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袁崇煥的子孫在清朝高官厚祿,而毛文龍的子孫卻隱於山林?


為什麼袁崇煥的子孫在清朝高官厚祿,而毛文龍的子孫卻隱於山林?

提這個問題,大家應該都看得出來,裡面有一個潛台詞,即「袁崇煥是誤國大漢奸,毛文龍是護國大英雄」。

我的觀點,毛文龍的確是大英雄,袁崇煥卻未必就是大漢奸。

關於這兩人的評論,網上的文章鋪天蓋地,這裡只簡單說幾點。

說毛文龍是大英雄,且看他的事迹:

一、在遼東盡失,遼西廣寧危急之際,毛文龍以練兵游擊之職,帶領手下的一百九十七名勇士,橫跨海峽,深入敵後,先後收復了豬島、海洋島、長山島、廣鹿島等二千餘里沿海島嶼,擒綁後金守島軍官胡可賓、任光先、何國用等人,進而襲取鎮江堡,擒鎮江游擊佟養真及其子佟松年、其侄佟松年等六十多人,接著又遣軍襲雙山,擒斬後金游擊繆一真等,獲得響震一時的「鎮江大捷」。

兩百多人孤懸敵後,非大勇不能為;不費國家一把鐵、一束草、一斗糧,連戰連捷,非大智不能達。

時人因此把毛文龍比喻為定西域的班超、守疏勒城的耿恭。

二、毛文龍憑一己之力,在距鐵山八十里之海中皮島站定腳跟,開府設鎮,招撫流民,從朝鮮鐵山、義州到寬甸一帶進行屯田,擴充軍隊,不遺餘力地與後金周旋,不斷對後金進行襲擊,取得了「董骨寨大捷」、「牛毛寨大捷」、「烏雞關大捷」等等勝利,成為了後金的腹心之患。

三、袁崇煥能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毛文龍在後金後方搗虛之功不可沒。

實際上,努爾哈赤從寧遠撤兵後,該年五月下旬,曾率大軍越過義州、寧遠,準備繞道攻打山海關。是毛文龍分路進兵,捨生忘死,向後金襲擾,從而粉碎了努爾哈赤的計劃。

四、努爾哈赤暴病身亡後,繼位的皇太極將毛文龍列為頭號大敵。為了避免兩面作戰,他故意向寧遠的袁崇煥放出議和的風聲,穩住袁崇煥,然後於次年正月初八,趁著海面結冰(後金沒有水師,要登皮島剿殺毛文龍,唯有靠老天爺恩賜),派二貝勒阿敏、岳托、阿濟格領八萬大軍殺向皮島,徑取毛文龍。毛文龍只有兩萬餘人,且戰且退,退至雲從島,以少抗多,以弱擊強,倚仗有利地形與敵人展開廝殺,頂住了後金瘋狂的進攻。強攻不能湊效,阿敏轉攻朝鮮首都平壤,以切斷朝鮮方面對毛文龍的支持。毛文龍軍為海外孤旅,不顧自身生死,毅然入援大明藩屬國朝鮮,打響了歷史上抗日援朝和抗美援朝之外的抗金援朝戰爭。彼時,大雪紛飛,毛文龍部士將處境艱苦,多人衣不蔽體,甚至打著赤腳與強敵殊死搏殺。此戰結束,在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欽佩無限地說:「抗拒韃靼人最有力的要數英勇蓋世的大將毛文龍。」

說完了毛文龍的事迹,再說說毛文龍被害後的惡果:

毛文龍死,其親手所創建的毛家軍迅速解體,「島弁失主帥,心漸攜,益不可用」,島上群龍無首,內訌迭起,互相殘殺,作為牽制後金的東江鎮再也不復存在。

毛文龍死後四個月,皇太極再無顧忌,意氣風發,振旅西征,揭開了風雲激蕩的「己巳之變」序幕。

而且,因為世間已無毛文龍,從這年始,皇太極、阿濟格、多爾袞、豪格、阿巴泰等人輪番帶兵取道內蒙古,殺入關內,策動多次大規模的奔襲戰,每次都所向無敵,滿獲人畜貨財而歸,把大明劫掠得元氣大傷。

當年皇太極圍錦州,後方遭毛文龍襲擊,不得不恨恨收兵,成就了袁崇煥、趙率教「寧錦大捷」之功。而當毛文龍已死,皇太極於1640年再圍錦州,在松山盡殲來援十三萬明軍,俘獲明統帥洪承疇,然後從容迫降錦州城。

此戰結束,大明九邊精銳,盡毀一旦,王朝正式進入了倒計時。

時人對毛文龍的評價:

大詩人吳惟英知毛文龍冤死,作詩將毛文龍比作韓信、蒙恬,甚至將之與武聖岳飛並列,詩云:   

昨夜營星色黯然,訃音忽向路人傳。

但嗟韓信成擒日,不見蒙恬禦敵年。

功業已沉沙磧雨,精靈猶鎖海門煙。

好收戰骨鴟夷里,歸葬西湖岳墓邊。

毛文龍最初遭到疏劾時,屯田主事徐爾一曾以三子一孫力保毛文龍無反叛之心,聽到毛文龍的死訊,又上疏力訴毛文龍之冤,疏入不報,憤然掛冠而去。

以上種種,足見毛文龍為一英雄人物。

袁崇煥也很有英雄氣質,而且膽略不輸毛文龍。

廣寧陷落,熊廷弼和王化貞下獄,朝野驚駭,人心惶惶。從福建上京述職新任兵部職方司主事袁崇煥不信邪,「單騎出閱關內外」,一個人在關外考察了半個多月,回來就拍著胸脯說來:「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

關於袁崇煥的英雄事迹:

一、天啟六年正月,努爾哈赤親率後金八旗勁旅,卷地而來,狂攻寧遠。袁崇煥召集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何可綱等,「刺血為書,激以忠義」,決心與城共存亡,血戰到底。雖說此戰最終得毛文龍奔襲瀋陽致使努爾哈赤撤軍回守而結束,但袁崇煥「憑堅城、用大炮」的戰法也打得有聲有色。

二、「己巳之變」中,袁崇煥千里回援,北京外城廣渠門外親自操刀與後金兵對砍,血染征袍,身為文士,不乏武人之威。

說完了袁崇煥的事迹,再說說袁崇煥被殺後的影響:

毛文龍一生的功業在皮島,毛文龍亡,皮島則成荒島;袁崇煥一生的功業在寧遠,袁崇煥死,代替他鎮守寧遠的是吳三桂。1644年,李自成大舉東征,大明帝都北京城風雨飄搖,崇禎帝急召吳三桂入關勤王,寧遠被主動放棄。

時人對袁崇煥的評價:

「己巳之變」期間,民間「喧傳袁崇煥挾奴講款」,大臣指控袁崇煥,是說他「以五年滅奴欺皇上」、「密謀款敵」,「以脅城下之盟」。

袁崇煥被處死的主要罪狀也是:謀款誘敵、斬帥踐約。

現在有一種聲音,說袁崇煥是個欺世盜名的大漢奸、大奸賊。但從相關史料來看,袁崇煥對大明王朝的忠誠度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想想看,他的官職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兼檢察院副檢查長,薊﹑遼軍區司令兼登﹑萊﹑天津地區衛戍司令,這麼大的官職,不可能不珍惜。導致他犯下這彌天大罪的原因,是他在崇禎面前誇口五年平遼,在無力實現的背景下,只好鋌而走險,寄希望於款和了局,偷偷和皇太極議和,走議和路線,以求實現收復部分失土的承諾。

所以,《石匱書後集》明確記,袁崇煥是「殺毛文龍以為信物,今勾引入犯,以城下之盟,了五年滅寇之局」。《明史紀事本末補遺》也稱「(袁崇煥)無以塞五年平遼之命,乃復為講款計。」

袁崇煥慘遭「磔示」之刑時,京師百姓奔走相告,「將銀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啖之。食時必罵一聲,須臾,崇煥肉悉賣盡」。「皮骨已盡,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乃止。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

袁崇煥一步錯、步步錯,最終自取滅亡,罪有應得。但他的愛國情操和人格魅力沒有喪失,臨刑前的一刻口佔了一首絕命詩,中有「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之句。

這也是為什麼在袁崇煥下獄時,兵科給事中錢家修冒死上《白冤疏》為他鳴冤、何之璧率家四十餘口詣闕代監、義士程本直申請要陪他同死,甚至,袁崇煥死後,其部屬佘義士(義僕佘信)並其後世子孫甘願連續十七代為袁崇煥守墓的緣由。

補充一下,袁崇煥被處磔刑了,則他的子女、後代下落到哪兒了呢?

《崇禎長編》載:「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余俱釋不問。」又詔「在遼者,徙流浙,改復黔;在籍者流閩。」

《明史?列傳一百四十七?袁崇煥》載:「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

處理袁崇煥一案的經辦人之一餘大成在其《剖肝錄》中,說袁督師「力捍危疆,而身死門滅。」

程本直《漩聲記》也記:「身凌遲也,後嗣絕也。」

也就是說,袁崇煥已經絕後了。

現在,網上流傳的「袁崇煥的子孫在清朝高官厚祿」,應該是謠傳。

清末民初,袁世凱冒天下之大不韙,要登基稱帝,曾打算冒充袁崇煥後裔,但經查袁崇煥無後,不得不悻悻打消了該念頭。

至於毛文龍的子孫,史不見載,在此不妄加評論。但毛文龍有幾個非常著名的義子義孫,叫尚可喜,叫耿仲明,叫孔有德。這些人,在毛文龍時代,名字叫作毛有喜、毛有祿、毛有德,能打仗,非常聽話,也非常好使,本該是為大明江山建功立業的英雄豪傑。但毛文龍慘死袁崇煥劍下,他們叛入了清朝,蛻變為滅明的急先鋒,先被封為「三順王」(耿被封為懷順王、尚為智順王、孔為恭順王,後又被改封為「三南王」(耿為靖南王、鎮守福建;尚為平南王、鎮守廣東;孔為定南王、鎮守廣西)。這是令人頗感遺憾的事。但,這能怪到毛文龍頭上嗎?

所以,無論是袁崇煥的子孫還是毛文龍的子孫在清朝得享高官厚祿,都不應該影響到後人對袁、毛兩人的最終評定,不過是「江南為橘,江北為枳」罷了。


這個出題方式就是在為了黑袁崇煥的。你隨便怎麼回答袁崇煥後代就有原罪,真是其心可誅。然而我並不迴避你的問題。回答之前,我們先看看袁崇煥對國家的貢獻。至於毛文龍是不是漢奸,毫不重要,都不影響對袁崇煥這個級別的民族英雄的評價。

第一,寧遠大捷。天啟六年,努爾哈赤招降不成,攜後金6萬鐵騎精銳,進攻袁崇煥把守的寧遠城。袁崇煥堅壁清野,帶領不到兩萬士兵堅守。當時關外所有軍隊都已經奉命退回山海關。袁崇煥拒不奉命,寧死不退,孤軍作戰。攻城四日,後金傷亡慘重。百戰百勝的努爾哈赤惱羞成怒,親自出戰指揮,卻被袁崇煥紅衣大炮所傷。後金撤退,共計死傷17000餘人。努爾哈赤回軍不久即傷重去世。這是明朝對後金取得的第一次大勝。這次勝利完全是依靠袁崇煥堅定不移的信念,個人傑出的軍事才能取得的。這樣的英雄人物,明朝絕無僅有。

第二,寧錦大捷。天啟七年,剛即位的皇太極捲土重來,大舉進攻寧遠錦州。袁崇煥繼續憑城固守,堅壁清野,軍民合力禦敵。戰爭初期,袁崇煥派出使者,向皇太極提出和議,一邊拖延時間,一邊全力備戰。雙方邊打邊和,最後皇太極傷亡數千,背負「辱名」之痛,撤兵回國。

第三 ,崇禎二年,皇太極不敢進攻袁崇煥,繞道蒙古,突入喜峰口,直撲北京城。沿途勢不可擋,明軍不堪一擊。袁崇煥帶領9000關寧鐵騎,回京救駕。追到北京城下已是疲憊不堪。正合皇太極之意。6萬八旗兵磨刀霍霍,準備將袁崇煥一舉殲滅。袁崇煥身中數箭,仍奮力衝殺,激戰四個小時後,孫承宗3000鐵騎來援,皇太極大敗,倉皇撤退。在運河邊皇太極仰天長嘆:「十五年來,未嘗遇此勁敵也。」

可惜這樣的英雄人物,被昏君所害。還受後人肆意污衊。正如為袁崇煥上書的兵部侍郎呂純如所言:「紙上談兵人人都是高手,袁崇煥卻有衝天膽氣和殺敵制勝的真本事。」你們這些紙上談兵的高手,差遠了。


謝邀回答問題。首先這個問題的提法就有問題。

先不論袁崇煥和毛文龍誰對誰錯,這需要由後世來評說,單從提問方式上看,好象已把兩人設為了對立面,彷彿為一忠一奸,這樣做是錯誤的,需要更正的是,兩人都是明朝的忠臣,又都是抗擊外敵入侵的名將,或者可以說是民族英雄,都做過轟轟烈烈的大事,而並非是對立者。

關於袁崇煥和毛文龍的子女後代所為,只能代表他們自己,與其祖上無關。不要在此宣揚「血統論",如果每個人做事都要聯繫上祖宗,是不是太可笑了。

關於袁崇煥和毛文龍當年之事,我也簡單說上幾句。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水南鄉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後任職於兵部,職務為方司主事,後自請兼管遼東軍務。

毛文龍(1576年—1629年),字振南,山西襄汾人。歷仕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官至左都督,任平、遼總兵。在抗擊後金的戰爭中屢建戰功,很會治軍,在將士中的威望很高,但為人有些驕恣。

袁崇煥與毛文龍有何矛盾呢?我認為在袁首次出關視察時,毛文龍自持資歷老、軍功高而對袁崇煥不夠恭敬,從初次見面就引起袁的不快。

二,毛在將士中威望太高,視將士如己出,在這點多少也引起袁的妒忌。

三,說起守遼之事,毛又自持功高,固執於己見,聽不進袁的意見,讓袁心中更是不快。

四,毛有誇大軍功,索晌過多的疵病,更又引了起袁對毛的反感。

……

總之,本為同仁,就應上下扶佐共商抗清大事,而袁之後卻採取了污告和謊報,又採用先斬後奏的手段誅殺了毛文龍。在這方面袁做的令人不恥,所以造成了毛部下的不服。

致使之後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三位高級將領對明朝失去了信心,從而降清做了漢奸。

袁崇煥守衛遼東屢克來犯之敵,獲得過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等戰役的勝利。最後還是被清帝皇太極使用反奸計,從而被明祟禎帝猜疑被處死。

至於兩位的後人,袁崇煥死後正妻黃氏無後,小妾是滿人袁佳氏,生有一女和遺腹子袁文弼,其女被清帝皇太極賜婚嫁給豪格,做了豪格的側福晉。遺腹子袁文弼被抬旗,入了正白旗,做了滿清人的奴才,讓世人所不齒……

而毛文龍被袁祟煥誅殺後,其子避禍於深山不出,清軍入關之後,尚可喜等三人都有了高官厚祿,待三人尋找到毛文龍的兒子,勸其出山為官時遭到了拒絕,之後為了避免再來尋事,毛文龍的兒子毅然決然的出家做了和尚,這種民族氣節也讓世人稱讚不已……

這正是:誰是誰非難辯,自有後人評說……

對袁崇煥和毛文龍只是說個大概,僅僅是個人的看法,如有不妥,還請大家指正。

感謝您的閱讀。


這個提法不是真實的歷史事實。

首先說袁崇煥的後裔。

袁崇煥在被治罪以後,按律抄家,抄出兩個女兒,一個六歲,一個三歲。一個是《熹宗實錄》里,給袁崇煥蔭一子,當時是寫袁兆基。根據《明季東莞五忠傳·袁崇煥傳》引《袁督師行狀》載,袁兆基為袁崇煥兄「崇燦子」。也就是說是袁崇煥的侄子。另外要說的,就是還有一個抄家的時候叫袁兆晰,只是族侄,更不是袁崇煥的兒子了。

《熹宗實錄》:「加遼東巡撫袁崇煥嗣男原蔭錦衣衛千戶袁兆基世襲指揮僉事。」

開始的時候,崇禎皇帝只說流放袁崇煥妻、子、同胞兄弟二千里,因此丘禾嘉認為奴僕、義婦「俱應釋放」,族侄袁兆晰則請旨定奪。然而思宗以「杜亂萌」為由,下旨將袁崇煥族侄、僕從一併流放:「逆仆扶福等一十五名口,同阮氏並女二名,及袁兆晰,都著依律安置。」

」杜亂蔭「的意思,就是杜絕亂攀關係,將族裡的親戚過繼給自己當後嗣。

《度支奏議·新餉司》卷十六,《題請會估逆賍充餉疏》,

本年(崇禎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奉聖旨:「逆仆扶福等一十五名口,同阮氏並女二口,及袁兆晰都著依律安置。該地方撫按仍具收管,□日回奏,不許遞解原籍,更滋狡脫。衣物等項,著戶部查收,變價充餉。該衙門知道。」欽此!

因此,比官方的角度來講,袁崇煥是沒有後代的。

另外,袁崇煥督師遼東的時候,是奉母、攜妻在軍中的,《茨村詠史新樂府》卷上《東江嘆》載:

「袁性孝,奉母軍中,每事咨稟而後行。」

袁崇煥還有一首詩《憶母》:

「夢繞高堂最可哀,牽衣曾矚早歸來。母年已老家何有,國法難容子不才。負米當時原可樂,讀書今日反為災。思親想及黃泉見,淚血紛紛灑不開。」

有一個傳說,是袁崇煥帶的這個「妻」,其實是妾某氏,後來袁崇煥獲罪被殺,軍中有這個遺腹子(袁在獄九個月,可能死之前兒子已經出生了,這個不能算遺腹子)。

後來清朝的富明阿將軍自認是袁崇煥的後代,《袁富將軍戰略》一文曾說,袁崇煥被殺之後,

「妻子流寓汝寧,明鼎既革,有子曰文弼,從征有功,編入寧古塔正白旗漢軍。」

《清史稿·富明阿傳》《黑水先民傳》《黑龍江志稿》皆據以認為富明阿乃袁崇煥六世孫。富明阿及其子壽山、永山又一直宣稱自己是袁崇煥後裔。可見,就算這一支是袁崇煥的後裔(目前還不能算已經確定),當時也是為了生活所迫,當官那是後來的是。

另外,清乾隆皇帝給袁崇煥平反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曾下旨叫廣東巡撫尚安尋訪袁崇煥後裔。但是,當時廣東東莞已經沒有袁姓宗裔了。鑒於袁「宗支、子姓」已定居廣西平南,故乾隆帝又命廣西巡撫朱椿尋訪。終於,平南知縣繆琪在平南城內找到袁崇煥五世嗣孫袁炳。然後給了一個小官,算是公務員補貼性質的吧,也不管事。世襲的。

袁炳後裔後來再遷大安路塘、溪塘。

再來說毛文龍的後裔。

毛文龍有一個兒子叫毛承斗,他主持編修了《東江疏揭塘報節摘》,就是毛文龍在皮島數年,寫的奏疏、揭報、塘報等文件匯總,編撰成刪出版。試想想,明末清初那個時代,能出版讀物的,那不能算不食人間煙火,隱居山林吧。

毛文龍還有另一個兒子,叫毛承祿,是一直跟著毛文龍在皮島的,官至副總兵(毛文龍是總兵)。是跟著孔有德反叛,後來被抓回來斬首的。史料證據如下:

錢謙益《初學集·紫髯將軍傳》:(PS,紫髯將軍即關寧部將周文郁)

壬申二月,孔有德陷登圍萊,文郁奉詔率津師千六百人赴海外協剿。賊擁眾數萬,自登入海,圍旅順,結老營於龍王堂,自率精銳屯雙島。我師單弱,僅龍武左右兩營,乃偽立內丁二營,火器一營,招練一營,夷丁百人,更番出哨。夜分布各艘,唱夷歌,遼人能夷歌者和之。賊聞之,謂我營中皆夷丁也。十六日,遣將焚龍王堂老營。十八日,遇賊雙島,浮屍蔽海而下。賊知老營,乘風遁去。追擊之,沉其八舟,獲叛將毛承祿。

《崇禎長編》:

(崇禎4年閏11月)登州援凌游擊孔有德叛……廣鹿島副將毛承祿,文龍義子之首也,亦率其眾入登從賊,與有時並稱總兵,二人既同逆,賊勢益張……自文龍誅,部下義子耿仲明、李九成、孔有德等畏罪逃四方,後聞袁崇煥磔死,文龍事稍白,復相聚於登,夤緣為將。然此輩數獷悍,貪婪不知法度,視登為金穴,欲得而甘心焉。三人之中仲明尤多權智,九成勇敢善戰,始為元化委買西馬,所齎馬價盪盡,不敢歸,流劫至吳橋,適與有德兵遇,而其子應元亦在營中,乃相與密謀,以為馬價既盡,反亦死,不反亦死,不如一逞可以得志,遂劫有德而叛。沿途六城之破,皆九成為先驅,有德以九成父子材武且有首事之勛,故讓而先之。

《明清史料》,是民國中研院史學家從清宮大庫中,差點被當成廢紙賣掉的明代文件原件排印而成,可謂現存的實物證據。有四份文件可以證明毛文祿跟後來的三順王是一夥的。

1、謝三賓賀獲賊渠毛承祿副啟:「茲復獲賊渠毛承祿」

——稱毛承祿為「賊渠」。

2、失名副啟:自解到毛承祿,又擒陳光福等三名,陳光福為陳有時之子。

陳有時為皮島漢奸軍大頭目,在登州城下戰鬥中為關寧軍騎兵所殺,從其名「有」來說,應為漢奸毛文龍干孫子。

3.兵部題山東巡撫朱大典塘報:黃龍報稱:「逆賊孔有德等於本月初九日自旅順敗遁,余船俱退收小平島,孔有德與耿仲明、毛承祿等帶船三十餘號盤踞雙島」

這個是最關鍵的,朱大典是明軍山東前敵統帥,他的塘報說的最明顯。明說了毛承祿等人進擾旅順失敗,逃亡雙島的過程。

4.朱大典啟:毛承祿及偽副將諸賊累累就縛。惟都門所望于軍前者,全在五渠(孔有德、毛承祿、李九成、耿仲明、陳有時五人),登萊之役,殲陳李二賊於陣,今毛賊以間收,倘有勾奴之跡……


這是一個假命題。袁崇煥被抄家滅族,雞犬不留,怎麼可能有子孫會在清朝任高官。清朝會有姓袁的人任職高官享用厚祿,但肯定跟袁崇煥沒關係。

袁崇煥之死與其他人不一樣!假如是百姓認為忠臣被皇帝冤殺的,那麼當其被抄家問斬的時候至少百姓還會幫其百般遮掩,讓其子孫逃命,比如趙氏孤兒。袁崇煥則是被百姓活活咬死的,可見當時的人對他是恨之入骨,怎麼可能幫著他的家人逃命。倒是會幫著把他的家小拎出來。

而毛文龍更加容易理解了,他毛文龍雖然是被袁崇煥所殺,但是並不是來自於皇帝的聖旨,所仇者止於袁崇煥一人,與大明無仇,而後袁崇煥又被抄家滅族,這麼一筆仇恨自然會被帶過。本身毛家就與清朝勢不兩立,毛文龍生為大明的人,死為大明的鬼,他的子孫自然謹遵遺訓。誓不與清國兩立。


咱先把名字寫對好嗎?鬧心!


根據《明史,袁崇煥傳》記載,「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明史是目前國家公認的正史,記載比那些野史雜記要可靠的多。

但是人一旦出名了,認親的也就多了起來,在明朝沒有後人的袁督師在清朝的子孫卻紛紛冒出。單清史稿就有數種不同記載。 《清史稿富明阿傳》(?-1882) 清末將領。本姓袁,系明末名將袁崇煥的六世孫,字治安,漢軍正白旗人。原以馬甲從征喀什噶爾,授驍騎校,升為參領。光緒八年(1882年)卒。富明阿傳特別提到袁崇煥的兒子叫袁文弼是袁崇煥的小妾所生。

再看這篇清史稿,《清史稿·本紀十四·高宗本紀五》提到了乾隆尋找袁崇煥後裔的事,寫道,乾隆四十八年八月,「戊子,予明遼東經略袁崇煥五世孫炳以八九品官選補。(註:依據廣東巡撫尚安的回奏:遵旨訪查,袁崇煥無嗣,系伊嫡堂弟文炳之子入繼為嗣,現有五世孫袁炳,粗曉字義,人尚明白,應照熊廷弼裔孫之例,以佐雜等官選補。) 這裡細心的人就會發現一個漏洞。後面乾隆的記載是更可信的。而富明阿死於光緒年間,考證性大打折扣。袁崇煥的堂弟叫袁文柄,袁崇煥的兒子叫袁文弼,這是很荒謬的事。

根據《東莞縣誌》記載:「相傳袁督師下獄定罪後,其妾生一子,匿都城(今北京)民間。大兵入關,為滿洲某所得,隸籍於旗。 」趙氏,山東萊州人,本是書香門第,上京告御狀未果,賣身葬父,為袁崇煥的妻子所買。也就是說袁崇煥的小妾為他生了一子,其實是雙胞胎兄弟。 袁崇煥給這兄弟2個起名為袁昊、袁杲。袁家出事後,趙文君帶著2個孩子,在袁崇煥的貼身侍衛袁敬的保護下,一路顛沛逃回到山東老家,在萊州灣虎頭崖旁的鳳毛寨買了三間石牆茅屋隱居下來,一過就是140多年。 時間到了乾隆年間,公元1747年,袁敬的五代孫袁志成(不是袁承志哦)為了霸佔袁家後人袁克亮的家產,欺騙袁克亮說朝廷已經知道你們的真實身份,准本抓捕你們。當時消息蔽塞,袁克亮不知實情,便慌忙帶著家人乘船一路向北逃到了旅順定居了下來,才有了今天的袁家溝村。

這種記載數不勝數,而且互相衝突,自證都很困難,實不足信。其實在我們心裡很希望袁崇煥後繼有人,能傳承英雄骨血,但不是想要一個假的,更不希望有人用這個假後代來攻擊袁督師的英名。

清朝道光11年,袁將軍同鄉、清朝大官員、書法家吳榮光為袁墓立碑題字。民國初年,康有為召集廣東籍官員張博禎和商賈在袁墓處修建了袁祠。

佘姓義士為袁崇煥守墳的三百年間,袁崇煥的後人在哪裡?袁督師立碑廟時,袁督師的後人在哪裡?佘幼芝為保護袁督師的祠廟奔走呼號時,袁督師的後人在哪裡?


韃虜滿狗後代們獨霸北京高校資源多年(偷偷改漢族後),取得相當話語權,逐步控制娛樂圈演藝界、媒體、教育、外交、經濟、政治、文化甚至軍事以竊國,妄圖將中華正統重新變成「大滿洲國」,繼續奴役我漢民正統,故而,演藝亂像、挑撥地域歧視破壞漢族內部團結、黑漢族英雄歷史文化名人、限制外地人北京高考就業機會、認賊作父跪舔倭奴洋奴、篡改教科書粉飾五胡亂華、美化滿狗韃虜、破壞漢族英雄墳墓關漢必黑、滿清劇滿天飛、干擾計劃生育政策減少人口,司馬昭之心路人可惜還不知,新罪行罄竹難書,漢族人要警醒!


只想問問提問者姓甚名誰?或許貴家族史上也不泛忠臣良將,而為何到了你這一代竟出了這麼個是非不分的糊塗蛋子?袁崇煥到底是忠是奸本來就是個歷史迷案,史學家都未敢定論的人物怎麼到你那就這麼武斷的立判忠奸了?


烏呼,不知你從何處得來此挑撥之言?袁崇煥凌遲後只遺兩女兒,便無後代,為大明流盡所有鮮血,的確受人尊敬,請看史載:

《明史?列傳一百四十七?袁崇煥》載:「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

處理袁崇煥一案的經辦人之一餘大成在其《剖肝錄》中,說袁督師「力捍危疆,而身死門滅。」

程本直《漩聲記》也記:「身凌遲也,後嗣絕也。」

請尊重史實,不可胡亂抄道聽途說網路小人之言。


推薦閱讀:

我的奶奶是個清朝人
乾隆帝多次下江南是為什麼? 他究竟在找什麼?
是太平天國間接滅亡了清朝嗎?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明朝,而不是唐朝?

TAG:清朝 | 袁崇煥 | 文化 | 歷史 | 毛文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