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沒有西方文明的輸入,中國能否自然而然地在本土上誕生真正的科學?
題主問出這個問題,是值得讚許的。因為題主注意到了,中國古代沒有誕生「真正的科學」。
中國古代當然有許多科技成就,例如四大發明,我們確實可以為這些成就感到自豪。但是,正如題主所知的,這些不是「真正的科學」。按照現在的標準,應該把四大發明、《夢溪筆談》、《天工開物》等等都稱為技術,它們不是科學。
為什麼不是科學?這需要對科學的標準和發展史有所了解。
1953年,一位美國陸軍上校斯威澤(J.S. Switzer)退役後到斯坦福大學歷史系攻讀碩士學位。其間他選修了漢學家Arthur F.Wright的閱讀課,探討了中國有無科學的問題。他把這個問題記下來寄給了愛因斯坦,得到了愛因斯坦的答覆。
愛因斯坦的回信是:
「Development of Western Science is based on two great achievements: the invention of the formal logical system (ineuclideangeometry) by the Greek philosophers,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possibility to find out causal relationships by systematic experiment (Renaissance). In my opinion, one has not to be astonished that the Chinese sages have not made these steps. The astonishing thing is that these discoveries were made at all.」
愛因斯坦論科學的必要條件
我的翻譯是:
西方科學的發展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得幾何學中),以及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文藝復興)。在我看來,人們不必對中國的賢哲沒有走出這兩步感到驚奇。人類居然作出了這些發現,是令人驚奇的。
對此的進一步解釋如下。
科學不止是具體的知識,更是一套獲得知識的方法論。最重要的科學方法論包括兩個:
一,演繹法和邏輯體系,由古希臘數學家發現,代表作是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使嚴密科學成為可能;
二,實驗和試錯的方法,由文藝復興時的歐洲科學家發現,典型人物是伽利略,典型作品如《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使實驗科學成為可能。
中國古代有許多具體的知識成就,但從來沒有這樣系統的方法論。所以在一段時間的繁榮之後,就是長期的停滯,甚至不時地倒退(例如明朝的數學就遠不如宋元的數學)。因此,如果沒有西方的輸入,中國在老路上再走一千年,也沒有理由突破這個格局,發展出真正的科學。
讀者還請注意,不需要為此感到丟臉。沒有發展出科學的不止中國一家,而是包括古代印度、波斯、兩河流域、北非、美洲等等所有的非西方文明。所以這是個普遍現象,而不是中國獨自的缺點。所以愛因斯坦說,人類居然發展出了科學,才是最值得驚訝的!
任何一個文明或星球,不發展出科學才是默認值。科學在地球上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偶然事件,是全人類最大的幸運。我們應該為此感到高興才對。
至於現在的中國,既然學到了科學,當然就可以好好發展科學。過去的落後絕不意味著限制了將來的前途。只要好好努力,前途是無限的!
坦白說,有一些難度。這並非貶低我們的文明,而是因為我們文明有一些與西方文明與眾不同的特點造成的。每個文明都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我們的文明更擅長謀略和文史,印度文明更傾向於精神領域,西方文明側重點在於對自然科學細緻深入的研究。
中國古代文明典型的特徵是「重道而輕技」,即重視道統,輕視技術。道統是什麼,就是指的政治思想,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儒學及衍生的相關政治制度,中國人對國家和政治治理方面投入了巨大精力,這裡面包含繼承規則、國家管理、人才選拔等等。可以說我們國家在很早就建立起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大國管理制度,這套制度在農耕文明時代可以說是領先世界的。中國二千年前就能管理數千萬百姓的戶籍,戰爭中可以動員百萬軍隊。這些都是我們制度領先的一面。另外作為政治治理的參考,我國歷史和政治類的文獻資料也非常豐富,供歷代參考,也奠定了我國作為謀略大國的基礎。可以說在政治領域,中國人很早熟,政治成熟度領先了西方上千年。
但我們從漢代開始,儒學成為了帝國的精神支柱,在給我們文明帶來很多先發優勢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最大的影響就是排斥技術和技術人員,過分重視精神領域,忽略物質方面。認為技術人員只不過是「奇技淫巧」,對技術革新缺乏重視。舉幾個例子,中國在戰國時代就用鐵器取代了青銅器,但是沿用了兩千年,金屬冶煉技術依舊水平不高;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算數著作,比如《周脾算經》,但是只是對現象有初步研究,沒有深入把算數變成體系的數學!在建築領域,我們有著名的《營造法式》,但是卻沒有誕生類似牛頓力學這樣的物理學知識體系,往往最厲害的一代工匠去世,很多建築學力學的經驗就失傳了。
中國古代政治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儒學排斥其他學科,把其他學科研究全部禁錮起來,以削弱民智。因為專制統治者不希望民眾太聰明。這樣的結果是,中國人知識分子非常擅長謀略和政治,但是因為缺乏數學等學科的研究邏輯上卻偏弱。個人認為中國文明最典型的特徵就是邏輯比較簡單。舉個例子:古代中國歷代奉行簡單的一元邏輯認知,比如好壞,勝敗,好人壞人等等。現代人系統學過數學等理工科目之後,複雜的問題一般要從多個維度去考量(現代數學、物理學、工程等領域都是建立在多種維度分析的基礎上)。而中國古代這樣的弱邏輯行為,導致了歷史上一些關鍵問題的決策上,你會發現我們都是憑著感性,我們歷代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傳統,視妥協為投降,從道德上去批判,但妥協有的時候能獲得次優的解決方案。比如北宋聯金滅遼,南宋的聯蒙滅金,明朝末年針對後金議和的困局,最終的結果都是最差的選擇,如果當時當政的精英階層有嚴密的邏輯推理,從多個維度去思考利弊,就會選擇決策優先順序和適當的妥協,以追求次優的結果。對比同時代的西方,由於有嚴密的邏輯體系,在國家關係的決策中,往往以利益最大化作為考量。比如英國幾百年傳承的歐洲均勢策略,永遠把英國利益放在首位,誰弱幫誰,誰強就幫著消滅誰,結果就是英國幾百年雄踞世界第一。
另外中國古代對於量度的精確性往往大而化之。以中醫舉例,直到今天,中醫最大的問題還是精確性的問題,比如《本草綱目》中記載的多種中藥配比,沒幾個人知道精確的數量到底是多少?由於沒有精確的計量和體系驗證,中醫學在科學領域基本被看做是「巫醫」類。同樣在國家治理領域也是如此,即使是強大的漢唐帝國,國家數字管理方面都是一塌糊塗。帝國建立在粗放型的管理模型上,財務也永遠是一筆糊塗賬,最終帝國轟然倒塌。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在其著名的《萬曆十五年》中對於「數字管理國家」倍加推崇,認為中國古代帝國的失敗循環,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數據管理能力。
可以說我們古代文明是一個成熟而感性的文明!我們對於精確的數字和細緻的原理並不太在意,只要能用就行,不用在意內在的原理,追究真理在中國意味著「偏執」,不「中庸」。事實上,這樣的弱邏輯傳承直到今天還在大行其道,大家可以關注一下很多新聞的回復裡面,充斥著好壞、勝敗等簡單的判斷和評價。我們現代人,特別是系統學習過數學,具備了數學思維的人來說,對事物的定性就會用量化來定性。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這樣的文化環境下,能誕生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等相關深入研究嗎?能建立起以邏輯推理為依託的實驗論證體系嗎?
我認為很難。不過,只因了我的存在,稍微容易了那麼一丟丟。
剛在公車上寫了這麼一段文字,恰好看到這個問題,我覺得這段文字能作為回答:
「中國人可能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因為中國人對於任何問題都能立即做出正確的反應,這很有可能是數千年來的傳統禮教形成的,在科舉制度的推動下,一直到現當代考試製度的完善下,中國人對於眼前「這個問題」能夠立即解決,能將這種「聰明」發揮的無懈可擊。因此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超級神童,甘羅、曹沖、仲永等等,現下的天才少年更是比比皆是。可誰聽到過西方的天才少年?印象中只有數學天才。亞里士多德不是,牛頓不是,萊布尼茨不是,愛因斯坦少年時甚至被認為腦瓜有問題。
「正是因為這種「聰明」,使得問題更快地解決,中國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問題已經解決了!」很自然,很順利,順利的讓人欣喜若狂,在這種欣喜若狂的過程中,因聰明而贏得的快感顯而易見。
然而,正是因為這種順利,這種輕而易舉,讓中國人並不必花太多時間、精力去思考這個問題,更不必深究這個問題更深刻的認識論、邏輯論、實踐論及價值論的哲學命題。」很多人說,中國沒有哲學,其實就是針對這一點,中國人很少思考這些哲學問題,讓許多人誤以為中國沒有哲學。就更廣泛地意義講,中國人很不屑於討論那些紛亂繁雜的思維基礎,因為這些不能立見成效,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直到現當代,我們仍然是以「立即解決這個問題」為主,很少能夠思考「這個問題」的起源、發展,對該問題的認識、演變等等,這是對個人而言。這種淺顯的做法引起越來越多的問題。因為過往並未深究,頭腦缺乏積累,因此突然遇到一個他的「聰明」不能「立即反應」的問題,就驚慌失措,只能求助別人了。這個時候就是抄襲、借用。那麼當外來侵略的時候,我們幾乎所有傳統的東西,自然而然打上了外國標籤。
就整個民族而言,這個民族也就是缺乏思想家——試問,我們現在還有誰可以稱得上「思想家」呢?官方的共產主義思想是德國人馬克思恩格斯提供的,現實中的辯證認知是德國人提供的,邏輯歸納是亞里士多德和萊布尼茨——也是個德國人提供的;連我們現階段的科學用語,大部分都源自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
想要在科學領域有所突破,就需要對教育「從理論到實踐」的大動干戈,對社會大幅改革,打消這種專註眼下的根深蒂固的理念。不破不立,我們需要一百個華為,也許才能於西方並駕齊驅。
不可能,重複一遍,不可能。科學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高級階段。就象宇宙中的恆星行星那麼多不見得都會誕生生命一樣!科學文明的誕生也是有許多偶然和必然的條件,沒有這些條件,科學文明依然誕生不了!可是不是說現代科學技術的誕生地英法意德的那群人是神一樣的存在,不是的,說一萬遍,不是的,不必要對他們頂禮膜拜!首先科學的誕生有全世界人的文明積壘,當然也有貢獻大小之分的。最大貢獻的那群人也就是古希臘古羅馬古巴比倫和古埃及,當然也有古中國等古老文明的貢獻。但主要的古希臘古羅馬和古巴比倫古埃及人,那群人早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了,早被當時的野蠻人日爾曼等蠻族消滅了!萬幸的是(一萬遍的重夏)!部分文明精化被處於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匯處的拜占庭帝國所收藏存儲,把人類文明的火種保存下來了。而後才有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對之前文明的復興,而那群野蠻人以後發優勢挾古人類文明精化而進化出現代科學文明,象極了偷了火種的希臘巨人普羅米修斯,從此為人類照亮了黑暗!
很難,基本上不太可能。這事兒的關鍵是我們要理解,究竟什麼才是科學。
題主說「譬如發明微積分,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和相對論」,沒錯,這些是科學的基礎(數學)和代表成果。可是你知道嗎?為了產生萬有引力定律,歐洲文明已經準備了兩千多年。
基本史實,我相信很多人已經耳熟能詳了,如古希臘哲學家們探討天地宇宙之本質,如何發現地球是圓的,尋求解釋日月星辰運行,發明地心說,然後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伽利略、開普勒如何證明和拓展日心說,經過如此漫長的探討,科學革命,累積了無數人的心血智慧,才有了我們所見到的「萬有引力定律」。牛頓經典物理學大廈才鋪下了第一層地基。
這裡需要什麼?
愛因斯坦在論及這個問題時說,歐洲現代科學離不開古希臘哲學確立的形式邏輯體系,和伽利略、培根、牛頓時代誕生的實驗方法傳統。這兩個要命的方法,在中國文化里是基本缺失的,我們現在按圖索驥,能找到一點點兒影子,比如名家詭辯,比如多位學者的自發試驗;但離有意識地形成認識世界的獨立方法,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這裡,還一層文化背景很重要,那就是古希臘哲學家提出的理性精神,以及為了延續這種理性精神所需要的社會寬容自由的氛圍。
理性精神是,這個世界複雜現象背後存在統一而簡單的規律,這些規律又是可以被認識的,從而讓哲學家們一開始就拒絕了神神鬼鬼的超自然傳統解釋。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我們可以找到「無神論」學者,但很難找到具有如此堅定的理性認知的學者。
社會氛圍,就更有意思了。在古希臘城邦、文藝復興前後的歐洲,學者們不見容於某位君主,就可以到別的地方去生活。但在我們這裡,自從商君設立編戶齊民之後,人員流動很困難。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儒家一統思想,讓這個社會失去了「批評」的自由權利。可科學認知,哪怕是最初的認知,也可以說是「驚世駭俗」「有違先王之道」的。沒有自由思想,又哪來的哲學家和思想家、科學家?
萬幸,古希臘文化傳遞下來的科學小火苗,無論多麼歷經曲折,輾轉了好幾處地方,最終還是完整地移交到了歐洲學者們手裡。然後又在合適的時機迎來了科學革命,也順手給中國一份禮物(儘管第一次不怎麼成功)。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先看看自己的手機!從製造的原始材料——玻璃,樹脂,塑料,合金,硅;到製造手機的原件——液晶屏,電容電阻,集成塊,CPU,電路板,甚至一顆螺絲釘;再到手機通訊的原理,演算法;再到製造這些東西的流水線,機器設備;甚至製造這些東西的基礎物理化學數學電氣通信學科。這裡面所有的東西,沒有中國人的一丁點貢獻。沒有一丁點貢獻。知恥後勇。其實和非洲土著印第安沒有太大差別,現代科學技術,沒有中國人的一丁點貢獻。我們在享受西方文明的成果,這點不承認,不感恩。在某種教育下,還對西方文明仇視。這種民族永遠發明不了科技。知恥而後勇,當全世界都在享受中國文明的成果時,我們再吹也不遲。
首先普及一下科學的概念,科學就是分科而學,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簡單的說吧,科學應該滿足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是可以被檢驗的。
(2)科學是有規律的,是方法論。
(3)科學是有序的知識體系。
比如占星學就不是科學,因為不可以被檢驗;風水學不是科學,因為沒有規律,不能被檢驗;經典力學就是科學,因為物理現象都可以通過實驗被檢驗,而且有規律,自成體系。
回到樓主的問題,若沒有西方文明的輸入,中國能否自然而然地在本土上誕生真正的科學。
那麼我們要先問一句,中國從古至今,誕生過本土的科學嗎?
我的結論是中國有科學的種子,卻沒有收穫到科學的果子!
國際上普遍把科學分為三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先說自然科學,這是中國最弱的一環,無論是數學,物理,化學還是天文學,氣象學,地質學,到信息學,工程學,建築學,中國對世界影響有限。儘管中國有一些成就,比如火藥是中國發明的,很可惜沒有繼續發展到現代化學;指南針是中國發明的,很可惜沒有發展成為磁場理論;風箏在中國廣為流傳,可惜沒有發展為空氣動力學;唯一可以拿出來說的是,農學,醫學和水利。這三個勉強算的上科學。農學著名的有西漢時期的《氾勝之書》,該著作把農作物的栽培過程當作一個有機整體來研究,總結了我國北方的耕作制度。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該書對古代農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他的出現標誌著我國農業實用科學體系的形成。作為農業大國,中國在農學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就算是今日,雜交水稻的成功又是中國農業對世界的一大貢獻。
說到醫學,爭議有點大,因為中醫的弱勢地位,中醫以望聞問切為主的診斷方式,在學術界產生很大的爭議。這裡我們不展開討論,我認為至少中醫在脈學、針灸學、本草學和方劑學方面是科學的。
再說社會科學,中國在史學和軍事學上有著突出的貢獻,中國曆來重視修史,史學觀點和方法論曾出不窮。軍事學更不用說了,直到現在,全世界都在學習孫子兵法,對軍事理論的理解,中國古代已經有了很高的高度,發展到現在,中國的現代戰爭理論也和國際接軌,可以說是一個軍事強國。
最後說說思維科學,中國的哲學非常強大,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取得了光輝的成果。以墨家、道家以及荀子和韓非為代表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對科學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管子.水池》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老子提出「道」是「萬物之宗」的思想。尹文學派提出了唯物主義的精氣說,認為「精」、「氣」是世界的本原。荀子進一步發展精氣學說認為萬物都是由統一的物質性的氣所構成。中國的自然哲學家們也曾涉及到物質有沒有最小單位或物質能不能無限分割等問題。惠施提出「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即物質的最小單位無內可言。也有人主張物質可以無限分割,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命題。
所以從中國的歷史看,我們中國重人文科學,輕自然科學。這是中國人的思維決定的。所以我們再轉向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發展的土壤是什麼?
要誕生真正的自然科學,必須有以下幾個條件:
1、以實證為基礎的邏輯思維
2、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想
3、自由的學術氛圍
4、嚴密的知識產權制度
世界上任何科技發達的國家都離不開以上四個條件。沒有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想,就不可能有所突破,沒有自由的學術氛圍,就不可能讓人才脫穎而出;沒有嚴密的知識產權制度,就不可能激勵人才的發明創造。那麼這四個條件中國有嗎?從古至今,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不展開講了。
如果沒有西方文明的輸入,很難講以上四個條件能不能在中國生根發芽。但現代中國,正處在高速發展的階段,隨著科學發展的觀念增強,中國科技也一步步走向世界,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實力。
歡迎大家繼續關注「美映生活」,我們致力於研究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讓我們繼續交流!
【不空談科學】修改李約瑟問題
到今天為止,中國的主流學界依然認為,中國古代不存在科學體系,衹是認為中國的技術比較發達。這一點和李約瑟的看法完全不同,上世紀40年代,李約瑟開始研究中國的科學技術,最後得出結論,中國在明朝以前的科學技術遠遠領先於世界,只是近代落後了。李約瑟及其團隊撰寫了十幾卷的《中國科學技朮史》,成為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世界權威。並因此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現代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李約瑟博士本人的回答是因為制度、體系、傳統、生活方式等等各方面的綜合因素而造成。當然主流的西方學界和中國的學術界基本上不認同李約瑟的回答。並將其改為:為什麼現代科學出現在西方而不是中國。並給出了一系列的解釋。這些解釋其實和李約瑟當年的解答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主要是說西方後來融合了全球的科技文化成果,並因為大學的發展,開始有了組織的力量。同時由於經院哲學的轉變,人們開始思考,神所創造的規律是什麼?比如牛頓等人,因為當時他們統統以為自然界的規律都是上帝所定。並漸漸的從理性主義導出科學理論,從實驗中找出實驗科學。並在工商經濟的強力推動下發展起來。
西方有很多科學哲學專家,對此有過精闢的總結,比如波普爾、卡爾納普、庫恩、霍金等人,提出科學的幾種哲學基礎,以及基本範式。主要包括經驗主義、實證主義、證偽主義、結構主義、m理論等等。
這其實帶來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評判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在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如果我們中國的文化在這方面不能起到作用,顯然中國文化的創造性和現代性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修改李約瑟問題的觀點,也就是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最主要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背後的理念,在未來科學的創新方面到底還有沒有指導價值?這個問題可以說關乎中國文化的未來。
機緣方便時,我會將自己的一系列思考與大家分享。我考慮這些問題的方法和目前主流學界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思考是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一定是自成體系,但這種體系完全不同於西方的科學體系,我們中國的科學技術的思想體系,最主要的表現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方面,而不是很多人講的,背後沒有理論,衹是這些理論體系潛藏於古代的能工巧匠的實踐中。如果我們能將它挖掘出來,並提煉最後的核心理念,那麼極有可能應用於未來的區塊鏈,人工智慧,基因技術、大數據等方面。祇有在這方面發揮她的價值,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才可以實現。而不僅僅是背些三字經,女四書等等。
不空,即興散談科學之六
如果沒有歐洲文明輸入,在中國很難正真產生
現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這是從文明的源頭就決定了的。以中國的思維方式,遇到障礙不是設法攻克,而尋找繞過去的途徑,這叫順應自然,也或叫天人合一。這種思維體現在各種實踐中,比如太極拳不強調以自己的力量壓倒對方的力量,而是試圖引導和利用對方的力量,這被稱為「化」。中國在戰爭中不追求用更強的力量和更先進的武器戰勝對手,而是迷戀兵法,用智謀打敗敵人,所以尋求先進科技手段打造先進裝備不是中國最迫切的需求,因此也缺乏科技研發的動力。而西方恰恰相反,他們把所有資源和智慧都投入到科學探索中,以求獲得科學領先優勢,從而獲得裝備優勢,繼而將這種優勢轉化為勝利。中國繪畫因為不懂透視和投影原理,無法完全複製客觀對象,就最求所謂神似,而不是從科學角度尋找解決方法。西方從遠古時代就用石頭壘砌建築,但切割和搬運石頭不能僅靠人力,必須藉助工具和機械,這就產生了科學探尋的動力。而中國繞過難以加工使用的石頭,放棄對建築堅固的要求,用土木堆砌屋宇,也就失去了科學研究的動力。石器時代分為三個階段,西方石器製作在每一個階段都有進步,而中國在這三個階段里幾乎沒有變化,正是順應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導致的。中國的勞動階層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大量勞動和生產經驗,可是中國的知識階層並不參與和指導他們的生產活動,而這些勞動者由於缺乏理論支持,只能把他們的經驗做感性的具體總結,無法上升為可以做量化分析的建立在理論模型基礎上的抽象科學。中國的四大發明就是在這種勞動者自發的生產實踐中產生的。嚴格來說,四大發明不是在有明確目的的科學理論指導下自覺探索的結果,而是在自發行為中偶然的發現,所以稱為四大發現更合適一些。由於沒能形成理論,中國古代的許多成果都是經驗基礎上的技術,而不是理論基礎上的科學。如果沒有西方思想的輸入,中國的生產實踐活動還將在原有思維模式下延續下去。
這個問題咱們大家要拋開一個詞!那就是「科學」…
西方文明…也就是工業革命開始…西方有了一個質的發展…形成了現今的「科學」!!!
…………………………………
現在人都說「中國古代沒有科學」…這個說法也是正確的,因為古代中國真的沒有「西方科學」,因為我問古中國走的和西方根本不是同一條發展之路!…
……………………………………………
在明朝以前中國一直都是領先於世界的!這一點基本沒有異議!!
那麼為什麼「領先世界」???
西方國家一直都在發現「更古老的文明」「更牛B的人物」,什麼古埃及古巴比倫蘇美爾兩河古羅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歐幾里得…等等……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這麼先進的文明牛B的人物,為什麼明朝以前一直都落後中國呢?
……………………………………………………
當今的科學技術…科學發展的方向都是西方主導!…西方的科學技術已經領到我們發展了300多年!而那些帶領中國人1500多年的東方文化如今大都被打入「封建迷信」一類!
………………………………………………………………
過個四五百年或者一二百年,會不會有另外一種文化產生呢?當那種文化產生時,我們現在推崇備至的科學,會不會被那時代的人認為是「封建迷信」呢
推薦閱讀:
※我們經常聽的一些學習方法上的建議!科學檢證,是李逵還是李鬼?
※兒童抗阻訓練的科學
※MIT的科學家正在開發用於人體內的「GPS」
※津教學會 | 陶西平:走科學化的中國幼兒教育道路 ———陳鶴琴先生幼兒教育思想的時代意義
※這是「美麗新世界」,還是科學的末日圖景?|《當代弗蘭肯斯坦》