒沒有得到及時傾瀉的反應。這種人或許內心不是很快樂,有點悲觀消極心態。這是或許要好好去傾聽一下他的心聲,別讓負面情緒積壓太多太久,帶來更嚴重的後果了。
關注「鵜鶘心理」頭條號,用心理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
??
如果是家裡的老人捨不得扔東西,可能是留下的東西對她來說,是自己兒女的一份孝心,更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惦念,一個物品,一份回憶,都是父母對孩子們或者其他人的一種想念。
而太多的物品裝滿了孤單!孩子們卻從來不曾看見,兒女給了父母再多的東西,也無法填補父母內心對兒女的想念,孤單時,整理一遍這些物品,每個物品都讓孤單的母親,把兒女淡忘了的孝心重溫一遍。
就像我老媽,我和弟弟在外地,回家的時候不多,每季衣服都提前快遞過去,所有的日用品都有我們給老媽買過去,讓老媽穿的漂漂亮亮的,乾乾淨淨的,年前回家幫老媽整理衣櫃,覺得有些衣服,放在母親的衣櫃里都快20多年了,看著有點熟悉,老媽就告訴我,這是哪年我給她買的,等等……每件物品都能說出哪一年,誰買的,我突然覺得,做為兒女的我們,這幾十年,我們全部都做錯了,盡著一份自以為是的孝道,一份讓別人羨慕的孝道,別人羨慕了,可我母親幸福嗎?我們從沒有想過母親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母親真的老了,老到怕人嫌棄,老到不敢要求太多,老到把自己活動的範圍縮的越來越小,怕一不小心做錯事,讓自己的孩子嫌棄,那種孤單無助的眼神,讓我突然覺得,今生我已虧欠母親太多……
雖說這些衣服幾乎沒穿過幾次,以前想不明白老媽為什麼都留著,每年都會寄回來很多,總告訴母親穿新的扔舊的。而我卻從沒有想過我母親每年拿出來整理幾次,其實是在回憶曾經有過的溫馨,以前在電話里都會勸母親把自己不穿或者不喜歡穿的衣服送給她認識的人吧,她也會送掉一部分,但有一部分,存放了很多年了,衣服都是新的,有的一次也沒穿過,衣服太多了,家裡面都放不下了,好的留下,整理掉一部分送人吧,她答應了送人,可能第二天又捨不得讓你拿走,母親真的很老了,不是蒼老,而是在某一天看到家裡人發的母親的視頻,突然發現母親是在迅速衰老……我突然覺得恐怖??,因為我們錯的離譜,錯到了忽略了母親已經抬起了將要離開的腳步……而作為兒女的我們,把母親遺落在她的世界,卻不曾帶她來過我們的世界!
父母害怕老去,更害怕一個人孤單老去……
我才明白老媽為什麼年紀越大越捨不得把衣服送人了,因為老媽越來越孤單了,年紀越大,覺得兒女離她越來越遠,甚至擔心兒女會嫌棄她,她每天坐在自己的房間里,突然有一天老媽不再上桌,不再哥哥一家人坐在桌上吃飯了,我不清楚老媽是擔心自己老了,怕招人嫌棄,還是家裡人讓她覺得自己真的招人嫌棄了,反正從此開始了一個人孤單單的吃飯,看電視,也許從那一刻開始,每件衣服,每個別人送給她的東西,都成為了老媽的一種精神寄託,都是一個有溫度的回憶,舊物對於老人來說,是種念想,把舊物當寶貝一樣珍藏,是種老年人心裡孤獨的常態反應,沒有人的陪伴,只能讓這些舊物來陪伴她的孤單……
老媽前段時間去世了,突然覺得人生真的蒼涼無望,或者一片凄涼,你給予了生命的人,終歸有一天他們會把你遺忘,或者不是遺忘,而是不想讓你打擾你他們的世界罷了,他們會覺得你老了,會覺得老了就會變得脾氣怪異,老了不需要了解太多,不需要接受太多新鮮事物,可能覺得老了就會死,所以老人病了,孩子們可能不會採取積極治療的方式,因為女兒們可能覺得人老了,死是正常的事吧,也許他們早已經從心裡站在了地獄門口,扛著孝子賢孫的白幡,就為華麗麗的送你最後一程,從此你徹底離開了他們的世界,除了祭祀日,從此再也不念!
再華麗的衣裝也遮蓋不了心的凄涼,老人想要的不過是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句溫暖的話語,一點點對她的擔心,讓她在一個家裡,在家人的眼裡有一點點的存在感,希望兒女別把自己孤單單的留在老年人的世界,因為老人最不想要的就是兒女們覺得自己老了,老人更害怕自己老了,老沒用的,老不死的,不也是很多小輩對老人的稱呼嗎?老人想有尊嚴的活著,而不是有面子的逝去!
老人年紀越大,可能就越粘人,黏那個可以和她說說話,讓老人幫助做點事的人,忍她點小任性,小脾氣的人,甚至偶爾跟她小拌幾次嘴的人,因為不管如何,老人覺得自己還能存在這個人的生活里!
面對任性脾氣怪異的老人,要學會自我調節:誰讓他是給自己生命的人呢,要是別人我早就跳起腳來罵人了,吵架了等等,發誓自己下輩子絕不做老人的兒女,要做就做老人的長輩,把這輩子的委屈發泄出來……自我調節,自我發泄方式很多,父母的最後一程的最好方式,就是別讓父母后悔生了你!
大家好,我是回想。
多愁善感的我,真的很懷舊。看到標題,突然感覺就是在說自己。我就是這麼一個人,什麼都捨不得扔,總覺得還有用,值得紀念和收藏,值得去回憶。我是一個很懷舊的人,常常收拾東西的時候,不免得觸景生情。每一件事物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對我而言,也有不同的意義。小時候喜歡收藏東西,各種鞋盒子裡面裝的都是自己珍藏的「寶貝」,時不時拿出來喜歡一番。長大了,經歷的、懂得多了,就開始多愁善感了。常常因為某一件東西勾起一段內心深處的回憶。不捨得扔,因為還值得去回憶。比如:初中時候和女孩傳過的紙條,到現在我還留著,算算時間也有八年的時間了吧。
強迫症?不知道這樣說合不合理。除了一些有特別意義的東西,生活中的一些小物件,雜七雜八的也不捨得扔。因為我比較節儉,也比較喜歡動手。一件東西,扔不扔我會想它還會有什麼用。或者說還能不能將它變成新的東西。這也是一種強迫症吧?
可能僅僅是一種習慣。老爸從小就教育我不要浪費,這個還有用,那個不要扔,以後會用的上。深受父親的影響,我也很榮幸成為了這樣性格的人。一件東西,他可能用處並不大,但是看起來完整、漂亮就會將它保存下來。這是一種完美主義。變廢為寶是我生活中常常做得,所以,捨不得扔更多的是認為他還有用處,僅此而已。
大家好,我是渡仁心理的小渡君,很高興能以這樣的一種方式和大家相互交流,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說起「什麼都捨不得扔」,大家大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家裡的老人家,與此相聯結的反應可能會是他們覺得扔了太浪費吧。面對他們這樣的行為時,我們總在想這些東西為什麼要留下,既沒用又不貴還佔地,實在是想不到它留下來的理由。
從前,我也沒意識到自己居然會是一個對於扔無用的東西不舍甚至不忍的人。
01我11歲前出生並生長在一座北方城市。那座城市伴隨著我幾乎最重要以及最深刻的十年,2007年當地面臨著城市規劃與拆遷,父母被迫離開那個自己打了將近20年客源基礎的老地方。
當地下達的搬家截至日期剛好是我考試結束後的暑假期間,因此不慌不忙中,我們也就開始了自己的搬遷之行。生活了將近二十年的地方,可想而知,物件確實是不少。印象中最後父親叫了輛很大很大型的那種貨車,來來去去跑了好幾趟才全部搬完。我們家的順序是先各人收拾自己的東西,然後再由媽媽統一收拾整理。我整理完畢只留了自己的書和一些自己常穿的並且合身的衣服。有一些自己已經穿不下或者覺得幼稚的衣服全部丟在了原地。
第二天一早還沒等我醒來,媽媽就已經在收拾東西了,朦朧中只見她一件件整齊的將我丟下的衣服整齊地疊放在包里,我半夢半醒對媽媽說了聲:那些我都穿不了了。只聽媽媽回了我一句:沒事,都留著。看著家裡大大小小的東西都被收拾進了行李袋,當時腦子裡第一反應只覺得媽媽肯定是節約錢捨不得。
搬完東西的最後一天,媽媽對我說:我們馬上就要去新地方生活了,開心嗎?我用自己天真爛漫的笑臉回應了她,那表情是真的表示出很開心啊。但卻只見父母眼神中暗自溜過一絲失落與不舍,對我來說那可能只是個我擁有5年清晰記憶的地方,但對他們來說確是在那裡渡過了生命五分之一的時光。
02多年後的獨居生活,讓我漸漸的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孤獨的陪伴,也變得越來越「捨不得」。
大學期間,隨著網購的興起,買買買似乎快要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買買買的背後也衍生出了一些問題。買的其實並不是一定會用的或者經常用的,甚至買來的東西可能自己根本不喜歡,但由於退貨費用昂貴又不得不將物品留下。所有的東西留下都必然是需要空間的,因而時不時的整理收拾變成了習慣。
於是,就經常會出現以下整理東西的景象:拿起一樣東西,看來看去,接著沉浸在當初剛拿到物品的憤怒與不滿中,再然後一聲嘆氣後繼續將其好好的放在某個位置上。時間越長就會發現自己收拾的頻率越來越多,因為隨著東西越來越多,擺放的空間看起來越來越擁擠雜亂,每使用一個物件後所有的東西又看起來凌亂不堪。但奇怪的是永遠都是不斷的在擺放中循環往複,卻少有向外扔掉的東西。很多的東西都確實是不捨得扔掉甚至是不忍心看它成為垃圾然後被丟掉。
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我接下來嘗試從以下幾個角度闡釋一下自己對類似情況下心理狀態的理解。
一、傳統思維影響下的心理狀態
一方面要說的普遍心理就是我們應該是勤儉節約的,生活花銷不該大手大腳的傳統美德,這種傳統思維影響尤其在中老年一輩的心裡是根深蒂固,因為他們曾經經受過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
二、創傷性記憶影響下的心理狀態
對於曾經經歷過沒吃沒穿甚至連自己生命都難以維持的人來說,這種苦難的畫面在他們的心中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創傷性記憶。
在經歷了創傷性事件後,當事者是否會記住那些可怕的經歷?
事實上,很多人似乎對自己過去曾經經歷過的創傷性體驗一無所知,那一段可怕的經歷似乎已經從他們的記憶中被完全抹去。然而,這並不是真正的遺忘。由於人類心理的保護性機制,這些創傷性記憶被壓抑到了意識層面以下,使人很難回憶起來。但是,這種記憶卻在發揮著作用,影響著當事者的行為與情緒。而且,在很多年之後,它也有可能被喚起。
而這種創傷性記憶會時不時的在與此相類似有關聯的事件上被提取出來,並以此警醒他們。這也就是現今隔代人無法理解老人家喜歡留「垃圾」,什麼都捨不得扔的另一個原因。
三、「捨不得扔」的人更擅於賦予意義(懷舊心理狀態)
家裡的穿不了的舊衣舊褲,潮濕甚至帶點霉味的老物件,家裡的大頭彩電和大頭電腦還是千里迢迢跨越千里託運回老家的東西。這些在之後的生活中都有實用價值嗎?那必然是否定的,但這似乎都已經成為了一種時代的標誌,那是我們一種實在的經歷與活過的證明。
因此,對於這樣一種具有意義價值的東西,我們會認為它承載著我們的過去、能力、經歷的等等都是任何金錢價值所無法比擬的,這也就是不值錢不實用但卻不扔的第三個原因。就像媽媽留著我穿不下的衣服其實是想對我的成長過程有所紀念,父母搬家時捨不得丟下破舊的無用之物只是想把與生活了二十年的地方有聯繫的物品帶著留個回憶。
但對於「什麼都不捨得扔」的人他們中往往會比一般人更喜好於對事物賦予意義。無論是什麼樣的東西,他們都能夠或擅於與自己的經歷相聯結,令其產生一種意義,並以此意義來說服自己「它是有意義的,不是垃圾,因此我們可以不把扔掉」。或者我們可以說這就是一種懷舊心理。
我們打掃房間,整理自己的東西,從心理學上來說,也是清理自己心理垃圾的一種體現。如果,房間積攢很多「垃圾」同樣也是自己內心有負面情緒沒有及時傾瀉的反應。於是,我們會發現,對「捨不得」並不再是老年人的專項問題,我們似乎都會有這種「捨不得」的時候。
記得曾在網上看到過這樣樣一句話:念舊的人心布滿塵埃卻捨不得擦,這像是最極致的捨不得。
李宗盛《給自己的歌》中,有這樣一句話:該舍的捨不得,只顧得跟往事拉扯,等你發現時間是賊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選擇~
再過幾年,也許你會發現自己變了,學會了讓捨得和不捨得的都隨緣了;再過幾年,也許你會發現所有回不去的日子都有它的道理;再過幾年,也許你會發現自己其實能夠捨得一些東西。
其實,最終你會發現,捨得即是放下。
就像最經典的那句廣告語: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今天的分享結束啦,大家來說說最捨不得扔的一個東西是什麼呢?
我是一個非常懷舊的人,甚至對於大學時期坐火車的火車票我都好好保存起來,大學畢業了我保留著小學時期的課本。
一些東西留著無用,丟掉可惜,擔心有一天自己發瘋的去找一樣的東西的時候卻怎麼樣也找不到了。其實對於我們來說捨不得扔要麼是因為有自己的回憶而不舍,要麼是因為它對於你還有一些作用。
他們總說抓住杯子倒滿熱水,當水流出的時候你就會放手,但是當這一件東西到了比你生命還重要的時候你還會放棄嗎,放棄只是因為他對於你還沒有到讓你可以捨棄一隻手的地步。
捨不得扔,那就留住美好以及不美好,等到諾干年後對於你也是一份深刻的回憶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其實,問主的這個問題,是不成立的。因為,生活中,確實有很多的人,就喜歡簡單極致的生活,恨不得回到家裡,就是家徒四壁,就一張睡覺的床。但可能嗎?一個正常有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中間兩口子,家裡,一定是琳琅滿目。
捨不得扔的,都是一些舊物件。比如,我初高中的時候,非常喜歡聽歌,當時是1997年到2003年吧,聽歌,主要是靠單放機+磁帶,或者CD機加CD。當年,很多同學,磁帶和CD,買來,就把包裝扔了,聽完,磁帶和CD,也不知所蹤。我卻覺得,磁帶和CD,都是自己喜歡的歌星的歌曲,捨不得扔,都存了下來。
結果呢,小虎隊最老款的一盤磁帶和CD,現在的價格,夠在北京買幾平米房了。捨不得扔的,是自己心儀喜歡的老物價,而不是什麼所謂的該扔的東西。
88
什麼都捨不得扔!
呃,本人原來就是這麼一個人,而且家裡老人比我更甚。後來,我發現孩子也是這樣了,捨不得用她認為顏色美艷的鉛筆、小本子,甚至不捨得丟掉很早很舊的小玩具。
於是,我開始改變。除了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有回憶價值的票根單據,一些能用得上的備件、配件或紙張、袋子,其他物品儲備保持在一個定量內,超出定量了就堅決地及時清理掉。
同時有機會就宣導:1. 東西存在的意義是使用,存著不用就是垃圾,要及時丟掉或是送給需要的人。2. 東西不要多,夠用就好,存多了就是浪費資源。3. 比如衣服、鞋子之類,如果一年沒穿過,就考慮淘汰;兩年沒穿過,就考慮丟掉;三年還沒穿過,就直接打包放小區里的舊衣物櫃去吧。
捨不得扔掉,倒底是個什麼心理呢?咱不是心理學專業的,只講個人看法。
一個呢是對未來有焦慮感。很多時候,我們一旦丟棄了手頭有的東西,後來想要用卻找不到了,那種深深的悔意促使你下次再也不敢隨便扔掉任何物品了。誰能保證,過些日子你不會用得到這東西呢?
二個呢是覺得近期就能用得上,所以保留下來了。而實際上,類似的東西、類似的念頭、類似的做法已經讓你收藏了好多個同款了。我個人動手能力尚可,也喜歡和孩子一起做手工,因此為了給做手工而準備的素材漸漸地堆積成患,常常不得不搞個專項清理活動。
三個呢是替家裡老人分析的。他們不但不捨得扔東西,有時候我們扔掉的東西他都會再拾到一邊存著。也許是戀舊、敝帚也要自珍,也許是覺得都是花錢買回來的不能浪費了,總之一輩子都過來了,就隨他去吧!
以上僅個人觀點,供參考。歡迎留言討論或點贊鼓勵,謝謝!
推薦閱讀:
※收花的女生說謝謝你的心意,以後不要再破費,真的內心過意不去,心理負擔太重。分析下一點機會也沒有了嗎,?
※孩子確診自閉症,家長應該怎樣做?
※怎麼看待何潔赫子銘音頻事件?
※你們認為自己父母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